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中班區角活動案例分析範文

熱點 閱讀(4.59K)

案例描述: 區域活動即將開始,我正給孩子們分配區角,當我說到“我們今天的活動有美工區、建築區、語言區……”時,高鵬忽然按捺不住興奮高聲喊起來:“我要玩橡皮泥!我要玩橡皮泥,”我的話被他的喊聲打斷,臉上平靜的表情轉為微怒。就在這時忽然又聽到一個聲音:“你等一下好了,老師會給你安排的,等一下我和你一起玩好嗎?”當我的目光朝向那個聲音的時候,我看到是開心,這時已經有更多的孩子開始說話了:“是啊是啊,老師會安排你的,幹嗎這麼著急啊”,這時,我看見高鵬低下了頭,不再說話了。於是我答應了高鵬的這個請求,同時也把開心安排在一起,從遊戲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她們玩得很快樂,很開心。

中班區角活動案例分析範文

案例分析: 這是教師給幼兒分配區角活動專案時所發生的一次事件。從事件中我們發現,幼兒是主動的,她善於表達自己的意願,把自己的想法能夠大膽地說出來,希望得到滿足。而同時又有孩子出來,及時糾正和指引了個別幼兒的行為,充當主體的位置。這表明孩子在活動中有了共同合作、遊戲的意願,發揮良好的社會交往特性。而教師此時也扮演了支持者、引導者的角色,為孩子的想法給了迴應。在這其中教師觀念轉變尤為重要,教師應該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創設一個自由、和諧的遊戲空間,從而建設良好師生關係以及幼兒個性品質的形成。

案例反思:區域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是一種自由活動、自由遊戲,幼兒可以自己決定玩什麼,怎麼玩。在區域活動過程中,小朋友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他們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答案的能力,是教師難以在其他教學中見到的,幼兒的潛能得到真正發揮。教師應在區域活動中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要善於捕捉來自幼兒的資訊,要善於傾聽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學會支援孩子。當孩子對一事物感興趣時,他們會用不同的方式通過不同的途徑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教師應該細微觀察、及時察覺,分析孩子行為產生的背景和真實意圖。通過這個案例,我認識到了幾點:

一、目標應隨孩子的需要靈活調整。

有時,我們往往太執著於自己的活動目標,而忽視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順著孩子一些,也許會出現另一番天地。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在同化和順應的基礎上的知識、行為的重新建構過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師提供的要求他並不能達到,怎麼辦呢?小林他通過自我的調整,徵求老師的`幫助,降低了要求,達到了自己的能力範圍。同時,他也在給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難度,這也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選擇了適合自己能力的材料進行活動。

在這個案例中,正是因為後來我尊重了小林的已有發展水平、能力和經驗學習方式,才使小林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興趣的滿足,使他第二天又進行了第二次嘗試(第一層次),逐步得到提高。

二、方法應靈活多樣。

在《綱要》中說“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教師要根據本《綱要》,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並靈活地執行。”當小林在開始活動時,我首先運用了觀察的方法,看看小林是怎樣進行嘗試的,當發現他有困難時,我進行了指導、幫助。一開始,我從預定目標出發,想轉移小林的興趣,但這個困難實在是很大,於是我用了示範的方法進行幫助,但這個效果也不大,最後我支援了小林的要求,先讓他用調羹來舀,從小林原有的能力上逐步進行提高,這樣既保護了小林嘗試的積極性,又提高了小林手的靈活控制能力,這樣和樂而不為呢?

三、介入之前,要學會積極等待。

積極等待是指對消極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動中教師至始至終關注幼兒的活動,當幼兒出現困難時,不是急於介入,而是給予一定的等待時間,讓幼兒通過充分的操作、探索,儘可能自己解決問題。如果小林在我轉移他的興趣時,追隨了我,那麼可能小林的困難就不存在了,他的興趣將因著一次的活動而告終,值得慶幸的是小林始終堅持了自己的想法,而我也尊重並支援了小林的選擇,這樣才更好地讓小林在自己操作的過程中瞭解了自己的困難,產生了矛盾衝突,從而進行了自我調整,自己來想辦法嘗試解決。

在今後的活動中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觀察、分析的能力,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能力、特點,及時調整目標,進行支援、合作、引導,使每個孩子都得到滿足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