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孔雀東南飛》的學習要點及能力訓練

熱點 閱讀(2.9W)

一、學習要點

《孔雀東南飛》的學習要點及能力訓練

(一)樂府及樂府詩

樂府,就其字面意義而言,樂,指音樂;府,指官府,合起來就是音樂機關的意思。樂府最初產生於秦。漢承秦制,漢代的樂府機關是從秦代沿襲下來的。從唐代杜佑《通典》的記載中知道,在秦漢時代,掌管音樂的官職有兩個,一是太樂,一是樂府,各有分工。太樂掌管傳統的祭禮雅樂,歸奉常主管;樂府掌管當世民間俗樂,歸少府主管。不過,秦代雖然設立樂府官署,但並沒有建立採集民間歌謠制度,多演唱前代流傳下來的舊曲。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樂府詩歌是從漢代開始的,樂府專事製作樂音,並採集整理各地民間俗樂歌辭。——這些樂章歌辭,後來就叫樂府詩,它是繼承《詩經》《楚辭》而創造的一種新詩體。樂府民歌出於下層群眾之口,“感於哀樂,緣事而發”,表達了人民自己的心聲,道出了人民自己的愛和憎。這些作品以描寫民間疾苦為主要內容,真實地反映了封建社會內部的矛盾和衝突。儘管它在配樂的時候不免經過文人或樂工的改動,但仍閃爍著思想和藝術的光輝。

樂府民歌思想內容:①反映了勞動人民受剝削、壓迫、飢寒交迫的悲慘遭遇,表現了他們的怨恨和反抗情緒;②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③反映了人民的飄泊、流浪生活和思念親人的痛苦心情;④反映了當時的戀愛、婚姻、家庭問題,歌頌了廣大人民的堅貞愛情和他們反抗封建勢力、封建禮教的鬥爭,這類作品影響最大;⑤反映勞動主題。

漢樂府民歌的藝術成就:①以敘事為主;②善於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人物性格特徵;③善於使用比興和鋪陳手法;④語言樸素自然,生動活潑;⑤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句式,以雜言為主,逐漸趨向五言。《孔雀東南飛》《木蘭辭》均為漢樂府中典範之作,被譽為“樂府雙璧”。

(二)《孔雀東南飛》全詩357句,1785字,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長篇敘事詩,見於《玉臺新詠》,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劉蘭芝是詩篇主角,反抗性強的也是劉蘭芝,而標題上卻寫作“焦仲卿妻”,太不公平。課文改為《孔雀東南飛》是恰當的、得體的'。《玉臺新詠》是繼《詩經》《楚辭》之後,影響頗為深遠的一部古詩集。它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徐陵所編,共十卷。《孔雀東南飛》 代表了漢樂府詩的最高成就。故事的發生時間是在漢末建安年間,講述的是一個封建專制制度下的婚姻愛情悲劇。作者不詳,詩的技巧嫻熟,造詣不凡,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結合課後練習一理清故事結構

開頭兩句:託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夫妻暫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l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l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後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敘述了二人別離、抗婚、殉情的經過,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2、《孔雀東南飛》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等藝術形象,所刻畫的形象無不個性分明,各具面目。

(1)劉蘭芝:堅強、持重,不為威逼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

“十三能……十六誦詩書”——知書達禮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2)焦仲卿:忠於愛情,忍辱負重,膽小怕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堅貞不渝。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她既極端的蠻橫無理,又一味的獨斷專行,對焦劉的婚姻強行拆散,對兒子軟硬兼施。

(4)劉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凶。此人性行暴戻,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

3、特點

(1)“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最後以“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幾句作結,前後呼應,渾然一體,在敘事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境地。

(2)人物對話的高度個性化,使得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3)鋪陳排比的手法,塑造人物,渲染氣氛。

