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七年級語文教學的優秀案例

熱點 閱讀(1.63W)

作為一名教師,提高自己的教案質量,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果,對於同學們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國中語文教學案例,希望你們喜歡!

七年級語文教學的優秀案例

  七年級語文教學案例篇1

【教材分析】

1、《愛蓮說》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國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荷》專題裡的一篇文言文,教學課時為1課時。

2、《愛蓮說》是北宋哲學家周敦頤的代表作。這是一篇狀物抒情、情文並茂的文言散文。作者借“蓮”以表達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諷喻了當時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風。文章語言優美,駢散結合,以蓮喻人,託物言志。

【學生情況分析】

1、七年級學生進取心和好勝心強,能積極思考、主動質疑,課堂學習氣氛濃厚而活躍。

2、學生進入國中後已學習了十幾篇簡短的文言文,具備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能夠結合課下注釋,翻譯淺顯文言語句,讀懂文章。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讀準字音,讀對句讀,讀通課文。

2、 藉助課下注釋及小組合作的方式疏通文意,積累一些常見文言實詞、虛詞。

3、在反覆誦讀中品味精美的語言和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 學習重難點】

1、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理解作者高潔的情懷, 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擴大課堂容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注重朗讀,學習方式以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協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多媒體播放樂曲《荷花頌》,投影出示蓮花的圖片。教師激情匯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蓮以它的雅麗端莊、清幽高潔贏得了無數文人雅士的喜愛。周敦頤就是這些文人雅士中的代表,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師佛從道,創立了宋代“理學”。周敦頤對蓮花情有獨鍾,他在自己著書講學的濂溪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而且造了一個“蓮池”。先生講學研讀之餘常漫步於堂前賞蓮自吟,寫下了千古名篇《愛蓮說》。周敦頤借蓮的高潔表達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愛蓮說》。(板書課題)標題中的“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愛蓮說”就是說說喜愛蓮花的道理。

教師課件出示學習目標,並對目標進行解讀。

[設計意圖:由背景音樂和各種各樣的蓮花圖片引入新課,為課堂營造了一種抒情的氛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圖片,學生對蓮花的美麗、高潔、亭亭玉立的特點有了直觀的感知,為下文分析描寫蓮花形態的語句、體會作者對蓮花品質的讚美作了鋪墊。在匯入中,學生對周敦頤和寫作背景有了初步的瞭解,對理解課文有一定幫助。]

(二)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聽範讀。

教師播放範讀錄音,提醒學生聽範讀時注意字音、句讀、語氣、語調。

2、學生自由朗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以組內合作的方式,讀對句讀、語氣、語調。

教師出示以下詞語,讓學生加註拼音。

蕃 淤泥 漣 褻 濯 鮮

教師出示以下語句,讓學生標出朗讀節奏。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學生糾錯。

3、學生代表讀課文。

請三位學生讀課文,朗讀前教師強調注意語氣語調、節奏停頓以及作者情感。其他學生聽讀並分別進行評價。

4、學生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 在聽讀、朗讀中熟悉課文,促進對課文的理解。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三)協作學習、疏通文意、質疑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藉助課文下面註釋,組內協作疏通文意。

學生提出本小組內難以理解的詞句,其他小組幫助解決。

2、教師精講點撥,強調重難點。課件出示以下詞語,學生口頭解釋。

蕃:多 濯:洗滌

褻:親近而不莊重 鮮:很少

宜:應當

3、兩名學生口頭展示全文翻譯成果,其餘學生對其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互相糾錯,教師精講點撥,解決字詞理解障礙,翻譯出重難點句子,疏通文意。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教給學生藉助課下注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4、獨立思考、質疑探究。

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對文章內容、寫作方法提出疑問。

學生問題:

△作者為什麼愛蓮?

△作者借蓮想表達自己怎樣的品質?

△文章既是寫“蓮”,為什麼又要寫菊和牡丹呢?

