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5篇

節日慶典 閱讀(2.73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5篇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

今天我們學習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它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文章。其中,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易懂,描寫細膩生動有趣,層次分明,我.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教學的參考資料,我精心設計了本節課,課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後我為了積累經驗並作了如下反思: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深入,針對東北學生的特點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首先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過春節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說的興趣盎然,這樣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最後在讓學生迴歸文字,結果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學的這一節課,也有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同時忽視了教師對文字的相對應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把握教材,課上適當的放和收。文字和實際相結合。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4、如果分析結束後應重點總結一下文章的寫作特點,鼓勵學生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更好的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然後再佈置一個小練筆就好了。

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2

《北京的春節》是20xx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是圍繞著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作者老舍先生運用樸實自然、京味兒十足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北京春節的節日習俗,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溫馨與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學環節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溫故知新,引入新課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用何東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裡,在濃濃的年味中進入本節課的學習。接著引導學生溫故知新,瀏覽課文,回顧上節課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課文采用了哪一種寫作順序,理清文章結構。為新授課做好準備。

2、走進新課,感受風俗

新授內容重點放在研讀“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五部分。在分析課文時,我先講述描寫“臘八”的部分,做個示範,引領學生了解臘八習俗及作者語言的豐富;其次讓學生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學習描述“臘月二十三”的內容,讓他們自己體會人們對小年的重視,送灶王的習俗;然後再帶領學生賞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讓學生了解這一部分採用了先總後分的結構,從兩個方面凸顯了除夕的熱鬧;學習“正月七年級”這一部分時,讓學生合作探究,他們探究到了七年級和除夕熱鬧的不同之處:除夕是忙碌的熱鬧,而七年級是休閒的熱鬧;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動也各不相同;學習“元宵”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知道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然後讓學生探究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數量多?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種類多?並模仿文中語句用“有的……有的……”說一組排比句。

3、綜觀課文,體會詳略

北京的春節前後四十多天,有許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詳寫了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和元宵節的事情,而對其他部分進行略寫。因為這幾個日子最能表現北京春節的特點,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語言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句子,讓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的京味兒十足,生動豐富。

5、閱讀拓展,隨堂練習

閱讀課後“閱讀連結”中斯妤關於春節習俗的描寫,將其與課文的相關部分作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確立的主題不同,詳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時也體會到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單元人文主題。

6、佈置作業,學以致用

讓學生課下了解家鄉風俗,寫一篇短文,做到主題明確,詳略得當。

這六個教學環節條理清晰,環環相扣,設計合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其次,這一節課還有不足之處:

一、課前沒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沒有適時地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兒十足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多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

三、本課的教學中,學生讀得不夠充分,讀的形式也比較單一,這是以後必須重視的。

教學是一門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會在一次次反思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3

《北京的春節》是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是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字裡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加見識,語言簡潔而生動,文質兼美,是培養學生語感,對國小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對國小生進行思維的訓練,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的平臺。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自主讀文、讀中感悟:抓住作者按時間的順序記敘老北京過春節的表達順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有目的的讀走進北京人過春節的幾個片段,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初讀劃出相關句子,再讀體會交流,在學生與文字充分對話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好課文的重點部分。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適時評價,提升學生的認識,昇華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學生的語文素養。

2、創設和諧的對話氛圍:課前佈置作業讓學生從網上搜集資料,再結合我從網路資源中找到不少資料圖片,通過多媒體恰當的呈現在課堂之上。這樣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在教學的開始,在圖片各異的課件中,範讀了課文中描述“臘八”的一段文字,通過看和聽,將學生帶入了學習的情境,同時對老北京人怎樣過春節有了初步的印象、對文字精美的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藉此,讓學生再次走進文字,自主讀文,感知文字,在再次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感知了文字,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觸發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還對文中的好詞佳句進行了熟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語言的“味道”,並把好的語言進行了積累。

3、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抓住三個重點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在教學中滲透作者的表達方法。為此,讓學生在熟讀文字的基礎上,通過說話訓練,進行語言積累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

二、成功之處

1、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所寫的內容時間跨度較大,場景描述較多,教學中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整體內容。引導學生自主讀書,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讓學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突破了重難點。

