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十個感動中國的人物事蹟

熱點 閱讀(3.1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事蹟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湧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蹟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擬事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個感動中國的人物事蹟,歡迎閱讀與收藏。

十個感動中國的人物事蹟

十個感動中國的人物事蹟1

聶海勝說自己是幸運的,高中畢業時遇上了招飛。當飛行員是聶海勝的夢想,小時候在山坡上放牛躺著睡著的時候,從沒見過飛機的他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飛上藍天。有一天,家中來人,說是縣武裝部搞政審的,他才知道自己真的要去飛翔了。臨走時,聶海勝像往常上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的行李。他死活不讓母親出門送自己,是怕母親難過。

來到航校,聶海勝好似鳥兒上了天。他覺得自己與飛行有緣,要不兒時為何會做那個無緣無故長翅膀的夢?為何摸著操縱桿就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樣操作自如?聶海勝覺得自己是為飛行而生的。當年,作為同行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教官讓他給其他學員講講飛行體會,不善言辭的他只說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

若預備梯隊有機會飛天的話,執行過神舟六號任務、已於晉升少將軍銜的聶海勝,將成為首位以將官身份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196四年10月13日出生於湖北棗陽的.聶海勝,是唯一一位從「神五」到「神九」四次載人任務的梯隊成員。

儘管各國載人航天歷史上,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年齡並無上限,但因為年齡等原因,14名首批航天員中還沒有執行過任務的成員,將部分退役或轉崗。

十個感動中國的人物事蹟2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帶著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來到敦煌,全部身心投入到國家的文物事業中,在大漠深處一呆就是47年,為世界遺產敦煌莫高窟的永久儲存與永續利用做出了傑出貢獻。

敦煌莫高窟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歷經千百年來侵蝕和人為的破壞,文物本體已經十分脆弱,為了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物,樊錦詩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聰明才智。在工作中,她始終堅持貫徹國家“搶救第一、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重視在石窟保護中的應用。她帶領科研人員,經過艱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在古遺址的科學保護、科學管理上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路子,把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文物保護方面,樊錦詩同志和她領導的團隊,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在管理上建立一整套遺址管理制度、有效地阻止了人為因素對石窟的破壞,通過環境監測與研究,對莫高窟窟區大環境及洞窟小環境做出了科學的質量評價;以工程阻沙、治沙、固沙為主的綜合治沙防護系統已成一定規模,沙害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通過多年研究和探索,確定和形成了一套砂礫岩石窟崖體裂隙灌漿、風化崖面防風化加固的材料與工藝,有些技術從材料到施工工藝均為我院所獨創。探討了病害產生的機理,為保護工作提供了基礎資料和科學資料;不斷改進壁畫修復技術,實驗篩選了幾種新的修復材料,等等,使敦煌石窟的保護真正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

樊錦詩同志在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中始終意識到文物儲存環境的重要性,她首次提出將考古與自然科學相結合進行敦煌石窟環境演化與石窟保護的關係研究,主持申請了國家文物局專案《敦煌莫高窟環境演化與石窟保護研究》、《敦煌莫高窟及周邊地區環境演化科普》,並親自調查洞窟、崖面現狀,根據考古斷代第一次提出莫高窟南區中段在上有過不同規模的三次坍塌的觀點,並初步復原了歷史上崖面原始形態。

她注重安全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有機結合,以高質量的展陳傳播敦煌藝術;提出“數字敦煌”理念,利用數字技術儲存和展示莫高窟壁畫和彩塑,策劃實施了莫高窟史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保護工程——“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為莫高窟的保護與利用了空間,奠定了新的基礎。樊錦詩同志最早提出利用技術進行敦煌壁畫、彩塑藝術永久儲存的構想,並作為專案負責人,協調有關科研單位,申報並完成了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專案《瀕危珍貴文物資訊的計算機存貯與再現系統研究》的科研課題;主持完成了《曙光天演PowerPC工作站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應用研究》專案,該專案也已通過“863”計劃專家組的鑑定。她組織敦煌研究院與浙江大學共同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媒體智慧技術整合與藝術復原》課題,這一課題以敦煌莫高窟為重點,首次將“牆壁上的.博物館——敦煌莫高窟”用多媒體及智慧技術展現到人們面前,並在敦煌壁畫的藝術復原與藝術創造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嘗試。

樊錦詩同志積極謀求敦煌石窟的合作,按照"以我為主,對我有利,為我所用"的原則,先後與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美國梅隆基金會等機構行了合作專案的研究,開創了我國文物保護領域國際合作的先河,使莫高窟文物儲存環境得到改善,安全係數得到提高,本體病害和損毀得到遏制。在她的組織、領導下,中外友好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使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逐步與國際接軌,把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