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通用7篇)

節日慶典 閱讀(8.83K)

中元節有的地方也稱為鬼節,那麼你瞭解廣西中元節的習俗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西中元節的習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通用7篇)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 篇1

農曆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是中元節,這是一個祭祖的節日。桂林人俗稱之“七月半”、“鬼節”。當地有一首歌謠這樣唱道:“七月裡來七月花,七月十二鬼回家,有子有孫化紙錢,無子無孫空回家。”節日的人情味極為濃厚,彷彿聯起了人間、冥間的情份,充滿了人們對祖先的緬懷方情。

在桂林的鄉間,每家每戶在七月十二就整理神臺。有些地方從七月七就安放祖宗神位。這時候家人一早就弄茶弄飯,到屋外放上一串鞭炮,燒些香火紙錢,將祖先接回家來,然後在神臺供上香火、食品。祭祖期間,每天早晚還供上香茶,就餐時供上飯菜,讓祖上過一個豐盛愉快的“鬼節”,享受後代一年一度的敬奉。到了七月十四日(或十五)那一天,不管城裡還是鄉村,家家殺雞宰鴨,做一頓豐盛的晚餐,全家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就餐時,除了放上家人的碗筷外,還要放上故去未滿三年的或上一輩的祖先的餐具,給他們留下座位。就餐前,供祖宗牌位,將桌上敬祖先的酒杯斟滿,然後將杯中酒灑在地上。三巡過後,家人方可進食。桂林人稱此禮為“敬老爺”。

在祭祖期間,子孫後代,包括已嫁出去的女兒、孫女都要為已故祖先製作紙衣、紙錢、紙箱子,女兒回孃家時還要帶上一隻鴨子回來供祖先。到了中元節的晚上,主婦帶上這些紙錢、紙衣到河邊或偏僻之處焚燒,謂之給陰閶的親人送錢,送衣。焚燒時,要將這些東西放在一個用石灰劃好的圈子裡,以免被“野鬼”搶走。

每逢農曆七月十四、十五兩個晚上,灕江兩岸都有堆堆火光在神祕的跳動,這就是人們在祭祖燒紙錢。燒紙錢時還要灑些水飯。人們對祖先的縷縷懷念之情在火光中搖曳,直到淡淡的青煙飄散在夜空中,心理方得到了平衡。

這兩個夜晚,灕江格外寧靜,水中倒映著跳動的火光,夜空下蝙蝠低飛拍打著翅膀,風吹曠野,點點星火如靈光閃動。傳統的中元節,寄託著人們深沉的哀思。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 篇2

中元節又稱壯族“團聚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中元節本是漢族的祭祖節日,後來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包括壯族在內的一些少數民族也在這一天祭祖。

在廣西,中元節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農曆七月十四過,又叫“七月半”“七月節”。傳說,以前廣西老百姓也在農曆七月十五過節。到宋朝末年,南方戰亂,廣西老百姓正準備過中元節,聽聞元軍大舉進攻嶺南,為避戰亂,只好提前一天過節了。後來便一直延續下來。

在廣西,中元節是個重大節日。這一天,很多單位都會“人性化”地提前幾個小時下班,讓員工回家過節。在包括南寧在內的許多地方的壯家,中元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無論家境如何,都要割肉宰鴨、隆重祭拜祖宗的。

壯族民間傳說,人死後靈魂會到天上去,由天上管著;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間探親。於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們過完乞巧節之後,家家都忙於籌辦給祖宗祭拜的活動。

中元節的過法因地而異,最具普遍性的是:農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戶戶都搞大掃除,注意言行禮節,備好供品,一是表達對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現子孫的.治家本事;七月初八開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點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農事,置辦豐盛的祭品,舉行祭拜儀式、聚餐等。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時,往往是半夜起床,天矇矇亮全家就開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為“送祖”日,當晚要把所有的紙供品燒化,以示送給祖先帶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親戚,嫁出去的女兒,這天都要拖兒帶女回孃家。因此,有的民俗學家將壯族“中元節”稱作壯族“團聚節”,也稱“姐妹節”。

