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除夕的習俗15篇

節日慶典 閱讀(2.23W)
除夕的習俗1

 1、關於守歲的故事

除夕的習俗15篇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個被稱為“祟”的小妖怪,它長著黑黑的身子,但手卻是雪白的。每年春節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間害人,專門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腦門。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過的小孩就會生病,莫名其妙地發高燒,整夜說胡話,等到十幾天高燒退去後,小孩就會變成痴呆瘋癲的傻子。所以,每年到了除夕這一天,家長們都怕“祟”來傷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著燈,陪孩子一起玩,不讓他們睡覺。這在當時叫做“守祟”。後來,人們覺得說“祟”這個怪物有些晦氣,又因為“歲”與“祟”諧音,於是人們就慢慢改“守祟”為現在所說的“守歲”了。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個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內容,特別是春節電視文藝晚會(即“春晚”)的興起等,使除夕之夜過得更開心、更熱鬧。

 2、守歲的含義是什麼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3、守歲的風俗有哪些

3.1、年夜飯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3.2、壓歲錢

守歲之際,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象徵著一年到頭都有錢。

3.3、踩歲

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夜的禁忌有哪些

1、忌倒汙水、倒垃圾

據說,隨意亂倒汙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忌剩下漿糊

臘月裡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一定要處理掉,以免來年的日子越過越糊塗。

3、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4、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除夕夜吃什麼

1、元宵

又名湯圓,在南方比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圓形(可往裡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裡煮食,寓意團團圓圓。元宵一般當早點或年飯主食,不管是餐館酒店還是家中,都很流行這道美食。

2、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闢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3、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除夕的習俗2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漢族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漢族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漢族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年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儲存了。

我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節日禁忌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汙水、燈油於地等。人們在大年三十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衛生,以驅疫病、除惡鬼。尤其是在年夜飯時,有更多的禁忌。

除夕的習俗3

守歲是漢族民間在除夕的習俗,又稱照虛耗、熬年、熬夜。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

基本含義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七年級到十五,人們一直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習俗介紹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譁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守歲風俗

年夜飯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壓歲錢

守歲之際,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象徵著一年到頭都有錢。

踩歲

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娛樂

古時除夕之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等。現代的中國人們更多的是一家人觀看電視節目,如春節聯歡晚會,等待新年到來。

守歲的意思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歲的意義

傳說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就要從海里爬出來毀壞田園,傷害人畜,降災人間。

人們為了躲避“年”,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趕緊關閉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驅困壯膽,他們就邊聊天 喝酒。等七年級早晨“年”不再出來,才敢出門。

人們見面後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就演變成今天大年七年級互相拜年的風俗。

而今,對於守歲,其意義則為:歲數大的人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除夕的習俗4

傳統節日的到來我們都會選擇吃一些進補的東西,春節同樣如此。我們都知道,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傳統美食。北京的傳統美食都特別的多,但是老北京除夕吃的美食跟其他地方都有一些與眾不同,也有一些傳統的美食。

那麼,老北京除夕吃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尤其講究過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這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期間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這些都已經是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卻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連,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於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吃餃子的程式也是不會少的。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還要打“豆兒醬”——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等製成的冷盤,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冷盤。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冷盤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備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今日之什錦果脯。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為名的供品和傳統食品,幾乎全保留下來了,只是不那麼引人注目。至於如今的春節,餐桌只能用“豐盛”一詞所概括了,什麼川魯大菜、生猛海鮮,都會出現在尋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講“新派”的人家還會到大飯館裡去“撮一頓”來喜迎新春呢!

除夕的習俗5

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也不相同。 在中國,春節也是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如今新年將近,小編帶您一起去看看我們是如何為新年做準備的。

這是什麼? 臘八粥! 對,這就是臘八粥,相傳臘八粥是 “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物,合水煮熟,外用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白糖、紅糖,瑣瑣葡萄等,以作點染。”臘八粥,臘八粥,顧名思義,這是臘八這天吃的,那我們為何要吃臘八粥呢?

