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推薦】《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節日慶典 閱讀(1.44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

《老北京的春節》是一篇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全文共7個自然段。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十九、除夕、大年七年級、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裡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說說老北京在春節有哪些習俗?主要可以分成“開始”“高潮”“結束”三個部分,讓孩子找找哪些自然段屬於開始,哪些自然段屬於高潮,哪些自然段屬於結束。然後讓孩子說說你喜歡春節的哪個部分,為什麼,再有感情的讀給在座的每個小朋友聽。孩子們都非常有興趣,都爭先恐後的,很多孩子還結合本地的春節的習俗說,整個課堂,孩子們的積極性非常高。接著我又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暢談一下自己過年的感受,這一次,幾乎把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平日有些沉默的孩子們,也一反常態,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閃光,孩子們興趣盎然的交談,讓我欣喜的同時,也讓我感觸頗深。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2

今天,我上了《北京的春節》一課公開課,老師們給了我很多的建議,自己也有所感悟有所反思。一直以來,總以為精緻的教學便是細膩,便是對於幾個語段進行反思的感悟。談到感悟,便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的想,再進行反覆的說。然而,今天我明白了精緻的教學需要的不僅是細膩,還要對整篇文章有全班考慮;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精準的策略。

一、著眼於整個篇章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最高的一個層次。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個毛頭小兒,他們已經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能對文章進行前後貫通的理解。於是,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著眼於整個篇章,而不應該只是一個段落。

然而,反觀我的教學過程,卻發現整體的教學還是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的教學。“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四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四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臘八”重在“忙”,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臘八、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絡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於是,這燈也就活了,不再是靜止的,沒有生氣的了。

二、擺正教學的詳略

剛拿到這篇文章,總覺得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老舍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蘊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說……

特別是六個特別的日子的教學不知道取捨。在初次試教的時候,連什麼是“臘八粥”“臘八蒜”也讓學生去讀,去了解。實際上這些內容,學生讀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師根本不用花什麼功夫去讓他們討論。可是自己總不敢放手。臘八如此,就更不用說其他日子了。於是,教學便也了小腳走路,躡手躡腳了。所幸的是,經過一次次的磨課探討,終於明白,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亦有詳略之分。該舍的時候,還是得大舍。在老師們的建議下,我第二次上課時作了調整。

處理重點語段,我先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然後讓學生談感受。學生通過自由讀課文、自由感知文字、自由和文字對話,在交流彙報在交合彙報中進行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最後迴歸文字——說說老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

我此時設計了兩個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

語言訓練點1、這麼熱鬧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請說一句完整的話。語言訓練點

2、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臘月初幾就已經開始了,首先第一個好日子是——其次是——接著是——最後是——。

同時,對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我積極進行了有效的評價理答:

1、兩個問題,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真不容易。誰再來說說?

2、你的表述真有條理。

3、太神了!這麼長的句子你都能說得這麼流暢、完整。誰也能向這位同學一樣說說?

4、哇!在表達中,你能加進自己的語句,使句子表達得更加具體,向你學習!

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敘述順序,老師提示質疑,重讀課文,鍛鍊縝密思維,然後瞭解文中詳寫與略寫的日子。既遵循了學習的規律,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在滲透本課的表達方法時,針對文字的內容特點,選擇了一個教學內容點設計了語言訓練說話句式,用積極的評價來給予學生積極的迴應,激發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對學生回答給予及時的讚揚或者表示接受學生的觀點。使學生更願意參與問答,並在問答中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比如教“除夕”這一部分。我的過程是先讓學生讀這一段,然後說一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自己的引說,讓學生體會到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習效果好。

所以關鍵是,對於重點段的教學,我們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在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作者寫作的用心所在。這樣教學的效果定然能夠更好。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3

《北京的春節》的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筆、“俗白”風格、京味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全文洋溢著濃濃的“年味兒”,基於此,課前播放音樂“喜洋洋”,給學生一種直觀的“喜慶”。由於此篇課文描寫的內容和紹興風俗大同小異,在課前讓學生回憶自己過年時的場景,更加激起學生的興趣。由於這篇課文通俗易懂,學生樂於朗讀,因此將朗讀作為了課堂學習的重點。