組織學生積極討論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5、教師精講點撥。

教師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討論情況,精講點撥,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

△ 要求學生畫出文中描寫蓮花的語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風度氣質三個方面描寫蓮花的,由此可見蓮具備高潔的品質。

△以上語句中的“不染” 一詞最能表現蓮高潔的品質,這正如君子一樣,不慕名利、潔身自好。所以作者說“蓮,花之君子者也”,作者借蓮想表達自己堅貞的君子氣節。

作者愛蓮花,不僅因為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外形,更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內在品質。這種品質正是作者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汙的人格的寫照。蓮的 “中通外直”比喻人的通達事理,行為方正;“不蔓不枝”比喻君子不攀附權貴;“香遠益清” 、“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則是君子美名遠揚、儀態端莊、令人敬重的品行。作者借花喻人,表明自己不慕權貴,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這就是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陶淵明是有名的隱逸之士,他歸隱田園,以酒遣懷,與菊花相伴。作者借菊比喻遠離官場、逃避現實的隱士。唐朝時人們特別推崇牡丹,把牡丹視為珍品。權貴們為了攀比,不惜高價爭相購買。周敦頤寫牡丹,實是對當時權貴追慕榮華富貴的嘲諷。作者寫菊和牡丹,批判了逃避現實的隱士,嘲諷了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從而襯托了像蓮一樣超凡脫俗、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設計意圖:學生就文字內容主動提出疑問,教師不急於答疑,而是放手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討論交流互相解決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客觀上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解決問題後有了成就感,也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在課前備好課,對學生的問題有了預設。課堂上對學生的問題加以歸納,圍繞學生理解難點加以精講點撥,幫助他們解決疑難問題,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讀懂花語。

仿照例句,寫出自己所喜歡的花和原因。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寫:我愛 ,因為它 ,恰如 。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延伸,學生進一步領會本課託物言志的手法,同時能夠明白不同的人面對同一事物也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會不同。這一環節,還訓練了學生的語句仿寫能力。]

(五)教師小結

周敦頤借蓮表達自己既不願像陶淵明那樣做一個隱逸者,也不願像世人那樣做貪慕富貴的人。他以蓮自喻,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生性高潔,行為方正,值得我們學習。希望我們都有高尚的情操,能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請大家以飽滿的熱情再次誦讀課文,讀出周敦頤的愛蓮之情。

學生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通過課文小結及鼓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教育。學生在齊聲誦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再次體會了作者的情感。]

[教學反思:《愛蓮說》是一篇語言優美、內容淺顯的文言文。課前,舒緩的背景音樂的播放,多姿多型的蓮的圖片的出示,讓學生對蓮有了直觀的聽覺和視覺感受,為課堂營造了抒情氛圍。學生藉助課下注釋基本能翻譯出文章的意思。因此,在詞句的理解上,我把課堂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翻譯文章。

課堂上,我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聲情文並茂,大大優化了教學氛圍,增加了課堂容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策劃者、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判者的位置上,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學習,在積極參與中感受新知,在反覆誦讀中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我把教學的著重點從 “重教”轉到 “重學”上來,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不僅學會本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意學法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任務設計方面,我力求簡單明瞭,由淺入深,力求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成為追求高尚情操,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七年級語文教學案例篇2

研討話題

語文閱讀教學中“聽說讀寫一體化”如何構建?

教材分析

《春》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寫的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篇目。這篇散文以詩的筆調,描繪了花卉爭榮、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圖畫,讚美、抒唱春的創造力和帶給人們以無限希望,從而激勵人們在大好春光裡辛勤勞作、奮然向前。這篇作品可以說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讚歌。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領會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體會作者對春天的讚美之情。

2.體會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妙用。

3.掌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教學流程

一、美美地聽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春》,瞭解了它的結構與內容。作者在文中向我們展示了五幅美麗的圖畫,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朱自清先生筆下迷人的春天,真是令我們留戀忘返啊!今天,我將跟大家與它進行一次最親密的接觸,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絢麗的春光,去仔細地品味文中那優美的語言,去學習作者那高超的寫作手法。

師:首先,請大家閉上眼睛,開啟你們的耳朵,敞開你們的心房,用你們的耳朵去聆聽錄音,用你們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筆下春天美的所在。聽完以後就請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感受。

(播放輕音樂相伴的朗讀帶。播放完以後,學生們已陸續睜開了眼,但還有幾個沒睜開眼。)

師:相信大家都被這優美的朗讀陶醉了,被這美麗的春天吸引住了。你看,現在還有幾個同學沉醉其中,不願睜開眼呢!(大部分學生微微一笑,小部分學生四處張望尋找閉眼者。)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吧!沒關係,我再給你們三分鐘時間整理你們自己的思緒,然後就請同學把這種感覺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大家一起來分享你的收穫。(三分鐘時間靜思。)