起源: 臘八粥的起源,始之於我國古代天子國君年終時的蜡祭農神,叫做天子大蜡八,而天子大蜡八則起源於我國古代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的始作蜡祭以告上蒼。用幹物祭祀神靈叫臘祭,臘祭之月叫臘月。這裡的臘字是幹物的意思,並不是月份名稱。

《說文》所說的:“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的年代,臘祭的日子有時是在年終的十二月,有時是在下一年的一月裡。即臘祭之月的臘月,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月份。有時十二月為臘月,有時下一年的一月為臘月。這裡的臘月是指臘祭之月的意思,也不是指月份名稱。後來將臘祭的日子定在農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於是,臘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在此情況下,臘祭之月的臘月,就固定在農曆每年的十二月了。這裡的臘月雖然是固定在農曆每年的十二月,但還是臘祭之月的意思,並不是月份名稱。

過了臘八,年味便漸漸濃郁起來了特別是在臨近正月七年級的前幾天,每天過得都講究。

小 年

小年的時間,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小年舉行祭灶之後,便開始準備迎接新年了,所以“小年”也稱“迎春日”。從這一天開始一直到過年,每日都有主題,每天都有對應的事情要做,過年了,得講究。 祭灶

猜猜這是什麼?中國傳統的八卦紙錢

“祭灶”無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儀式,更有“糖瓜粘”的說法,意味著以糖瓜粘住灶王爺的嘴。這個習慣源自流傳已久的祭灶儀式。在民間,百姓一直認為每家每戶都有上天派下來的“灶王爺”,負責監督一年中做過的好事和壞事,直到農曆二十三這一天,需返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彙報,祭灶便是送灶王爺上天的儀式。

所謂祭,首先就需要糖瓜,實際是關東糖,源自東北,將麥芽糖之類的東西搓成圓條,切成一段一段。意即讓填住灶王爺的嘴巴,讓他少把不好的事情向老天彙報。為了送灶王爺順利“上天”,還要在拜祭之後把灶王爺像燒掉。

即便如此,仍然有些窮人買不起關東糖,舊時民間流傳一句話:“一碗涼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沒混好,明年再吃關東糖”便是真實寫照。

掃房“趕塵” 貼年畫剪窗花

在舉辦祭灶儀式的同時,“小年”還是正式過年一系列準備活動的開始。除了祭灶,農曆二十四就成了“掃房日”,這也叫做“趕塵”,實際是大掃除,家裡有銅器要擦的十分光亮,同時洗澡理髮,寓意除掉過去的晦氣,迎接新的吉祥的一年。

“二十四,寫大字”也是過小年的一種習俗。“寫大字”就是要寫春聯,比如貼在大門上的,會是類似“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之類的句子,表現美好願望,同時還會貼年畫、剪紙、貼窗花。

二 十五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裡,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二 十六

割年肉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二 十七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二 十八

蒸饅頭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仙。

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農村裡,村民們自己做窗花。窗花有各種各樣,也成了一個特點。

二 十九

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

三 十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貼門神

貼春聯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還有的人家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兒,整晚都不能入眠,至少也要等到明天一點才行,即使睡覺也不可脫去衣服。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就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歲時爐火燒得旺旺的,預示著來年紅紅火火!

壓歲錢 當然還有小朋友們心心念唸的壓歲錢~

除夕的習俗6

中國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的習俗7

除夕傳統習俗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6、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0_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7、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春節和除夕的區別

簡單來說廣義的春節包括過年和除夕;過年和大年三十還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是指大年七年級,也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從有關資料查詢,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

由於春節與大年緊密連線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節日合二為一了。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歲尾。而春節是一年的開始,大年七年級又是農曆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節,也就是告訴人們,從這一天開始,春天來到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在以前,人們在這個時間,都稱為過年,也就是“除夕”。由於公曆的引進,將正月七年級的“元旦”移為公曆新年的代稱,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後,提倡“破舊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漸漸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幾年,在部分檯曆、掛曆、日曆等分別印有除夕與春節的字樣。但是在公共媒體,以及宣傳等方面,都將年與春節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節日“年”,是否讓“春節”代替,真的說不好。

除夕的習俗8

除夕的來歷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凶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七年級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的習俗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3、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壓歲錢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餘”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緻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後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5、踩歲活動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鬆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7、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裡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8、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9、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10、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11、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13、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標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14、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除夕飲食禁忌