課前自由朗讀。通過自由朗讀,讓學生自己找喜歡的語句,自己好好讀讀,讀準難度字詞,讀通句子,由於是學生自己喜歡的段落,自然讀得聲情並茂。

默讀:通過讓學生找找哪裡是北京的春節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通過快速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快速尋找。默讀找出文章重點節日。得益於前段時間一再努力的培養,孩子們預習完成的很不錯,時間段很容易找的到。之所以分段,一是教學目標中要求;二是有助於下步教學環節。想說下語文習慣的養成。

此外,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運用快速閱讀、默讀、學生示範讀、小組朗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將北京別具京城風味兒的春節讀得淋漓盡致。

另外,結合課外連結的資料袋,品析兩篇欣賞文章的特點和不同點,讓學生從小角度出發,著手“除夕”熱鬧場景,結合自己生活實際,讓學生寫寫自己過大年三十時候的場景,將書本知識內化,學以致用。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4

一、情趣盎然,感受語言的魅力。

《老北京的春天》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裡行間蘊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由於學生的年齡小,如果不創設一定的情境,學生很難體會到老北京春節的熱鬧。因此我把落腳點放在了讀書上,運用觀看圖片、學生評一評、教師語言渲染等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悟課文內容。例如學習除夕一段,學生在評價同學讀書時這樣說: “書上寫到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我在過年穿上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時,特別高興,所以在讀這句話時我覺得應該讀的高興點。”“鞭炮聲日夜不絕,應該再讀的再熱鬧一些,因為鞭炮這一家響過之後,那一家又放起來了,響聲不斷,所以要讀再熱鬧一點。”“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我覺得家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飄了出來,感到特別香,應該再讀得香一點。”學生的精彩發言,充分聯絡他們的生活實際,體現出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形成各抒己見的課堂氛圍。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為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哪個日子最熱鬧,找出來讀一讀,和前後桌討論討論、引導想象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讀到除夕的熱鬧時,通過教師的導語,讓學生充分調動感官,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了什麼?例如在學習元宵節這一部分,啟問學生:“從哪兒感受到元宵的熱鬧?”學生有如下的發言: “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紙燈,有的燈裡還有叮呼作響的小鈴鐺呢……燈很多,所以很熱鬧。”從這個省略號中我們猜想一下還可能出現什麼的花燈?但是由於學生的生活積累不夠,很多孩子都表述不很清楚。

總之在這堂課上,我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自主合作中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對語文的濃厚興趣。但通過上課,發現在評價學生時,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還不夠及時。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要進一步增強應變的能力。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5

一、成功之處

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同學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在教學中滲透作者的表達方法。

為此,讓學生在熟讀文字的基礎上,通過說話訓練,進行語言積累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所以,我特意設計兩個語言訓練句式:

1.你們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寫燈的數量多?那些是寫燈的種類多的?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歸納、練習說一說。

2.請試試看,能否用從燈的數量多和燈的種類多,用一句話完整地表達出來。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七年級全城都在休息。人們都幹什麼去了呢?請讀課文第9自然段。學生通過讀中進行交流。針對學生的交流、表達,我特意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評價理答:

1.這兩個同學交流的時候,不僅恰當地用上老舍爺爺的話,還巧妙地運用了老師引語進行表達,真令人佩服!

2.各種各樣的花燈,加上五彩斑斕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誰能不喜歡呢?這麼熱鬧的燈會,你們想不想讀一下呢? 這樣的選點訓練,充分利用理答這一種特殊的教學對話,仔細傾聽學生的問答,通過有層次、有秩序、有針對性的“追問”、“轉問”、“提問”和“反問”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調動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昇華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此時,此處語言訓練點的設計和教師對學生有個性的評價語言的設計,更好地讓學生敞開心扉去接觸語言,去感受語言,去體味語言,使學生在沉浸於文字語言和情景的基礎上,自由述說、自由運用本課習得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不足之處

1.教學的節奏把握還應該明快一些,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還應該確切些。

2.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謝關注,設計合適、樂於讓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語言訓練句式。

三、改進措施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對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讀為主的閱讀教學研究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同時我也認識到在教學中還需要更多細節的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6