(三)、重要詞語

1、本詩中“相”字出現比較多,而且用法不同,請試作區別。

“相”,是一個會意字,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引申為“單相”,表示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之詞,如:“相信(信之)”“相知(知之)”等。其次表示互相、交相的意思,如:“相識”“相同”等。此外,還可作名詞、動詞,如“相貌”“輔助”等。本詩中“相”字出現過十九處,大致可分三類:

(1)副詞,表示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之詞,偏指一方,有稱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

①會不相從許(“你”)②及時相遣歸(“我”)

②還必相迎取(“你”)④好自相扶將(“她”)

⑤嬉戲莫相忘(“我”)⑥誓天不相負(“你”)

⑦不得便相許(“你”)⑧登即相許和(“它”)

⑨躡履相逢迎(“他”)⑩誓不相隔卿(“你”)

(2)副詞,表示相互,彼此。

①相見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應

④葉葉相交通⑤仰頭相向鳴⑥黃泉下相見

(3)名詞,相貌。如:兒已薄祿相

2、偏義複詞。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個單詞使用,實際上只取其中—個詞的含義,另一詞作陪襯。這種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口語中:“有個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凶”)等。

便可白公姥:意義偏“姥”

晝夜勤作息:意義偏“作”

我有親父母:意義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義偏“兄”

其日牛馬嘶:意義偏“馬”

否泰如天地:意義偏“否”

3、詩中“自”字出現多次,“自”字除作“自己”講外,還可作副詞、介詞、連詞、助詞等用。

我自不驅卿(本)本自無教訓(本是)自可斷來信(即)

葳蕤自生光(且,還)自名秦羅敷(其)自名為鴛鴦(其)

好自相扶將(親自)物物各自異(助詞,無義)

4、古今異義詞:(括號中為今義)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憐體無比:可愛(值得同情)

汝豈得自由:自作主張(沒有約束)

本自無教訓:教養(失敗的經驗)

處分適兄意:處理(處罰)

便可作婚姻:結為親家(結為夫妻)

葉葉相交通:交接(與運輸有關的)

二、能力訓練

1.下列紅色字中注音錯誤最多的一組是( )

A.伶娉(pīn) 卒養(zú) 否泰(pǐ) 悽愴(chàng)

B.箜篌(hóu) 躑躅(zhú) 奄奄(yǎn) 青驄馬(chōng)

C.公姥(1ǎo) 便言(biàn) 齎錢(1ài) 繡腰襦(ruó)

D.葳蕤(ruí) 鮭珍(xié) 窈窕(yǎo) 躡絲履(niè)

2.判斷下列句中的“相”字與“多謝相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①會不相從許 ②及時相遣歸

③好自相扶將 ④登即相許和

⑤嬉戲莫相忘 ⑥枝枝相覆蓋

⑦悵然遙相望 ⑧兒已薄祿相

A.①② B.②⑤ C.④⑤ D.①⑦

3.對句中紅色詞語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

A.“五里一徘徊”:用聯綿詞使語言和諧、優美,增強表現力。

B.“葉葉相交通”:交相溝通,與現在表示“交通運輸”不同。

C.“晝夜勤作息”:這裡是偏義復指,偏在“作”,工作的意思。

D.“感君區區懷”:指忠誠相愛,與“何乃太區區”意思相同。

4.對下面有關蘭芝的一段語言描寫,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

A.蘭芝滿懷悲憤,自責語言全是反語,用以諷刺惡婆。

B.蘭芝以責備自己感化惡婆,以求得破鏡重圓的希望。

C.蘭芝以委婉的語氣,似在自責,實則是對惡婆不滿。

D.蘭芝委婉的語氣,似在自責,實則表現了她的自尊和剛強。

5、文化常識解說有誤的一項( )

A.“風騷”一詞,泛指文學,原指《詩經》中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

B.《孔雀東南飛》最早見於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代表了漢樂府民歌的最高藝術成就。

C.“建安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王粲的成就最高,詩賦都很出色。

D.曹操詩的特點是深沉古直,氣韻沉雄,他的詩有《蒿里行》、《苦寒行》《白馬篇》等。

6.對詩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蘭芝勤勞、善良、美麗、聰慧,外柔內剛,忠於愛情,有強烈的反抗精神。

