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精選16篇)

工作方案 閱讀(1.68W)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寫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精選16篇)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

學情分析

食物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最愛吃什麼最討厭什麼,談起來滔滔不絕。然而究竟吃什麼才健康?這是學生所困惑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則採用卡片來記錄,擺卡片來研究,最終得出對人的食物的一般認識。使之感到了研究的快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我們一天要吃很多種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過程與方法:

通過製作食物名稱記錄卡片,拼擺食物記錄卡片,對食物進行數量的統計和類別的劃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開始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難點:通過記錄一天的食物,發現問題和規律。會給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進行食物記錄的卡片紙(每人20張)、食物分類記錄單(每組1份)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發放一天的食物調查記錄表(附後),讓學生在家裡做好記錄。[學生記錄的過程不單是為上課準備資料,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讓學習在家裡學習,實現了學習的空間的開放;讓學生的學習從課上延伸到課前,實現了學習時間的開放;讓學生向家長學習,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此可見學生記錄的過程實際是一個開放的科學學習的過程。]

二、匯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研究食物。關於食物你瞭解多少?[學生的科學學習是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的學習,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是我們教學的起點,這一問題正是為了瞭解學生對食物這一概念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在此要引導學生對食品與食物這二個概念加以區別,以防止在書寫卡片時兩者相混淆。]

2、你最愛吃什麼食物?

3、你最討厭什麼食物?

4、提出研究的問題:我們究竟吃什麼才健康?讓我們通過這節課的研究來尋找答案吧。

[最喜歡吃的食物與最討厭的食物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在這一話題的討論中,學生會發現同一種食物有的同學喜歡,有的同學討厭。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吃什麼呢?這正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問題。]

三、討論研究方法

1、交流研究方法。你覺得我們該怎樣開始我們的研究?

2、啟發學生在科學研究中應注意選取樣本。我們就以昨天的一天的食物為樣本來研究。

[研究方法的確定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環節的`活動旨在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選取與研究內容的關係,並初步學習選取研究方法。]

四、記錄與統計

我們的研究其實從昨天已經開始,拿出我們昨天填寫的一天的食物記錄,並且瞭解了一些食品由那些食材加工成的。想不想和同學交流一下?[這一交流活動是對家庭學習的驗收,也為下一步填寫卡片做好了準備。]

1、下面我們就把昨天吃的食物記錄在卡片上。(投影出示以下提示語來指導填寫卡片的方法)

2、一張卡片只記錄一種食物名稱。

重複的食物要分多次分別記錄。

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要用多張卡片記錄食物名。

3、學生根據記錄表填寫卡片。

4、初步統計。

6、數一數共用了幾張卡片?這說明了什麼?把重複的食物卡片用釘書器釘在一起。重複最多的是那些食物?這又說明了什麼?

五、整理與研究

1、小組內將重複的卡片釘在一起。

2、把卡片平擺在桌子上。這麼多食物我們怎麼研究呢?啟發給它們分類。

3、如何分類呢?討論確定分類方法。(如,可以生食的食物與熟食的食物;主食與副食;動物類與植物類食物)

[給物體分類學生並不陌生,但由於其生活經驗所限,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有些食物分類不清的情況。為此,組織全班同學首先將食物分成動物與植物類,分類中出現了諸如水、鹽、食品填加劑等無法歸屬的問題。這時指導用“其他”來涵概。]

4、分組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將食物分類。

5、討論交流分類方法。組織學生間的討論,統一認識達成共識。[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也對人的食物的多樣性有所認識]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人一天中應該吃那些食物才健康?[通過本問題的討論旨在使學生明白,人是雜食性動物,因此,沒有一種食物能包括人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糾正學生的偏食現象。]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過程與方法:

1.根據可觀察到的特徵和性質,對物體和材料進行描述和分類。

2.將學習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原有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物質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對材料的認識。

【教學難點】

把物體和材料聯絡起來,會從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體和材料。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蒐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

2.教師準備各種用不同材料製成的物品圖片,自制複合紙(在普通紙外面用塑料薄膜覆蓋起來)一份。

【教學過程】

一、給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分類

1.出示各種用不同材料製成的物品圖片。小組合作,根據各種物體使用材料的不同進行分類,填入書本P61表中。

2.彙報交流並進行小結:

①不同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製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製成,這也是根據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對所學過的材料按物理性質進行總結歸納

