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薦】《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節日慶典 閱讀(4.06K)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薦】《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

一、成功之處

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同學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在教學中滲透作者的表達方法。

為此,讓學生在熟讀文字的基礎上,通過說話訓練,進行語言積累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所以,我特意設計兩個語言訓練句式:

1.你們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寫燈的數量多?那些是寫燈的種類多的?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歸納、練習說一說。

2.請試試看,能否用從燈的數量多和燈的種類多,用一句話完整地表達出來。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七年級全城都在休息。人們都幹什麼去了呢?請讀課文第9自然段。學生通過讀中進行交流。針對學生的交流、表達,我特意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評價理答:

1.這兩個同學交流的時候,不僅恰當地用上老舍爺爺的話,還巧妙地運用了老師引語進行表達,真令人佩服!

2.各種各樣的花燈,加上五彩斑斕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誰能不喜歡呢?這麼熱鬧的燈會,你們想不想讀一下呢? 這樣的選點訓練,充分利用理答這一種特殊的教學對話,仔細傾聽學生的問答,通過有層次、有秩序、有針對性的“追問”、“轉問”、“提問”和“反問”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調動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昇華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此時,此處語言訓練點的設計和教師對學生有個性的評價語言的設計,更好地讓學生敞開心扉去接觸語言,去感受語言,去體味語言,使學生在沉浸於文字語言和情景的基礎上,自由述說、自由運用本課習得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不足之處

1.教學的節奏把握還應該明快一些,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還應該確切些。

2.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謝關注,設計合適、樂於讓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語言訓練句式。

三、改進措施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對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讀為主的閱讀教學研究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同時我也認識到在教學中還需要更多細節的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2

進入六年級以來,感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了一個層次,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再侷限於一個段落,學會了前後貫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深深地

感受到了這一點。

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節日時,發現我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

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

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絡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

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

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

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以此為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3

關於本文的教學,我一直苦於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抓手”。課文這麼淺顯,內容這麼熟悉,語言這麼俗白,教什麼能讓學生有收穫呢?怎麼教能學生感興趣呢?後來根據團隊的備課意見,逐漸捋清了思路。我的教學分為很明確的四個板塊:概說課文、初識規矩、探祕規矩、領悟寫法。

在“概說課文”這個板塊,我故意設定了一點“障礙”,就是得用固定的句式來說,這樣就不僅僅是對內容的理解和感受了,還涉及到語言的組織了。孩子們得在腦海裡搜尋“有……有……”的四字詞語,還得找課文內容與之匹配,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就活起來了。

“初識規矩”這個板塊,就是要求提煉出文章中的主要詞句,知道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的,以及初步懂得為什麼要這樣過春節。這也是對課文脈絡的梳理。

“探祕規矩”這個板塊,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到“規矩”背後的東西——情。這個“情”裡面,既有親情,也有友情,還有鄰里情。是這份情,把大家聯絡在了一起;也是這份情,讓大家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與美好。在這個教學環節裡,必須引進一些教學資源,對文字部分內容進行補充闡釋,這樣方能揭示“規矩”背後的文化內蘊。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很多關於過年的歌曲、兒歌、祝福語,最後經過挑選,我主動為孩子們連結了三份資料。而其他相關資料,則由孩子們課前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去搜集整理。從課堂效果來看,這些資料的連結是很有必要的。

“領悟寫法”是我幾乎教學每篇課文前都要去好好思考的好好琢磨的。我們的語文教學,首先要“得意”,然後要“得言”,也就是先要理解文字的言語內容,然後感悟文字的言語形式。尤其是一些寫法很有特點的表達形式,我更是著力尤多,以期學生能達到模仿、借鑑、運用的程度。有些方法,即便學生當下不能運用,作為“種子”播在這兒也是不錯的,待到有朝一日,條件成熟了,也許它就發芽了呢!這篇課文的寫法之奧妙,我們在課前研討時已經提出來了,不再贅述。在課堂上,我通過引導孩子們對幾篇文字進行比較,比較順利地達到了預期目的。另外,我想說明的是,《兒時的春節》是我幾年前寫的下水文,沒想到這次教學竟派上用場了。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4

春節剛過就來學習這樣一篇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地方特色鮮明、京味十足的散文很有意義,也很實際。學生對自己家鄉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通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風格是北京韻味、通俗明白、幽默詼諧。沒有做作,語言少了雕飾,樸實自然。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閱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趁熱打鐵,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攝影師,你會拍攝老北京元宵節的哪些鏡頭?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上來了,都熱烈地討論著。彙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搶拍,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回顧這節課,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1、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各民族過節習俗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2、 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5

本文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文中例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

