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2018註冊建築工程師考前備考原則

教育考試 閱讀(1.88W)

要想順利通過註冊建築師的考試,首先還得遵循一定的備考原則。那麼關於註冊建築工程師考前備考原則有哪些呢?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註冊建築工程師考前備考原則,希望大家喜歡。

2018註冊建築工程師考前備考原則
  註冊建築工程師考前備考原則

一級註冊建築師考試考生要自信。

註冊建築師考試考生選擇自考的原因各種各樣,其中有一部分考生經歷過大學聯考的失利,希望通過自考實現未竟的夢想。由於經受過失敗,他們對學習常常沒有信心。實際上面對一本本厚重的教輔材料,面對書頁中一個個陌生的專業名詞,考生對註冊建築師考試複習產生畏難情緒是很正常的。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去肯定自己的努力,去相信自己的能力。把自信當作武器,勇敢地向自己挑戰,終將登上勝利的頂峰。

一級註冊建築師考試考生要自覺。

註冊建築師考試的學習時間具有靈活性,把多少時間用在學習上完全憑個人自覺。尤其是半工半讀的考生,常常在結束了一整天緊張忙碌的工作後,還要為夢想挑燈夜讀。然而,日日如此很難堅持,尤其在享受了幾次偷閒之後,便容易用“上班太忙,休整好了才能更好學習”這樣的想法來寬慰自己的懶惰。此時最需要的`就是自覺。考生要為自己做好合理的複習安排,嚴格執行安排,自覺自律而不縱容自己的懶惰。

一級註冊建築師考試考生要自省。

對於一級註冊建築師考生而言,雖不必像曾子一樣“吾日三省吾身”,但在結束了一段複習、獲得了一個或好或壞的結果後,也當有所反思總結。 “好”時思考:為什麼答題能答得這麼順利,在複習中運用了怎樣的學習方法輔助記憶:“壞”時檢討:導致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知識點薄弱在哪一環節,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怎樣彌補。想盡量把路走得筆直,就需要在回望中不斷校正方向繼續向前。

  建築師建構複習資料

1. 剛性和剛彈性方案房屋的橫牆中洞口的水平截面面積不應超過橫截面面積的50%

2. 多層剛性方案砌體承重外牆在豎向荷載作用下的計算簡圖是豎向多跨簡支樑;水平荷載為豎向連續樑

3. 砌體牆體的允許高厚比主要與砂漿的強度等級有關

4. 有吊車房屋的砌體、跨度不小於9米的樑下普通磚、跨度不小於7.5的樑下多孔磚砌塊強度調整係數為0.9;

無筋砌體截面積小於0.3平方米時,為γ=A+0.7;

有筋砌體截面積小於0.2平方米時,為γ=A+0.8;

當施工質量控制等級為C級時,γ=0.89;

5. 在對壁柱間牆進行高厚比驗算時,計算牆的計算高度Ho時,牆長S應取壁柱間牆的距離

6. 砌體結構的底層牆或柱的基礎埋深較大時,則牆的高度應自樓板底算至室內地面或室外地面以下300-500

7. 鋼筋磚過樑底面砂漿層處的鋼筋d>5,不少於2根,間距不宜大於120,在支座內的錨固長度不得小於240

砂漿層的厚度≥30;彎矩計算公式M≤0.85hofyAs

8. 磚砌平拱過樑按沿齒縫截面的抗彎或抗剪設計值計算

磚砌過樑截面計算高度內的砂漿不宜低於M5

磚砌平拱用豎磚砌築部分的高度不應小於240

9. 對於過樑上的牆體荷載,當採用磚砌體時,過樑上牆體高度小於過樑淨跨的1/3時,按過樑上牆體的均布自重採用

過樑上牆體高度大於過樑淨跨的1/3時,應按高度為1/3過樑淨跨牆體的均布自重採用

10. 當採用混凝土砌塊砌體時,過樑上牆體高度小於過樑淨跨的1/2時,按過樑上牆體的均布自重採用

過樑上牆體高度大於過樑淨跨的1/2時,應按高度為1/2過樑淨跨牆體的均布自重採用

  建築師考試模擬題

1. 下列哪一項不屬於公共建築交通聯絡部分的基本空間形式( D )。

A.水平交通

B.垂直交通

C.樞紐交通

D.對外交通

2. 自動扶梯的坡度一般為( C )。

A.20°

B.25°

C.30°

D.35°

3. 下列哪項一般不在建築初步設計的立面圖中標註或表示( C )。

A.變形縫和主要裝飾及材料做法等

B.平面、剖面未能表示的屋頂、簷口、女兒牆、窗臺等標高或高度

C.平面圖上表示不出的窗編號

D.關係密切、相互間有影響的相鄰建築部分立面

4. 50汽車庫、修車庫的平面佈置,以下哪一條錯誤( B )。

A.汽車庫可設在高層、多層民用建築的底層或貼鄰建造

B.直接在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和託兒所、幼兒園、病房的上面、下面或貼鄰建造汽車庫時,必須用防火牆隔開

C.當病房樓與汽車庫有完全的防火分隔時,其地下可設汽車庫

D.汽車庫內設修理車位時,停車部位與修理車位之間,應設防火隔牆

5. 以下哪項不符合施工圖設計檔案編制深度的要求( A )。

A.能據以進行施工準備

B.能據以編制施工圖預算

C.能據以安排材料、裝置定貨和非標準裝置的製作

D.能據以進行工程驗收

6. 城市建設用地標準規定的人均單項建設用地指標中,綠地面積用地指標應為( C )m2/人。

A.8.0~20.0

B.7.0~15.0

C.≥9.0

D.≥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