中元節依舊。不過,人們已不信鬼神,僅以祭祀禮儀,表示對逝者的緬懷,求的大多是親人團聚,共同祈盼的是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團圓。一位在埌西菜市選購五色紙鞋等祭祀貢品的劉奶奶告訴記者,中元節買些貢品燒,是為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一家老小也可以趁過節的機會吃頓團圓飯,這在平時是很難得的。中元節重“孝”

許多人不知道,“中元節”其實是中國道教的叫法,佛教則稱之為“盂蘭盆節”。

中元節又稱孝子節,因為佛家的目連救母,本來就是個孝子故事,巧的是道教的中元地官舜帝也是一個大孝子,加上儒家一向注重孝道,百德孝為先,所以使中元節蒙上了濃濃的孝教色彩。自唐宋以後,七月十五還被一些地方政府和家族借用,作為集體祭祀先烈和忠孝大德之人的節日,這就是說,中國歷史上,中元節又是個祭祀國家和地方的忠孝大德之人的日子。這裡說的忠孝大德之人,並不僅僅是指家庭倫理範疇中的忠孝之人,還指那些曾經為國家、集體、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國家地方安全作出過傑出貢獻的人。

從這點上,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無疑具有積極意義。現在,民間的中元節,已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為啥要吃鴨

如今,鴨子已經成為南寧市民中元節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那麼,中元節為什麼要吃鴨子呢?

老家在伶俐鎮南蛇坡的黃阿姨是典型的壯家人。在南寧打工的她,早早就向老闆請了假,提前幾天回去準備過節用品和祭祀祖先的供品。她告訴記者,她們家鄉過中元節的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一家老小團聚,點上香燭,擺上鴨肉、飯、水果等食品祭過祖先後,一家人便圍坐在一起共享天倫。飯桌上,一隻鴨,一塊肉,是必不可少的。據黃阿姨家的老人說,祭拜祖宗時,所用的紙錢、衣物是要靠鴨子馱過奈何橋的,所以,中元節一定要吃鴨子。

迷信說法當然不可信。民俗史專家認為,中元節之所以要吃鴨子,是因為在廣西農村種稻谷前,每戶人家都會買上一些鴨子回來養;在割完稻穀後,他們通常把鴨子放到稻田裡,讓鴨子吃掉田裡的穀子和蚯蚓。種晚稻時,農民為了犒勞自己,開始殺鴨子過節。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習慣在這天吃鴨子了。

還有一說,因為中元節正值鴨子當季,正好用來祭祀。廣西大部分是水鄉,養鴨多。以前,人們都是從開春時候,即三四月份開始養鴨子,四至五個月後,也就是中元節這段時間,鴨子長大了。由於古代人們生活比較貧苦,只有到節日才捨得殺鴨子吃,所以,一到中元節家家戶戶就殺鴨子。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 篇3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節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動雖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鯉城區地界即有三十六個鋪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舉行,買菜辦筵席、演戲酬神、請客飲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經耆老紳士公議,三十六個鋪境的普度,分別從七月七年級至七月三十日舉行,所以舊鯉城區在七月這一個月是無日不普,天天演戲酬神宴客,整個七月都在忙於做普度。經過協商安排,七月七年級日由後城做普度,以後各鋪境輪流。直到七月三十日為止。

2、祭魁星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麵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麵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3、送羊節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麵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現在已經不那麼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後,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麵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麵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4、祀先祭祖

農曆七月十五日乃是傳統的中元節,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節日。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 篇4

廣西地區,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在廣西省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 篇5

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空氣重總是瀰漫著一股紙張燒焦了的味道,還時不時地又人燃放鞭炮,讓我不敢開窗戶也不敢出門,因為空氣質量太差了。於是我就問媽媽這是為啥?媽媽告訴我中元節快到了,大家在燃燒紙錢祭奠先人,所以空氣總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到底什麼是“中元節”呀,於是我就問媽媽什麼時候是中元節啊媽媽說讓我去看日曆我一看日曆發現本月31號是中元節,之後我問媽媽媽媽說她也不知道了,我便跑到網上去查。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 篇6

