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再見了,親人》說課案例

熱點 閱讀(5.64K)

我講的是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14課,《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

《再見了,親人》說課案例

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等內容參考都有,我就不說了。下面就本課時的結構、每個環節的意圖作一番介紹:

本節課安排了五個環節,分別是複習倒入、自學感悟、交流彙報、總結昇華、拓展延伸。

第一環節複習匯入部分,我設計了兩道檢測題:

1、《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記敘了( )和( )送別時的感人情景,充分表達了( )。

2 、課文重點寫了志願軍同( )、( )和( )告別時的情景。

並請一個同學把這三個人物板書到黑板上,這樣,從文中的三個人物入手,學生自然把思維都集中到這節課的學習中,很順理成章。

小結:看來同學們掌握的比較好,對文中的三位人物影象非常深刻,下面我們就從這些人物入手,深層次地理解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寫作的妙處所在(出示學習要求)

第二環節自學感悟部分,我出示閱讀提示:

1、認真閱讀課文,看看課文圍繞人物選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概括出小標題。

2、你從這些典型事例中體會到了什麼?把你體會到的用“讀”的方式表現出來,並說明你是怎樣體會到的?

3 、精讀課文,你認為本文的體裁是( ),為什麼?

給學生留足夠的時間充分自學感悟,或小組討論,教師行間巡視指導,瞭解學生學習情況。

第三環節部分學生交流展示學習成果,師適時點撥評價。

1 、交流題1:請學生概括四件事,你能概括出小標題嗎?並學板書:

大 娘 送打糕 昏路旁

救傷員 失孫孫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媽媽

大 嫂 挖野菜 架雙柺

2 、交流體會到的:學生通過自學、小組合作,就會交流:大娘愛志願軍,關心志願軍,把志願軍當作親人……,小金花機靈剛強,把志願軍當作親人……,大嫂……

教師繼續引導:你是怎麼體會到的?把你體會到的說說

學生就會談從一系列動詞當中體會到的,如“頂著”“帽著”等等

教師進一步引導:那我們用讀的方式把你體會的表達出來好嗎?來引導學生感情朗讀。

這裡我設計了一系列的課堂教學訓練,如把應該感情朗讀的段落如安慰大娘、小金華、大嫂的段落設計成教學課件出示,把學生思維定格在這樣的感情裡,學生沒有理由讀不好:設計了用取捨關係的關聯詞說說大娘救傷員的事例,並說說當志願軍戰士想到這些感人的事時是怎樣安慰大娘的?還設計了反問句和陳述句的互換的練習,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文中類似的句子還有哪些找出來練習;

然後教師小結:是啊,為了志願軍,大娘-------------------。(出示課件四)引導學生用同樣的句式說說其他人:為了志願軍,小金花-------。為了志願軍,大嫂------------------------;

範圍擴大:為了志願軍,朝鮮人民------------------。

進一步引導學生:大家能不能反過來說一下?為了朝鮮人民,志願軍戰士----------------------------------。

師:能否連起來說一下:為了( ),志願軍------------------;為了( ),朝鮮人民---------------。

教師小結:是啊,他們就是親人啊,八年來發生在他們身上是感人事情真是數不勝數,就是講上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啊,所以在離別的今天他們喊:學生感情讀最後三段,在火車開動的時候,他們喊:學生再喊一次最後三段。

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從文中的三個典型人物擴大到朝鮮人民,進而體會文中的三個典型人物是全朝鮮人民的代表;還設計了把課文最後三段換角色說說的訓練。(將朝鮮人民的語氣與志願軍的'語氣互換)讓學生在自己思維、表達的基礎上,教師出示課件:

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戰士!

列車啊,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中國的親人,讓他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教師繼續引導:在火車漸漸走遠的時候,朝鮮人民大聲喊:(左半部分學生伴朝鮮人民),志願軍戰士大聲喊:(右半部分學生伴志願軍戰士);火車看不見了,他們還在喊……

小結:學到這兒,那你認為本文的體裁是……為什麼?這裡引導學生認識了課文前三自然段是敘事抒情,後三自然段是直接抒情,本文是抒情散文,這樣,水到渠成。教師板書:敘事、抒情相結合

在這一環節中,穿插了若干訓練,體現了訓練一條線。

第四環節總結昇華,我是這樣設計的:

1、剛才我們共同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2、你還有什麼地方不明白,可以提出來大家解決。

這裡我採取師生共同總結,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第五環節是拓展延伸,這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1、你還知道抗美援朝時候的英雄事蹟嗎?請舉幾個例子。

2、2008年8月北京奧運中朝兩國親人相遇後他們會說什麼?以“他們相遇後”為題,寫一篇小短文。

這樣設計,使課內課外相聯絡,達到了課堂向課外的延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