課前要求學生收集有關春節的各種資料,並交流。然後整體把握內容,理清寫作思路。因為本文時間跨度大,內容多,從 臘月十一寫到正月十九,理清寫作思路是學好本課的關鍵。

其次,本文有較多的場景描寫,有較強的畫面感。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品讀句子,有感情朗讀,想象畫面,聯絡生活實際等方法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春節不一樣的民風民俗,並引領學生理解本課所展示的民俗內涵——春節代表的親情,鄉情,祝願,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

本課課文內容較長,在課時安排上我把理解課文內容都壓縮在第二課時,任務繁重,因此,在一課內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尤其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學內容安排再合理些。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6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北京的春節》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實洗煉的語言將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娓娓道來,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展現了一幅醇厚悠遠、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圖。《北京的春節》全文共7個自然段。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十九、除夕、大年七年級、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詳略得當,作者選取“除夕、大年七年級、正月十五”進行詳寫,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 “燈”字,而另外幾個時間段的事進行略寫,有的甚至一筆帶過,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細讀課文,瞭解“開始”“高潮”“結束”的日子,劃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幹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等環節來體會文章的內容和感情,有關老北京春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對於北方的學生來說,雖然知道得比較多,但春節對於學生來說很熟悉,又很喜歡,因此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想不到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調動起來,就連班裡成績一直落後的同學也興趣盎然,一位同學介紹說他們那裡過春節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另一位同學說晚飯後他們最開心了,小孩打著各式各樣的燈籠,相互比賽,看誰的燈式樣新穎,還要燃放花炮或焰火。村裡鑼鼓喧天,人們若想請藝人表演耍龍燈、走高蹺等,可燃放一串鞭炮歡迎。這種熱鬧場面,往往從黃昏持續到深夜。本地孩子談論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頓,這一晚隨心所欲,毫無顧忌,吃好飯則可以放焰火,玩到盡興為止,最後就是最開心的一件事——收壓歲錢。

從他們一張張通紅的臉上我讀懂了他們此刻的心情,這次小練筆的意義,已不僅僅是寫作能力的提高了。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7

《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語文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針對本課的教學,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用童謠引入,讓學生從童謠的內容中初步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及風俗習慣。接著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瀏覽課文,畫出北京春節的時間段,並找出詳寫部分。重點放在學生自主研讀“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四部分。引導學生通過競賽,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臘八的忙碌、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後,還是用童謠來概括本文主要內容,讓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七年級和十五四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四個重點時段來品讀、討論,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通過反思這一節課,我發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少,教師講解成了主導,沒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京腔京韻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達到學生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目的。

3、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本節課教學缺乏對學生讀的訓練,學生讀的方法少,讀的形式少,學生感悟理解就很膚淺。為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下大力氣進行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也有幾個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整個教學態勢表現不夠突出。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感情不夠,語調比較平淡,肢體動作也比較僵硬。第二,在匯入環節中,可能由於緊張,一些本想講的話語忘記講了,內容的銜接略有點生疏,對待學生的發言的評價語言也比較單調。這兩點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8

昨晚學習了名師課例,對其中教學重點的把握和突破深深認同,便移植到自己的課堂中。

老舍生於北京,在北京生活了25年,這篇文章是作者51歲時回到家鄉寫下的一篇回憶散文。首先,讓學生瀏覽課文,勾畫出與時間相關的句子,發現寫作順序;然後說出詳寫的幾天,梳理出的主要活動;接著教師以臘八這天為例,抓住比喻句、反覆出現的詞語、短句等特殊表達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情感;最後,讓學生學以致用,分組閱讀除夕、正月七年級、十五三個部分的內容,抓住特殊表達,反覆品讀,體會情感。“教師提出了明確而不是模糊的任務,使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工作需要做的就是讓每種能力得到足夠的練習。這種練習使學生反覆運用他的注意、觀察、記憶等能力。把這些行為按難易程度分成等級,使每組重複的動作一次比前一次難,這樣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就產生了。”我認為,語文的教學重點在於訓練孩子的感受力,對文字的理解度、敏感度,與人共情的能力。感受力的訓練絕不是我以前簡單認為的多讀多看多嘗試就能熟能生巧的,班上孩子在上課時很多處於遊離狀態,教師情境創設不夠的'話是達不到效果的。感受力的訓練真的很重要,絕對不是學一點形式生搬硬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是最好的。“訓練既指經過訓練的能力結果,也指通過反覆練習的訓練方法。”

