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中元節的習俗吃什麼

節日慶典 閱讀(2.63W)

8月17日是農曆七月半中元節,也就是俗稱的鬼節。中國的每個節日都有固定的特色食俗,那麼中元節習俗吃什麼好呢?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元節的習俗吃什麼

中元節吃的食物

習俗一:吃“餃餅”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捲的食物。相傳,餃餅筒是濟公所留下來的:濟公在國清寺為僧時,見每一餐都剩下許多菜,覺得很浪費,就把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裡供下一餐再食用,這種做法受到了眾僧的喜愛,便流傳至民間。

習俗二: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中元節吃鴨是因為傳說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但沒有船過不了。於是,活著的人要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一到鬼節就吃鴨子。

習俗三:吃扁食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現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餃子,其實扁食和餃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餃子的區別,首先在皮,其次在餡。

習俗四:蒸麵羊

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習俗五: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瀨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

習俗六:吃花饃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麵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中元節的習俗

1、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2、燒街衣

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儲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4、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6、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7、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捲的食物。

8、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

9、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10、麵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麵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11、入廟祈福

準備素齋果品去寺廟,施佛及僧,誦讀地藏王經卷和咒語,報答父母恩情,為去世的先人祈福。

12、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燈放出去,把黴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讓這些小鬼永遠也回不來。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在陰間準備飛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昇天的路。

中元節的禁忌

1、忌半夜晾衣服

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裡,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2、忌披頭散髮睡覺

鬼月,到處都是在外遊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髮,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3、夜遊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更加不要去偏遠或者人少的地方,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4、忌半夜慶生

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5、忌說“鬼”字

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6、忌亂踩冥紙

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7、忌亂拍他人肩頭

民間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兩肩及頭頂上,會讓鬼魂不敢近身。

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時隨意亂拍他人肩頭,豈不是想拍熄對方的火,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8、忌將筷子插在碗上

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鬼魂來與你分享食物。

9、床頭忌掛風鈴

因風鈴會招陰。

10、忌偷吃祭拜的祭品

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11、忌輕易的回頭

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否則會有麻煩。

12、忌下水游泳

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13、忌吹口哨

晚上吹口哨,容易吸引鬼魂的注意。

14、晚上出門忌呼喊名字

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儘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鬼魂記住你的名字。

15、不要隨便撿起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找麻煩。

中元節有哪些飲食習俗

1、吃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2、吃瀨粉。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3、吃粗茶淡飯。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4、吃扁食。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5、吃“餃餅”。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捲的食物。

每個地方中元節的飲食習俗都不同,或吃瀨粉、或吃鴨子,或吃“餃餅”,總之,七月十五鬼節的飲食似乎有點“神祕”哦。

莆田中元節傳統美食:金粿

莆田中元節(七月半)做金粿。農曆七月初九或初十,用草木灰過濾出含鹼的“金水”。十一十二,取“金水”拌水磨糯米漿,蒸成金黃色的米粿。用於祭祖,也是味道獨特的食品。由於含食用鹼,能幫助消化。

傳統節令食品是地域文化的象徵,但莆田市和廣東潮汕地區的食品卻有相似之處。潮汕地區逢端午節有製作梔粿的習俗。做法是:糯米浸水後磨成漿,濾去一部分水分。按比例加入梔子汁、食鹼液,拌勻後蒸熟。梔粿呈棕黃色,用紗線切割成片,蘸白砂糖吃。當地認為,潮汕地區端午暑溼瘴熱,吃梔粿有清熱利溼、助消化之功效。

潮汕梔粿與莆田金粿都是用水磨糯米漿蒸成的節日食品,都加入含鹼液體,成品呈金黃色,吃法相同,都具有助消化的功能。而且,梔粿與金粿,讀音相似。不同只在於前者是端午節食品,還要加入梔子,後者是中元節食品。

梔子,潮汕俗稱黃枝(莆田也這樣稱呼),果實叫“山梔子”,入藥。其功效是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梔粿”因用梔子而得名,用做端午節保健食品是合適的。梔子雖然有保健功能,但主要作用大概是給梔粿著上黃色。由於梔子比較稀缺,現在也用茶葉、竹葉、稻草燒的湯汁替代,這種湯汁也是黃色的。莆田金粿舊時可能也加梔子,現在不加了(拌了草木灰汁的金粿呈金黃色)。另外,同是中元節食品的“薄荷糕”,現在也不加薄荷了。特色小吃

