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關於端午節日記集合五篇

節日慶典 閱讀(4.49K)

一天即將完結,一定會有值得記錄的想法吧,立即行動起來寫一篇日記吧。好的日記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日記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端午節日記集合五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6月9日星期二天氣晴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有許多活動,比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端午節又叫“詩人節”。而掛菖蒲、喝雄黃酒,則是為了避邪。

這一天,奶奶在家裡包粽子,我也學著包,一開始包動作很笨拙,總是包不好,後來在奶奶的耐心指導下我終於學會了包粽子,奶奶還誇獎我包得好呢!我心裡美滋滋的。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真有意義啊!

端午節日記 篇2

端午節快到了,我在家跟著奶奶學習包粽子。

我們先把昨天晚上泡的糯米拿出來,再把蘆葦葉放在鍋裡煮3個小時左右拿出來,再去超市買蜜棗和花生,然後就開始包粽子了。

首先拿起蘆葦葉把它捲成一個圓錐型,不要把葉子用完(等會還要把粽子包上呢),然後我們往裡面放一點糯米,再把蜜棗放進去再放一點糯米,再把花生放進去,把口填滿把邊上的粽子葉扣上去,用線或葉子把粽子包上再繫上。經過這番忙活後我們的粽子就成型了,像一個三角形。注意:一定要繫緊不能太鬆,太鬆的話會在煮粽子的時候鬆開,整鍋粽子就會變成一鍋糯米湯了。萬不要像我學,包得那麼鬆,變成了一鍋粥。

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時候了,我們包好的粽子要下鍋了。煮的時候先開大火煮滾了以後用小火煮,煮2~3個小時就可以出鍋了。如果喜歡吃肉的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再做肉的一樣很好吃。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現在粽子成了我們的傳統食品,現在我彷彿又聞到了陣陣飄來的粽子的香味,聽到奶奶喊:[吃粽子了--"

端午節日記 篇3

暑假裡,有一天和媽媽逛商場,忽然看到商場裡有熱騰騰的粽子,就突發奇想,纏著媽媽要包粽子,媽媽實在拗不過我,就買了一些粽葉,糯米,大棗……

回到家,媽媽首先給我講了吃粽子的習俗,我知道了愛國詩人屈原被趕出國界,當他得知自己的國家被毀掉了,心情悲憤交加,一氣之下投江自盡。為了不讓魚吃掉屈原的屍體,人們就往水裡扔糯米糰,久而久之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

於是我們開始包粽子,沒想到媽媽可是包粽子的一流高手,只見媽媽把浸泡好的葦葉一片搭在一片上,然後一折,再一擰,就把葦葉變成了漏斗形,再倒上米,把三四個棗填在米里,再撒上一層米,把蓋蓋上,三纏兩繞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弄得我眼花繚亂,我驚羨不已。我不甘心,於是決定自己也包一個大粽子。

我開始包粽子了,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把葦葉一片搭在一片上,然後一折,再一擰,也成了一個漏斗,我不禁暗暗得意,覺得自己有包粽子的天賦,沒想到自己沒注意,漏斗下面有一個洞,往裡裝米時,“譁”米全從下面的洞裡漏了出來。媽媽笑著說:“真是一個大漏斗啊!”我不甘心,做不好,再來。我再一次把葦葉折成漏斗形。“呀”!不行,下面是不漏了,可上面連一棵棗也放不進去了。這回我仔仔細細認認真真,終於把葦葉做成了一個讓人滿意的漏斗形了,接下來我往漏斗裡放米,再把棗填進去,又撒上一層米,,該蓋蓋了,我把蓋子往前一繃,這次挺順利的,可蓋上蓋之後,我發現米少了,我想加米,可是沒加好,又多出來了。這時我小心翼翼的把多出來的米倒了,然後出出一根馬蓮,一圈一圈的繞上,最後打結了,兩隻手不夠用,我忙的忘了手還要扶著粽子,兩支手都用在了繫繩上,差點米都撒出來了,幸虧我眼疾手快,又扶住了粽子,最後我在牙的幫助下終於把結繫上了。慢慢地我也越抱越嫻熟。

我學會了包粽子,也體驗到了勞動中無窮無盡的快樂!

端午節日記 篇4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明白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這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為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那裡,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為雄,它們各國之間為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應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我卻無能為力,於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屍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划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僅因為它能吃粽子和綠豆糕,更因為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日記 篇5

又到端午了,又是粽子飄香的時候,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故鄉的龍舟賽。 記憶裡,端午節是故鄉最盛大的節日,甚至蓋過春節。每年的這一天,故鄉都要進行龍舟比賽,故鄉的土話叫做“劃龍船”。“四月二十八,龍船下水劃;五月初五,龍船天天有。”這句故鄉的口頭禪,從老人到小孩,沒有一個人會忘記,因為世世代代已經傳唱了上千年。

中午,吃過母親蒸好的粽子和餈粑,我就和夥伴們一起來到河岸上看龍舟比賽。平日清冷的河岸上,這一天總是人山人海,路上仍有許多衣著花花綠綠的人們從四面八方擁來。河裡,遊弋著幾條龍舟,稱之為紅龍、黃龍、白龍和烏龍。每條船上,坐著二十名橈手。那橈手清一色光頭、光膀子,都只著一條或藍或青的短褲,黑黝黝的脊背在陽光下閃亮,很是威風。

一聲炮響,鼓聲雷動,橈手們一聲吶喊,有力的雙手開始揮動木槳,水花四射,龍舟有如脫弦之箭,在河中飛馳。此時,沿河兩岸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喧譁聲,鞭炮聲,喝彩聲,響徹雲霄,與龍舟上橈手們的吶喊聲相互呼應,岸上河中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這時候,我和夥伴們拼命為自己所青睞的黃龍狂喊“加油”,嗓子喊啞了也在所不惜。 不久,勝負出來了,就有人抬著兩筐包子去慰勞得勝的那一條龍舟,那些英雄們晃動著光頭,一口吞下一個包子,然後將剩下的全部倒進河裡,任它隨水漂流。 接下來,就是更加精彩的拔河和搶鴨子了。拔河時,一根粗繩連線兩條龍舟,雙方奮力向相反的方向划動。水上拔河比陸上拔河複雜,除力量競爭外,還有技巧。搶鴨子時,有專人往河裡投活鴨,鴨子一入水,早有人撲通躍入河中,或餓虎撲食,或出其不意,良久,從河面上冒出一個溼淋淋的腦袋,手裡拽著一隻活蹦亂跳的鴨子。每到這時,岸上的人或狂呼亂叫,或手舞足蹈,或捶胸頓足,還有人不顧一切地下河助威……

今天聽說端午節也要舉行龍舟賽,心裡又泛起一絲對童年美好時光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