2、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課堂上通過語言練習,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3、注重課本和閱讀銜接的聯絡。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和梁實秋的《過年》、斯妤的《除夕》作對比閱讀。讓學生體會不同區域不同的年文化、年習俗及不同階段的人物心理。

三、不足之處

我也感覺有些欠缺: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些關注,設計合適、樂於讓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語言訓練句式。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1、教給學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樣才能安排好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達有詳有略,詳略得當。2、學習方法要多樣,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放手讓學生充分閱讀,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4

《北京的春節》作者是老舍先生。對於這一篇課文的匯入環節,我在教學之前思考了很久,怎樣才能為同學們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又能把同學們帶入情境中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從學生實際出發,掌握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

在上課之前,我瞭解到五年級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過王安石的《元日》一詩,於是我從古詩入手,請同學們猜謎“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打一節日,等同學們回答出來之後,請同學們一起大聲背誦一遍。這樣既匯入了今天所學習課文的關鍵“春節”,又將以往學過的知識複習一遍,將同學們帶入教學情境。

二、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經驗結合起來。

春節是我國一大傳統節日,在過去的春節同學們都度過了各具特色的春節,於是我請同學們來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樣過春節的,有什麼傳統和新穎之處?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了互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而且加強與學生們的交流,引出“北京的春節”,帶領同學們去感受一下北京的風俗民情。

三、瞭解作品背景,把握課文主旨。

在將同學們帶入學習情境之後,我又根據學生事先預習的詢問作者,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一下作者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他的著作。例如:老舍先生是滿族人,自小生長在北京,對於北京的文化十分了解,作品中對於北京的地方話運用的較多。讓同學們對於課文能更加了解,開拓學生的視野。

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也有幾個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整個教學態勢表現不夠突出。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感情不夠,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第二,在匯入環節中,一些本想講的話語忘記講了,內容的銜接略有點生疏,對待學生的發言的評價語言也比較單調。這兩點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5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完整,給人一種近乎於拉家常一樣的平易近人之感。

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教學的參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深入,針對東部孩子的特點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學的這一節課,也有以下幾點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同時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把握教材,課上適當的放和收。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6

老舍先生的作品堪稱中國白話文的典範,再難懂的道理,再難敘述的事件,到了語言大師老舍的手中,都會變得那麼直白,通俗易懂,由此可見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底之深。我在教學本文時,是卯足要認真了勁,下透了功夫,光花在查資料上的時間,足有一週之多。你想,老北京風俗習慣多了去了,尤其是春節這個隆重的慶典。

《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我在教學中重點做了以下幾點:

1、下大力氣抓好閱讀教學 讀過老舍先生作品的人都知道,老先生的語言風格與眾不同,大多作者都是儘量的把文章寫的深奧,多使用術語,而老舍的作品語言風格是北京韻味、通俗明白、幽默詼諧。沒有做作,語言少了雕飾,樸實自然。國小生初讀老舍的作品,往往產生誤區。初讀課文,就有學生提出:老師,這篇文章太淺顯了,全文連一個成語都沒有,好學。我忽然發現,如果不下功夫指導朗讀,就不能理解好作品的思想內容,我及時調整了教學預設,把重點轉向閱讀,重點部分、重點句子老師及時範讀,稍難理解的句子在講解的基礎上在重點讀。讀著讀著學生的情緒上來了,漸漸讀出來老舍的語言風格,對文章的整體有了較好的把握。

2、要認真領悟表達方法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所寫內容時間跨度較大,場景描述較多,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路,把握住整體內容。文章包含的內容如此之多,教師就要教給學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樣才能安排好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達有詳有略,詳略得當。再者,將敘述和描寫融為一體的表達方法,如醃製臘八蒜,熬製臘八粥等句子。作者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北京的春節習俗,實際上是向我們展示這種民俗的,她代表親情、鄉情、祝願、期盼、團圓,以及由此反應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這些表達方法我在教學中及時對學生進行點撥,收到的效果還是蠻好的。

