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水汙染應急預案集合15篇

工作方案 閱讀(1.12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有時會出現一些突發事件,為了控制事故的發展,總歸要預先編制應急預案。那要怎麼制定科學的應急預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水汙染應急預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水汙染應急預案集合15篇

水汙染應急預案1

一、水汙染事件應急處理原則:

1、幼兒園成立傳染病流行應急領導小組,由園長和後勤園長及名班班主任,指揮並調查分析及處理。

成立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2、一旦發現水汙染事件發生,各級負責人按照職責分工,逐級上報到業務園長,業務園長調查分析後在30分鐘內上報園長,園長調查核實後在1小時內上報上級行政及有關主管部門。

職責分工:

園長:負責全園師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領導,上報上級主管部門。

副園長:負責指揮協調各工作組應急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向園長及時彙報情況。

後勤園長:一旦有水汙染事件發生,後勤組要及時提供必須的備品、物資、經費及生活服務,同時做好安全保衛工作。

考研組:組織各班班主任全力支援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正確教育引導師生強化體能鍛鍊,提高免疫力。

以上各組要協調相互之間聯絡,開通電話、收集、處理相關資訊,對突發事件調查分析,及時上報。

3、幼兒園提高對衛生保健及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在當地衛生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加強對全園師生進行衛生知識的宣傳和健康教育工作。

4、幼兒園每學期安排各班老師和幼兒參加衛生知識學習和培訓。

二、當幼兒園發生水汙染事件時:

1、幼兒園立刻切斷汙染水源,禁止師生飲用,並及時供給清潔衛生水,以保證師生用水。

2、園長負責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教育主管部門、當地有關部門報告:報告內容有單位名稱、地址、人數、水汙染情況等。

3、如有受害師生,要及時接受檢查治療,做好隔離、消毒工作,防止再次受害。

4、保健員負責協助當地教育、衛生行政部門及有關部門做好水汙染資訊的.收集和分析報告,並做好相關衛生工作措施的落實工作,做好師生及家長的宣傳教育工作。

三、其他

1、幼兒園的廁所、衛生間必須達到衛生標準,每天清洗兩次,每週清理消毒一次。

2、幼兒園的休息室、活動室每週進行一次衛生消毒,學生的餐飲必須由學校和食堂管理員把關。

3、幼兒園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保證資訊通暢,各級負責人按到緊急情況立即向上級領導報告。

4、如果各級負責人管理不利,使突發事件生成不應有的損失,要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水汙染應急預案2

為增強我校飲用水衛生安全工作,進一步提升學校公共衛生工作水平,切實保障廣大師生員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提升學校應對飲用水汙染突發事件的處理水平,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學校飲用水衛生管理要求》的要求,特制定本預案。

一、工作目標

通過制定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應急工作預案,建立健全應急處理機制,有效預防與控制我校飲用水汙染突發事件的發生,切實保障全體師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組織機構

建立和健全學校突發飲水汙染事件的處理組織機構,以便發生飲水汙染事件後能快速即時地處理。我校成立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的領導小組:

1、總指揮:校長(汪慧)

2、專職報告:安全副校長(朱玉剛)。

事件發現人第一時間向學校安辦報告,安辦立即啟動飲用水應急預案。專職報告人根據安辦調查情況向教體局安全服務中心和區疾控中心報告事件發生的情況和初步處理情況。

3、救治:醫院醫生、學校保健教師及相關人員

4、現場保護:安辦及相關人員

5、協助調查:校長、安辦、總務處、學校飲用水服務公司

三、發生飲用水汙染事件應急處理機制

學校一旦發生飲用水汙染事件,立即啟動飲用水汙染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具體措施如下;

1、立即停止飲用水的供應。

2、相關人員立即趕到現場,迅速組織人員,積極採取措施。

3、做好第一時間搶救並協助衛生機構救治患者,做好記錄並通知家長。

4、做好其他在校師生,工作人員的安撫工作,各班主任老師管理好各班的學生,以防止出現混亂的'局面。

5、學校專職報告人立即上報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同時報張店區疾病控制中心。

彙報內容:

(1)報告飲用水汙染造成不適的師生人數、症狀及第一例發生時間。

(2)學校責任人和聯絡電話。

(3)當前狀況和緊急處理措施。

(4)報告時間和報告人。

6、安辦負責保留水樣、裝置容器、裝置和現場,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實行調查並按各部門的要求如實提供相關材料和樣品。並在各部門配合下,認真落實衛生行政部門要求採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態控制在最小範圍。

7、必要時報告公安、工商部門。

四、做好預防工作

1、切實加強飲用水的日常監測,完善學校淨水裝置濾芯更換記錄和消毒記錄,明確更換和消毒時間、責任人等記錄,經常對飲用水衛生進行自查,儘早發現問題,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2、加強飲用水衛生健康教育,提高師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1)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落實好健康教育課,普及飲用水衛生知識,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衛生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

(2)結合季節性、突發傳染病的預防,通過黑板報,宣傳櫥窗、廣播等宣傳途徑,大力宣傳、普及防治飲用水汙染突發事件的相關知識,提高師生員工的飲用水衛生意識和防治突發事件的能力。

水汙染應急預案3

為切實保障廣大學生的用水安全,促進社會穩定,根據《邵陽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組織指揮

學校成立管道直飲水突發事件應急防範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委員、副校長王剛任組長,總務處、學工處、保衛處、後勤服務中心、醫院等部門負責人任組員,領導小組統一負責管道直飲水突發事件應急系統的組織、指揮、協調、管理。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後勤服務中心。後勤服務中心具體負責應急期間的資訊收集、彙總和按程式報告、督促落實領導小組決定事項和上級領導批示、指示精神等工作,具體抓好預案落實。

二、預測預警

應急小組隨時掌握管道直飲水供應公司所管理的直飲水系統水質、水源、管網等動態資訊,實行24小時監控,遇有影響危及直飲水安全供水的情況及時嚮應急領導小組報告。

三、響應和處置

對發生的一般性影響、危及供水的事件,應急領導小組儘快判明事件性質和危害程度,果斷處置,全力控制事態發展,減少財產和社會損失,並及時向學校主要領導和邵陽市有關部門報告。

一旦發生突發性群體的`事件,影響學生直飲水供水安全,應急小組在最短的時間內上報相關領導,以便立即啟動本應急預案和相應事項的應急預案。

預案啟動時,客戶服務應立即利用各種渠道通知學生停止供應直飲水,並保護好第一現場,同時告知學生採取適當防範措施,並採取有力手段恢復水質。造成直飲水中毒等嚴重事件的,要儘快搶救學生,並第一時間向有關部門報告。

五、日常工作要按照以下預案執行:

(一)供水水質防範應急預案

1、供水水質防範範圍:學校李子園和七裡坪校區。

2、供水水質防範的措施

(1)每天對水源水質以及、產品水進行常規分析,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嚮應急防範領導小組彙報。

(2)水質發生變化,對源水、產品水進行檢測,每隔十分鐘檢測一次,同時嚮應急防範領導小組彙報。

(3)如果水源汙染影響供水,將採取以下步驟處理:根據檢測的水源水質資料,如預處理及深度處理解決不了問題,經應急小組同意後,採取必要的停水措施。

3、發現水質變化,領導小組成員24小時值班,隨時掌握情況,保持資訊暢通;總值班電話:5430919

(二)管網搶修應急預案

1、供水管網搶修範圍:直飲水供回水管網。

2、供水管網搶修裝置:熱熔器、電纜線、水泵足夠的應急管道配件、器材,並保證裝置處於良好狀態。

3、供水管網搶修時限:管道白天10小時以內,夜晚20小時以內。

4、供水管網消毒殺菌處理:管道搶修完成後立即進行連通管道消毒殺菌處理,並不間斷進行水質檢測,達到合格後,連通管網開始供水。

(三)裝置搶修應急預案

1、裝置搶修範圍:制水裝置、供水裝置、殺菌裝置

2、裝置搶修器材:備用供水泵、制水主機高壓泵備用件、測試儀表、O3發生器用紫外線燈管、安定器。

3、裝置搶修時限:白天24小時以內,夜晚36小時以內。

4、裝置搶修後消毒處理:裝置搶修完成後立即進行連通管道消毒殺菌處理,並不間斷進行水質檢測,達到合格後,開閥連通管網開始供水。

六、監督管理

從實戰角度出發,普及防突發減突發知識,提高應急救援能力。應急處置工作實行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對在應急管理工作中作出貢獻的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依紀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經濟和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依照規定履行報告職責,遲報、瞞報、漏報和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遲報、瞞報、漏報和謊報應急事件重要情況的;

(二)未依照規定完成應急處置所需設施、裝置、應急物資的供應、運輸和儲備的;

(三)在應急事件調查、控制、救援工作中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

(四)拒不履行應急處理職責的;

(五)其他失職、瀆職行為的。

七、附則

1、本預案由學校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制定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訂,學校應急防範領導小組負責解釋並組織實施。

2、本預案自公佈之日起實施。

水汙染應急預案4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確保全縣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保障居民飲用水安全衛生,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提高政府應對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汙染事件的處置能力,維護社會穩定,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指南(試行)》《湖南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懷化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懷化市突發水汙染事件應急預案》。

1.3分類分級

突發環境事件主要包括以下類別:

1.3.1固定環境風險源突發環境事件。主要包括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陸域範圍及周邊的工業企業造成的突發環境汙染事件。

1.3.2陸域流動環境風險源突發環境事件。主要包括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陸域範圍及周邊的公路運輸車輛發生的危險化學品洩漏等環境事件。

1.3.3非點源環境風險源突發環境事件。主要包括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陸域範圍及周邊的農業面源、居民生活汙染源造成的環境汙染事件;暴雨沖刷造成水質汙染的事件;汙水短期內集中排放造成水源保護區或其上游連線水體水質汙染的事件。

突發事件按照其性質、社會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響範圍等因素,由高到低劃分為:特別重大(Ι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個級別。

(1) 特別重大水汙染事件(Ι級)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特大水汙染事件:

①發生30人(含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傷)100人(含100人)以上的;

②因水汙染事件需疏散、轉移群眾5萬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嚴重影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的;

③因水汙染事件導致區域生態功能嚴重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遭到嚴重汙染的;

④因水汙染事件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斷,嚴重影響生產、生活供水的;

⑤因危險化學品(含劇毒品)生產和貯運中發生洩漏造成水源地取水中斷,汙染水體並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

(2) 重大水汙染事件(Ⅱ級)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重大水汙染事件:

①發生10人(含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上(含50人)100人以下的;

②因水汙染事件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疏散、轉移群眾1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的或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

③因水汙染事件導致區域生態功能部分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受到汙染的;

④因水汙染造成重要河流、水庫等水域大面積汙染,或縣級以上城鎮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或3類危險放射源失控造成的汙染事故。

(3) 較大水汙染事件(Ⅲ級)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較大水汙染事件:

①發生3人(含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下的;

②因水汙染事件造成鄉鎮、農村飲用水水源汙染需疏散、轉移群眾5000人以上1萬人以下的,或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下;

③因水汙染造成跨縣級行政區域糾紛,引起一般群體性影響的。

(4) 一般水汙染事件(Ⅳ級)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一般水汙染事件:

①發生3人以下死亡或因水汙染事件造成人員中毒(重傷)的;

②鄉鎮飲用水源取水中斷的。

1.4工作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預防為先,堅持科學處置,堅持依法管理,堅持依靠科技優先,堅持快速反應協同應對。

1.5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發生在本縣行政區域內,或發生在其他地區涉及本縣的縣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由縣人民政府負責處置或參與處置的較大突發環境事件、重大突發環境事件,以及需要縣人民政府協調處置的一般突發環境事件。

2.組織體系和職責

2.1縣應急指揮部

成立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縣環境應急指揮部”),由縣人民政府分管副縣長擔任指揮長,縣政府辦聯絡副主任、市生態環境局新晃分局局長任副指揮長,縣委宣傳部、縣應急管理局、縣發展和改革局、縣公安局、縣公安局交通管理中心、縣自然資源局、縣商務科技和工業資訊化局、縣民政局、縣交通運輸局、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縣衛生健康局、縣水利局、縣林業局、縣財政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氣象局、縣畜牧水產事務中心、縣公路建設養護中心、縣消防救援大隊、縣融媒體中心、國網新晃縣供電公司、懷化銀龍水務有限公司、中國電信新晃分公司、中國移動新晃分公司、中國聯通新晃分公司及事發地鄉鎮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為指揮部成員。

縣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設在市生態環境局新晃分局),由市生態環境局新晃分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

其職責主要有:

(1)貫徹執行國家有關飲用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和省、市、縣有關規定;

(2)配合上級環境應急指揮機構,組織、協調縣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調查和應急處置工作;統一指揮協調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事件調查和處置工作;

(3)及時制定處置方案,研究處理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的重大事項,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應急處置工作進展情況;

(4)組織協調有關成員單位做好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保障、救助支援工作;

(5)負責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事件有關資訊的釋出。

2.2應急處置工作組

根據應急處置的需要,縣環境應急指揮部下面分成10個工作組,即專家諮詢組、綜合協調組、應急監測組、汙染控制組、醫療救治組、治安維護組、後勤保障組、宣傳報道組、善後處理組、事故調查組。

2.3各成員單位職責

縣政府辦:協調指揮部有關成員單位積極參與飲用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

縣委宣傳部:負責組織做好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知識宣傳和資訊釋出工作。

市生態環境局新晃分局:負責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監測,控制汙染源對水質的影響,並在新聞媒體定期釋出水質報告;對由於環境汙染事故造成的飲用水源保護區突發性汙染事件,提出事件性質、等級和危害的意見,相關部門分析原因,確定汙染源和汙染物,提出處理意見,防治汙染擴大;負責對汙染事故調查取證,依法對汙染事故責任單位做出處罰;負責跟蹤汙染動態情況,對建立和解除汙染警報的時間、區域提出建議;負責對環境恢復、生態修復提出建議措施。

縣應急管理局:承接飲用水源汙染事件報告,請示縣人民政府領導啟動應急預案;及時通知指揮部有關成員單位趕赴事故現場,協調各專業力量實施應急處置行動,跟進了解應急處置進展情況,及時向縣委、縣人民政府報告,傳達上級部門和領導關於飲用水源汙染事件應急處置的指示和批示;參與飲用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

縣發展和改革局:負責將全縣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納入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協調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物資的儲存、調撥和緊急供應;參與組織協調突發環境事件處置後的恢復重建工作。

縣公安局、縣公安局交通管理中心:負責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特別重大、重大突發環境事件中涉嫌犯罪案件的偵查、事故現場的保護、治安秩序的維護工作,協助有關部門調查取證;對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中的重要目標和危險區域實施警戒和交通道路管制。

縣自然資源局:規劃、建設和管理適用於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的場地。

縣商務科技和工業資訊化局、中國電信新晃分公司、中國移動新晃分公司、中國聯通新晃分公司:負責飲用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的通訊保障工作。

縣民政局:儲備、管理和調配救濟物資,負責受害群眾的生活救濟。

縣交通運輸局、縣公路建設養護中心:組織協調通往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現場的公路搶修及保持暢通工作;負責應急救援人員、物資的運輸保障工作;協助收集、消除道路和水路汙染物。

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負責指導臨時避難所建設。

縣衛生健康局:負責組織對受傷、中毒人員的醫療救治以及傷殘、中毒的醫學診斷,組織協調衛生防疫工作。

縣水利局:負責實施或協調應急水量排程;負責組織制定流域突發水環境應急預案;參與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水質、水量同步監測等水資源資訊,指導制定飲用水緊急供水方案並協調實施

縣林業局:負責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棲息地遭受汙染威脅的珍稀瀕危野生物種的保護工作。

縣財政局:負責安排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和執行經費保障;負責解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經費。

縣農業農村局:負責組織核定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中農田土壤、農作物的受汙染情況,組織協調相關農業環境汙染應急處理和受汙染威脅的農業珍稀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工作;協助做好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現場的農村居民、農業生產物資的疏散和轉移工作。

縣氣象局:負責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應急區域的短、中期天氣預報,及時提供氣象監測資訊。

縣消防救援大隊:組織協商火災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等可能引發的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應急處置、支援搶救、災害控制等工作;負責對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現場火災與危險化學品洩漏控制,或可能導致火災或危險化學品洩漏的隱患處置。

縣畜牧水產事務中心:負責組織核定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中畜禽水產的受汙染情況;協助做好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現場的農村居民和牲畜生產物資的疏散和轉移工作。

縣融媒體中心:在縣委宣傳部的領導下負責飲用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的新聞釋出及輿情引導工作。

國網新晃縣供電公司:保障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正常用電。

懷化銀龍水務有限公司:負責排程和保障涉及飲用水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地的群眾飲用水供應工作,落實水汙染後企業自身應急處置措施,保障群眾飲用水的安全。

3.執行機制

3.1預防、監測與預警

加強縣級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監測:由縣環境監測站對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狀況開展常規監測,並與衛生健康(疾控中心)、水利等部門的監測資料共享。

加強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汙染防治:按照水汙染防治法有關要求,對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實行分級防治;依據飲用水源保護區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對工業汙染源實施最嚴格的整治措施;按照有關要求,對種植業、養殖業、生活汙水、固體廢物等農業汙染源進行合理整治;鞏固過去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集中整治工作成效,嚴格執行和落實生活汙水管網集中收集科學處置措施。

加強資訊監測與預警:成員單位根據各自職責,針對危化品運輸洩露、金屬礦渣入河、農業面源汙染等各類情形,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原則,做好縣級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環境資訊及常規環境監測資料的收集、綜合分析及風險評估工作,達到預警條件的,及時釋出預警。

3.2應急響應

3.2.1資訊報告

事件發生後,事發單位負責人或事故發現者應立即向生態環境或應急部門報告,在得知突發環境事件資訊後,應當立即進行核實,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性質和類別做出初步認定,並按規定上報。

3.2.2應急響應

對於先期處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態的突發事件,根據事件的性質、特點、危害程度,縣環境應急指揮部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採取或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應急響應分為Ⅰ級(一級)、Ⅱ級(二級)、Ⅲ級(三級)、Ⅳ級(四級)。

3.2.3現場應急指揮

根據需要,由縣環境應急指揮部牽頭,事發單位及當地鄉鎮人民政府配合,組織有關部門開展現場指揮,指定有關同志擔任具體負責,統一指揮和協調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3.2.4應急處置

(1)先期處置工作

接到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資訊後,立即排程物資和社會資源,指揮和派遣相關部門專業應急隊伍趕赴現場,全力控制汙染源和事態發展,嚴防二次汙染和次生、衍生事件發生,並將事發時間和有關先期處置情況按規定迅速、準確上報縣指揮部。

發生事故或違法排汙造成縣級飲用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的單位,應立即啟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迅速開展以下先期處置工作:

①儘快查詢汙染源或洩漏源,通過依法關閉、封堵、收集、轉移等措施,切斷汙染源或洩漏源,標明危險區域,封鎖危險場所,並採取其他防止危害擴大的必要措施;

②立即啟動企業內部或保護區內應急收集系統,保障對汙染物或洩漏物的集中收集,採取限產、停產、在廠界設立攔截設施等措施,防止汙染或洩露進一步擴散;

③立即向上一級主管部門報告,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

④服從當地政府釋出的決定、命令,積極配合當地政府組織人員參加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

(2)現場控制與處置

根據汙染物的性質、突發事件型別、事件可控性、嚴重程度、影響範圍及周邊環境的敏感性,現場應急救援指揮實施如下措施:

①責任單位或責任人,收集事發現場的第一手資料,進行現場踏勘。根據突發環境事件性質、影響範圍、應急人力與物力等情況,組織專家制定科學的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②當縣級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已受到汙染時,組織飲用水源保護區保護管理部門、懷化銀龍水務有限公司立即啟動飲用水源保護區防控措施,採取攔網圍油、隔離汙水、治理汙染。懷化銀龍水務有限公司採取增加投放絮凝劑或減壓供水等方法儘快消除汙染威脅;通知相關居民停止取水、用水;當飲用水供水中斷後,多渠道組織提供安全飲用水,並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避免引起群眾恐慌心理;

③汙染控制組根據應急處置方案,迅速消除、控制或者安全轉移汙染源,及時控制汙染物繼續外排或洩露,切斷汙染物進入水源的途徑;除依靠水體自淨能力處理外,還要針對性的採取人工投中和劑、人工治理等方法減少危害程度和範圍,並對供水管網進行消毒處理;

④醫療救治組負責組織救治受傷害人員,對因飲用水汙染可能導致的疾病、疫情進行應急處置;

⑤治安維護組負責劃定現場汙染警戒區、隔離區和交通管制區,並設定警示標誌;

⑥綜合協調組負責組織專家分析事件的發展趨勢,提出應急處置方案的調整和優化建議;

⑦汙染事件得到控制後,汙染控制小組負責及時進行汙染現場清理和處置,避免產生次生環境汙染。

3.2.5安全防護

應急人員安全防護:綜合協調小組通過諮詢專家,根據事件的性質,確定個體防護級別,配備合理的個人防護裝置,如防毒面具、防塵面具、酸鹼防化服等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並對應急救援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包括緊急情況下正確辨識危險物質與合理選擇防護措施的能力,以及正確使用個體防護裝置等。

汙染控制小組、應急監測組等應急救援人員,在收集到事發現場更多的資訊後,迅速報告綜合協調小組。綜合協調小組始終保持與現場應急救援人員的通訊聯絡,及時通知現場應急救援人員撤離危險區域。

受威脅群眾安全防護:由治安維護小組負責,醫療救治小組、後勤保障組配合,組織受威脅群眾的安全防護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1)根據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汙染事件的性質、特點,告知群眾應採取的安全防護措施;

(2)通知受影響區域居民停止取水,必要時向停水居民供應潔淨水或桶裝水。

3.2.6應急監測和評估

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根據飲用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汙染物的性質、擴散速度、事件發生地的氣象條件和地理特點,制定應急監測方案(包括監測專案、監測頻次、監測方法、點位佈設等),對汙染水源或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對短期內不能消除、降解的汙染物進行跟蹤監測;視汙染物的擴散情況和監測結果的變化趨勢,對監測方案進行適時調整,包括增加監測專案和加大監測頻次,提高監測精度,掌握汙染物動態變化情況。

應急監測評估:根據監測結果,綜合分析飲用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汙染變化趨勢,通過專家諮詢,對突發環境事件的發展情況和汙染物的變化情況進行評估,並及時將監測與評估結果上報現場應急救援指揮負責人,為制定和調整下一步應急方案提供決策依據。

3.2.7資訊釋出

宣傳報道組根據縣環境應急指揮部指令,及時組織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的資訊釋出工作,正確引導社會輿論,避免引起群眾恐慌,為事件處置創造穩定的外部環境。

3.2.8應急終止

(1)應急終止條件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即滿足應急終止條件:

①事件現場危險狀態得到控制,事件發生條件已經消除;

②汙染源的洩漏或釋放已降至規定限值以內,且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經被消除,無繼發可能,特徵汙染物監測持續穩定達標;

③事件現場的各種專業應急處置行動已經無繼續的必要;

④採取了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公眾免受再次危害,並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於合理且保持在限定的偏低水平。

(2)應急終止程式

①經有關專家分析論證,認為滿足應急結束的條件時,並按照“誰啟動、誰終止”的原則報請相應機構確認,由指揮部宣佈應急響應終止;

②根據指揮部的決定,向現場應急處置工作組及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下達應急終止命令,解除應急狀態;

③應急狀態終止後,縣環境應急指揮部相關成員單位,繼續對事故及受影響區域進行環境監測和評價工作,直至無須採用其他補救措施,轉入常態管理為止。

3.3後期處置

縣民政局及有關部門,積極穩妥、認真細緻地做好善後工作,彌補損失,消除影響。對事件造成的損害進行評估,對事件中的傷亡人員、應急處置工作人員以及緊急調集、徵用有關單位及個人的物資及群眾因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及時給予撫卹、補助或補償。同時針對不同環境事件型別、發生地點及持續時間等要素,分別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對汙染的縣級飲用水源進行環境修復。

4.應急保障

4.1隊伍及技術保障

加強應急隊伍建設,保證在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後,能迅速參與並完成監測、防控等現場處置工作。建立應急專家庫,聘請專家為事件處置決策提供諮詢和技術指導。

4.2資金及物質保障

根據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需要,縣財政及相關部門負責應急保障工作,確保應急狀態下所需應急資金、物資、裝備充足供應。

4.3治安及交通運輸保障

注重治安維護,確保社會穩定。根據需要對事件現場實施道路交通管制,保障運送應急救援人員、物資器材所需車輛和道路暢通。

4.4醫療衛生保障

加強急救醫療服務網路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機構應急救治能力。

4.5通訊與資訊保障

充分利用公共資訊網路,建立完善的資訊處理系統、資訊傳輸系統和指揮協調系統。

5.善後處置與事故調查

5.1善後處置

環境應急工作結束後,縣環境監測單位繼續跟蹤監測汙染物的變化情況,直至穩定恢復。

如果環境汙染造成了人員傷害,應當依據國家相關規定製定救助、補償、治療、撫卹、安置等善後工作方案並實施,對汙染區域採取必要的疾病預防措施。

對應急處置過程中徵用的物資應歸還;對一次性或損壞的應急用品,應照價賠償;對社會有償服務機構,依據其承擔的勞務、物資消耗及運輸量等進行補償。突發環境事件肇事單位或個人應承擔應急處置期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和責任,對由於不可抗力或無法認定肇事者的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由財政部門承擔相關費用。

5.2調查與評估

5.2.1應急處置階段汙染損害評估

環境損害評估機構應當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後即開展汙染損害評估前期工作,並在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及時制訂評估工作方案,具體實施汙染損害評估,對事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進行量化,評估其損害數額,作為肇事者承擔責任的`依據。直接經濟損失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害、應急處置費用以及應急處置階段可以確定的其他經濟損失。

對於初步認定為特別重大和重大、較大、一般突發環境事件的,分別由省、市、縣生態環境部門組織開展汙染損害評估工作。

5.2.2調查處理

(1)事件調查內容

突發環境事件調查應當查明下列情況: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單位基本情況;突發環境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和事件經過;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人身傷亡、直接經濟損失情況,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情況;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單位和生態環境部門的應急處置情況;生態環境對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單位的日常監管情況;其他事項。

(2)應急響應調查評估

開展應急響應調查,應當查明生態環境部門在環境應急管理方面的下列情況:按規定編制環境應急預案和對預案進行評估、備案、演練等情況,以及按規定對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單位環境應急預案實施備案管理的情況;按規定趕赴現場組織實施應急處置並及時報告事件資訊的情況;按規定組織開展環境應急監測的情況;按職責規定提出應急處置或者資訊釋出建議的情況;突發環境事件已經或者可能涉及相鄰行政區域時,事發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向相鄰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通報的情況;接到相鄰行政區域突發環境事件資訊後,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按規定調查瞭解並報告的情況;按規定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汙染損害評估的情況;按規定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的情況。

(3)突發環境事件調查報告的內容

突發環境事件的調查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單位的概況和突發環境事件發生經過;突發環境事件造成人身傷亡、直接經濟損失、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情況;突發環境事件發生的原因和性質;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單位對環境風險防範、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應急演練和應急處置情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日常監管和應急處置情況;責任認定和對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單位、責任人的處理建議;突發環境事件防範和整改措施建議;其他有必要報告的內容。

5.3恢復與重建

必要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制定環境恢復計劃,並予以落實。按照“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生態環境恢復費用由突發環境事件肇事單位承擔。對由於不可抗力或無法認定肇事單位的突發環境事件,按照相關程式由市或縣財政部門承擔相關費用。

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對需要支援的城區、鄉鎮提供人力、資金、物資和技術支援,修復遭損壞的基礎設施,幫助相關單位恢復生產或重建家園。現場恢復遵循以下原則:迅速、徹底的清除現場設施、土壤、水體內殘留的汙染物,且不增加新的汙染,不產生二次汙染。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批准突發環境事件肇事單位恢復生產前,應確認以下事項得以實施完成:

(1)生產裝置設施已經過檢修和清理,確認可以正常使用。

(2)應急裝置、設施、器材完成了消洗工作,足以應對下次緊急狀態。

(3)被汙染場地得到清理或修復。

(4)採取了其他預防事件再次發生的措施。

6.監督管理

6.1應急演練

縣環境應急指揮部及相關成員單位,按照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所規定的職責和程式,有計劃地組織環境應急演練,增強實戰能力。

6.2環境應急知識宣傳

宣傳報道組廣泛開展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法律法規和預防、處理、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培養公眾對飲用水源保護區的保護意識。並採取多種組織形式,有計劃地對應急救援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切實提高其專業技能

6.3獎勵與責任追究

對在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處置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措施不力,影響較大的,依法依規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6.4預案管理與更新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生效並實施。市生態環境局新晃分局負責本預案日常管理,並根據本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及時組織修訂。

水汙染應急預案5

1.1編制目的

進一步建立健全霍山縣人民政府突發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事件(以下簡稱“霍山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有效預防和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快速、科學地進行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最大限度地減輕事故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危害和社會影響,確保環境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2 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安徽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六安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預案。

1.3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在本縣行政區域內因人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由危險化學品洩漏、廢水事故、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事故、水體富營養化等事件引發的水環境汙染事件,包括生物性和化學性汙染造成的汙染飲用水源事件,可能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以及因自然災害和人為投毒而造成的汙染飲用水源的事件。

(2)由危險化學品燃燒(或爆炸)、工礦企業廢氣事故、大型建築工地揚塵等事件引發的大氣環境汙染事件;