實操過程中,並不理想。

原因如下,自己對作者、課文熟悉度不高,課文內容的延展不深入,只是為一堂課而備一堂課,當然不如我看到的行雲流水般水到渠成看似無意實則精心的設計那樣令人嚮往。

二是學生能力的差異,他班學生表達自信,有自己的見解。我班學生髮言不積極,再三鼓勵也只有幾個固定的發言者,讓我在課堂上有失落感,當然,不怪他們,是我沒有準備充分。我應該還要感謝他們,是他們給予我這個舞臺,是他們讓我可以重新來過。“不管學生的外在表現給我怎樣的誤導,我都需要不斷更新對學生真實狀況的認知。我們習以為常的診斷方法容許我們靠責備受害者來忽視我們的弱點和無能。我們只有認清了自己的恐懼才能洞察學生的恐懼。否認自己的狀態的時候,我們就會抵制在別人身上看見的任何東西——儘管這些東西能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真實狀態。”

三是學情把握不夠,沒有認知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我通常以自己學習語文的經歷來帶入學生角色,我從小理解能力不錯,語文一直排列前茅,覺得這麼容易理解體會的學生應該也很容易明白。可能要換個角度思考,班上很多孩子可能語文就像理科不好的我一樣,怎麼加油都難以進步,我要體諒並彎腰來幫助他們。

拼音複習幾天了,還有學生不過關,今天星潤說原因在於不會拼,嘉誠說怎麼都記不住。

順便記錄,昨天的情人節小軍哥買了蛋糕,發了紅包,我都沒收,是的,我又在矯情了。如果他在給我打第一個電話問我怎麼還沒回家的時候能順帶告訴我買了禮物,那我可能氣消一半,在我掛完電話失落一陣恢復心情後才告訴我有禮物,那我的所有憤怒不都白費嗎?不想情緒起起伏伏。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9

《北京的春節》是一篇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大年七年級、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裡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本課教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從而引發探究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作者按時間順序詳略得當地敘述的寫作方法。

在教學設計中,我力圖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細讀課文,瞭解詳寫的幾個日子,畫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幹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初讀體會年的味道。再感知,批註這幾個節日裡自己的感受。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

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除夕、七年級和十五三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三、要想使學生對一節課感興趣,教師自己必須有興趣。我正是帶著極大的興趣來上這節課的。我的情緒也極大地感染了我的學生,大家學得很投入。我重視了讀的訓練,學生讀的質量逐步提高。

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這也誠如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所說: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豐富多彩的生活,豐富多彩的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喚起了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欲罷不能。一節課下來,我欣喜地感受著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這一切都源於生活這個最好的老師。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0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剛好是農曆正月十九,老舍筆下“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基於時間關係,開學第一週,我將教材第二組“中華民風民俗”移到前面來上。今天上了《北京的春節》第一課時,開學第一課,課堂還是熟悉的課堂,孩子們照常做著充分的預習準備(當然也發現小部分人應付了事),初定的學習目標完成了,但卻沒有什麼成就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課後我反思著自己的這節課:課堂環節安排。

1.瞭解本組課文編排匯入新課(這環節過於拖沓了些,尤其是在回憶你過春節的情景,當學生回答的答案已差不多相似之後沒有見好就收)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對於第一個問題“說說北京的春節從整體上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顯得有些茫然了,說明課前並沒有很認真地讀課文、思考內容)轉換問題後”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於是大家就談開了,有的說是除夕守歲、有的說是元宵的燈展......(說明學生對整體的把握,概述能力的培養還需加強)

3.交流讀懂和不懂的地方(讓我比較欣慰的是,學生的質疑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有針對詞、有針對句也有針對篇章提出疑問,這也提示著我“學貴有疑”要珍惜學生這種能力並加以培養提高!

4.梳理課文內容,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和風俗習慣(這也是課堂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填寫表格後加以梳理,可惜的是時間過於倉促,少了梳理和朗讀和總結的時間,頗感遺憾!這更是提醒著我,課堂上一定要精簡教師語言,學生懂的老師不說,學生會的不再重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1

春節剛過就上來這樣一篇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很有意義。春節,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過節習俗。《北京的春節》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個自然段。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大年七年級、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詳略得當,作者選取“臘八、除夕、大年七年級、正月十五”進行詳寫,而另外幾個時間段的事進行略寫,有的甚至一筆帶過。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本課教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從而引發探究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作者按時間順序詳略得當地敘述的寫作方法。

首先、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細讀課文,瞭解詳寫的幾個日子(臘八、除夕、大年七年級、正月十五),找出是圍繞哪些字詞展開描寫的,畫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幹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初讀體會年的味道。再感知,批註這幾個節日裡自己的感受。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結合我們本地春節的一些習俗,進行對比,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安靜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其次、課文運用了有詳有略的寫作手法,我們要引導學生去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在課文中,老舍先生按時間順序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七年級和元宵四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四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調動起來,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暢言自己家鄉是如何過春節的。一位同學介紹說他們那裡過春節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貼福字,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上“豐”字,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另一位同學說晚飯後他們最開心了,小孩打著各式各樣的燈籠,相互比賽,看誰的燈式樣新穎,還可以燃放花炮或焰火。本地孩子談論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頓,這一晚隨心所欲,毫無顧忌,吃好飯則可以放焰火,玩到盡興為止,最後就是最開心的一件事——收壓歲錢。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2

