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2017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語文基礎練習題

教育考試 閱讀(2.67W)

在成考語文考試之前,做好相應的基礎練習題有利於我們在考試中發揮的更加出色。那麼關於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語文基礎練習題有哪些呢?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語文基礎練習題,希望大家喜歡。

2017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語文基礎練習題

  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語文基礎練習題

第1題  根據《寶玉捱打》一文判斷下列哪句是薛寶釵說的( )

A.“我的娘,怎麼下這般的狠手!—你但凡聽我一句話,也不到這個分兒。幸而沒動筋骨,倘或打出個殘疾來,可叫人怎麼樣呢?”

B.“你可都改了罷!”

C.“早聽人一句話,也不至有今曰!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著,心裡也—”

D.“可好些了?想什麼吃,叫人往我那裡取去。”

第2題  下列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正確的是( )

A.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先生休矣:先生休息吧!

B.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何乃故也:這是什麼緣故呢。

C.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即有急:即使遇到緊急情況。

D.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聽臣微志:准許我實現這個微小的心願。

第3題  聞一多屬於下列詩歌流派中的( )

A.七月派

B.新月派

C.湖畔派

D.象徵詩派

第4題  辛棄疾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自稱( )

A.劉郎

B.季鷹

C.江南遊子

D.桓溫

第6題  下列各句中,“數”作“計算”解的是( )

A.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

B.成敗之數,視此而已。

C.必有數次乃至十數次之阻力。

D.數罟不入灣池。

第7題  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創作主張的詩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王維

D.自居易

第8題  “飲冰室主人”指的是( )

A.康有為

B.梁啟超

C.譚嗣同

D.黃遵憲

第9題  絕句屬於( )

A.古體詩

B.楚辭體

C.樂府詩

D.格律詩

第10題  下列屬於書信體駁論文的.是( )

A.《陳情表》

B.《諫逐客書》

C.《五代史伶官傳序》

D.《答司馬諫議書》

  成考語文考試複習資料

一、合音詞

1、“之於”的合音(即取“之”的聲母、“於”的韻母和聲調拼合而成。“於”古音同“乎”)。“之”為指示代詞,“於”為介詞,所以此時“諸”只出現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現的動詞的賓語,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於”則與後面的詞或短語組成介賓結構,介紹前面的動賓結構關涉到物件、處所、地點、內容等。例如:

(1)用與舍屬諸人。(《答李翊書》)

(2)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後世法。(《答李翊書》)

(3)更譬諸操舟……(《論毅力》)

(4)公伐諸鄢。(《鄭伯克段於鄢》)

2、“之乎”的合音。“之”為指示代詞,“乎”為語氣詞,此時“諸”只出現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現的動詞的賓語,“乎”用來結束句子。例如:

(1)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論語子罕》)

(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梁惠王下》)

二、約數詞

此時“諸”作定語,表示某一範圍的全體,或全體中的每一個體,可譯為“各位”、“眾”等。例如: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卷。(《馮諼客孟嘗君》)

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李將軍列傳》)

  成考語文考試複習講義

一、本文主旨

本詩通過揭露南宋統治者奉行的對金投降路線所造成的惡果,表達了戰士的失望和遺民的深痛,抒發了對祖國統一的信念不得實現的強烈悲憤。

二、課文串講

全詩分為三層。

第一層(1——4句):描寫議和後的局面。一個“空”字表達了無限的感慨;當官的沒有一點憂患意識,醉生夢死。

第二層(5——8句):描寫戍邊將士報國無路,老死邊疆的悲憤感慨。

第三層(9——12句):描寫中原百姓盼望恢復,卻連年失望的痛苦。

三、詞語解釋

1、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沉沉:深遠之狀;按歌舞:按節拍表演歌舞。

2、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遺民:遭受金政權統治下的中原人民;忍死:極度痛苦而不想活;今宵:今夜。

《學習要點》

分析層次結構。

全詩寫了三種不同的人物:歌舞度日,不修戰備的將軍;老死沙場,空懷壯志的士兵;忍死期盼,私垂淚痕的遺民。這三種人物又處在三種不同的環境之中:歌舞昇平的沉沉朱門;刁斗催落月的戍樓;逆胡傳子孫的中原地區。這三種不同的人物與不同的環境用“月”貫穿起來。“今宵”把三處不同的“月”匯聚到同一個夜晚的明月之下。

掌握選取典型事物構成生活場景的特色。

三組典型事物。朱門,歌舞,廄馬,弓;戍樓,刁斗,笛,沙頭,徵人骨;幾處,淚痕。

選取典型事物,放在同一夜月之下,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重點掌握對比與類比的手法。

壯士,遺民作為一方,與將軍在境況,內心活動上構成對比,反映了社會尖銳的對立矛盾,而壯士與遺民之間又構成類比,是一種並列關係。對比與類比的運用,強烈地表達了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