3、不適時宜的進行小練筆 語文教學的落腳點是看國小生的作文水平。我認為,一位老師的語文教學成績的評價,但從學生的作文水平就可看出。如果國小畢業了連一篇記敘文都寫不出來,甚至前言不搭後語,這位老師的語文教學一定不能算成功。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節日,我們這兒過春節有什麼習俗,你從中又收穫了什麼?我讓學生到社會上去採訪,去搜集材料,以《我家的春節》為題寫一篇文章,事實證明,學生還真的領會了老師的意圖,大部分同學的文章挺有感染力。對此我還是滿意的。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7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節》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實洗煉的語言將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娓娓道來,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展現了一幅醇厚悠遠、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圖。編排此文,旨在豐富學生的見識,讓學生在領略老北京新春獨特風情民俗,領略老舍先生簡潔生動的語言特色的同時,激發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二、學情分析

有關老北京春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對於南方的學生來說,知道得比較少,理解起來相對有一定的難度。但春節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熟悉,又很喜歡,因此可從學生自己過春節的經驗談起,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教學思路

教學中,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起來後,再整體感知老北京春節的熱鬧。指導學生邊讀課文邊畫句子,邊讀邊想,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交流中,師生共同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後總結寫法,感受詳寫略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學習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並進行小練筆。

四、課後反思

進入六年級以來,感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了一個層次,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再侷限於一個段落,學會了前後貫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教學時,先讓學生找出本課的寫作順序,並把它記下來,學生很快就能掌握課文的大概內容,把文章的頭緒理的一清二楚。一個外籍學生第一個舉手回答問題,他說:老師,我知道課文的寫作順序,但我不明白這些節日的意思,中國的節日太多了針對他的問題,我讓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這些節日,並注清每個節日的特點,中國的孩子對這些節日還是很瞭解的,通過師生共同探討,這個外籍學生對中國的春節又瞭解很多。

但不足的是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節日時,這三個部分有著共同點,而我只是一個個的介紹過去,對它們的內在聯絡卻隻字沒提,其實,如果放手讓學生從整體上去看,去悟,去體會,效果遠遠大於我的講解,課堂也不會這麼乏味,而且更能讓學生明白,作者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以此為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8

教學本課時,我覺得自己對於收集資料方面預習做得不夠好:課前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在預習過程中我總是希望學生能蒐集很多的資料,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庫。

但是,從這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蒐集來的資訊資料是原始的、零散的、無序的,課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彙報,而且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實用價值的資料為課堂教學服務,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後的預習中應該教會學生精挑細選,選擇有用的材料為自己服務,逐步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才是新時代教師應該交給學生的一項本領。

通過這節課我感受到了預習還應該有針對性和側重點,學生蒐集的資料不在於多,而在於有效。在以後的課堂我會讓學生大膽地在資料當中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小故事也可以。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要把蒐集的資料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它的作用,這樣的預習才是有效的學習。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9

剛過春節,正好知道趙xx春節是在福建過的,並且去了客家土樓。瞭解一下其他同學,有不少去過雲南和福建的。我感覺這一課好講。

這是一篇展示民俗風情的說明性散文。裡面介紹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的竹樓。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我繼續採用上兩課的方法,讓學生主講。誰知這次卻把學生引入了另一條路。由於兩位同學還沉浸在異地風情的回憶之中,他們除了課文講到的內容,還給同學們講了一些有趣的見聞和傳說。我們也知道,導遊為了提高遊客的旅途情趣,往往會對一些景物、傳說加以演繹,並不是真正的歷史。這一下,去過這兩個地方的同學紛紛補充一些軼聞趣事,同學們的興趣都上來了,課堂也掌控不住了。這就是自己對學生的預設不充分,課前也沒有很好地指導學生如何去講,導致課堂失控。

備課,無論是哪一類課文,都要深入研究教材,備教材,備學生,還要預設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抓住重點,點撥要有目的有方向,真正把語文上成語言文字的訓練課,體現大語文的教學觀。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0

《北京的春節》一課描繪的是節日風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樸素自然、流暢通達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學生也喜歡過春節,曲阜過春節習俗和北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對有些習俗很瞭解,所以會對文章內容感興趣,因為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自然,所以沒有難懂的詞句。但是體會文章的表達特點和感悟老舍先生的語言魅力將會成為學習難點。