(3)由危險化學品洩漏、廢水事故、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事故、自然災害等事件引發的土壤汙染事件;

(4)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環境汙染或生態破壞事件;

(5)放射源因管理不當、遺失或被盜等原因造成環境汙染或危害人群健康的事件。

1.4預案體系

構建霍山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包括:

(1)各有關部門負責制定本系統的相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縣應急局備案。

(2)企事業單位制定本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存在環境風險源的重點單位,應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單位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縣生態環境分局和有關類別環境事件專業主管部門備案。重點單位名單由縣生態環境局確定並實施動態管理。對霍山縣範圍內可能發生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新建專案,在環評階段應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縣生態環境分局稽核備案。

1.5工作原則

(1)預防為主。宣傳普及環境汙染防治知識,提高公眾防護意識,加強日常監測,發現環境汙染事件,及時採取有效的預防與控制措施,迅速向相關部門報告。

(2)屬地負責。發生突發事件由霍山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統一指揮;各鄉鎮及縣經濟開發區對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負責;涉及兩個以上鄉鎮的,由縣生態環境分局負責。

(3)分級控制。根據突發環境事件危害情況,將突發環境事件分為四個等級進行預警,並實施分級控制。突發環境事件時,啟動相應級別的處置方案。

(4)快速反應。建立預警和環境應急快速反應機制,強化人力、財力、物力儲備,增強應急處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證發現、報告、處理、善後等環節緊密銜接,一旦出現突發環境事件,快速啟動應急預案。

(5)有效應對。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種類,環境危險源理化性質,可能產生的危害後果迅速採取相應對策,及時準確處置突發環境事件。

(6)依法管理。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預警機制、應急響應、善後工作等實行依法管理。對違法行為,依法追究相應責任。

1.6事件分級

按照突發事件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將突發環境事件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預警訊號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突發環境事件分級標準詳見附件1。

2組織機構與職責

2.1應急組織機構

建立健全霍山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組織體系,明確各應急組織機構職責。霍山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簡稱“應急指揮部”)是在霍山縣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專門負責應急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工作的領導機構,為非常設機構,事件發生時自動成立。

應急指揮部指揮長由縣人民政府分管副縣長擔任,副指揮長由縣政府辦聯絡副主任、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擔任,下設霍山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辦公室,霍山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辦公室主任由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兼任,副主任由縣生態環境分局分管副局長兼任。

應急指揮部下設綜合協調組、應急處置組、應急監測組、醫學救援組、警戒疏散組、後勤保障組、輿論宣傳組、社會維穩組及專家技術組等共9個應急工作組。

2.2應急組織機構成員

霍山縣應急組織機構成員以縣直相關職能部門為主,應急組織機構成員單位及主要職責詳見附件2。

2.3職責

(1)應急指揮部職責

指揮長:縣政府分管副縣長

副指揮長:縣政府辦聯絡副主任、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

應急指揮部貫徹執行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關於環境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的方針、政策,認真落實國務院、省、市、縣有關環境汙染應急工作指示和要求,並具備以下職責:

①建立和完善環境應急預警機制,組織編制和修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②部署全縣環境應急工作的公眾宣傳和教育,統一發布環境預警資訊,指導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資訊的釋出;

③負責事故應急的日常準備協調工作,監督檢查各相關部門事故應急的準備工作落實情況。

④根據報警資訊和現場情況初步判斷環境事件等級,決定啟動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負責指揮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

⑤負責事故應急行動期間釋出命令、批示,負責應急救援行動的總體協調。

⑥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式向縣人民政府和六安市生態環境局報告有關突發環境事件以及應急處理情況。

⑦突發環境事件影響範圍跨鄉鎮行政區的,應急指揮部負責與受影響區域的鄉鎮人民政府溝通協調,對接相關應急處置工作。

(2)應急辦公室職責

主任: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

副主任:縣生態環境分局分管副局長

應急辦公室設在縣生態環境分局,主要負責應急指揮部日常工作;檢查、落實應急物資、器材和裝備的儲備,並監督日常管理工作;瞭解掌握全縣環境汙染源的種類、性質、規模、分佈及流向情況,彙總風險源分佈及環境保護目標分佈情況,建立環境事件應急響應系統;負責接受突發環境事件報警資訊及環境事件資訊的報告、傳遞;有計劃的組織實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培訓、演練,並向企業、居民提供本單位有關危險物質的特性、應急救援知識的宣傳資料。

(3)應急救援小組職責

根據突發事故應急響應與處置工作的需要,設立9個應急救援響應小組,分別是綜合協調組、應急處置組、應急監測組、醫學救援組、警戒疏散組、後勤保障組、輿論宣傳組、社會維穩組及專家技術組。各小組在應急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根據事故性質、嚴重程度、應急響應與處置要求,履行相應的職責。各組成員單位及職責分別如下:

綜合協調組組長單位:縣應急局

成員單位:縣生態環境分局及其相關單位

主要職責:對有關情況進行彙總、分析和報告,及時傳達縣委、縣政府關於突發環境事件的指示和領導批示,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協調調配救援人員、物資、裝置器材等;聯絡各應急小組並根據應急指揮長或副指揮長命令,迅速及時地聯絡救援力量。

應急處置組組長單位:縣生態環境分局

成員單位:縣紀委監委、縣公安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住建局、縣交運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水務局、縣應急局、縣市監局、縣林業局、縣城管局、縣氣象局、縣消防大隊、縣人武部、武警中隊、事發地鄉鎮人民政府或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

主要職責:對引發環境事件原因進行調查和對事故責任的認定,制定處置工作方案,並組織實施等。

應急監測組組長單位:縣生態環境分局

成員單位:縣自然資源局、縣住建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水務局、縣衛健委、佛子嶺水庫管理處、縣氣象局、縣清源供水公司。

主要職責:組織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及時向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報告環境事件的應急監測結果等情況。

醫學救援組組長單位:縣衛健委

成員單位:縣民政局、縣交警大隊、霍山縣醫院、霍山縣中醫院、縣醫保局、縣疾控中心和鄉鎮衛生院。

主要職責:組織有關醫療機構對傷員實施救治,對現場進行防疫處理等。

警戒疏散組組長單位:縣公安局、屬地鄉鎮人民政府

成員單位:縣教育局、縣交運局、縣消防大隊、縣人武部、武警中隊。

主要職責:迅速對事件災難現場及周邊地區和道路進行警戒、實行交通管制,維護事故災難現場交通秩序,保障道路暢通;負責事故災難現場群眾的防護指導,引導群眾有序撤離到安全區域,組織好特殊人群(如學生)的疏散安置,維護安全區域內的穩定和治安等。

後勤保障組組長單位:縣財政局

成員單位:縣應急局、縣住建局、縣水務局、縣城管局、應急通訊及供水、供電、供氣等部門

主要職責:落實應急物資、應急通訊、交通運輸、供電、供水、供氣生活方面的保障措施。

輿論宣傳組組長單位:縣委宣傳部

成員單位:縣網信辦、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要職責:統一組織有關新聞單位及時報道應急處置工作情況,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等。

社會維穩組組長單位:縣委政法

成員單位:縣公安局、縣司法局、縣信訪局

主要職責:負責對傷亡人員家屬的接待、安撫和慰問工作,做好群眾的思想穩定工作,維護社會穩定,消除不穩定因素等。

專家技術組組長單位:縣生態環境分局

成員:有關專家

主要職責:組織有關專家為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技術支援和決策諮詢等。

(4)成員單位職責。各成員單位要同時按照本預案規定的職責分工,做好突發環境事件預測、預警、報警、處置、終止、善後等環境的相應應急處置工作。各成員單位職責詳見附件2。

3預防預警機制

3.1資訊監測

霍山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組織機構中各小組相關成員單位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原則,開展對霍山縣內環境資訊、自然災害預警資訊、常規環境監測資料的綜合分析、風險評估工作,包括對發生在縣外、有可能對我縣造成環境影響事件資訊的收集與傳報。

有關部門負責突發環境事件資訊接收、報告、處理、統計分析工作:

(1)突發環境事件的資訊接收、報告、處理、統計分析工作由縣生態環境分局總體負責,縣應急管理局、縣消防大隊負責協助處理涉及危險化學品(含劇毒品)相關資訊;

(2)林地等生態環境破壞事件的資訊接收、報告、處理、統計分析工作由縣林業局負責,縣農業農村局協助做好農業生態環境破壞事件的相關應急處置工作。

3.2預防工作

有關類別環境事件主管部門負責對全縣各自類別存在環境汙染風險的汙染源和危險物的普查工作,掌握、篩選和確定對環境構成危害的重點汙染源,對居民集中區、江河流域沿岸及水源地上游汙染事故隱患企業提出相應的監管對策和意見,加強管轄區域範圍內重點潛在環境汙染風險源的監督和管理工作。

開展對突發環境事件的預測、預警和風險評估管理及應急技術的科學研究,組織環保事故防範和處置的宣傳教育,建立第一時間獲取突發環境事件資訊的有關渠道。

3.3預警釋出

(1)預警級別:按照突發環境事件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突發環境事件分為四個級別,即特別重大環境事件(Ⅰ級)、重大環境事件(Ⅱ級)、較大環境事件(Ⅲ級)和一般環境事件(Ⅳ級);預警級別分為一般Ⅳ級、較大Ⅲ級、重大Ⅱ級和特別重大Ⅰ級共四級預警,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

(2)預警釋出程式:根據事件發生的嚴重程度,突發環境事件預警資訊分為三個層次釋出,根據事態的發展情況和採取措施的效果,預警級別可升級、降級或解除。預警釋出程式為:

①一般(Ⅳ級、藍色)環境事件由縣人民政府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在本行政區域內釋出;

②較大(Ⅲ級、黃色)環境事件由縣人民政府報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在本行政區域內釋出;

③重大(Ⅱ級、橙色)和特別重大(Ⅰ級、紅色)環境事件由縣人民政府報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報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後,由安徽省人民政府統一發布。

3.4預警行動

進入預警狀態後,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採取下列措施:

(1)釋出預警公告;

(2)應急指揮部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

(3)轉移、撤離、疏散並妥善安置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

(4)指令各環境應急救援隊伍進入應急狀態,環境監測部門立即開展應急監測,隨時掌握並按規定報告事態進展情況;

(5)針對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

(6)調集環境應急物資和裝置,確保應急工作順利進行。

4應急處置

4.1先期處置

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的資訊得到核實後,在尚未確定突發環境事件級別之前,由事發單位負責先期處置。先期處置可採取如下應急措施:

(1)向社會發出避險警告,必要時實施緊急疏散;

(2)調配區域內的應急資源用於應急處置;

(3)儘快組織開展應急監測,標定汙染物性質、濃度及可能的影響範圍;

(4)波及其他鄉鎮,要及時相互通報;波及鄰縣區的,及時報請市人民政府相互通報。

在採取以上措施的同時,應急指揮部儘快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性質、類別、危害程度、影響範圍等因素進行初步評估,並按照本預案有關規定及時報告。

4.2擴大應急處置措施

在採取先期應急處置措施基礎上,根據事發單位和縣生態環境分局報告情況,達到一般(Ⅳ級)突發環境事件級別的,由縣人民政府報市人民政府決定後啟動本預案,採取進一步措施進行處理。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如下應急措施:

(1)抽調人員集中辦公;

(2)釋出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的指令;

(3)儘快開展應急監測,標定汙染物性質、濃度及可能影響的範圍;

(4)對事發區域做出具體行動指示,責成縣直有關部門採取相應的應急措施;

(5)派出現場工作組和專家組。

(6)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級別和發展態勢,指揮長或副指揮長到現場指揮;

(7)向縣生態環境分局報告應急處置的相關情況,必要時由縣人民政府請求省、市級有關部門給予支援;

(8)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縣政府的有關指示或批示。

在採取先期處置措施的基礎上,達到較大(Ⅲ級)、重大(Ⅱ級)或特別重大(Ⅰ級)突發環境事件條件或事件已得到控制的,

縣人民政府在按照本預案進行處置的同時,逐級報請啟動或解除相應級別的應急預案。

4.3應急處置措施

4.3.1突發水汙染事件

(1)危險化學品洩漏、火災或爆炸。當發生危險化學品洩漏、火災或爆炸事件時,大量含有毒有害汙染物排入水體,由應急處置組相關單位負責事故救援,採取向洩漏區投放吸附劑、中和劑、圍油索,投放沙袋圍堵消防廢液等措施進行應急處置;

警戒疏散組相關單位負責組織周圍居民、學生及教職工進行疏散並建立隔離區,及時清除路障,對事故發生地主要交通幹線實行交通管制;

醫學救援組負責事故傷員、中毒人員的救治;

應急監測組對現場地表水、地下水進行取樣監測;

事故可能危及飲用水源地時,立即向上級政府部門報告,請求支援。以縣人民政府為主體組織實施應急處置工作,縣直各有關部門配合。

後勤保障組相關單位負責協調應急物資的供應。如洩漏區域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由縣消防大隊協助縣水務局負責對影響區域內居民進行飲用水供應。

社會維穩組相關單位負責受災人員的安撫和維穩工作。

(2)廢水事故。由應急處置組負責事故救援,對排入城市汙水管網的生產廢水,縣生態環境分局及時通報汙水處理廠排放的生產廢水(或醫療廢水)型別、提出強化處理的建議措施,要求汙水處理廠加強對進出廠水質監測頻率直至應急響應結束。

應急監測組對溢流現場及附近地下水、地表水進行取樣監測,根據水體受汙染情況通知水務部門協調支流或下游水庫調節流量,及時通知河流下游區域注意人畜飲水安全。

後勤保障組相關單位負責協調應急物資的供應和受災人員的安撫、善後工作。如下游農村地區飲水安全受到威脅、由縣消防大隊協助縣水務局負責對影響區域內居民進行飲用水供應;霍山縣城區、各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集鎮則由縣消防大隊協助縣城管局、縣住建局負責對影響區域內居民進行飲用水供應。

當縣內汙水處理廠突發裝置故障或停電導致汙水未經處理直接外排進入地表水體,可能引發跨區域汙染的情況下,應急指揮部及時向六安市生態環境局報告,由市生態環境局向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報告。

(3)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事故。由應急處置組負責事故救援,對撒落廢物進行打撈、收集和無害化處理;應急監測組負責對廢物撒落現場附近地下水、地表水進行取樣監測。

根據水體受汙染情況通知水務部門協調支流或下游水庫調節流量,應急指揮部根據監測結果及汙染蔓延趨勢,及時通知河流下游區域注意人畜飲水安全,如下游區域飲水安全受到威脅,由縣消防大隊協助縣水務局負責對影響區域內居民進行飲用水供應。

(4)水體富營養化。境內飲用水源地爆發水體富營養化事件時,應急指揮部根據事件嚴重程度及時釋出暫停取水的命令。應急處置組立即開展事故處置工作並調配備用水源,應急監測組負責對飲用水源地水質進行監測,縣消防大隊、縣水務局協助藻類打撈以及滅藻劑、消毒劑的投放,霍山城區淠河段由縣消防大隊、縣城管局協助藻類打撈以及滅藻劑、消毒劑的投放。後勤保障組相關單位負責協調應急物資的供應和受災人員的安撫、善後工作。必要時上報六安市生態環境局,請求支援。

4.3.2突發大氣汙染事件

(1)危險化學品燃燒(或爆炸)。當發生危險化學品火災或爆炸事件時,大量燃燒廢氣進入空氣中,由應急處置組相關單位負責事故救援,採取向火災或爆炸區噴灑水霧、稀酸或稀鹼液進行緊急處理,防止危險物質揮發,同時在較低處投放沙袋圍堵消防廢液防止汙染物進入水體。

警戒疏散組相關單位負責組織事發地周圍居民進行疏散並建立隔離區,及時清除路障,對事故發生地主要交通幹線實行交通管制;

醫學救援組負責事故傷員、中毒人員的救治;

應急監測組對現場及下風向敏感保護目標進行布點監測,縣氣象局負責配合應急監測組對當時的天氣、氣象資訊進行預測預報,參與汙染物擴散趨勢的判斷;

應急指揮部根據應急監測組監測、預測結果,及時通知下風向可能受影響區域的鄉鎮人民政府,做好緊急疏散準備,並採取必要的身體防護措施。

(2)大型建築工地揚塵。當大型建築工地施工揚塵引發霧霾天氣時,由應急處置組相關單位負責事故救援,縣生態環境分局和消防大隊採用除霾車噴灑水霧消除霧霾,同時由縣住建局下令所有大型建築工地暫時停工,必要時由縣氣象局實施人工影響天氣措施。

醫學救援組負責事故傷員、中毒人員的救治;

應急監測組對全縣範圍內及下風向的環境敏感目標進行布點監測,縣氣象局負責配合應急監測組,對當時的天氣、氣象資訊進行預測預報,參與汙染物擴散趨勢的判斷;

應急指揮部根據應急監測組監測、預測結果,及時通知下風向可能受影響區域的鄉鎮人民政府,做好緊急疏散準備,並採取必要的身體防護措施。

(3)工礦企業廢氣事故。當工礦企業廢氣事故排放時,企業應啟動本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並向霍山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辦公室報告。

應急處置組相關單位負責事故救援;

醫學救援組負責事故傷員、中毒人員的救治;

應急監測組對事故發生地內及下風向的環境敏感目標進行布點監測,縣氣象局負責配合應急監測組,對當時的天氣、氣象資訊進行預測預報,參與汙染物擴散趨勢的判斷;

應急指揮部根據應急監測組監測、預測結果,及時通知下風向可能受影響區域的鄉鎮人民政府,做好緊急疏散準備,並採取必要的身體防護措施。

4.3.3土壤汙染事件

(1)危險化學品洩漏。當發生危險化學品洩漏汙染附近土壤時,由應急處置組相關單位負責事故應急救援,採取向洩漏區投放吸附劑或中和劑進行緊急處理,防止洩漏物質進一步擴散,縣農業農村局負責對受汙染的農田實施應急救援工作。

警戒疏散組相關單位負責在事發地建立隔離區,對事故發生地主要交通幹線實行交通管制;

醫學救援組負責事故傷員、中毒人員的救治;

應急監測組對汙染區域下層及周邊土壤進行布點取樣監測,初步判斷汙染物擴散趨勢,劃定汙染範圍;

應急處置組根據應急監測、預測結果,深挖被汙染區域的土壤,將受汙染土壤收集起來後進行無害化處置,深挖區域覆土回填,並進行綠化。

(2)廢水事故。當發生工業廢水事故排放汙染附近土壤時,由應急處置組相關單位負責事故應急救援,及時切斷汙染源,設法將廢水引流至附近汙水管網,縣農業農村局負責對受汙染的農田實施應急救援工作;

警戒疏散組相關單位負責在事發地建立隔離區,對事故發生地主要交通幹線實行交通管制;

醫學救援組負責事故傷員、中毒人員的救治;

應急監測組對汙染區域下層及周邊土壤進行布點取樣監測,重點監測重金屬離子、氰化物等,初步判斷汙染物擴散趨勢,劃定汙染範圍;

應急處置組根據應急監測、預測結果,深挖被汙染區域的土壤,將受汙染土壤收集起來後進行無害化處置,深挖區域覆土回填,並進行綠化。

(3)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事故。當發生固體廢物事故排放汙染附近土壤時,由應急處置組相關單位負責事故應急救援,及時切斷汙染源、組織有關人員將廢物清運並無害化處理。

警戒疏散組負責在事發地建立隔離區,對事故發生地主要交通幹線實行交通管制;

醫學救援組負責事故傷員、中毒人員的救治;

應急監測組對汙染區域下層及周邊土壤進行布點取樣監測,重點監測重金屬離子、氰化物等,初步判斷汙染物擴散趨勢,劃定汙染範圍;