飲食不要過急

越是在過節的時候,人們越是激動,以至於飲食變得狼吞虎嚥,沒有一點節制,這樣容易導致體內食物堆積,腸胃超負荷,腸道蠕動速度減緩。長此以往,容易因消化不良而導致各種腸道疾病的發生。而細嚼慢嚥,有助於讓食物更好的被消化和吸收,不至於停留在腸道中造成堵塞。

不要暴飲暴食

一家子在一起吃飯自然離不開大魚大肉以及酒等,這就易出現暴飲暴食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吃飯方式是對身體健康有害的,更何況是過節期間的飯菜。人的消化器官的活動有一定規律,吃東西時,胃、小腸、膽囊和胰腺分泌出各種消化液,使食物中的營養素易被人體吸收。如果突然吃得太飽,或喝得太多,就需要更多的消化液來進行消化,可是消化液的分泌量有一定限度,加上胃脹得很大,腸胃蠕動困難,影響了正常的消化機能,情況嚴重的話,可導致急性胰腺炎、腸胃炎,或腸胃潰瘍等。

少吃油炸及燒烤食物

越是過節期間人們就越易食用油膩的食物,這類食物吃多對身體健康有不好的影響。因為大部分食物經過高溫燒烤、油炸都會改變原有的營養成分,急速加熱食物會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性,吃多了反而不利於營養的吸收。

除夕的習俗9

【1】春節的習俗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

【4】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5】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6】拜年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7】春節食俗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裡,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

除夕的習俗10

惠州除夕的習俗

(一)年前的準備

年前的準備可分為四大類:一為掃塵清潔房屋用物;二是備新衣著;三是備食用之物;四是備新碗箸。

1、“掃塵”

清潔衣物被帳,打掃屋頂屋角,洗淨檯凳桌椅的汙垢,謂之“掃塵”。相傳它始於古代人們除疫祛災的一種迷信儀式。唐代盛行此俗。宋人是吳自牧所作的記錄蘇杭民間風俗的《夢樑錄》雲:“十二月盡,……士庶人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去年塵穢,淨庭戶……以祈新歲之。”惠州現代的掃塵,其實是一次家庭大清潔,像碗櫥、衣櫃、床等平時常用但又不常刷洗耳恭聽的木製傢俱,這時都清出戶外刷洗,晾乾再搬回屋內。此外,堆東西的牆角、屋頂屋角、床底等衛生死角,都是要重點清掃的地方。關於此俗,民間還有一個傳說。說是有一戶人家平時很講衛生,每逢年前都要反廚房的環境和用具掃得乾乾淨淨,灶王爺每年也恰在這時要上天堂稟報人間善惡,於是反這家人的事稟報給玉皇傳旨,不許疫魔、災星進入這家人家。從此,這家人一年四秀無災無病,而鄰居卻災禍不斷,問為什麼,這家人便把自己的事向大家一說,於是,各家仿效,就有了年前搞清潔衛生的習慣。這個傳說說明掃塵之飛與人們去疫消災的觀點有關聯。

2、備新衣

惠州民間備新衣著不在乎有。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褲新鞋新襪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購齊新衣著,但至少應有一件新上衣。這一習俗在惠州民間甚為講究。有些老年人,把去年穿過的舊衣,或作其它用途用過的粗布料,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自己縫製好一件旁襟衣服,這也稱是一件新衣了。此習來由沒有很詳盡的記載,但和節前的“掃塵”是有聯絡的,應該是由其衍生而來,同有“祈新歲之安”之意。據惠州民間的說法,過年穿新衣,來年就有好運,不穿新衣,來年就不好了。