1.出示表格。這些是我們這單元研究過的材料,它們都有哪些特性呢?我們來進行一次盤點總結。

3.彙報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間的橫向比較。

三、材料與環境

1.我們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頭、黏土、棉花、皮革等,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直接使用,根據它們各自的特性製成相應的物品;有的.是人工製造的材料,像塑料、磚、陶瓷和橡膠等,人們把自然界裡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它們具備了我們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來使用。說一說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製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後再利用,有些材料卻不能,課前同學們蒐集了關於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和全班同學來分享一下吧。

學生介紹自己蒐集的資料。

小結: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又可以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汙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應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製作的物品。

四、進一步瞭解材料,拓寬視野。

1.閱讀資料庫:“材料的發展歷史”及“複合材料”。

2.展示自制複合紙,建議學生課後進行復合紙與普通紙的對比研究。

3.這一單元結束了,我們對材料的研究卻還沒有結束,建議大家課後對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材料的問題展開探索,我們一定能有更多的發現!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3

【教學重點】

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於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

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匯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於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傢伙為伍並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的昆蟲學家法布林,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裡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裝置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物件。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物件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可能的發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給大家)這些傢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瞭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於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例項: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物件,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築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為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佈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現和課外閱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闢一個這樣的空間。對於學生的發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於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複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佈細毛,有鉤爪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祕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

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

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糖鹽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藉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於晶體

交流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於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尋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製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製作鹽的晶體。

2、製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後用酒精燈慢慢烘乾。待水分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裡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麼製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製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祕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研究水生植物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

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共同特徵。

【教學難點】

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境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於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樣子,並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麼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麼祕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葉柄,我們會有什麼發現?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環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結構?請課外繼續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結構特徵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後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生長需要什麼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陸生植物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徵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後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初步感知可以從雲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2.過程與方法: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運用感官觀察天氣,並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註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於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上相應的天氣符號並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彙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雲、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雲、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並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彙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彙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麼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彙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說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開啟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提問。

10.請你學著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作一張“網狀圖”。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麼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後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裡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瞭解在這段時間裡我們這裡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7

[學習目標]

1、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2、意識到水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實驗用的大試管、植物油、紗布、水果刀、小燒杯、記錄紙。

學生準備:

蒐集有關生命離不開水的資料;蔬菜、水果、雞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筆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師朗讀小詩:“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遊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

2.學生猜這首詩是讚美誰的?為什麼呢?

3.揭示單元主題:“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學習:

1.生命離不開水。

(1)師生討論:水有些什麼用途?

(2)引導學生認識動物、植物和人都離不開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師生討論:哪些地方有水?

(2)認識植物體內有水。

(3)學生想辦法把帶來的植物體內的水擠出來,看看它們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誰想的辦法好。比如手擠、刀拍、搗碎、壓汁機等等。

(4)讓學生感受植物體內有水。

(5)讓學生比較哪種植物體內含的'水多?哪種植物體內含的水少?

(6)我們在吃食物時也補充了大量的水。還補充了大量的維生素等等營養。

(7)注意事項:注意安全。小刀不要傷著手、損壞桌子等。

3.觀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課後作業:

課後觀察比較哪些動植物體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讓家長幫忙)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8

教學目標

1、能從兩塊磁鐵相互作用的實驗現象中,歸納出關於磁極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規律的假設。

2、能設計實驗驗證關於兩塊磁鐵的磁極靠近時,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規律的.假設。

教學重點

1、將自己製作小磁針的方法告訴別人;同時,能學習別人的方法。

2、能說出反覆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1、用自己的話描述兩塊磁鐵相互靠近時,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2、用自己的話解釋在地球上磁鐵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準備:

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玩具小汽車、縫衣針、大頭針、曲別針、指南針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你能使縫衣針吸起曲別針嗎?

二、活動:磁極的相互作用

1、確定教室裡的南北方向

2、學生判斷磁鐵的S極與N極的指向。

3、提出問題:把兩個磁鐵的兩極相互靠近,看看會發生什麼現象?引導學生討論、猜想。並提出注意事項:實驗時,周圍不能有其它磁鐵的干擾。

4、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小組實驗:把兩個條形磁鐵分別放在兩個玩具小汽車上,多次變換磁極相對的方向

(1)觀察發生什麼現象?