生1:簡直太美了。我已經無法用我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我只感覺自己當時就在春天的花園裡漫步。綠的草,五彩的花,還有嗡嗡的蜜蜂,美麗的蝴蝶在我的身邊飛來飛去的,春風輕撫著我,陽光親吻著我,彷彿來到了仙境。

師:好!有了身臨其境之感。

生2:從來沒有這樣去聽過一篇文章。因為這次我不再僅僅是用耳在聽,而是用心在聽。這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呀!我彷彿聽到春姑娘在呼喚我,她帶著我賞春的美景,聽春的聲響,聞春的氣息。和煦的陽光照在我的身上,倍感舒服與溫暖,久久不願離開。要不是老師叫我,我真不願睜開眼睛呀!(說完自己笑了一下。)

師:哦,這樣呀!看來春姑娘讓你著了迷。(生笑)

生3:我感受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機。草綠了,花開了,樹發芽了,鳥也出巢了,一切都顯示出新氣象。正如文中所說“一年之計在於春”。看,農民們也“披著蓑戴著笠”在輕盈的春雨中插秧呢。我彷彿還看到了秋天那大片大片金黃的稻穀。是呀,有了春的播種,就會有秋的收穫。

師:對呀!春天是充滿希望的,充滿活力的!只有有了春的播種,才會有秋的收穫呀!其實,人生也一樣,只有少年、青年的努力學習與奮鬥,才會有中年、老年的成功呀!希望大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春。

生4:我跟他們的感覺不同。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在這優美的朗讀聲中,在作者描繪的美景中,我被帶到了我的童年。記起了童年在農村度過的春天,我跟夥伴們在河邊放牛的情景。藍藍的天,青青的草,我們不時在草地上打滾,不時又爬到牛背上。河裡的鴨子也在悠閒地浮水,還不時地把頭一咕嚕扎到水中呢。

師:這個同學由作者的描繪聯想到了自己童年春天的事情。不錯,聯想力較強。好的,剛才幾位同學都談了自己用心聽後的感想,收穫還真多。記得一位偉人說過“一千個觀眾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每個同學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的。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叫大家談了。不過,大家在下課後可以與同學再交流或把你的這種感受寫到你的日記中。(還想舉手回答的學生聽了後把手陸續放下來了。)

二、美美地讀

師: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語言,相信大家肯定想親自走近他,與它進行面對面的對話,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對它的喜愛。請用你喜歡的讀書方式,如大聲朗讀、輕聲朗讀、用心默讀體會、反覆咀嚼等去表達你的感情,去尋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語言的美,去體會文中的感情。老師也為你們尋找到許多春天美景的畫面,大家可邊欣賞畫面,邊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畫出你認為寫得精彩的地方,並加以品味與玩味,想想精彩之處在哪?可以從課文的美句、佳句、精段、畫面、情感、手法、主題……等方面入手。好,現在開始讀。

(多媒體播放配輕音樂的春景圖畫,圖畫是根據文章內容的順序編排。學生邊欣賞圖畫邊用自己的方式讀課文。有的不時在書上圈點勾畫,在本子上寫發現。教師在學生中間巡視、指導。)

三、美美地說

師:時間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讀後的所得與所感。前後左右四人一組。

(學生四人一組相互交流。)

師:好!現在希望同學們踴躍發言,讓更多的同學分享你的成果。開始發言。

生1:我認為寫春雨那段寫得很精彩。你看那細密的雨中,黃暈的光、鄉村的小路、石橋、撐傘的人、工作的農民,整個構建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水墨畫,給人一種安靜而和平之感。

師:春雨圖有種“安靜而和平感”。好!

生2:“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一句中“偷偷地”和“鑽”這兩個詞語用得絕,簡直有一種妙不可言之感。想想“小草偷偷鑽出來”是怎樣的情景,那種情態令人想起女孩子害羞時的嬌顏,還有那個“鑽”字又是何等傳神,那種破土而出的擠勁令人肅然起敬呀!

師:說得好。你分析的非常透徹。是呀,這兩個詞用得多妙啊!

生3:我認為“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這句寫得好。風本來是無味的,但他卻寫出了味道,風裡有“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味”。

師:把無色無味的風寫成了有味的風。“壯難寫之物如在眼前。”

生4:我認為這篇文章的結構美。作者由盼到繪,再到贊,渾然一體。開頭用兩個“盼望著,盼望著”把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現了出來,“東風來了”,報告了春天的訊息,“春天的腳步近了”,又把自己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中間用五幅圖畫描繪出春天美好的景物,讓人有身處畫中之感;結尾又用了三個形象的比喻,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漸次排比,對春天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呀!