3、備食、用之物

新年前備食用之物,按惠州的習慣首為備雞。早在農曆七月十四左右,名家各戶便開始備養過年用雞,一般是購進雞苗,舊過還多有人家自己孵育。養月餘後,雄雞施行閹術,惠州習慣稱為“閹雞”,養到過年之時往往養成數斤重甚至十多斤重的大閹雞,這就是惠州民間傳統中過年的主要用雞。惠州的傳統對春節用雞十分看重,視作“排場”的象徵,民諺中說:“年三十晚(或年八年級)才知道誰排場,”此中“排場”,即是指“看誰家的雞大”,或“誰家的雞多”。除雞以外,過年準備的食物就多為一些乾菜果品類,如魷魚、津絲、冬菇、花生、瓜子、紅豆、臘肉、蛋、水果;還有糖餞食品如糖蓮子、糖瓜條、糖蓮藕;油炸食品如糖環、蛋散、米糕等。惠州民間過年習慣蒸大籠、斂糕等,故年前各家各戶多自己備好粘米和糯米,將其磨成米粉,這項工作勞動量大,工作繁瑣,幫年前的準備工作中,這件事往往佔了許多人的較多時間。由於春節有慶豐收及慶賀春至的意思,所以節前備食物的時間往往占上了十分大有的比重。一般人家,往往公傾一年之積蓄,竭盡財力、人力、物力,將過年所需的食物一一購齊。

購備用之物,則主要是對聯、門神、福字、年畫、紙寶、蠟燭、鞭炮等。

4、備新碗箸

這是惠州民間一種特有的風俗習慣,惠州話謂“備新碗箸過新年”。惠州的習慣是,即使家中一點也不缺碗筷,也要購買一套。購新碗筷要講究配套,即致同樣的花紋釉色,碗、匙各一份然後再購買相應數量的筷子;購買的數量多為“十”。在惠州民間,“十”為吉祥數字,有“十足十”、“滿”的意思。購新碗箸的意思,按惠州民間的說法大致有二:一是“添丁添碗”,以示子孫滿門,寓“福”;二是“添新碗,置新箸,來年米穀停無住”,寓“財”。福、財二字,在惠州民間老百姓中,均是最為令人重視而又實惠的兩個字。

習俗

一般人認為,過年就是指從老歷年三十晚到年初五。過了初五,人們已是“吃了年飯去耕田”即又開始工作了。其實,惠州過年的時間並非如此短暫,它起自農曆十二月廿三晚的“送灶君”,止於春節最後的喜慶活動“鬧元宵”。現將過年的各種習俗簡述如下:

1、送灶君

以前,不論貧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間視察善惡的,他的神位安在灶臺的壁上,上貼大紅紙寫的“灶君之神位”幾個大字;兩旁有一副小對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紅紙下有一小型香爐,是戶主每月七年級、十五及逢年過節拜祭時插香燭用。到了灶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一些生活過得去的人家還要買一對用金紙剪塑成、高約12公分的灶花插在香灶兩邊,令昏暗的灶壁熠熠生輝。灶君坐鎮人間,受每家之香火亦負起保護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灶君上天,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稟奏一家人的功與過。功大於過,天宮會賜福,反之會降災禍。這天一大早,人們就會買兩根帶蔗葉的甘蔗,以作天梯;還要買拜祭的雞、魚、豬肉等三牲,有茶有酒,讓他吃飽喝醉,以便在玉帝前說吉利的話。民間傳說灶君是大老粗,不識字,故要在灶神下放二個柑或大橘,兩片紅糖,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說好話,又因他是粗人,故當晚又要到香燭店買刻印好的“奏歲”形如一紙報告書文。在寫好的“奏歲”文章的空白處填寫全家的門牌號碼、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對灶君不敬的事(如在灶前脫衣服、說粗話等),請其原諒等字眼,摺好放入專門的信封(買“奏歲”時已備有)。

拜祭時,用紙做的黑色灶君衣是送給他去見玉帝時穿的新衣,與“奏歲”信,隨紙寶香燭一齊燒掉,燒完後將糖與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灶君年三十晚回來享用。

2、忙年關

送灶後,人們便為過年而忙碌,俗稱“忙年關”。其做法大致有清潔掃除、自制油角年糕、買年貨、買年畫、貼春聯等。一般清潔的日期定為“年廿三、廿四、清洗衣衫、掃瓦面牆角,年廿七、廿八,將室內各物洗滌,擺放好,可有可無之物要除去或藏好。各應用物要放置規範美觀,隨後是全屋連同屋前後的地方都大掃大洗一遍,乾乾淨淨迎新年。