(2)討論:實驗中出現的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

5、嘗試用其他方法驗證剛才得出的結論(水浮法、懸掛法)。

6、全班交流,彙報實驗結果,

7、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指導填寫實驗記錄。

8、組織學習“科學線上”。

板書設計:

磁鐵的正負極 磁極的相互作用 出現的現象

作業:

總結觀察現象

課後反思:

通過磁極小遊戲,吸引孩子們觀察磁鐵正負極原理,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探究,在課堂上通過動手實驗,課堂氣氛活躍。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知道陰、晴、雨、雪、風、霧等天氣現象、主要特徵和相應的天氣符號。

(2)科學探究

初次經歷較長時間地、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並記錄天氣現象的過程。

(3)科學態度:培養堅持性,激發學生關注天氣的興趣。

(4)STSE:瞭解到人們在監測、獲取天氣資訊的方法與途徑。

二、教學準備

各種天氣的圖片、錄影,天氣符號圖片,活動手冊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匯入

天氣,與我們密切相關。這節課,我們要開始學習有關天氣的科學。

(二)新課學習

1.認識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1)這是什麼天氣?

依次出示晴、陰、雨、雪、風、霧等不同天氣的圖片,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2)找晴天和陰天的特徵

首先出示不同地點的晴天圖片,找晴天的主要特徵(太陽沒有被雲遮住)。

接著出示不同地點的陰天圖片,找陰天的主要特徵(太陽被雲遮住了)。

(3)用符號表示晴天和陰天

首先同時出示同一地點的'晴天和陰天圖片兩張。提問:用圖形符號表示晴天和陰天,怎麼畫才好區分呢?學生試畫,然後交流。最後出示教材所畫的晴天和陰天的天氣符號,與之對照。

(4)用符號表示雨、雪、風、霧等不同天氣依次出示雨、雪、風、霧等不同天氣的多個圖片。找上述每種天氣的主要特徵。學生試畫,然後交流。最後出示教材所畫的相應天氣符號,與之對照。

(5)看符號認天氣

出示不同的天氣符號,學生認天氣。

2.觀察記錄一週天氣現象

(1)明確任務

任務1: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會相同嗎?(例如,學校,每天9點、12點、下午3點)

任務2:不同地點,同一時刻,天氣會相同嗎?(例如,不同區域的兩家住地,每天7點)

(2)領取任務

同學們選擇任務,相同任務的幾個人組成小組。

(3)記錄指導

(4)交待注意事項課後觀察,堅持觀察一週。及時記錄和交流。注意安全。

3.說一說獲取天氣資訊的方法

(1)親自觀察、測量

(2)電視、廣播中播放的天氣預報

(3)其他有天氣資訊的裝置或人員

(三)整理,下課。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徵。

2、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3、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2、情感、態度、價值觀:

3、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重點

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

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裡不僅有高大的樹木,還有低矮的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的'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的小草怎麼認識?提供認識的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麼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實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佈。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的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徵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的草,找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啟發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律等方面比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態,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徵,說說你對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交流彙報: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的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的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彙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業

1.比較彙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的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交叉框內。

五、板書

大樹 小草 區別

常見的植物 根 莖 葉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徵。

2、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3、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後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過程與方法

統計撿到的樹葉的數量和樹葉的種數;根據一定的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發展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

教學重點

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

教學難點

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學生自備材料撿一些落葉。

分組材料

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

教師準備

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教學過程

一、統計收集到的樹葉

課前大家分別從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種樹葉,說說你是怎麼收集樹葉的。是呀,樹木是我們的朋友,他們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摘樹葉。現在把樹葉放在桌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統計:我撿了幾片落葉?這裡面有幾種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疑: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2、討論:觀察到了什麼,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麼,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同一種葉的主要特徵有哪些呢?