師:從整個文章結構入手,找出了美點。很好!

生5:“桃樹、李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句寫得好。他運用了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

師:就這些?(生點頭)運用了修辭手法就是寫得好嗎?(有的學生笑了起來)

生5:不是。(顯得不好意思)

師:那好在哪裡?

生5:好在……好在……

師:看來要再仔細想想。那你先坐下來。我們說它好肯定要說出一定的理由才能讓別人信服吧!有沒有哪個同學跟他找的是同一句?(生6舉手)好,那你來說說理由。

生6:作者運用了修辭手法,把花競相開放的情態與花色豔、花色多都寫了出來。

師:對。我們只有這樣說才有說服力。不能只顧著講好,一定要有理由哦。恭鵬同學(剛才沒說出理由的那位同學),你明白了嗎?(那位同學點頭)好的,那我們再繼續。

生7:我認為迎春圖寫得好。因為前面的四幅圖畫都是寫景,給人的感覺總缺點什麼,就像欣賞一幅沒上色的山水畫,很單調。而迎春圖卻寫了人,就像給這幅畫一個很好的點綴,給它塗上了色彩,把春的活力,把人對春的喜愛表現了出來。

師:嗯。見解獨到。好了,剛才很多同學都談了自讀後的所得,向大家展示了他們在文中發現的美。老師認為這篇文章不僅形式完美,而且內容豐富,激人想象;不僅結構清晰,而且語言優美。可說,美蘊含在文章中的每一個畫面中,蘊含在文章的字裡行間。下面就請大家以我們剛才的發現為基礎,分組討論歸納這篇文章在寫作方面的特點。看看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四人為一組,開始進行討論,討論好的小組就派代表發言。

(生四人一組討論,師巡視。)

生1:我們這組發現作者運用了很多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隨處可見。

師:修辭手法的`大量運用。

生2:我們覺得文章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美。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沒有我們以前學的那些文章那麼難懂,特別是像“趕趟兒”、“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這些詞語,感覺就像在說話,顯得自然、樸素、通俗易懂。

師:語言美,自然、樸素、通俗易懂。

生3:我們覺得文章的結構嚴密。就像前面惠璇(前面講結構美的那個學生)所講的一樣。這也該算是它的一個特點吧。

師:算!怎麼不算呢?好,結構精美、嚴密。

生4:我們覺得作者是抒情高手。表面上看描繪了許多春天的景物,但處處都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作者抒情並不是像我們平時寫的“啊!我愛你春天!”這樣,而是顯得含蓄,蘊抒情於描繪之中。總之,要不是作者對春天有這麼喜愛,我想是難寫出這麼美的文章來。

師:同學們談得都比較好。根據大家的討論,綜合大家觀點,老師把這篇文章在寫作方面的特點歸納為以下幾點。請大家看大螢幕。

(多媒體顯示:1、詩情與畫意的結合,和諧地創造情景交融的境界;2、結構嚴密,層次井然中見跌宕變化;3、語言樸實、雋永,通俗易懂。邊讀邊稍作分析。)

四、美美地寫

師:朱自清以生花的妙筆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裡行間都凸現著美。朗讀它,品味它,不僅會帶給我們美的享受,更會令我們對美產生一種追求。縱觀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把春的美表現的淋漓盡致,來源於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感受,來源於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與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全文中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俯拾皆是,把情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了。現在,我們雖然不處在春天,不能親自領略無限的春光,但秋天也跟春天一樣有無窮的魅力,也是眾多文人筆下常描寫的季節。我想處於秋天中的同學們,肯定對秋天有獨特的感受吧!現在,就請敞開你們的情懷,用你們自己的筆把對秋天景物獨特的感受寫出來。可以選擇秋風、秋雨、秋陽、落葉等秋景中的一個方面來寫,用一段話把自己觀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寫出來就可以了。看誰寫得快,寫得好。注意在寫的過程中學習朱自清先生的寫作方法。

(生自由練習寫作,師巡視、指導。幾分鐘以後挑選幾個同學所寫的當堂朗讀,並給予適當評價。)

師:“美是無處不在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是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說的。今天,我們共同探討了朱自清先生《春》一文中美的所在,感受到了美的魅力,領略到文章語言給我們帶來的神奇感受。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與學習中,開啟你們的心智,用你們的眼睛去尋找美,用你們的心去感受美,用你們的手去創造美!下課!