過年,惠州人很注重吃和玩,所以過年前準備可口的小食品也是家家必須忙碌的。例如炸油角炸煎堆。惠州有句很流傳的歇後語:“年晚煎堆人人有份”。可見它在春節期間的普遍性,此外,還有炸糖環、蛋散等,特別糖環基本上也是家家必炸的。它是用糖和糯米粉和勻後,靠民間的木刻印模印出來再放到油鍋去炸到金黃色,甜而酥香,很引人食慾。年廿四晚蒸糕,寓意新年“步步高昇”。不但有客家人喜歡的蝦米蘿蔔糕,還有馬蹄糕等,有的還蒸發糕、水。

至於買年貨,除了購一些拜神用的紙寶、香燭、爆竹等物,津絲、池菇、冬姑、腐竹、魷魚、髮菜、蝦米等都是必需的。而過年要吃點“臘味”也是惠州人的習慣,“臘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如臘腸、臘肉、臘豬頭皮、金銀潤等,其味之香美,令人流涎。年貨,除了糖果之外還有小食,如“麻雀春”、花生糖,瓜子等。替小孩買新衣、新鞋是萬萬不能忘記的,小孩穿新衣是惠州人過年的標誌之一,即使窮人,借錢也要為小孩置套新衣鞋,而大人穿得舊些倒無所謂,吃的東西少些亦無妨。

年畫、春聯,年廿九就要貼好,年畫主要是貼大廳或房間的牆上,年畫種類繁多,有歷史故事、戲曲、山水花鳥、人物等。有木版刻印也有機印,看各人喜歡而定,春聯貼在大門與房門兩側,灶君與地主神位也要貼新寫的大吉紅紙。自灶君上天日起,幾乎處處都有人寫與賣春聯,有用墨水寫,也有用金粉開膠水寫金字,其內容多是寓意平安、健康、家庭幸福等字眼,生意人家則多貼“恭喜發財”等。門神是守大門的,多是畫武將,兩人的面是相向的,但不能貼成面孔向外。惠州有句俗語“貼錯門神”大家有意見,不和好之意,就源於此。

年廿九前,男人定要去理髮店理髮,女人也要洗淨頭髮。年廿九是市場、商店最忙的日子,一般年三十晚都停業迎新年,各人的購物都少不了的是:買一把帶根鬚的生菜和一根帶須帶葉的甘蔗,寓意“生財”“從頭髮到尾”。生意人家還特別要買條生鮮的大鯉魚寓意“生意興隆”;一般人家多買二條土鯪魚煎好上碟,放在米缸上,一直放到年初七才吃,這叫“責年”,責即壓的意思,寓意“豐衣足食年年有餘”。此外,很多人家都要去花市買盆年桔、臘梅,菊花之類點綴客廳迎春。

團年飯是惠州人最看重的,也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大家忙了一年,難得人齊團聚,三牲與各式美味應有盡有,但最忌“炒魷魚”(意被人家辭工),因此絕對沒有炒魷魚這一味菜的。吃過年飯,小孩即洗好澡,滿街跑,顯示他們的新衣服;大人團團圍坐論生活、談人生,也要再環視全屋,看有無疏漏(即有無過年準備不足的地方以再做好),大人要守歲,備好爆竹、香燭,零時差一分,即要燒爆竹。此時家家爆竹齊鳴,此起彼復,硝煙瀰漫紅紙飛揚,滿街紙屑(幸好此風俗近年已消除)。

3、過大年

大年七年級,要吃素。有“七年級吃素,相當一年吃素敬神之說”。七年級大人小孩要給長輩拜年,老者要給晚輩派“利是”。有些年紀大的人沒結婚,他(她)也會得到“利是”,但不用派“利是”給其晚輩。七年級的禁忌較多,主要有:不要掃地、不要打爛物品,見面要說吉利話等。萬一不小心打爛東西或吃飯時小孩子無意跌了筷子,也要說句“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筷落(快樂)”;如果小孩說錯了話,大人即在旁說:“小孩子不知世界,莫怪”(小孩不懂世情,原諒他吧),以此趨吉避凶,是過年的特色,也是惠州人的聰慧。

