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中元節習俗為什麼燒包袱

節日慶典 閱讀(1.77W)

中元節很多習俗,大概有些都知道,但是有個燒包袱的習俗你們瞭解多少呢?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元節燒包袱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中元節習俗為什麼燒包袱

  中元節燒包袱習俗

傳統“中元節”是農曆7月15日,傳說在這天的晚上,每個家庭的祖先們都會“回家”看望活著的親人,所以每家每戶都會為逝者焚燒包袱、靈屋、元寶等,所以民間也把中元節稱作鬼節。

與春節、清明祭祖不同,中元節燒紙錢不去墳頭,而是將紙錢包成如信封一樣的“包袱”,並在包皮上寫好“收款人”與“寄款人”的名字及關係,再請道士蓋上符印,然後在家門口集中燒化。

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燒包袱是一種敬祖的習俗,是活著的人趁鬼門大開的日子給先亡宗親送冥資,以備陰間過活。送的方式,就像陽間給親朋好友寄信一樣,先將冥資(即錢紙)摺疊好,再用白紙包上(白紙包起著信封作用)。接著便是寫“信封”(各地寫法亦有不同)。

不同的輩分,稱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遠”。尊稱都是男右女左。自稱亦自然隨著改變,相對應的'分別是:子、孫、曾孫、高孫。袱皮背面的交合處應寫上一個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隨意拆看。

除此之外,還得捲上一卷錢紙,用白紙包好,寫上“挑夫專用”。“挑夫”即陰間的“郵遞員”,如果沒有挑夫,冥錢是無法送到的。如今街市上已有制式袱皮出售,填寫起來就簡單多了。

  廣西桂林中元節習俗

農曆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是中元節,這是一個祭祖的節日。桂林人俗稱之“七月半”、“鬼節”。當地有一首歌謠這樣唱道:“七月裡來七月花,七月十二鬼回家,有子有孫化紙錢,無子無孫空回家。”節日的人情味極為濃厚,彷彿聯起了人間、冥間的情份,充滿了人們對祖先的緬懷方情。

在桂林的鄉間,每家每戶在七月十二就整理神臺。有些地方從七月七就安放祖宗神位。這時候家人一早就弄茶弄飯,到屋外放上一串鞭炮,燒些香火紙錢,將祖先接回家來,然後在神臺供上香火、食品。祭祖期間,每天早晚還供上香茶,就餐時供上飯菜,讓祖上過一個豐盛愉快的“鬼節”,享受後代一年一度的敬奉。

到了七月十四日(或十五)那一天,不管城裡還是鄉村,家家殺雞宰鴨,做一頓豐盛的晚餐,全家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就餐時,除了放上家人的碗筷外,還要放上故去未滿三年的或上一輩的祖先的餐具,給他們留下座位。就餐前,供祖宗牌位,將桌上敬祖先的酒杯斟滿,然後將杯中酒灑在地上。三巡過後,家人方可進食。桂林人稱此禮為“敬老爺”。

在祭祖期間,子孫後代,包括已嫁出去的女兒、孫女都要為已故祖先製作紙衣、紙錢、紙箱子,女兒回孃家時還要帶上一隻鴨子回來供祖先。到了中元節的晚上,主婦帶上這些紙錢、紙衣到河邊或偏僻之處焚燒,謂之給陰閶的親人送錢,送衣。焚燒時,要將這些東西放在一個用石灰劃好的圈子裡,以免被“野鬼”搶走。

每逢農曆七月十四、十五兩個晚上,灕江兩岸都有堆堆火光在神祕的跳動,這就是人們在祭祖燒紙錢。燒紙錢時還要灑些水飯。人們對祖先的縷縷懷念之情在火光中搖曳,直到淡淡的青煙飄散在夜空中,心理方得到了平衡。

這兩個夜晚,灕江格外寧靜,水中倒映著跳動的火光,夜空下蝙蝠低飛拍打著翅膀,風吹曠野,點點星火如靈光閃動。傳統的中元節,寄託著人們深沉的哀思。

  湖南益陽中元節習俗

農曆六月初六日,人們簡稱“六月六”,為“天貺節”。始於北宋真宗年間(998-1022)“天貺”即“天賜”之意。真宗以第二次降 “天書”至各地之六月六日定為“天貺節”,並於岱廟修築“天貺殿”。 湖南各地,特別是洞庭湖區的人們將此日當作“嘗新節”或“半年節”。是日,人們常以七線禾穗置於飯上蒸熟;近世有人即將新米置陳米之上;還有全以新米蒸熟,首先敬祖宗,然後給家狗嘗食,最後人們自己吃。以示不忘祖先賜福,不忘天狗從天宮偷來稻種撒播人間之恩德。傳說南宋初年,洞庭湖區農民起義首領楊么是在六月六生日。這天,特意歇戰,洗晒戰袍。在七仙湖區,有“六月六,晒紅綠”、“人晒衣裳龍晒袍”之說。後來,在六月六這天,各地人民都有翻晒衣被和書籍的習慣。從此,寺廟祠堂也有翻晒經譜之習俗,故又稱“晒譜節”。是日,人們還有洗澡、洗衣等清理個人衛生的習慣,並流傳至今。

中元節又稱“鬼節”。在農曆七月七年級至十五日。是漢族最隆重的傳統鬼神祭祀節日。傳說十五日這一天,地官來到凡世,考察人間善惡,因此各地道士都舉行“普度” 祭儀,超脫鬼魂。佛教傳說,釋迦弟子目連見其母在地獄受苦,如處倒懸,求佛超度。釋迦要其在七月十五日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百味果食,供養十方僧眾,便可使其母解脫,故興起盂蘭盆會,意為“解救倒懸”。因此,中元節既是道教節日,又是佛教節日。中元節與清明節類似,內容為祭祀祖先。唐宋時已成為民間節日。人們把麻、谷、秫縛在一起,掛在大門及中堂(堂屋)的天地祖先神位兩旁,或設果品牲禮及麻谷於中堂或墳山(墓地)祭奠祖先,燒香點燭,燃放鞭炮,焚燒紙錢,紙衣等。有些地方在七月十五晚上有放河燈的習俗。一說是給鬼魂引路。另一說是預報秋成。河燈多為竹篾編織的蓮花燈籠,燈籠安裝在木塊上。燈籠裡放置點亮的蠟燭,放於水面隨風飄蕩。放河燈的活動吸引許多人來觀賞。如今,此習俗的迷信成份漸漸淡化,並已變成了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娛樂性活動。

益陽人民從七月初七至十四日期間任何一天都可以給亡故的先祖及親人舉行祭祀儀式,謂之“中元化包”--“燒包”,即給已故的先祖和親人舉行的祭奠儀式。主要有燃點香燭、供奉祭品、焚化紙錢等活動內容。此俗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