教學《北京的春節》後,我有許多收穫,同樣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反思。

我先用一首民間歌謠引入正題,不僅自然,而且還讓學生懂得了一些課外知識。通過我的詳細講解,學生不僅知道了北京春節的習俗,還從這篇課文中懂得了按時間順序記敘文章的寫法,而且要詳略得當。例如,臘月初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和元宵節作者是詳細描寫的,而小年,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這是略寫。適當運用這個寫法會使文章主題突出,不囉嗦。這篇課文不僅詳略得當,還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這一課的語言十分自然,樸實,準確,京味濃郁,很具特色,字裡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這一課層次十分分明,每一部分都可以用小標題來概括段意,學生以後也應該應用這種結構。

教學這一課時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這篇課文較長,我沒有充分地讓學生讀熟練。因為這篇課文是說明性的文章,應該多讓學生查資料瞭解,我沒有做好,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做到。在教學時,我提問的問題有的同學一問三不知,所以,我要加強學生的課前預習。

通過這次的教學,我收穫了許多,也對不足做了反思,強調學生以後要預習充分,課文熟讀,讓學生學習學的更好,收穫越來越豐富。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1

今天,我上了《北京的春節》一課公開課,老師們給了我很多的建議,自己也有所感悟有所反思。一直以來,總以為精緻的教學便是細膩,便是對於幾個語段進行反思的感悟。談到感悟,便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的想,再進行反覆的說。然而,今天我明白了精緻的教學需要的不僅是細膩,還要對整篇文章有全班考慮;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精準的策略。

  一、著眼於整個篇章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最高的一個層次。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個毛頭小兒,他們已經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能對文章進行前後貫通的理解。於是,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著眼於整個篇章,而不應該只是一個段落。

然而,反觀我的教學過程,卻發現整體的教學還是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的教學。“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四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四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臘八”重在“忙”,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臘八、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絡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於是,這燈也就活了,不再是靜止的,沒有生氣的了。

  二、擺正教學的詳略

剛拿到這篇文章,總覺得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老舍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蘊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說……

特別是六個特別的日子的教學不知道取捨。在初次試教的時候,連什麼是“臘八粥”“臘八蒜”也讓學生去讀,去了解。實際上這些內容,學生讀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師根本不用花什麼功夫去讓他們討論。可是自己總不敢放手。臘八如此,就更不用說其他日子了。於是,教學便也了小腳走路,躡手躡腳了。所幸的是,經過一次次的磨課探討,終於明白,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亦有詳略之分。該舍的時候,還是得大舍。在老師們的建議下,我第二次上課時作了調整。

處理重點語段,我先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然後讓學生談感受。學生通過自由讀課文、自由感知文字、自由和文字對話,在交流彙報在交合彙報中進行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最後迴歸文字——說說老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我此時設計了兩個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語言訓練點1、這麼熱鬧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請說一句完整的話。語言訓練點2、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臘月初幾就已經開始了,首先第一個好日子是——其次是——接著是——最後是——。 同時,對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我積極進行了有效的評價理答:1、兩個問題,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真不容易。誰再來說說?2、你的表述真有條理。3、太神了!這麼長的句子你都能說得這麼流暢、完整。誰也能向這位同學一樣說說?4、哇!在表達中,你能加進自己的語句,使句子表達得更加具體,向你學習!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敘述順序,老師提示質疑,重讀課文,鍛鍊縝密思維,然後瞭解文中詳寫與略寫的日子。既遵循了學習的規律,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在滲透本課的表達方法時,針對文字的內容特點,選擇了一個教學內容點設計了語言訓練說話句式,用積極的評價來給予學生積極的迴應,激發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對學生回答給予及時的讚揚或者表示接受學生的觀點。使學生更願意參與問答,並在問答中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比如教“除夕”這一部分。我的過程是先讓學生讀這一段,然後說一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自己的引說,讓學生體會到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習效果好。

所以關鍵是,對於重點段的教學,我們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在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作者寫作的用心所在。這樣教學的效果定然能夠更好。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2