3、比較:同時觀察所有完整的`葉,我們能發現不同種葉有什麼相同的結構嗎?是呀,大部分葉具有葉柄、葉片結構,葉片上還有葉脈。

三、觀察葉的生命特徵

1、觀察: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思考:長在樹上的新鮮葉與落葉的最大的不同表現在哪裡?是呀,新鮮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

2、描述:觀察一種植物的葉,我們能從中看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嗎?能找到這條樹枝上有幾種不同的生長階段的樹葉嗎?(如葉芽、小葉片、嫩葉、成熟的葉、老葉、將枯的葉等)能從幾張葉的不同生長階段去推測一片葉的生長過程嗎?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會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描述物體的位置。

2、能夠定性描述人和物體的位置,知道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參照周圍其他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3、意識到定性描述物體位置對我們的生活很有意義;通過描述物體位置的活動體驗到合作與交流的愉快,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服務生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定性描述人和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通過描述物體位置的活動體驗到合作與交流的愉快,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服務生活。

教具

遊戲道具、圖畫紙、彩筆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遊戲匯入:

1、玩貼鼻子的遊戲。

2、同學們齊心協力合作完成遊戲。一名學生貼鼻子,其他同學幫忙,共同完成。採用學生感興趣的遊戲方式,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如何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二、小組學習,自主探究

1、描述自己在教室裡的位置。

(1)自由描述。引導學生以教室為活動場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的位置。

(2)學習繪製平面圖。

(3)交流評價。

2、描述校園裡物體的位置。

(1)指出活動指向:描述教室、操場、旗杆、實驗樓、廁所、辦公樓等的位置。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描述校園裡物體的位置。

(2)總結描述物體位置的方法。

(3)嘗試繪製學校平面圖。

引導學生嘗試繪製學校平面圖,強調繪製平面圖需要注意的問題。

三、彙報交流,評價質疑

1、小導遊活動

情景:假如今天家長要來開家長會,你如何把家長順利的引導到教室呢?

2、繪製自己家的房屋平面圖。

(1)展示樣板。為學生展示幾個簡單的房屋佈局平面圖,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問。

(2)學生繪製自己家的房屋平面圖。

四、總結概括,抽象提升

1、自由描述自己在教室裡的位置。

2、學習繪製平面圖。

3、同學們交流評價。

4、描述校園裡物體的`位置。

5、總結描述物體位置的方法,嘗試繪製學校平面圖。

6、繪製自己家的房屋平面圖。

(1)目的是為了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因為同學之間進行遊戲,興趣比較濃,開展室內活動,學生參照物比較熟悉,且能夠全員參入,活動比較充分。

(2)意在提示學生利用平面圖尋找物體所在的位置,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提高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五、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今天,我們研究了怎樣描述不動的物體的位置。那麼,你想知道輪船在大海的位置嗎?應該如何確定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終有一天,我們回遨遊太空,那怎樣描述飛船和火箭在太空中的位置呢?

思考怎樣描述運動物體的位置。意在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進行交流和總結,進一步歸納整理描述物體位置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能夠使用前、後、左、右、遠、近等詞描述周圍物體的位置。

2、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由該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3、學會對生活中物體的位置進行定性的觀察與描述。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位置與方向》單元的第一節課,是學習描述物體位置的第一步。

在這一課中,學生將通過實踐活動,先以自己為基準,再過渡到以別人為基準,學習使用前、後、左、右、遠、近等次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

在“拓展與應用”活動中,學生還會通過站在校園裡的不同位置,描述教學樓等周圍物體位置的活動,進一步理解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時,需要首先說明該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

三、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每組一張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的紙條,用於學生做“找位置”的遊戲。

(二)學生準備

《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四、安全注意事項

提醒學生在教室裡做“找位置”遊戲時,不要擁擠,不要打鬧,防止摔倒。

五、教學過程

(一)提出和聚焦問題

教師利用課間操站隊情境引入問題。課間操是學校每天都會舉行的集體活動,全校的同學都要參加。課間操佇列人數眾多,但整齊劃一,這是因為每一個班、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位置。

1、教師根據課業提出問題。

(1)你能說一說自己或者某個同學站在課間操佇列裡的什麼位置嗎?

(2)在描述位置的時候,我們用到了哪些詞?

2、明確任務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怎樣描述位置。

(二)展開“科學實踐”活動

在課頁引入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並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活動。

1、提出問題。

(1)提問:現在,誰能說一說自己坐在教室裡的什麼位置?

(2)學生描述自己坐在教室裡的.位置。

(3)談話:剛才在描述自己坐在教室裡的什麼位置時,一部分同學說“我坐在教室的前面”或者“我坐在教室的後面”,另一部分同學說“我坐在教室的右面”或者“我坐在教室的左面”,還有的同學說“我坐在第三列”或者“第四排”。但是這些描述都不夠明確,也就是沒能很明確地描述出每位同學所做的具體位置。

看來我們描述自己坐在教室裡的位置時,用前面、後面、左面、右面都有一定的侷限性,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更準確地描述自己的位置呢?