應急處置組根據應急監測、預測結果,深挖被汙染區域的土壤,將受汙染土壤收集起來後進行無害化處置,深挖區域覆土回填,並進行綠化。

4.3.4放射源洩漏汙染事件

當發生放射源丟失、被盜或失控事故時,由縣生態環境分局負責組織協調事故救援,縣公安局負責放射源的追查,縣衛健委負責安排接觸、超劑量受照射人員的醫療救治。

4.4應急監測

4.4.1監測組織

由縣生態環境分局負責建立各部門、各行業、企業檢測系統組成的全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網路,負責應急監測工作的總體協調安排。

霍山縣範圍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工作以霍山縣環境監測站為主導,逐步建立和完善監測聯動協調製度,整合監測資源,調動全社會的應急監測力量共同參與對環境汙染的監測工作。

4.4.2監測方式

(1)根據突發環境事件汙染物的性質、擴散速度和事件發生地的氣象、地形特點,確定汙染物擴散範圍。在此範圍內佈設相應數量的監測點位。事件發生初期,根據事件發生地的監測能力和突發事件的嚴重程度按照從多從密的原則進行監測,同時應隨著汙染物的擴散情況、監測結果的變化趨勢適當調整監測頻次和監測點位。

(2)根據監測結果,綜合分析突發環境事件汙染變化趨勢,並通過專家諮詢和討論的方式,預測並報告突發環境事件的發展情況和汙染物的變化情況,作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決策的依據。

4.5應急物資儲備

(1)專業應急物資儲備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維護穩定為宗旨。通過建立健全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物資保障機制,確保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發生後應急物資準備充足,及時到位,有效防治和及時處理突發性重大汙染事故,為處理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提供有效服務。

(2)專業應急物資儲備工作在應急指揮部的領導下,逐步形成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管理科學、執行高效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當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統一調配,資源共享。

(3)全面建立分級負責的儲備制度,專業應急物資以霍山縣各部門實物儲備為主,調動社會各方面資源,委託企業儲備及要求相關企業保持一定量的商業儲備為輔。

4.6應急物資徵用

(1)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服從應急徵用決定,履行應急徵用義務,配合應急徵用措施。

(2)應對突發事件應急徵用物資、場所工作,堅持統一領導、統籌計劃、就近徵用、便於調運、保證質量、均衡負擔、合理補償的原則。

(3)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徵用單位應當及時返還被應急徵用物資、場所。被應急徵用物資、場所毀損的,能夠恢復原狀的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的,按照毀損程度經相關部門鑑定認證後給付相應的補償金;被徵用物資、場所滅失的,按照被徵用時的市場價格給付相應的補償金;徵用物資、場所造成被徵用單位停產停業的,補償停產停業期間必要的經常性費用開支。

5應急響應

5.1應急響應程式

(1)環境事件發生後,縣生態環境分局和責任單位立即將事件情況報告霍山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辦公室,同時開展先期處置工作,啟動企業級別環境應急預案;

(2)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辦公室對接報資訊及時研判後,向縣人民政府提出啟動預案的建議;

(3)根據縣人民政府的決定,啟動霍山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4)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立即通知應急工作組相關成員單位及人員趕赴現場,成立現場應急指揮部,調配所需應急資源;

(5)現場應急指揮部組織協調各工作組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6)如事態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由現場應急指揮部向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辦請求實施擴大應急;

(7)應急處置結束後,轉入後期處置工作階段。

5.2分級響應機制

發生環境事件,按照屬地管理、分級響應的原則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預案進行處置。上級預案的啟動在下級預案先行啟動響應的狀態基礎上進行,上級預案啟動後,下級預案處於啟動狀態。

一般(Ⅳ級)環境事件:由縣人民政府負責第一響應,啟動本級預案實施處置;

較大(Ⅲ級)環境事件:啟動本級預案的同時,及時報告市級及以上生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請求啟動市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由市人民政府啟動市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響應;

重大(Ⅱ級)環境事件:啟動本預案的同時,及時報告市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由市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省級生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請求啟動省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啟動《安徽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響應;

特大(Ⅰ級)環境事件:啟動本預案的同時,及時報告市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由市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省級生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請求啟動省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啟動《安徽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安徽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響應。

5.3資訊報送與處理

5.3.1突發環境事件報告時限和程式

(1)報告時限

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在發現或者得知突發環境事件資訊後,立即進行核實,並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性質和類別做出初步認定。

對初步認定為一般(IV級)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向縣人民政府和市生態環境局報告,對初步認定為較大(III級)、重大(II級)或者特別重大(I級)突發環境事件的,在第一時間通過電話向市人民政府、市生態環境局報告,經核實後再書面報告市人民政府和六安市生態環境局。

突發環境事件處置過程中事件級別發生變化的,按照變化後的級別報告資訊。緊急情況下,可以越級上報。

(2)報告程式

發生下列一時無法判明等級的突發環境事件,縣生態環境分局按照重大(II級)或者特別重大(I級)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程式上報:

①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影響的;

②涉及居民聚居區、學校、醫院等敏感區域和敏感人群的;

③涉及重金屬或者類金屬汙染的;

④縣生態環境分局認為有必要報告的其他突發環境事件。

(3)特殊情況下的資訊報告

縣生態環境分局在接到下列突發環境事件報告後,須同時通報有關部門:

①轄區內飲用水源發生水汙染事故時,需向各自來水公司通報,由霍山縣人民政府負責實施應急處置工作,霍山縣各部門配合。

②環境事件的傷亡、失蹤、被困人員中有港澳臺人員或外國人,或者事件可能影響到境外,須通報涉外部門、港澳臺事務管理機構。

5.3.2突發環境事故報告方式與內容

(1)突發環境事故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初報即在發現或者得知突發環境事件後首次上報;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事件發展情況後隨時上報;處理結果報告在突發環境事件處理完畢後上報。

初報可用電話直接報告,主要內容包括:環境事故的型別、發生時間、地點、汙染源、主要汙染物質、人員受害情況、事件潛在的危害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並提供可能受到突發環境事件影響的環境敏感點的分佈示意圖。

續報可通過網路或書面報告,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有關確切資料,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及採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

處理結果報告採用書面報告,處理結果報告是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事件潛在或間接的危害以及損失、社會影響、處理後的遺留問題,參加處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工作內容。

(2)事故報告內容。事件發生後,應急指揮部立即向上級部門報告事件情況,並在24小時內填寫事件緊急報告,內容包括:

①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排放汙染物型別、數量及潛在危害程度;

②造成汙染事件的單位(人為因素引起時)型別、經營規模;

③事件的簡要經過、遇險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④事件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

⑤事件搶救處理的情況和採取的措施,並附示意圖;

⑥需要有關部門單位協助事件搶險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⑦事件報告單位、簽發人和報告時間。

5.4指揮和協調

5.4.1指揮和協調機制

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後,根據需要成立霍山縣現場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

應急指揮部根據突發環境事件情況,通知有關部門,通報事發地相鄰鄉鎮政府。各應急機構接到應急指揮部的指令後,立即派出有關人員和應急救援隊伍趕赴事發現場,在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下,按照預案和處置規程,相互協同,密切配合,共同實施環境應急處置行動。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前,各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必須在應急指揮部的協調指揮下,迅速實施先期處置,果斷控制或切斷汙染源,全力控制事態,嚴防二次汙染和次生、衍生事件的發生。

應急狀態時,專家組迅速對事件資訊進行分析、評估,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和建議,供指揮部領導決策。根據事件進展情況和形勢動態,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對突發環境事件的危害範圍、發展趨勢做出科學預測;參與汙染程度、危害範圍、事件等級的判定,為汙染區域的隔離與解禁、人員撤離與返回等重大防護措施的決策提供技術依據;指導應急處置行動;指導對環境應急工作的評價,進行事件的中長期環境影響評估。

突發環境事件的有關責任單位及時主動向應急指揮部提供與應急救援有關的基礎資料;生態環境、水務等有關部門應提供事件發生前的有關監管檢查資料,供研究救援和處置方案時參考。

5.4.2指揮協調主要內容

(1)提出現場應急行動原則要求;

(2)派出有關專家和人員參與現場應急救援辦公室的應急指揮工作;

(3)協調各級、各專業應急力量實施應急支援行動;

(4)協調受威脅的周邊地區危險源的監控工作;

(5)協調建立現場警戒區和交通管制區域,確定重點防護區域;

(6)根據現場監測結果,確定被轉移、疏散群眾返回時間;

(7)及時向縣人民政府和六安市生態環境局報告應急行動的進展情況。

5.5資訊釋出

應急指揮部按照規定職責,突發環境事件的資訊由應急指揮部指揮長簽署意見後按程式上報和釋出。在縣人民政府的組織、協調下,承擔突發環境事件處置的責任單位指派專人負責新聞報道工作,並負責起草新聞釋出稿和突發環境事件處置情況公告,經指揮長簽署意見後,及時、準確報道突發環境事件資訊,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5.6應急終止

5.6.1解除應急的條件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的解除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突發環境事件現場得到控制,事件條件已經消除;

(2)汙染源的洩漏或釋放已降至規定限值以內;

(3)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已消除,無繼發的可能性;

(4)各種專業應急處置行動已經沒有繼續進行的必要;

(5)已經採取必要防護措施,能夠防止公眾再次受到危害,並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於合理且儘量低的水平。

5.6.2應急解除的程式

(1)應急指揮部確認解除時機,或事件責任單位提出,經應急指揮部批准;

(2)應急工作指揮部下達應急解除命令;

(3)應急狀態解除後,繼續進行環境監測和評價工作,直至其他補救措施無須繼續進行為止。

6善後工作

6.1善後處置

(1)在突發環境事件終止後,縣生態環境分局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對影響範圍和損害程度進行評估,並提出補償和對遭受汙染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的建議。

(2)建立突發環境事件社會保險機制,對應急工作人員辦理意外傷害保險。可能引起環境汙染的企業事業單位,要合理引導辦理相關責任險或其他險種。

6.2社會救助

(1)政府救助實行歸口管理、統一組織、動態實施的原則。有關部門進行調查核實,及時向縣人民政府提交相關報告,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後,適時啟動救助機制,統一組織實施救助相關工作。司法部門應適時啟動相關機制,依法提供法律援助。