《北京的春節》一課描繪的是節日風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樸素自然、流暢通達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學生也喜歡過春節,曲阜過春節習俗和北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對有些習俗很瞭解,所以會對文章內容感興趣,因為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自然,所以沒有難懂的詞句。但是體會文章的表達特點和感悟老舍先生的語言魅力將會成為學習難點。

教學《北京的春節》後,我有許多收穫,同樣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反思。

我先用一首民間歌謠引入正題,不僅自然,而且還讓學生懂得了一些課外知識。通過我的詳細講解,學生不僅知道了北京春節的習俗,還從這篇課文中懂得了按時間順序記敘文章的寫法,而且要詳略得當。例如,臘月初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和元宵節作者是詳細描寫的,而小年,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這是略寫。適當運用這個寫法會使文章主題突出,不囉嗦。這篇課文不僅詳略得當,還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這一課的語言十分自然,樸實,準確,京味濃郁,很具特色,字裡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這一課層次十分分明,每一部分都可以用小標題來概括段意,學生以後也應該應用這種結構。

教學這一課時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這篇課文較長,我沒有充分地讓學生讀熟練。因為這篇課文是說明性的文章,應該多讓學生查資料瞭解,我沒有做好,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做到。在教學時,我提問的問題有的同學一問三不知,所以,我要加強學生的`課前預習。

通過這次的教學,我收穫了許多,也對不足做了反思,強調學生以後要預習充分,課文熟讀,讓學生學習學的更好,收穫越來越豐富。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7

春節剛過就來學習這樣一篇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地方特色鮮明、京味十足的散文很有意義,也很實際。學生對自己家鄉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通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風格是北京韻味、通俗明白、幽默詼諧。沒有做作,語言少了雕飾,樸實自然。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閱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趁熱打鐵,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攝影師,你會拍攝老北京元宵節的哪些鏡頭?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上來了,都熱烈地討論著。彙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搶拍,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回顧這節課,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1、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各民族過節習俗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2、 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8

在上《老北京的春節》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緊接著,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來了,都熱烈地討論著。彙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佈景,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完後,再以選旁白演員為名,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學生們讀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預期。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9

今天我們學習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它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文章。其中,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易懂,描寫細膩生動有趣,層次分明,我.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教學的參考資料,我精心設計了本節課,課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後我為了積累經驗並作了如下反思: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深入,針對東北學生的特點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首先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過春節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說的興趣盎然,這樣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最後在讓學生迴歸文字,結果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學的這一節課,也有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同時忽視了教師對文字的相對應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把握教材,課上適當的放和收。文字和實際相結合。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4、如果分析結束後應重點總結一下文章的寫作特點,鼓勵學生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更好的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然後再佈置一個小練筆就好了。

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0

《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語文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針對本課的教學,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用童謠引入,讓學生從童謠的內容中初步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及風俗習慣。接著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瀏覽課文,畫出北京春節的時間段,並找出詳寫部分。重點放在學生自主研讀“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四部分。引導學生通過競賽,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臘八的忙碌、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後,還是用童謠來概括本文主要內容,讓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七年級和十五四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四個重點時段來品讀、討論,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通過反思這一節課,我發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少,教師講解成了主導,沒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京腔京韻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達到學生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目的。

3、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本節課教學缺乏對學生讀的訓練,學生讀的方法少,讀的形式少,學生感悟理解就很膚淺。為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下大力氣進行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也有幾個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整個教學態勢表現不夠突出。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感情不夠,語調比較平淡,肢體動作也比較僵硬。第二,在匯入環節中,可能由於緊張,一些本想講的話語忘記講了,內容的銜接略有點生疏,對待學生的發言的評價語言也比較單調。這兩點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1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裡行間蘊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生動,字裡行間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閱讀,找出春節“高潮”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最後,讓學生動筆把自己春節活動中感受最深的情景寫一寫,從按時間順序寫得詳略得當,較好地表現出了春節那種熱鬧、祥和的氣氛;特別是孩子們的那種無憂無慮和快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是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二是充分發揮了閱多媒體的作用,並有目的地進行了一些拓展。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三是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做到了讀寫結合。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2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勾起讀者對年味的嚮往,對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的留戀。