2、以自己為基準描述位置。

(1)提問:坐在教室的位置上,請你說一說,你的前、後、左、右各是哪位同學?

(2)學生活動。

學生試著用“我的前面是······後面是······左面是······右面是······”來描述自己坐在教室裡的位置。

3、以別人為基準描述位置。

(1)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現在,我們能夠用自己的前、後、左、右都是誰來準確地描述自己坐在教室裡的位置了,那麼,如果把自己換成另一位同學,你能說一說他坐在教室裡的什麼位置嗎?他的前、後、左、右各是誰?

(2)學生活動。

教師先指定一位學生,讓其他學生通過方位詞來描述這位學生的位置。再讓學生任選另外一位學生,利用方位詞來描述那位學生的位置。

4、引導學生髮現前、後、左、右的相對性。

在學生練習用“前”“後”“左”“右”等描述位置時,教師從講臺位置走到教室的後部。

(1)提問:現在,請你轉過身來,再說一說你的前、後、左、右各是誰?你有什麼發現?

(2)學生活動。

通過活動,學生髮現當面向教室後面時,他前、後、左、右的同學發生了變化。

(3)教師總結:當你面向講臺時和麵向教室後面時,你前、後、左、右的同學會發生變化,但事實上這些同學在教室裡的實際位置並沒有發生變化。這樣我們就發現:在使用前、後、左、右等詞描述位置時,必須先明確自己的朝向。

5、學生做“找位置”遊戲。

(1)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找位置”提示條,提問:現在你能根據對於一個位置的提示,在教室裡找到這個位置嗎?

(2)學生左遊戲活動。

(3)活動後,教師提問:說一說你是怎樣找到位置的?

(三)“拓展與應用”活動

教師將學生帶到操場上,引導學生觀察並描述學校操場周圍物體的位置。

1、提問:請你站在操場上,說一說自己的前、後、左、右各有什麼?

2、學生活動並描述。

3、進一步提問:請你站在校園的不同地方,描述教學樓或其他物體的位置,你有什麼發現?

4、學生活動並描述。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教學重點:

認識水的性質及特點。

教學難點:

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水、白醋、牛奶、空氣;袋外貼上1到7號標籤。

給每個學生準備:網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

教學過程:

情境匯入

1、觀看《水的故事》,問:剛才同學們看了《水的故事》,水是一種重要的物質。它對我們的用處可多了。關於水,我們知道些什麼呢?板書:水 看一看、聽一聽

活動(一)

我們知道的水

1、小組內先交流有關水的知識。

2、填寫網狀圖指導:我們要把你所知道的有關水的知識填寫在這張網狀圖上。填寫時要注意對水的知識進行分類。比如:水的用途有哪些,先畫一個氣泡,填寫用途,再在用途下面畫個氣泡,填寫洗衣。

3、班級交流有關水的知識。交流時,要發表有根據的見解。如果要對其他同學的意見進行評判,也要用事實進行說明。(板書:將學生回答的內容填寫在網狀圖的一邊,然後師生共同從四個方面進行概括處理。)

1、小組討論

2、聽懂,填寫網狀圖

3、交流水的知識

4、觀看,開闊視野

活動(二)

水在哪個袋中

1、水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每天都需要水,都見到水,對水熟悉嗎?

出示袋:這裡有幾個袋子,裡面分別裝著石頭、木塊、樹葉、水、白醋、牛奶、空氣等。在不開啟袋子的情況下,我們能不能將袋中的水和其他物體也一一分辨出來呢?

出示問題:

邊分辨邊小組交流:

1、比較容易辨別的物體有哪些?用什麼方法分辨出來的'?辨別的依據是什麼?

2、比較難以辨別的物體有哪些?原因是什麼?

2、小組實驗分辨。

3、小組彙報實驗結果、分辨理由。教師板書:實驗方法:耳:聽一聽;手:摸一摸、搖一搖、捏一捏;眼:看一看;……

鼓勵:我們的方法越多,觀察得越仔細,辨識的準確性就越高。

哪幾種物質沒有辨別出來,為什麼不易辨別?