七年級這天,惠州人舉家出動,到西湖、白鶴峰、東坡祠踏春,到元妙觀、準提閣許願還神、燒香,到處人山人海。

八年級又俗稱“開年”,主要是走親戚,要早起,其菜式也十分豐盛。八年級後可免去過年禁忌,即掃地搞清潔、洗澡等。商家更習慣在這天擺酒席請員工吃飯;如要辭退工人,也是在這天提出,夾一塊雞肉到你碗中,再給你一包“利是”,即示意你已被辭退。

過了年初五,年味已減。到初七,又稱人日,氣氛又回升,也是百姓傳說要出去遊玩避災難的日子。當日大家喜歡結伴到街上或本地景點郊遊,人人帶些小食品,隨處吃喝玩樂,倒也其樂陶陶。

正月十五稱為元宵,鬧過元宵節,民間意義的春節才算結束,各行各業又開始辛勤勞作。元霄主要特點是當晚大擺花燈、擊鼓樂、大巡遊、舞龍舞鳳舞獅,還興高采烈猜燈謎。當晚,年青人最為高興,因為元宵節又稱中國的情人節。在“燈樹插光照,花焰七枝開”“一夜魚龍舞”的盛況中,年青人可以遊玩通宵,整夜不歸也不會被大人責備。

地傳入;“麒麟獅”屬客家獅,而“鬥牛”、“扁鼻”等獅種,以淡水、龍川等地居多。從一些資料看,惠州的土獅種應該是“大頭狗”和“麒麟”。

惠州民間舞獅活動亦和舞龍有相同特點,均是自己扎造,平時以街(村)為單位自發組織獅隊。舊時在新獅扎造好後,往往到元妙觀點睛,謂“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春節期間是舞獅活動最多的時候。除此外,一些大戶在喜事及店鋪的開張之日,為“驅邪保安”,經常也請獅往舞。

惠州民間舞獅的特點是,獅爺攜匣領路,繼而是獅子,之後是鑼鼓鑔鈸,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術隊殿後。

舞獅的傳統動作有行進、瞌睡、抓癢、登高搶青、搶炮仗等。鼓點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聲鼓節奏。

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侯,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獅隊則在家居中的門庭中舞耍,給戶人帶來吉祥好運,完後居民鞭炮相送。春節舞獅之習,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除夕的習俗11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年夜飯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貼春聯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祭祖

據民俗專家、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介紹,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除夕的習俗12

英國人期盼“新年紅火”

英國的蘇格蘭等一些地方,至今還保持這樣的習俗,新年夜,人們期盼著有敲門聲。開門時,人們可以看到一些塗著黑臉蛋的孩子們走進來,他們什麼也不說,徑直走到壁爐邊,將一堆煤投進去,取意“新年紅火,生活幸福。”然後孩子們一邊唱歌,一邊用刷子將壁爐周圍打掃得乾乾淨淨。這時主人要拿出錢來分給勤快的孩子們,有點像中國的“壓歲錢”。

蘇格蘭的村鎮,新年之際舉行大型而有趣的活動。在活動中,人們特別歡迎陌生人光臨,如果是位個子高,臉又黑的生人到來,他將受到熱烈歡迎,人們稱這個人為“最先來的人”,會帶來幸運。

義大利人動真格的“辭舊迎新”

新年前夕,你若走在義大利的大街上,一定要離建築物遠一點兒。因為義大利人此時,真的要“扔掉舊歲迎新年 ”,他們從視窗和陽臺將破舊的東西扔出去。其中有舊書,舊報紙,酒瓶子,盤子,甚至舊一點兒的傢俱。總之,凡是看不順眼的都可以扔到大街上去。義大利人的信念是:除夕之夜扔掉的舊東西,在未來的一年中肯定會得到同樣的新東西。因此,這時,在街上散步的人一定要小心,否則,難免被從樓上扔下的東西砸著頭!