針對本課授後的教學實際,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因為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們的新年剛剛結束不久,學生對自己及家鄉狗年的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通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2、本課教學設計採用列圖表的形式合理流暢,能全面把握教材。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順序,還一目瞭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

3、注重課本和閱讀銜接的聯絡。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和梁實秋的《過年》、斯妤的《除夕》作對比閱讀。讓學生體會不同區域不同的年文化、年習俗及不同階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譽為“人民藝術家”,他的作品語言很有特色。在本節課上。我放開手引導學生卻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一節課,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卻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對於生字的教學環節,我忽略了。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3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傳統春節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

教學這一課時,恰逢謝校長推門聽課,因為前一週才接受了趙校的隨堂聽課,所以沒料到又會接受行政的推門聽課,確實有些意外。課堂上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並對生字詞進行了一定的講解;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裡,那裡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為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著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老北京人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教學過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制定的教學目標合理,基本上達成預定的目標。

2、基礎知識點把握準確。對修辭手法、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在充分引導學生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善於表達。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滲透體會句子的方法。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

3、在教學中,從整體入手,抓大放小,在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分清詳略重點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學最感興趣的部分,充分發揮他們主動性的同時,也不忘教師的引導作用。

但是,這一節課,依然有幾點做得不夠:

1、因為是寄宿班的緣故,所以沒有佈置課前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雖然在課堂上注意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講述自己眼中的春節,但深度不夠。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對於畢業班教學,我對每篇課文都儘量做到教學紮實,努力去深挖可以訓練的知識點,思考文章的重點在哪一方面,學生在這一次課堂上應該學會什麼,即使一次學不會,再在以後課堂上多接觸幾次,直到他們有這些意識為止。比如體會修辭手法的好處,破折號、雙引號、省略號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內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盡力做到每節課都能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我相信,久而久之,學生一定會學以致用的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4

今天這節語文課,我認為自己幾個環節的設計是沒有問題的。首先,就是整體感知,提出問題模組。在今天這節課上,我通過一首童謠把孩子們再次帶入課文的學習,這首童謠既是對上一節課學習內容的回顧,同時又打開了本節課學習的大門,為學生提出問題打下基礎。從本節課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第一個問題:在作者詳寫的日子裡都寫了什麼?這是學生針對課文內容提出來的。第二個問題:作者哪裡寫的好,好在哪裡?這是學生針對作者語言提出來的;第三個問題:為什麼有的地方寫的詳細有的地方寫的簡略,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學生針對課文寫法提出來的。我課下思考了一下,我們既然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應該讓學生先學會提問題。那麼怎樣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呢?我想從課文內容、課文寫法、作者語言風格等方面讓學生試著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每篇文章的指向都是一樣的,那麼孩子們自然就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了。

第二個模組:自主學習,解決問題。這個模組是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歸納出本節課所要重點探究的問題之後,學生進行的自主探究。本節課在這一環節給學生默讀的時間不夠,孩子們沒有深入的讀書,自然得出的感悟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沒有上升到民族文化的內涵。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5

本文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傳統春節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

教學這一課,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裡,那裡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為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著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老北京人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教學過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制定的教學目標合理,基本上達成預定的目標。

2、基礎知識點把握準確。對修辭手法、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在充分引導學生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善於表達。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滲透體會句子的方法。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

3、在教學中,從整體入手,抓大放小,在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分清詳略重點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學最感興趣的部分,充分發揮他們主動性的同時,也不忘教師的引導作用。

但是,這一節課,依然有幾點做得不夠:

1、課前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應該在課堂上有所展示有所側重,否則以後孩子們會對資料蒐集失去興趣,慢慢變成純粹的應付或者耳邊風。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當然,感悟的基點是“讀”,也就是本課的教學中,學生讀得不夠充分,讀的形式也比較單一,這是以後必須重視的。

對於現在的畢業班教學,我對每篇課文都儘量做到教學紮實,努力去深挖可以訓練的知識點,思考文章的重點在哪一方面,學生在這一次課堂上應該學會什麼,即使一次學不會,再在以後課堂上多接觸幾次,直到他們有這些意識為止。比如體會修辭手法的好處,破折號、雙引號、省略號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內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盡力做到每節課都能訓練這些,我就不信,久而久之,學生不會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