4、對不易識別的這幾種物體,如果可以開啟袋子,但不能用眼睛看,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辨別呢?(聞)

強調:為了安全,我們做實驗時,禁止把鼻子湊到容器口去聞氣味,更不允許品嚐實驗用品,那麼我們該怎麼聞呢?(“扇聞法”)

5、學生分組活動聞一聞,彙報分辨結果。

如果不聞,只看一看,能分辨出這三種物質嗎?

6、小結:我們藉助鼻、手、眼等感官,通過仔細觀察,分辨出了這七種物質,同學們真了不起呀。

1、明確任務

2、小組實驗、交流

3、彙報

4、思考說方法

5、小組實驗、彙報

活動(三)

給物質找同類

1、那麼,你們能將它們分類嗎?為什麼要這樣分呢?你們有幾種分類的方法呢?

2、小組分類,學生彙報交流。

3、指出液體、固體、氣體這樣的分類方法是科學的分類方法,為什麼這樣分呢?

4、生活拓展: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的液體、固體和氣體,看誰的知識最豐富,舉出例子來。

1、明確任務

2、小組分類、彙報

3、談科學分類的看法

4、學生舉例,同學互評

小結拓展

1、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對水有了更深的認識。能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2、水和油同樣是液體,它們有什麼不同呢?讓我們下節課來研究。

3、同學們,讓我們在《節約用水》的小動畫中結束這節課吧。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知道認識物體的科學方法。

2、會用多種感官認識水,能用語言、文字、圖畫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發現,意識到水與生物的密切關係。

3、知道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

4、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和利用比較的方法及分析綜合的方法認識事物性質的能力。

教學重點:

水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運用科學方法認識水的各種性質。

教學難點:

探究水的各種性質。

教學準備:

準備演示的各種實驗器材、彩色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天都要做值日,在掃地之前,我們要幹那些準備工作?(先灑水)那麼大家對水有那些瞭解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水,初步認識水是一種什麼樣的物體,好嗎?

1、教師出示裝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動幾下,讓學生猜猜瓶裡裝的是什麼東西。

2、學生猜測,教師引導學生說明猜測的根據。

(二)探究研討,描繪特徵

1、 談話:同學們,老師這裡有一些圖片,請大家仔細觀察,說說你發現了什麼。(師出示自然界不同水域的彩色圖片)

組織討論,各組彙報交流。(都是水,顏色不一樣)(有河水、有湖水、有海水)

2、提出問題:如果老師講臺上這四個玻璃杯中分別裝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麼辦法找到水?

學生討論並動手操作。各組彙報方法

3、教師進行小結: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回答得很好,不錯,這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透明的就是水。

4、現在我們每個小組桌上還有三個透明的塑料杯,分別裝著純淨水、白酒和白醋,到底哪一杯是純淨水?誰能告訴大家用什麼方法找出來的?

指名學生說(用鼻子聞)

提問:為什麼要用鼻子聞?你為什麼直接湊近來聞?

分組交流(因為水是沒有氣味的,有氣味的就不是水。因為老師你已經告訴我們這三樣東西是什麼了,我們都知道是沒毒的,是可以直接湊近來聞的。)

追問:如果給我們的東西不知道是什麼物質時,能不能直接湊近來聞?(不能直接湊近來聞)哪我們該用什麼方法來找呢?(我們可以用手扇)

5、教師及時給予表揚,演示正確方法。

6、下面同學們就開始觀察吧,在純淨水、白酒、白醋的杯子上貼上標籤。

生自由做實驗,教師巡視,行間指導,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進行操作。

7、誰來說說你們組的發現?看一看哪一組選用的方法最多,對這三種物體的描述最詳細。(它們都是無色透明的,但味道不一樣。醋、酒有很大的味,純淨水沒有味。)

談話:同學們都能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運用多種方法找到問題的答案。那麼,你們對水有了新的認識嗎?水有哪些性質呢?

8、師生共同小結: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板書)

觀察的順序是:一看、二聞、三嘗。

出示小黑板:《觀察物體的順序》 一看、二聞、三嘗。

不能吃的不要嘗,聞要用手扇來聞,嘗用玻璃棒蘸來嘗。

(三)擴充套件延伸,組織探究

1、提問:剛才我們研究了水的基本性質,那它還有沒有其他的特點呢?

