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關於端午節包粽子的隨筆

節日慶典 閱讀(2.05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通常指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敘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你見過的隨筆都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端午節包粽子的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端午節包粽子的隨筆

關於端午節包粽子的隨筆1

端午節,插艾葉,吃粽子,香滿堂。今天我迎來了自己第一次包粽子,有點小激動,恨不得立刻開始。

一大早,我和奶奶就準備好了材料:一盆蘆葦,洗乾淨的大米花生和甜甜的蜜棗。只說不做可不行,“那我們開始吧!”“好!”我一口答應。

只見奶奶拿出三張蘆葦葉依依疊起來,再把蘆葦捲成一個小漏斗,便用勺子把米和花生放入漏斗裡,哦!對了,還要放一顆蜜棗,然後用手夾住,把剩下的左折右折,再拿一片蘆葦來封口,最後用繩子把粽子綁的嚴嚴實實的,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完成了。我看得心癢癢的,也急吼吼地包起來。疊蘆葦我還可以,但到卷的時候就遇難了,他像個調皮的孩子,總是不聽我的話,一不小心還會散架。奶奶見了又一遍遍手把手教我,在奶奶的幫助下,我的小漏斗變得有模有樣了。

現在粽子只需要封口,我感覺自己馬上就要成功了,可是偏偏這時又遇難了,原來我在封口時怎麼折也折不好,就直接用繩子綁了起來,希望能綁緊,可是用力過度粽子就散架了,奶奶跑了過來搶救了場面,但我並不灰心,又一次次練習,終於在手忙腳亂中完成了第一個粽子,“耶!”我大叫一聲。

今天的包粽子實踐,讓我明白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做什麼事用心去做,就一定會有收穫。

關於端午節包粽子的隨筆2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其中,有一年的端午節,令我非常深刻。

在一個清香嫋嫋的早晨,許多人都很忙碌,原來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是祭神、划龍舟、吃粽子……怪不得大家都這麼忙。我跑到廚房,問媽媽:“我可以包粽子嗎?”“可以,也讓你嚐嚐包粽子的辛苦。”我想不明白包粽子有什麼辛苦,我帶著疑問,跟著媽媽一起包粽子。先把粽子葉做成一個好像金字塔一樣的東西,我試了很多次才成功。然後放一些糯米,接著放豬肉、綠豆、鹹蛋黃……然後把這個粽子包起來,我開始包的作文/時候,連續錯了幾次,我又試了一次,終於包好了。媽媽就把粽子拿去蒸了,“可以吃了嗎?”我迫不及待地問。“不客氣,還要很久,要不然你和你爸去看龍舟比賽吧!”“好。”

我和爸爸來到了一年一度的龍舟比賽現場,過了一會兒,龍舟比賽開始了,有些隊伍垂頭喪氣,像是沒有勝算似的。有些隊伍信心十足,決心要拿第一名。還有些沒精打采,可能比賽完了,要馬上回家睡覺似的。比賽開始了,看見了3號隊伍衝在前面,最後的1號隊伍好像要棄權似的,可能是沒有勝算了。最後還是3號隊伍贏了。回到家了,哇!有包好的粽子,還有幾道小炒,真是香味俱全!真讓人胃口大開!看了就想流口水。

晚上吃粽子時,我覺得粽子比往年香多了,因為那裡面有我的一份汗水啊!這件事告訴我們:只要是自己努力做的事,往往比光想不做要好。

關於端午節包粽子的隨筆3

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如:賽龍舟,插艾葉,吃茶蛋。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包粽子。

今天早晨,奶奶老早就起來包粽子,我問奶奶:“您能教我包粽子嗎?”奶奶回答說:“當然可以了,你過來。”首先把粽葉子的兩頭尖尖的東西剪去,然後把它做成碗樣的形狀,接著放四勺米,最後 用繩子把它綁好。我按照奶奶的話,細心地包著粽子。我包完後,拿著奶奶包的粽子和我自己包的粽子比對了一下,感覺我的包的喝奶奶包的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因為我把粽子包成了長條形狀,像個 綠色的方枕頭。於是我又包了個三個粽子,但它還是長條形狀的。奶奶說:“倘若你實在是包不成,就別浪費粽葉和米了。不過,你別灰心,如果接下來的幾個中還是包不好的話,那你就別包 了。我說 :”我這次一定能成功的,一定行!“我緊張地包著最後一個粽子,頭上汗都冒出來了,連衣服也被汗弄溼了。

果然不負有心人,我真的包好了一個四個角的粽子,雖然沒奶奶包的漂亮。

包粽子可真不容易呀!

關於端午節包粽子的隨筆4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節日,粽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泡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稜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裡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早晨,起床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裡,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裡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裡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裡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著在裡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裡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關於端午節包粽子的隨筆5

今天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的。每當到了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草、香袋和在孩子的身上寫“王”字,這是為什麼呢?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原來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和一位楚國大夫知道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最後,他們抱著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後,就往裡面扔粽子,希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粽子。所以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老百姓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比賽龍舟,贏了就上岸把粽子扔進江裡,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個習俗。那在家門口掛艾草和菖蒲,還有掛香袋和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又是怎麼回事?原來是因為古時候沒有蚊香,花露水和紗窗,所以人們就在門口掛艾草、香袋,在孩子身上掛香包可以防止蚊子、蟲子來咬。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就是蟲子中的國王,蟲子都不能咬他。喝雄黃酒是為了讓蛇不來咬,就又有這個習俗了。

這時媽媽叫我吃粽子。粽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棗子等多種。剝開綠油油的粽葉,裡面就是香噴噴的粽子了!真像一個粽子精靈披著一件綠色的棉襖呢!我要開始吃粽子了,我一口咬下去,啊,粽子真好吃啊!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裡,使人陶醉了。我真喜歡粽子呀!可是當我一想起屈原便有一種辛酸。

這個端午節我知道了屈原為了國家不惜犧牲自己,我也要想像屈原一樣,做一個愛國的人!將來未國家做貢獻的人!真是一個令我難忘的端午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