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培養孩子教養的方法

工作方案 閱讀(7.06K)

對3歲以前的嬰幼兒,父母的灌輸或教育很有必要,那麼,應向他們“灌輸”何種內容才是最理想的呢?對此,井深大認為有兩個方面要著力去培養。

培養孩子教養的方法

一個方面是,人們常常談到的對孩子進行語言、音樂、文字、圖形等等的訓練,為孩子的未來奠定智慧活動的基礎;另一個方面是,要在這一時期把做人應有的基本規範或態度灌輸給孩子,這一方面人們往往強調得不夠。

談到做人的態度,有人也許會覺得,它就是指一個人的人生觀或價值觀,但很難捕捉到它具體的意味。還有人甚至懷疑,由於幼兒還不具備批判能力,如果將父母主觀的人生觀硬往他腦裡灌輸,是否恰當?但事實上,我們只要迴歸現實,就會發現它並不只是人生觀等高深莫測的東西。

客觀上,作為一個人,就有人人都認同的起碼規範。無論思想、見解多麼與眾不同的人,也都有自認為“這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則”。

例如,生命是可貴的,必須珍惜;不要只顧自己,同時要多為他人考慮;凡事不要依賴別人,要用自己的腦筋思考等等,這些都是極為自然的做人原則。

或許有人說,這些都是一些近乎無聊的約束。但仔細推敲一下,你也會同意,在這個複雜的社會,如果人人都能確實以身作則,按照這些規範行事,相信所有人都會過得更加安詳,更為順心。

在井深大看來,父母對幼兒所能做的最大貢獻,即在於此。實際上,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它根本無需你向孩子說明這個規矩為什麼必須具有,那個規矩為何重要,只需要做父母的從孩子呱呱墜地時起,就以身作則,就能不失時機地把做人的最起碼原則灌輸給他們。

當孩子長大之後,也就自然能夠了解父母教導的意義,甚至可以說,當那個孩子已經完全吸收了那些做人的原則,將它當作理所當然的事之後,或早已習以為常,不再有所懷疑時,便能自然而然循規蹈矩地做人了,這才是最標準的所謂“教養”。

幼時培養起來的生活模式,的確能成為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與眾不同的“教養”,並使他的人生更豐富、更完美。

井深大通過許多例項證明,從早到晚與母親親密接觸,對嬰兒是一種良好的刺激,這不僅可以激發嬰兒的智慧,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嬰兒良好的情緒。

但是,他進一步觀察發現,對於嬰兒的身心發育來講,不能僅限於這種母子之間的單線接觸,還應讓他多與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其他嬰兒間進行多線交流,而且後一種交流可能更為有效。

我們經常遇到一類母親是,她們習慣於把嬰兒整天關在房中,而忽視了應把他們帶出去見見世面,從而失去了讓自己的嬰兒和別的小寶寶接觸的機會。事實上,讓嬰兒多與外界接觸,這不但可以促進孩子智慧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協調性和社會性。

井深大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所長哈里?哈洛博士的`實驗來說明這個問題:

哈里·哈洛博士曾通過實驗,來提示將出生的幼猴,馬上放進隔離室,其結果將對它的未來成長產生怎樣的影響?

他從實驗中觀察了猴子間的交流與其智慧發育和社會化能力的關係,從中得到了一些極為有趣的結果。

哈洛博士將隔離室的四周用木板圍成柵欄,裡面只放入哺乳瓶的奶嘴。實驗的第一步,就是觀看在此養了3個月的小猴,當它被放在一般小猴群中生活時,會有怎樣的情形發生。

從實驗中發現,起初,這隻幼猴感到彷徨無措。但不到一個星期,它就大膽活潑地與同伴玩了起來。

就是把一隻隔離了6個月的小猴放入一般普通小猴子中。發現這隻猴子完全不和其他小猴玩耍,它只是蜷曲著身子,害怕地縮在角落裡,試圖衝出柵欄。

博士又把一般小猴放入隔離室內的猴子中,結果,這些小猴根本無法忍受與它們相處時的孤獨感,甚至顯示出神經衰弱的徵象。

接下來,博士還測驗了它們的智商,也發現,隔離6個月以上的猴子根本不如一般的小猴。

井深大認為:這項實驗結果,對我們嬰兒的培養也提供了啟示。那就是,在缺少人際交流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無論在性格還是智慧的形成上,都會遇到很大的障礙。

這一點對於城市父母尤其應該引起重視,因為在城市生活環境中,鄰居之間往往彼此不相往來。為此,那些有嬰兒的母親們,應該儘量主動到外面去,讓自己的孩子多與其他孩子接觸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