 比利時人向動物“拜年”

在比利時農村,新年第一天人們起床後,首先走向所養的牛、馬、羊等動物身邊,恭恭敬敬地向他們拜年問候,還要道上一聲“新年快樂”。然後才向自己家裡親人們拜年,最後才去走親訪友。

農村習俗也影響了城裡的人們,他們新年伊始,也走向養的狗、貓、鳥、魚拜年,說上一聲“新年愉快”。為什麼要先向動物“拜年”呢?大約比利時人認為,一年來動物辛勤勞動,動物的作用,保證了他們一年的生活,人應當表示謝意吧。

匈牙利人新年不食飛禽

匈牙利人除夕之夜不吃禽類,因為他們認為吃雞、鴨、鴿等飛禽,來年的幸運便會飛走。他們在新年送親友的禮物,大都喜歡禮物上有“打掃煙囪工人”和小肥豬的圖形,因為這些圖形在匈牙利人心目中是“除舊迎新”的象徵,“打掃煙囪工人”當然是除舊的象徵,胖乎乎的小肥豬,令人喜歡,含意也喜慶。人們在形象上敬重小肥豬,但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為他們新年的傳統食品是油炸小乳豬,那是要拿小肥豬開刀的!

除夕的習俗13

關於除夕的習俗1、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鬆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關於除夕的習俗2、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裡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關於除夕的習俗3、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關於除夕的習俗4、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關於除夕的習俗5、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關於除夕的習俗6、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關於除夕的習俗7、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關於除夕的習俗8、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標走過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關於除夕的習俗9、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關於除夕的習俗10、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除夕的習俗14

除夕守歲習俗是什麼?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夜燈火通明,全家人圍爐夜話,通宵不眠,名為“守歲”。晉朝已有守歲之俗,周處《風土記》說蜀人“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守歲”顧名思義是守候新歲。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從古至今,“守歲”都包含了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意思。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除夕是農曆年臘月的最末一日,春節的前夜。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民間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

在我國民間普遍重視次日,被成為“年關”。舊日,工商業者視端午、中秋、除夕為一年中之三大節關,每個節關都要結算帳目,而以除夕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來往帳,核實盈虧,規劃來年,中國傳統風俗,除夕與春節,時相接,俗相類,實為一個傳統佳節。“除夕”,義謂舊歲至此而除夕,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佈新之吉兆。

守歲的意思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

守歲的習俗由來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七年級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裡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裡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守歲的寓意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

除夕的習俗15

等啊等,盼啊盼,終於等到了一年中的最後一天——除夕,也就是大年二十九,今年沒有三十。滿溢著喜慶和溫暖的春節是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符號。

早上,我剛起床,就聽見廚房裡鍋碗瓢盆唱起了交響樂,原來是爸爸在殺雞,準備祭祖宗。我快快洗漱完畢,來祭祖宗。首先,擺上一隻雞、一大塊豬肉、兩碗飯,舀飯時,爸爸特地交代我:“ZZ啊,舀飯時要一勺舀,不要添勺啊,記住啊。”我點點頭。舀好飯後,燒上三柱香、兩根蠟燭就行了。然後,我們一家人陸續向祖宗拜了三拜,求他們保佑我們全家幸福安康、團圓和睦、和和美美,保佑我學習進步。

中午,開始貼“福”字和換對聯了。首先,先貼對聯,對聯有什麼“一帆風順”啊、什麼“橫財就手”啊等等,在每個房間的門上都貼。然後,就貼“福”字了。因為我不夠高,所以由媽媽來貼。媽媽告訴我:“這個‘福’字必須反過來貼,看見了的人都會說福倒了,討人家說句‘福到了’的吉利話,寓意福到了的意思。”我點點頭,原來,新年之始盼的就是“春滿人間福滿門”。

晚上,我們全家換上新衣後,就到奶奶家準備吃年夜飯。吃飯時,豐盛的菜餚擺滿一桌但這幾年來,閤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享受滿桌的佳看盛撰,也享受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冷盆、熱炒、點心……還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有雞有魚,雞和“吉”諧音,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效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桌上有羊肉,表示“吉祥”、“祥和”;還有生菜,寓意“生財有道”;最後是一碗湯圓,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團團圓圓。

“當--當”鐘聲響了“拜年了,拜年了!”吃罷團圓飯,孩子們都會守在長輩旁邊,等待著長輩們發壓歲錢。我祝奶奶身體健康,福如東海。奶奶祝我健康成長,祝爸爸媽媽事業有成,恭喜發財,紅包拿出來。爸爸媽媽哈哈大笑,他們祝我學業進步,我笑嘻嘻的收下壓歲錢。我心滿意足地接過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