祭祖

農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戶戶都搞大掃除,注意言行禮節,備好供品,一是表達對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現子孫的治家本事;七月初八開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點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農事,置辦豐盛的祭品,舉行祭拜儀式、聚餐等。

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時,往往是半夜起床,天矇矇亮全家就開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為“送祖”日,當晚要把所有的紙供品燒化,以示送給祖先帶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親戚,嫁出去的女兒,這天都要拖兒帶女回孃家。

潑水飯

懷遠、三岔、洛西、龍頭等圩鎮有外地來經商(遷居)的漢族還有七月十四晚潑水飯給野鬼的習慣,即入夜時,各家在門口燒幾支香,燒幾張紙錢,把水飯潑灑於地供野鬼享用,懷遠外省商人多,各會館湊集經費請鬼師打醮做道場潑水飯給野鬼。

七月節期間(初七至十四),農村有禁止小孩到河邊游水洗涼之俗,意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替身。

放柚子燈祭河神

農曆七月十四、十五兩日,有一個祭河神的習俗(晚上點了柚子燈放到河裡),儀式大概進行2-3小時。為了祭祀河神,黃姚人用木板木條製作一個兩米長、一米多寬、一米高五色紙糊成的裝飾精美的小屋。在小紙屋裡面插上蠟燭香之類的東西。

然後用繩子串連一個個柚子、排成幾十米長的兩串,在割平的柚子上插上蠟燭和香、紙旗讓它漂在水面上。幾個水性特好的年輕人一邊游水,一邊推送小紙屋拖動兩條長長串的,每隔一尺穿一個柚子的成串柚子燈。晚上天黑下來,柚子燈從下游拉到上游,又從上游拉回下游,大約一個多小時,活動才結束。放柚子燈活動連續舉行兩個晚上才算結束。這項民間活動千百年來從無間斷。

吃鴨子

在這個日子裡,吃鴨子成了廣西人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據說,廣西人的祖先認為,每年農曆七月中旬的鴨子,正是它們長大成熟的時期,肉肥而美。而七月半這一天,鬼門大開,許多的鬼魂湧入陽間,為了防止孤魂餓鬼傷害生者,肥美的鴨子就成了最好的祭品。

這個節,黃姚人還在習慣包粽子。此時,到黃姚來旅遊的人還能品嚐到一種美食叫做“落水狗”的灰水餈。

燒包

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七月半,鬼亂竄。”除了在家裡、祖廟擺祭品祭祀祖先,廣西大多人還要到外面祭祀鬼魂,在給祖先的祭品上寫上祖先的名字,另附“大鬼小鬼,同名同姓,你莫(不要)來搶”等字樣,還會準備一些冥幣燒給孤魂野鬼。

連續三天宴請賓客

在廣西來賓、百色等地,除了春節,中元節就算是最盛大的節日之一。人們在祭祀之餘,還把中元節作為宴請賓客、閤家團圓的好日子。為了讓賓客吃得更開心,不少人還會提前一個星期左右開始磨面做餅、蒸饃,做芝麻糖等。

據悉,在廣西來賓,中元節宴請是一種習俗,有的家裡還會連續三天宴請親朋,宴請的人越多,家裡越熱鬧,人們就越高興越自豪。

廣西中元節的習俗 篇7

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中元節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穫,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祭鬼

清明與中元都祭祀祖先,但中元這個“鬼節”與清明不同之處在於,它不但旨在讓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脫超生,而且還顧及孤魂野鬼。所以“普度亡魂”,是七月十五這個特殊日子的關鍵詞。

在盂蘭盆會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謂地獄中的餓鬼,這項活動的目的是超度亡靈、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黃昏或晚上進行,活動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達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誦經、做法,最後由主持用米糧、淨水在四周揮灑,為鬼魂施食。

在浙江的一些地方,民間於此日在地上供施酒食,叫“施野鬼食”,在路邊焚燒紙衣,叫“施野鬼衣”,有的還焚燒紙車、紙馬,意在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讓他們找見歸去的路,速速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