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放飛蜻蜓課後反思

教育考試 閱讀(1.63W)

  【範文一】

放飛蜻蜓課後反思

《放飛蜻蜓》一課敘述了陶行知先生髮現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沒有喝斥,而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引導,沒有嚴厲的指責,而是因勢利導,跟學生講起了蜻蜓的相關知識,教育孩子知道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讓學生自願主動地放飛了蜻蜓的一個小故事。

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1、細讀課文,瞭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能用上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和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激發探究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2、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

瞭解關於蜻蜓的知識,我以為並不難,學生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說出來,但僅限於瞭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蒐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才是重難點。在課上,我跟孩子們一同探究著,感悟著先生的親切的態度,啟發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可親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我也在努力學習著先生,當他們在讀課文準備介紹蜻蜓時,我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著,傾聽著,啟發著,點撥著。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著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脣間動情地傾吐著,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大多掌握了。

走進新課程,我們為師者首先應是一個善於學習者,向書本學習,更新理念;向學生學習,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啟發與誘導!教學時,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認識蜻蜓為主線,從而體現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撫摸”等詞語,同時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詞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展開討論。由於在一開始我就注意讓學生進入角色,邊讀文、邊體悟,因此學生能獨立思考,體悟得較深,討論時也是有話可講。在引導學生了解蜻蜓的知識時,我先設計表格讓學生填寫蜻蜓的特點和作用,再讓學生思考省略號有什麼作用,蜻蜓還有什麼特點和作用。把預習時查詢的資料填充進去,但僅限於瞭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蒐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才是重難點。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他們互相介紹蜻蜓。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說著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脣間動情地傾吐著。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大多掌握了。

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後,我出示了圖片,讓大家欣賞,目的是引導學生想象,重回藍天的`小蜻蜓會說什麼,並讓他們自由表達:你們有什麼想對小蜻蜓說嗎?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臨下課時,我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說關於蜻蜓的,有說關於陶行知的,有說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我建議他們課後再去找一找關於陶行知的資料,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好地瞭解陶行知,從先生教育學生的一個個小故事中得到啟發。最後集體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更將本課的學習推向了高潮,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愛和諄諄教導。

總之,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部動力。作為一名教師,要設法去調動他們的興趣,不斷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寓教於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範文二】

《放飛蜻蜓》一文,這些雖普通但無比可愛的字眼飽含情感,不僅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實踐,更是真情的流露、靈性的湧動。學生用心傾訴,是心靈深處真正的獨白。本文的主旨是在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誘和行為表率下,使孩子明白“蜻蜓是人類的朋友!”所以,教學聚焦於“陶行知怎樣勸說孩子們?陶行知給孩子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讀懂一段話。

我抓住“學生懂得哪些蜻蜓的知識”和“陶行知給學生講了哪些蜻蜓的知識”這兩個問題展開教學。通過文字知道蜻蜓的特點和作用,讓學生明白蜻蜓是益蟲,再交流學生課外蒐集的材料,讓學生對蜻蜓有更深的瞭解。

隨後,又讓學生找找描寫陶行知說話時的神態和動作的詞語,學生很準確地找出來,詞語理解後再到對句子的朗讀和感悟,感受陶行知的諄諄教誨,這部分還可以。但讓學生找表現孩子特點的詞句時,卻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可能這時學生的注意力有些分散。要求是找詞句,可學生把整段文字都讀出來,也未能及時指出,這也是在備課的過程中疏忽的。

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部動力。老師要設法去調動他們的興趣,不斷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這篇課文是一個故事,教學時沒有把握好,氣氛較嚴肅,課上學生的積極性沒能很好地調動,這也是我要思考的,請老師多多指出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