這篇課文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裡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學習這篇課文重點引領學生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難點是學習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由於文章內容很容易理解,所以,第二課時我就打算以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和語言特色為主。抓住作者詳寫的四個日子:臘八、除夕、七年級、元旦,帶著學生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然後讓學生互相介紹自己家鄉的春節習俗,然後運用本節學習的表達方法:先總後分、有詳有略寫一段文字介紹家鄉春節最有特色的一天。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卻發現瞭如下問題:

1、內容太多,無法深入展開。

2、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語言特色,時間不夠,學生的感受不充分,因此課堂沉悶。

在仔細思考後,我把教學設計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為主,“除夕”這一段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除夕的特點,分層感受除夕的熱鬧,從而體會老舍先生先總後分的表達特色。“元宵”這一段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體會作者從兩方面介紹花燈的寫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詳有略這種寫法的好處。設計一個說話訓練和寫話訓練,說話訓練———借鑑老舍先生介紹花燈的方式,用上文中的關鍵詞來介紹廣州的花市。寫話訓練是運用本文先總後分、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介紹家鄉春節最有特色店一天。

通過這次對教案的反覆斟酌,我認識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學內容,不要貪多。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3

一、成功之處

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同學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在教學中滲透作者的表達方法。

為此,讓學生在熟讀文字的基礎上,通過說話訓練,進行語言積累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所以,我特意設計兩個語言訓練句式:

1.你們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寫燈的數量多?那些是寫燈的種類多的?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歸納、練習說一說。

2.請試試看,能否用從燈的數量多和燈的種類多,用一句話完整地表達出來。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七年級全城都在休息。人們都幹什麼去了呢?請讀課文第9自然段。學生通過讀中進行交流。針對學生的交流、表達,我特意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評價理答:

1.這兩個同學交流的時候,不僅恰當地用上老舍爺爺的話,還巧妙地運用了老師引語進行表達,真令人佩服!

2.各種各樣的花燈,加上五彩斑斕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誰能不喜歡呢?這麼熱鬧的燈會,你們想不想讀一下呢? 這樣的選點訓練,充分利用理答這一種特殊的教學對話,仔細傾聽學生的問答,通過有層次、有秩序、有針對性的“追問”、“轉問”、“提問”和“反問”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調動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昇華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此時,此處語言訓練點的設計和教師對學生有個性的評價語言的設計,更好地讓學生敞開心扉去接觸語言,去感受語言,去體味語言,使學生在沉浸於文字語言和情景的基礎上,自由述說、自由運用本課習得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不足之處

1.教學的節奏把握還應該明快一些,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還應該確切些。

2.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謝關注,設計合適、樂於讓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語言訓練句式。

三、改進措施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對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讀為主的閱讀教學研究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同時我也認識到在教學中還需要更多細節的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4

《北京的春節》是著名的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作品,他用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的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

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而且有詳有略、主次分明,其中臘八、除夕、七年級與元宵的部分作者是詳寫的。在教學除夕這一節時,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進文字,在指導閱讀教學的同時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首先,我讓學生說說這一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然後讓學生再讀讀這段話,看看作者通過哪些活動體現了除夕的熱鬧,再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這些活動的,最後引導學生進行背誦、積累。

在教學“元宵節”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自讀這段話,說說元宵的熱鬧和除夕的熱鬧有什麼不同。緊接著,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用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同學們的興致來了,紛紛舉手發言,而且能抓住關鍵詞句,如燈的數量多、種類多、人多等佈景,營造出一個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將課堂交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孩子們的舞臺,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5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字裡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加見識,語言簡潔而生動,文質兼美,是學生培養語感,對國小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對國小生進行思維的訓練,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的平臺。怎樣在完成教學任務時,有效地運用課堂上的有效理答,利用文字材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設計多層次、有秩序、階梯式的語言訓練點,激發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紮實地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的一個前提條件和因素,之所以,在教學時,儘量體現和滲透教學設計的意圖,使學生在課堂中快樂地學習、在教師的有效理答中構建更加準確、清晰、完整的語言表達體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一、自主讀文、讀中感悟