2、教師操作:指導學生觀察。(教師往裝著純淨水的杯子裡繼續加水,加到不能在加為止。)

現在還能往杯子里加水嗎?(不能)。教師在另一個杯子裡裝上細沙,直至裝到不能裝為止。

提問:現在還能裝嗎? 讓學生充分的猜測,討論,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猜想。

3、教師繼續示範實驗,以檢驗學生的猜測。

提問:如果往這杯沙子里加水又有什麼樣的結果呢?先與同桌說一說。師指名回答,進行評議補充。

追問:為什麼水能流進沙子裡呢?(沙子裡面有空隙。水是流動的。)

4、繼續觀察實驗:用一個有洞的塑料口袋裝水,水從破口處流出。

提問:你們看到什麼?(水在流動)

5、學生動手實驗:讓塑料袋裡的水流進一種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以次倒入其它形狀的'容器中

6、提問:做完這個實驗,你們有什麼發現?(水很有趣。 水可以隨著容器形狀的不同而改變。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 ……)

談話:大家通過探究以後都知道了水是流動的,並且是沒有固定形狀的。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有沒有像水一樣,既能流動,而沒有固定形狀的物質呢?

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並相互進行交流。(牛奶、果汁、飲料、啤酒、醬油、醋……)

師進行小結:同學們說得不錯,這些物質都跟水一樣,能流動,並且沒有固定的形狀,我們叫它液體。

師板書:水是流動的 沒有固體的形狀 液體

(四)活動拓展

1、教師讓學生自讀教材30頁上的內容,明確認識。

2、教師佈置比賽任務:各小組合作,選擇適當的用具,再不搬動桶的前提下,將桶裡的水運到1米外的空桶裡去。

3、學生分組討論之後,領取比賽用具。師要求學生要注意安全。

4、教師發出比賽開始口令,學生開始運水。

比賽結束,教師提問:你們組採用了什麼樣的方法,最後結果怎樣?是利用了水的那些性質? 各組進行彙報交流。

提問:假如兩隻桶的距離再遠一些(教師重新確定距離),你們又會採取什麼方法進行運水?

學生進行討論,探究對策,設計方案,開始操作。教師注意指導。

(五)進行總結

1、提問: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麼?還有哪些問題沒有弄通?你還想進一步去探究些什麼問題?

2、指名學生回答。

3、談話:希望你們課後繼續去探究水,把你們發現水的神奇之處記錄下來,便於我們今後進一步去研究。

(六)佈置作業(略)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6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學會根據太陽的位置辨別方向。

體會一天中,早、午、晚天氣冷熱變化。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利用太陽的位置辨別方向及冷熱變化。

3、科學態度目標:

開展小組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勇於發言,積極動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將學生置於現實情境中,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發現自然規律。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利用太陽位置辨別方向。

教學難點:

利用太陽位置辨別東、南、西、北。

教學準備

1、小組活動:每組東、南、西、北、太陽、早、午、晚8張圖片。

2、教師準備:課件、班級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預設8分)

1、太陽從哪裡升起?(引入課題,引發學生思考太陽位置和方向的關係)

2、你知道如何根據太陽的位置辨別方向嗎?(教師播放課件中的動畫)

3、當我們來到大自然如何辨認方向呢?讓我們一起去操場來驗證我們的猜想。

二、探究利用太陽位置辨別方向(預設22分)

1、老師把學生帶到操場,選出一組示範。

老師根據太陽位置確定方向:

早晨,面對太陽,太陽在東、右為南、後為西、左為北。找4名同學舉著圖片分別站在東、南、西、北4個方向。一名同學舉“早”站在東,一名同學舉“午”站在南,一名同學舉“晚”站在西方。

2、老師手舉“太陽”圖片邊走邊說,早晨在東、中午在南、晚上在西。

3、小組活動

各小組分別確定方向,觀察兵與同伴說一說操場東、南、西、北各有什麼東西?

學生在記錄單上記下各方向的.東西。

交流記錄結果,體會規定方向的必要性。

三、帶回學生討論:(預設5分)

清晨、中午和傍晚,面對太陽我們如何判斷前、後、左、右的方向。

討論一天中什麼時間最熱,記錄我們的冷熱感覺。

四、交流總結:(預設5分)

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樣變化的?我們怎樣利用太陽辨別方向?

早、午、晚,什麼時候最熱?我們是怎樣知道的?

五、板書

太陽的位置和方向

太陽東昇西落

早晨:太陽在東

中午:太陽在南

傍晚:太陽在西

一天中最熱的時間: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