(2)縣民政局負責救災捐贈活動,捐贈款物由縣民政局管理,由紀檢監察等部門實施監督,由審計部門依法進行審計。

6.3後果評估

由應急響應主體單位負責對災害情況進行分析評估,對處置的經驗和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總結。

7應急保障

7.1通訊保障

應急指揮部要建立和完善環境安全應急指揮系統、環境應急處置聯動系統和環境安全科學預警系統,配備必要的通訊器材,確保聯絡暢通。

7.2裝備保障

縣生態環境分局及相關部門要建立現場救援和搶險裝備電子臺賬,電子臺賬應當載明現場救援和搶險裝備型別、數量、效能、存放位置等。在積極發揮現有檢驗、鑑定、監測力量的基礎上,加強重要汙染物、危險化學品和放射性元素、危險廢物檢驗、鑑定和監測裝備建設,特別是要加強快速、現場檢驗監測裝置的配置。要增加應急處置、快速機動和自身防護裝備、物資的儲備,確定人員負責對裝備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保養,及時更新、補充,使之經常處於良好狀態。要不斷提高應急監測和動態監控的能力,保證在發生環境事件時能有效防範對環境的汙染和擴散。

7.3隊伍保障

縣生態環境分局要加強環境應急隊伍的建設,提高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素質和能力。培訓一支常備不懈,熟悉環境應急知識,充分掌握各類突發環境事件處置措施的預備應急力量。要對全縣企業的環境應急救援隊伍進行組織和培訓,形成縣生態環境分局和相關企業組成的環境保護應急網路,保證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後,能迅速參與並完成搶救、排險、消毒、監測等現場處置工作。

7.4交通運輸保障

交通、公安等部門要根據自身職責,做好交通運輸和運輸秩序的保障工作,及時對事件發生地的現場實施交通管制,並根據應急工作的需要開闢快速運輸通道,確保人員疏散和物資輸送以及現場處置人員快速抵達的需要。

7.5資金保障

縣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根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需要,提出專案支援預算,按程式審批後執行。各項捐助資金納入財政專戶管理,由縣應急指揮部統一掌握、集中安排使用。

7.6技術保障

應急指揮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有關科研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以及先進技術裝備等方面的科技研究工作,為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提供技術保障。

8監督管理

8.1預案演練

各應急響應主體單位要根據職責範圍編制對應方案,組織開展應急演練工作,每年開展一次以上。

8.2宣傳和培訓

縣生態環境分局要加強環境保護科普宣傳教育工作,向公眾普及環境汙染事件預防常識,以及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緊急避險和自救互救等方面的知識,提高公眾的防範能力。加強對環境汙染事件專業技術人員的日常培訓和管理,培養一批訓練有素的環境應急處置、檢驗、監測等專業人才。

8.3獎勵和責任

縣人民政府對在處置突發環境事件中,組織嚴密,指揮得當,有力搶險,出色完成者;在危險關頭,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搶救群眾有功者;及時準確報送重大事件預測資訊和動態資訊,為事件處置贏得時間,成效顯著者;為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獻計獻策,措施得當,成效顯著者給予表彰和獎勵。

對在突發環境汙染事故中玩忽職守,遲報、漏報、瞞報、誤報事件情況,延誤處置的;在處置突發公共事件中玩忽職守,不聽從指揮,不認真負責,或在緊要關頭臨陣脫逃的;挪用、盜用、貪汙搶險救災款項和物資的;阻礙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其他危害應急救援工作的由所在單位或上級機關依據法律法規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8.4事故調查

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後,除按照上級管理部門要求配合進行事故調查外,應急指揮部自身應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事故調查。事故調查處理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原則,客觀、公正、準確、及時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質和責任,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範措施和事故責任處理意見。事故調查和處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9附則

9.1 名詞術語

環境事件:是指由於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經濟、社會活動與行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響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等原因致使環境受到汙染,人體健康受到危害,社會經濟與人民財產受到損失,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突發性事件。

突發環境事件: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和對全國或者某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穩定、政治安定構成重大威脅和損害,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環境事件。

環境應急:針對可能或已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需要立即採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式的行動,以避免事件發生或減輕事件後果的狀態,也稱為緊急狀態;同時也泛指立即採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式的行動。

應急監測:環境應急情況下,為發現和查明環境汙染情況和汙染範圍而進行的環境監測。包括定點監測和動態監測。

本預案有關數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9.2預案管理與更新

本預案由縣生態環境分局牽頭制定,報霍山縣人民政府批准,由霍山縣人民政府印發實施。

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或者應急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出現新的情況,縣生態環境分局應及時修訂完善本預案,報霍山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9.3預案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縣生態環境分局負責解釋。

9.4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經評審、修改並報上一級生態環境保護部門備案,經指揮長批准簽發後實施。

水汙染應急預案6

一、目的依據

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的危害,迅速查明原因,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態擴大,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特制定本預案。

二、適用範圍

(一)本預案所指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是指生物性、化學性等有毒有害物質汙染生活飲用水,導致水質不達標,造成生活飲用水無法飲用,或發生化學性中毒和(或)介水傳染病流行,或影響公眾健康和社會正常秩序的事件。

(二)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範圍:

1、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出現突發化學毒物汙染事件、急性傳染病疫情,以及不明病因急性傳染病疫情。

2、在飲用水生產環節使用的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所致汙染事件或生產區出現傳染病疫情時。例如因危險化學品生產和貯運中發生洩漏,出現的化學品物品汙染水質:飲水生產等相關人員患有急性傳染病。

3、飲用水輸送環節和使用環節發生突發事件,如新鋪設自來水管道、改管、並管等工程造成對水質的汙染,自來水輸水乾管爆管造成對水質的汙染。

4、二次供水使用環節發生突發事件造成對水質的汙染。

(三)本預案適用於鄆城縣衛生健康綜合執法大隊預防和處置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衛生應急工作。

三、指導思想及工作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飲用水源安全與保護優先”的指導思想,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按照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快速反應、措施果斷、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的原則,規範和強化區直相關部門應對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建立和完善本區防範有力、指揮有序、快速高效和協調一致的飲用水源汙染事件應急處置體系。

(一)預防為主,常備不懈。提高全社會對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防範意識,落實各項防範和應對準備措施,做好人員、技術、物資和裝置的應急儲備工作。對可能引發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危害因素及時進行監測、分析、預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縣衛生健康局統一領導和指揮下,縣衛生健康綜合執法大隊要按照本預案規定,在職責範圍內做好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工作。

(三)依法規範,措施果斷。縣衛生健康綜合執法大隊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等規定,完善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衛生應急後勤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工作制度,及時、有效地開展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可能發生的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進行監督、監測、預警、報告和衛生應急處置工作。

(四)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學,要重視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的技術保障。與縣疾病控制機構要通力合作、資源共享,有效預防和處置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

四、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分級

根據人體危害、經濟損失、社會影響的程度,將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劃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

(一)特別重大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Ⅰ級)

1、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30人,下同),或中毒(重傷)100人以上的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

2、供水中斷或造成2萬戶以上居民停水24小時以上的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

(二)重大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Ⅱ級)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不含30人,下同),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的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

2、供水中斷或造成1萬戶以上居民停水24小時以上的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

3、因環境汙染造成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斷的突發飲水汙染事件;

(三)較大重大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Ⅲ級)

1、發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10人以上、50人以下;

2、因環境汙染造成跨區級行政區糾紛,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影響。

(四)一般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Ⅳ級)

1、發生3人以下死亡,中毒(重傷)10人以下;

2、因環境汙染造成跨區級行政區域糾紛,引起一般群體性影響的。

五、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

(一)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在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負責組織、協調本縣衛生自然災害事件的衛生應急處理工作。自然災害發生後,按照縣衛生健康局的統一指揮和部署,制定救災防病應急預案、措施,開展各項衛生應急處理工作。

(1)有關規定和指令,啟動衛生應急預案。

(2)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響應原則,依法統一組織、指揮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衛生應急處置工作。

(3)向上級部門報告有關災情、疫情以及應急處置情況。

(4)對各醫療衛生單位、鄉鎮、社群的救災防病應急工作和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提出指導意見。

(5)加強與縣有關職能部門的協調與溝通。

(6)組織演練;組織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二)應急處置工作小組組建衛生應急綜合協調組、現場處置組、後勤保障組等三個生活飲用水突發汙染事件衛生應急工作處置小組,受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的直接指揮,實行24小時負責制(手機24小時開機)。當衛生應急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啟動預案時,立即按各自職責分工趕赴現場開展工作。各科隊要明確一位資訊員,負責各科隊的資訊報告,應及時將有關資訊反饋領導小組辦公室,必要時小組間直接聯絡。

1、衛生應急綜合協調組職責:

(1)負責值班電話的值守,保證領導小組與應急專項處置小組間資訊暢通,及時傳遞有關資訊,傳達有關決定和指示。

(2)負責對各單位的聯絡、協調工作。

(3)負責對各專項監督小組人力資源的統一調配。

(4)負責與醫療機構及縣政府各有關部門的應急機構保持聯絡,協調工作。

(5)負責單位所有資訊和資訊員的管理工作,收集、彙總有關資訊和網路報告情況,及時向縣衛生健康局、市衛生健康綜合執法支隊報告。

(6)及時對救災防病應急工作進行評價和總結。

2、現場處置組

2.1飲用水衛生應急處置一組主要職責:

(1)對現場進行調查,開展對發病情況、分佈特點的調查分析,提出並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

(1、1)負責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落實預防控制腸道傳染病工作和預防控制動物源性、蟲媒傳染病工作的衛生措施的衛生監督,傳染病資訊報告管理組織和制度是否健全、運轉是否正常(包括:是否開展腸道傳染病、動物源性、蟲媒傳染病的流行病學調查)。