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言素養的途徑之一,讀也是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文質兼美的文章,能使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成為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範本材料,更是成為學生語言表達借鑑的一個平臺。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是本課的教學主線。確實是大勢所趨,這節課中,我抓住作者按時間的順序記敘老北京過春節的表達順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有目的的讀走進北京人過春節的幾個片段,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初讀劃出有關句子,再讀體會交流,在學生與文字充分對話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好課文的重點部分。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適時評價,提升學生的認識,昇華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課伊始時,我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自主感悟。在這個環節中,我創設了一個力求一石激起千層靈的中心問題:“看來大家課前預習的不錯,下面我們就跟隨老舍爺爺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節。請同學們開啟書,注意這一次讀書,要認真地朗讀課文,看一看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學生通過自由讀課文、自由感知文字、自由和文字對話,在交流彙報在交合彙報中進行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最後迴歸文字——說說老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我此時設計了兩個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語言訓練點1、這麼熱鬧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請說一句完整的話。語言訓練點2、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臘月初幾就已經開始了,首先第一個好日子是——其次是——接著是——最後是——。

同時,對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我積極進行了有效的評價理答:

1、兩個問題,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真不容易。誰再來說說?

2、你的表述真有條理。

3、太神了!這麼長的句子你都能說得這麼流暢、完整。誰也能向這位同學一樣說說?

4、哇!在表達中,你能加進自己的語句,使句子表達得更加具體,向你學習!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敘述順序,老師提示質疑,重讀課文,鍛鍊縝密思維,然後瞭解文中詳寫與略寫的日子。既遵循了學習的規律,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在滲透本課的表達方法時,針對文字的內容特點,選擇了一個教學內容點設計了語言訓練說話句式,用積極地評價來給予學生積極的迴應,激發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對學生回答給予及時的讚揚或者表示接受學生的觀點。使學生更願意參與問答,並在問答中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

二、朗讀展情,創設和諧的對話氛圍

由於本課所寫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字裡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其中許多情景如熬臘八粥,泡臘八蒜,孩子從未見過,但老舍先生對此描述的使人如身臨其境,加之課前佈置學生從網上搜集的資料,再結合我從網路資源中找到不少資料圖片,通過多媒體恰當的呈現在課堂之上。這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在教學的開始,在圖片各異的課件中,我示範讀了課文中描述“臘八”一段文字,通過看和聽,將學生帶入了學習的情境,同時對老北京人怎樣過春節有了初步的印象、對文字精美的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藉此,我讓學生再次走進文字,自主讀文,感知文字,在再次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感知了文字,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觸發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還對文中的好詞佳句進行了熟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語言的“味道”,並把好的語言進行了積累。

在教學中,我還注意語言的過渡,教師的及時評價,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對話氛圍,大膽交流,在這種對話中不斷感悟,提升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

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同學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在教學中滲透作者的表達方法。

為此,讓學生在熟讀文字的基礎上,通過說話訓練,進行語言積累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

所以,我特意設計兩個語言訓練句式:

1、你們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寫燈的數量多?那些是寫燈的種類多的?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歸納、練習說一說。

2、請試試看,能否用從燈的數量多和燈的種類多,用一句話完整地表達出來。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七年級全城都在休息。人們都幹什麼去了呢?請讀課文第9自然段。學生通過讀中進行交流。針對學生的交流、表達,我特意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評價理答;

1、這兩個同學交流的時候,不僅恰當地用上老舍爺爺的話,還巧妙地運用了老師引語進行表達,真令人佩服!

2、各種各樣的花燈,加上五彩斑斕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誰能不喜歡呢?這麼熱鬧的燈會,你們想不想讀一下呢?

這樣的選點訓練,充分利用理答這一種特殊的教學對話,仔細傾聽學生的問答,通過有層次、有秩序、有針對性的“追問”、“轉問”、“提問”和“反問” 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調動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昇華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此時,此處語言訓練點的設計和教師對學生有個性的評價語言的設計,更好地讓學生敞開心扉去接觸語言,去感受語言,去體味語言,使學生在沉浸於文字語言和情景的基礎上,自由述說、自由運用本課習得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幾點思考

不足之處:

1、教學的節奏把握還應該明快一些,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還應該確切些。

2、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謝關注,設計合適、樂於讓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語言訓練句式。

總而言之,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對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讀為主的閱讀教學研究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同時我也認識到在教學中還需要更多細節的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