飲食風俗具有很強的繼承性。儘管客觀環境會改變,但風俗仍然代代相傳。比如金粿,古代沒有專門介紹做法的書籍,更沒有現代的大眾傳媒,全靠民間一代代傳承、模仿,經過千百年流傳下來了。而且中元節一到,人們就會自發去做。梔粿也一樣。

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東部,包括潮州、汕頭、揭陽、汕尾四個市。其東北部與我省交界。潮汕歷來有“先祖遷自莆田”的說法,潮汕俗語也說“潮州福建祖(祖先來自福建)”。據考證,確實有不少潮汕先民是在唐宋及以後由莆田入潮的,其中一部分先由中原南遷到莆田,再入潮汕。移民對目的.地生活方式、風俗和文化傳統都有影響,至今當地一些民俗習慣仍與莆田相近。潮汕莆田都盛產大米,大米是人們的主食,也是大米制品的原料。

福建仙遊中元節習俗

農曆七月初至十六日,是中元節,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也稱“鬼節”,是舊時民間祭祀祖先的節日。據傳,農曆七月不敢迎娶,以為中元節開了鬼門關,恐中邪招災;晚間孩子要早入房,怕衝鬼邪。七月半最重要的習俗是“送紙”,凡是已嫁的女子,孃家父或母逝世的,必須備辦祭品,十五日之前回孃家致祭。這期間,家家戶戶都在祭拜先祖,準備的祭品有:飯糰(也可用長饅頭替代),鴨子(也可豬腳等替代),茶,酒,香,燭,盤,鬥錢,冥幣等等,祭祀祖宗。

仙遊人在過去遇到“七月半”來臨,就忙開了: 民謠雲:“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賞味;十三十四,挑來挑去。”初九日起,家家忙著做“薄荷糕”和“金粿”,金龜(金粿漿)滴滴;十三日祭祀祖先,俗稱“接公媽”;持續至十六日“送公媽”始止。

“薄荷糕”的做法是:以上等冬米舂細、過篩、攔上白白糖、壓實後,置於蒸籠中蒸制而成,同時還加上少量薄荷,故名薄荷糕;“金粿”的做法是:用乾旱稻草、幹黃豆枝葉燒成灰,沖水過濾後,成為含鹼的“金水”和糯米磨粉攪拌成漿,蒸成帶金色的米粿,也有用小米磨粉拌“金水”蒸成金粿。把糯米浸水後磨成濃米漿,加適量食用鹼製成,蒸成後形如圓盤,色呈金黃,故名“金粿”。金粿是莆仙民間過中元節的主要供饈。金粿質粘軟,不用刀切而用線割。

所謂“挑來挑去”,是指女子回孃家祭奠已歿的父母。七月十五日主祭日,亦稱“接公媽”。這一天,不少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和在外省市工作、打工的親人,趕回家鄉,全家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這個時節,因為天氣炎熱,莆仙百姓俗稱“公媽熱”。各家祭品,一般以素菜、乾果為主,避免食物黴變。所以,主祭品主要是金粿和薄荷糕。中元節晚上,莆仙一些寺廟還舉行普度和孟蘭會,沿海民間也有“放水燈”的風俗。所謂“放水燈”,即用白紙疊折成各種花朵、船隻,在中間點上蠟燭,放飄水上。 七月十六日,各家舉行“送公媽”。

中元節有哪些飲食習俗

1 廣東瀨粉

廣東省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吃瀨粉這個習俗幾乎整個東莞通用,而根據不同片區的環境習慣的差異,吃瀨粉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像常平,他們喜歡用山地熬湯,隨之黑黝的湯底便是當地瀨粉的最大特色。

中元節這天為什麼限選鴨子?原來這是取了諧音,“鴨”就是“壓”,吃鴨子就能壓住這天上來遊走“搵食”(莞語)的鬼魂了,況且雞爪呈耙狀,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積下惡怨,不肯回到原處),所以選腳掌扁平的鴨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除此之外,蓮藕煲鴨還有季節性的原因。立秋過後,又是鴨子肥美、蓮藕盛市的季節,而鵝要到中秋過後才好吃,因此蓮藕煲鴨這道美饌作為中元節的一道風景也是食出有因的。另外,還要拿鴨血來祭拜。

2 河北蒸麵羊

河北省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的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成為“送羊”。清河縣7月15上墳祭掃,以蒸麵羊送女兒。

3 山西蒸麵

山西省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麵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麵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

4 浙江餃餅

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捲。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置於一片大樹葉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5 江西包子

江西省吉安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

6 山東米飯

山東省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7 江蘇扁食

江蘇省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現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餃子,其實扁食和餃子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