課後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春》是從舊教材中選取的課文,也是國中語文傳統的經典篇目。這次已經是我第三遍教了,但感到這次最成功。

前兩次上課我都是這樣設計──先整體感知課文,然後逐段講解: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讓學生在課文的誦讀中,體會春天的美景。前兩次每次教完課文,對自己課堂的分析也頗感滿意,從學生書本上滿滿的筆記也感覺學生收穫挺大的。

但這幾年,新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在不斷反思自己教學的同時,我也意識到課堂教學上的不足──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再次教《春》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導,從課程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使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

一、放飛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的思想鬆綁,放飛學生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發揮學生積極創造力是十分必要的。這將改變過分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的狀況,形成師生之間互動學習的良好局面,有利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上,學生在閉眼聽配樂朗讀以後,所產生的聯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來自他們心靈深處的體驗。我深深感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創設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放開學生的手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對於此類寫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是重視純理性的分析,而輕視學生的認知和心理體驗。教師用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知品位,從每個句子的結構修辭到每個詞語的妙用,從語言特點到整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教師講得筋疲力盡,學生一個個昏昏沉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因此在這堂課上,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對課文內容進行積極的探究。我倡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去讀,去揣摩、品味、欣賞文中的語言,做一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哈姆雷特”式的鑑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啟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閱讀成為一種愉悅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整合“聽說讀寫”,發展學生思維。

根據大多數人的共識,語文能力包括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聽話能力和說話能力。因此語文教學就是要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在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割裂了這四個方面。習慣上,我們在學習課文時,只是把一篇文章整體感知後,再把課文內容分析給學生聽,把聽說與讀寫割裂開了,而忽略這四種語文基本能力的內在聯絡。事實上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在這次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發展思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薰陶。課堂中,我讓學生美美的聽、美美的讀、美美的說、美美的寫,把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有機的融合。

  七年級語文教學案例篇3

七年級下半學期進行了語文的模擬考試,試卷中出到了古文《趙普》,裡面有這樣一道題:趙普晚年手不釋卷學習《論語》,請你寫出《論語十則》中的一則,並談談你的理解。《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半學期的知識點,這道題目出得很特別,有一定的難度,既考到學生的舊識,又考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當時很多學生這道題答不出來,但我們班上的學生大多數都回答出來了,而且還答得不錯。回想起上《論語十則》這節課的時候,由於教法適當,學生學得輕鬆,記得牢固,回憶當時的教學案例以做反思:

《論語十則》我確定的知識目標是三點:

a 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b.瞭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識,能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及一些虛詞的用法。

c.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必說出句意。

能力目標是:

a. 掌握“分類式筆記”的整理方法,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整理歸納的能力及習慣。

b.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德育目標是:

a.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讓學生對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上課時我採用了 “複習課文句意——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聯絡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總結延伸”四個步驟進行教學:

1. 複習課文句意,鞏固學生討論、探究的成果

先請同學大聲地朗讀課文,接著請同學們討論發言,逐一回答解釋各句。由於事前已經讓同學掌握這塊內容,所以可以以學生為主,教師只稍加點撥即可,從而達到鞏固、複習、加深印象的效果。

2.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

此環節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之一,不僅讓學生理解鞏固課文的主要知識點,而且在此基礎上,能讓學生了解掌握“歸納整理知識點”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複習習慣。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多音字”、“通假字”、“古今異義”、“成語歸納”(附課件)

教學方法:先請同學舉手發言,回答各個部分的問題,老師適當加以解釋。然後,在學生掌握課內知識點的基礎上,教師延伸說明這種學習方法——“歸納整理法”的好處:

a. 有利於理清課文知識點,便於積累、複習

b. 有利於訓練自己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c. 有利於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

3.聯絡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論語》所蘊含的人生道理

此環節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針對我班學生這幾個月時間所出現的學習及人際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有意識地通過本節課所蘊含的道理,旁敲側擊的對同學進行指導教育,通過他們自己的思考討論,理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更為深刻地理解課文含義,加深記憶,並能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老師舉例,設定情景,請同學們討論,面對這種情況,應該用我們所學的課文中的哪一則來教育他們。

例一:有位同學每天回家都急著把作業寫完,但老師發現他的作業質量不高,好像都沒有經過思考,不會的就空著交上來;還有一位,覺得自己都會了,可以自己思考問題了,上課都不注意聽,你們覺得這樣做對不對?我們該怎麼教育他們呢?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