B.仲卿善良、孝順,雖對愛情忠貞,對封建家長不滿,卻顯軟弱,不敢反抗。

C.焦母蠻橫、勢利、庸俗、愚蠢,獨斷專行,是一個摧殘青年愛情的封建家長。

D.劉兄性情暴戾、趨炎附勢、見利忘義、冷酷無情,是一個庸俗的市儈小人。

答案:

1、C(A:pīng chuàng,B:cōng C:mǔ pián jī rú D:全對)

2、B 3、D 4、D

5、D《白馬篇》作者曹植

6、B

隨筆

寒假過得真快,轉眼就要開學了,我也結束了二十天的班。

那一天,最後一次課,老師拼命地趕時間把課講完。我真佩服他居然能撐住,我光抄筆記就快抄垮了。最後,終於講完了,老師與我們道別。當他說出那句“上帝將賜福於你們”的時候,我鼻子一酸。大家為老師鼓掌,我想也是為了同窗僅二十天的朋友們,更是為了每天四個半小時在一起度過的這段日子。

二十天來,一起歡笑,一起抱怨,一起像小孩子一樣跟著老師念單詞,一起嘲笑老師不夠標準的普通話;午後的太陽每天在我們不知不覺中退去,睡了,留下月亮,為我們點亮回家的路。

那天散了之後,看著老師滿身粉筆末,走離黑板前,突然我感到一種因不捨而產生的難過——老師的名字叫安樂,怕老婆,堅持在他的眼鏡摔掉一條腿後仍不換眼鏡,出於有東北口音而分不清平舌音和翹舌音,被我們取笑之後氣得威脅我們說要用英語講課再用法語解釋——這麼可愛的老師,多想再聽一節他的課呀,哪怕就只聽一節也好。

當然,我很清楚,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數人將成為過客。但是,為什麼,僅僅二十天,就能讓人戀戀不捨?包括課間休息時放的每一首歌和總是攪擾課堂的某某某的手機鈴聲。我不解。我爸爸說:“人是感情動物。”雖然這句話我聽過很多遍,但當真正能用它解釋事實的時候,才覺得其中的哲理深不可測。

這是我想起了九年級畢業分別時的心境,其實國中三年,我是不痛不癢地過來的,沒有大喜大悲,沒有大起大落。但是要分開時,我確確實實難過了。這樣的難過是因為什麼呢?不是因為曾經有過什麼刻骨銘心,我想,這是一個個日子的沉澱,每一個日子裡的每一個人——每一張面孔的每一副表情、每一種聲音的每一句話語、無數身影的無數動作——的積累。日子一天天被某些人盼過去,被某些人追著溜走;當黑板上課程表的日期變換擦去了三年的時光,驀然回首,才發現,與日子和周圍的人一同沉澱積累的,還有潛滋暗長的情感。這種情感不夠激烈,不夠深沉,卻真真切切佔據著心中難以抹去的位置,化成分手時的離愁別緒,化成日後淡淡的傷感和悠長的回憶。

英語班不比整個國中時代,畢竟時間不長,談不上懷念,但我覺得每一段的與人相處都見證了一個人的一段經歷。其實想想,我們的日子是怎樣度過的?上學的時候是一週一週地過;考試的時候是一分鐘一分鐘地過;跑步的時候是一秒一秒地過……回憶的時候,只是想到一段經歷,另一段經歷,又一段經歷;一種情懷,另一種情懷,各種情懷。將來我們還會在這樣的周而復始中度過,不想改變,不必改變,也無力改變,因為這樣的生活就像是跑圈,跑完多少圈,都仍在原地,沒有位移,但卻經歷了過程,收穫了經歷。

 [評語]:發自心靈深處的真情實感是最能打動人的,本文作者在平時生活中捕捉了那難忘的瞬間往事,讀起來句句感人,字字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