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機構>

廣東工業大學研究生院

機構 閱讀(3.22W)

廣東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學為主,工、理、經、管、文、法、藝術多科性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廣東省“九五”和“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10所省級211--廣東省“211工程”高校和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之一,是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優秀學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工程學科進入國際ESI排名,位列全球前1%。

廣東工業大學研究生院

  廣東工業大學研究生院簡介

  一、概況

廣東工業大學現有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含MBA),具有工程碩士(17個領域)、工商管理碩士、工程管理碩士、會計、翻譯5種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在校各類研究生6500人;擁有11個學科教授評審權,3個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一級學科,7個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一級學科,5個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二級學科。學校堅持把科研工作緊密結合廣東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堅持不懈地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眾多科研和協同創新平臺,2012年以來,工程學科位居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2015年,學校整體進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二、主要舉措和成效

  (一)注重頂層設計

充分發揮研究生教育作為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重要支撐作用,圍繞著立於世界新技術發展前沿、面向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廣東省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發展目標,逐步凝練形成了“學科引領、平臺支撐、創新驅動、特色發展”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思路,以及“高起點、厚基礎、強能力、重創新、求卓越”的研究生人才培養理念,著力構建起“頂天式”知識創新人才與“立地式”技術創新人才的多模式培養體系。

  (二)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學校高度重視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引進“百人計劃”特聘教授百餘名,師資力量不斷增強,現有博士研究生導師125 人、碩士研究生導師近1000 人。研究生導師中“長江學者”2人、國家“傑青”5人、國家“千人計劃”教授11人、國家“優青”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廣東省“領軍人才”4人、廣東省“珠江學者”8人、廣東省“傑青”7人等,同時還聘有法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已組建併入選廣東省“創新團隊”4個。

  (三)注重提高培養質量

始終將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作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一是針對不同培養型別研究生的各自發展目標和定位,實施分類管理,制訂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培養方案和質量保證體系;

二是堅持一手抓拔尖創新人才培育,一手抓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從生源選擇入手花大力氣抓好生源質量,為優質生源配置優秀的導師,使其進入高水平創新團隊和基地,形成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育新機制。另一方面,加強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建設,實現規模示範引領效應,助推產學研深度融合,探索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綜合改革。

三是構建學位授權點與人才培養雙重監控體系。以學位點評估與動態調整為核心抓手,通過完善學位論文評審答辯相關工作程式及制度,激發學位授權點建設內生動力。自2010年以來,被抽檢的博士學位論文、碩士學位論文100%合格。

  (四)擴大國際合作交流

利用與本校建立長期穩定科研合作關係的海外高水平實驗室作為海外聯合培養研究生基地,與多所國(境)外高校簽訂聯合培養專案。在積極利用國家留學基金、廣州市“菁英計劃”留學資助專案的同時,一方面通過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計劃,每年提供資助10萬元/年選送培育物件前往境外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開展合作研究、參加學術交流,另一方面推進與海外名校開展聯合培養“雙碩士學位”校際交流計劃。每年有上百名研究生選派到國外大學合作研究與交流。

  (五) 加大創新創業支援力度

依託學校按照“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三位一體的模式建設的.多個協同創新平臺,初步構建起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特別注重三個延伸:向上延伸,力求集聚國際高階學術資源,招攬國際高層次人才推進國(境)內外聯合培養研究生;向下延伸:對接產業轉型升級重大需求建設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服務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向內延伸:啟用校內多學科的創新資源服務於研究生培養,特別注重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2015年,在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我校研究生團隊作品分別榮獲全國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 2項研究生創業專案獲得廣東省2014年高校畢業生優秀創業專案。

  (六) 保持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隨著學校學科結構的不斷優化和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穩定提高,適應了產業轉型升級對高階研發型人才的社會需求,研究生廣受用人單位好評,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99%以上、就業質量也穩步提高,每年廣東省外高校生源達到70%以上、畢業後80%以上在廣東省內就業,為廣東省輸送了大量急需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