春節剛過,我們在家迎來了開學季。第一課就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針對本課授後的教學實際,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因為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們的新年剛剛結束不久,學生對自己及家鄉春節的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通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2、本課教學設計採用列圖表的形式合理流暢,能全面把握教材。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順序,還一目瞭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

但是,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一節課,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卻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對於生字的教學環節,我忽略了。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3

這篇課文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裡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學習這篇課文重點引領學生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難點是學習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由於文章內容很容易理解,所以,第二課時我就打算以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和語言特色為主。抓住作者詳寫的四個日子:臘八、除夕、七年級、元旦,帶著學生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然後讓學生互相介紹自己家鄉的春節習俗,然後運用本節學習的表達方法:先總後分、有詳有略寫一段文字介紹家鄉春節最有特色的一天。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卻發現瞭如下問題:

1、內容太多,無法深入展開。

2、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語言特色,時間不夠,學生的感受不充分,因此課堂沉悶。

在仔細思考後,我把教學設計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為主,“除夕”這一段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除夕的特點,分層感受除夕的熱鬧,從而體會老舍先生先總後分的表達特色。“元宵”這一段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體會作者從兩方面介紹花燈的寫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詳有略這種寫法的好處。設計一個說話訓練和寫話訓練,說話訓練---借鑑老舍先生介紹花燈的方式,用上文中的關鍵詞來介紹廣州的花市。寫話訓練是運用本文先總後分、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介紹家鄉春節最有特色店一天。

通過這次對教案的反覆斟酌,我認識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學內容,不要貪多。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4

最近學了《北京的春節》一課,這篇課文是介紹民俗風情的一篇民俗散文。作者按時間順序介紹了北京人是如何過春節的。整個一個多月的過程,作者寫的有詳有略,讓春節這一傳統習俗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春節是每個孩子都熟悉而且嚮往的節日,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始終都能保持比較高的學習積極性,談起自己過春節時更是興致勃勃。看到孩子們都如此高興,在課文學完以後,我說:“咱們今年過春節是不是也很熱鬧、很高興?”學生都說:“熱鬧。”我說:“那我們就把我們是如何過春節的也寫出來,讓老師和你們一起高興高興。”學生一聽,馬上就開始了。

當時,我提醒學生可仿照作者的寫法,突出重點,做到詳略得當。當我批改作業的時候,發現學生的這篇作文寫得還真不錯。有的孩子寫自己家在年前是如何忙的,過年的時候家裡又是多麼的熱鬧,有的寫自己在過春節時是如何上街買吃的、玩的,回家以後又是如何開心地玩,還有的找準一個時間,重點寫了這個時候的熱鬧。看來,今年孩子們真是過了一個熱鬧的春節!。

我看完這些作品,就一直在想:有些孩子並不是不會寫作文,而是沒有讓他們寫想寫的,作文沒有符合他們的興趣要求,這方面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5

《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對國小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很有幫助。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怎樣激發學生對學習、運用語言的興趣,訓練學生紮實的語文能力,使學生在課堂中快樂地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一、自主讀文,讀中感悟

閱讀是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讀是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文質兼美的文章,能使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是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範本材料,更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載體。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是本課的教學主線。我抓住作者按時間的順序記敘老北京過春節的表達順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有目的的讀走進北京人過春節的幾個片段,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學生通過讀課文,感知文字,和文字對話,在交合彙報中進行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最後迴歸文字——說說老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我此時設計了兩個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語言訓練點1:這麼熱鬧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請說一句完整的話。語言訓練點2: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從臘月初幾就已經開始了,首先第一個好日子是——其次是——接著是——最後是——。

二、朗讀展情,創設和諧的對話氛圍

由於本課所寫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字裡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如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許多情景,孩子從未見過,但老舍先生對此描述的使人如身臨其境,加之課前佈置學生從網上搜集的資料,再結合我從網路資源中找到不少資料圖片,通過多媒體恰當的呈現在課堂之上。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並通過範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在教學中,我還注意語言的過渡,教師的及時評價,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對話氛圍,大膽交流,在這種對話中不斷感悟,提升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

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同學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在教學中滲透作者的表達方法。在熟讀文字的基礎上,通過說話訓練,進行語言積累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調動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昇華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使學生在沉浸於文字語言和情景的基礎上,自由述說、自由運用本課習得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幾點思考

(一)、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應該再準確,教學節奏應該明快一些。

(二)、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是針對大多數學生的,對於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對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讀為主的閱讀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認識到在教學中還需要對細節的更多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