(1、2)對流調資料進行監督檢查;是否對可疑人群進行醫學觀察和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1、3)是否對疫點、災區現場進行糞便管理、監督檢查其消、殺、滅處理的範圍、時間、次數、用藥量等是否符合要求,對消殺滅處理進行效果評估。

(1、4)是否對腸道傳染病菌種、毒種和傳染病檢測標本的採集、保藏、攜帶、運輸、使用採取了安全措施。對傳染病病人及其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調查,查明傳播鏈。

(2)對收治病人的醫療機構預防、控制腸道傳染病措施進行監督檢查。

(3)依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調查處理生活飲用水突發汙染事件應急工作中的違法行為。

2.2飲用水衛生應急處置二組主要職責:

(1)到達現場後首先應及時搶救受害者或妥善處理病人,保護好現場,負責證據收集,對事件發展採取控制措施。

(1、1)詳細詢問災情及事故發生的情況,包括“發生地點、時間、主要病徵、發病人數、死亡人數、可能原因、已採取的措施等”記錄報告時間、報告人、聯絡電話等。

(1、2)圍繞公共場所衛生應急處置,開展災區公共場所衛生、環境衛生的衛生監督檢查,負責對各公共場所單位的衛生條件、個人防護等預防、控制措施,進行監督檢查。

(1、3)及時協助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查明汙染源的所在,掌握汙染對居民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危害趨勢(汙染物來源及汙染事實經過,汙染物主要理化及生物學性狀,汙染物波及範圍,汙染程度及其暴露人群,暴露人群中健康損害的病徵、病種、人群數量及人群分佈等)。綜合各方面的資料,分析可能引起疾病、中毒、汙染的因素,取樣送檢,制定預防措施,防制事故再次發生。

(1、4)針對不同的汙染原因進行現場處置。加強公共場所的空氣流通,迅速排除汙染空氣。對因化學性汙染造成的突發事故,應針對具體的汙染源,儘快切斷、疏散人群;對因微生物造成的汙染應選用化學消毒藥物進行消毒處理。疑似傳染病的要早隔離、早治療,對於密切接觸傳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人員(從業人員、旅伴、同房間居住的人員),應作醫學觀察或留驗,進行必要的醫療診查。

(1、5)及時向縣衛生健康局和上級衛生健康機構通報事件處理情況,事件處理結束後,應在規定時限內寫出業務總結和處理報告。資料整理及時歸檔。

(2)依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調查處理生活飲用水突發汙染事件應急工作中的違法行為。

2.3飲用水衛生應急處置三組主要職責:

(1)到達現場後首先了解事件的情況,根據事件的類別、性質作具體處理。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並採取相應措施,參與現場汙染事故的控制處理。

(1.1)做好現場調查,包括汙染髮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汙染來源、可能汙染物、汙染途徑、波及範圍、汙染暴露人群數量及分佈,以及事件發生後當地處理情況;形成初步印象,制定水質實施方案,及時掌握水質汙染範圍趨勢和動態。如發現病人,立即督促相關組織人員及時救治病人,如有必要時進行隔離,暴露人群進行預防性服藥。

(1.2)負責對被傳染病病原體汙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採取臨時控制措施,對被汙染的食品進行銷燬,對被傳染病病原體汙染的公共飲用水源,及時上報上級部門採取停止供水等行政措施。監督落實被汙染的公共飲用水源及相關物品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進行消毒。

(1.3)重點抓好水源保護和飲水消毒。在做好集中式供水消毒的同時著重做好分散式飲用水消毒。推行用漂白粉和漂精片等進行缸、桶水消毒,消毒措施必須落實到每家每戶。宣傳教育群眾“喝開水不喝生水”。在水源受汙染的地方劃定臨時飲用水水源區域,做好水源保護工作,定期監測飲用水的消毒效果。

(1.4)對供水單位進行現場監督檢查,現場調查取證,事故原因分析,提出具體意見,製作相關執法文書,並監督其實施。通知有關供水單位迅速採取措施和臨時供飲用水措施,並向居民通告,在汙染事故未解除前,不得擅自飲用汙染的水。

(1.5)配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調查,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結果確定汙染源調整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對汙染範圍廣、危害重的事故,要及時通知有關臨近地區,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保護水源、除四害處理,同時填寫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調查處理表。

(1.6)整個處理過程中及時向單位主要負責人和縣衛生健康局彙報事件的調查經過與處理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1.7)根據監測資料和現場調查,汙染原因消除,水質經檢測合格後,及時解除控制。

(2)依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調查處理生活飲用水突發汙染事件應急工作中的違法行為。

3、後勤保障組主要職責:

認真實施應急處置措施,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負責監督執法所需經費、及經費的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飲用水儲備機制。負責交通工具、工具書等方面的物資準備和車輛調配等後勤保障工作,配合相關科室完成臨時任務。

六、監測、預警與報告

(一)監測

建立統一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預警和報告體系,包括:監測計劃、預警方法、報告程式。

(二)預警

根據生活飲用水監測等有關資訊,分析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特點及其對公眾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可能的發展趨勢,及時做出預警。

(三)報告

1、報告時限

相關業務科隊或值班人員在接到飲用水源汙染事故報告後,應上報單位主要領導,立即向縣衛生健康局報告,由縣衛生健康局在2小時內向縣政府報告,同時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並應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確認,及時採取措施,隨時報告事態進展情況,並進行網路直報。

2、報告內容

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報告分為首次報告、程序報告和結案報告,要根據事件的嚴重程度、事態發展和控制情況及時報告事件程序。

報告的主要內容:發生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時間、地點、單位、汙染範圍、受影響的供水人群、中毒(患病)人數、主要臨床症狀、可疑汙染物、事件原因的判定、危害程度及採取的主要措施,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要求等。

3、報告方式

通過傳真、電話報告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

七、應急響應

發生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時,迅速啟動衛生應急預案,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事態發展,按要求做好相關資訊的報送。同時,根據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分級和衛生應急處置工作的需要,及時提請相關部門給予必要的技術和物資支援。經排查,針對不同原因,提出合理建議:如屬於水源水汙染,則提請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水源水汙染進行應急處置;如屬於法定傳染病,則按相關衛生應急預案進行處置;如懷疑是投毒事件,應立即通知公安機關參與處置。

1、接報和應急準備

(1)接到責任報告單位和個人生活飲用水水源汙染、或因生活飲用水汙染出現化學性中毒和(或)介水傳染病病例,以及發生可能造成生活飲用水汙染的事件時,應詳細記錄和核實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過程和事件的影響情況;罹患者的主要症狀和表現;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病人救治情況;報告者姓名、地址、單位、聯絡方式等。詳細記錄和核實後,及時報告。

(2)做好應急取樣檢測器材、衛生行政執法文書(現場筆錄、監督意見書、詢問筆錄、調取證據清單等)、調查取證器材、取證工具、水質快檢箱。及時通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疾控中心互通訊息。

2、現場調查

⑴到達現場後,應迅速調查瞭解現場的基本情況、事件發生的過程、產生的後果以及已採取的措施,根據事件的發生發展情況,開展現場調查,採取控制措施。

⑵現場調查內容:

①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原因、過程以及當事人。

②汙染物的來源、品名、種類、性狀、數量、汙染途徑、範圍及程度,以及汙染的擴散趨勢。

③根據汙染物的特性和汙染範圍,調查汙染暴露人群數量和分佈。

④對事件地區影響人群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個案調查、採集水樣、人體排洩物及生物材料、糞便、血液等,以確定中毒原因和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危害程度。

⑶對可疑汙染的生活飲用水源水、出廠水、末梢水和二次供水進行水質檢測,結合現場調查的相關情況,以確定主要汙染源和汙染物。

⑷做好現場監督檢查記錄,規範製作各類執法文書,收集相關證據材料。

3、控制與處置

⑴經現場調查和監測,初步分析確定主要汙染源和汙染物時,應提請縣政府並協助有關部門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減少、控制、消除汙染物汙染的範圍、程度,如停止排放、關閉閘門、打撈汙染物、引水沖洗等,必要時通知下游水廠和居民停止取用水。同時,制定水質應急監測方案,及時掌握出廠水、管網末梢水和二次供水的水質汙染趨勢和動態變化。

⑵當確定生活飲用水水源和水質汙染時,應通知供水單位迅速採取措施,及時調整水處理工藝,強化水處理工藝的淨化效果。如水源水汙染以現有淨化工藝不能控制時,及時上報建議停止供水,啟動臨時供水措施,提請縣政府通過各種媒體通告居民在事故未解除前,不得飲用汙染的水。

⑶在啟用應急儲備水源或採取臨時送供生活飲用水時,對送供的生活飲用水水質進行檢測,做好輸送水管道、送水車、儲水容器的清洗消毒,以及送供水人員的健康管理。對送供水過程進行全程監控,防止水質汙染。

⑷根據生活飲用水汙染情況,增加對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末梢水、二次供水或分散式供水的監測樣本和監測頻次,加大監測力度,及時掌握水質變化趨勢,提供有力的決策依據。

⑸為防止可能出現的繼發性介水傳染病,尤其是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的發生,加強腸道傳染病的監測和預警工作,做好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中可能發生的傳染病疫情或其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⑹在生活飲用水汙染得到有效控制,供水單位恢復取水時,應指導供水單位對取水、輸水、淨水、蓄水和配水等裝置、設施進行清洗消毒,經對出廠水、末梢水檢測合格後方可正式供水。

4、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媒體和各類宣傳陣地開展衛生防病知識宣傳,把握正面引導原則,消除公眾恐慌心理,維持社會正常秩序,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八、應急響應的終止

(一)終止條件

生活飲用水汙染物已消除,水汙染相關危險因素已被有效控制,水質檢測結果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未出現新的中毒患者且原有患者病情穩定24小時以上。

(二)終止程式

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衛生應急響應的終止堅持“誰啟動,誰終止”的原則。

重大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由省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請省人民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批准後實施,並向衛生部報告。

較大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由市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請上級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批准後實施,並向省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一般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由縣衛生健康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請縣人民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批准後實施,並向上級部門報告。

九、善後處置

(一)後期評估總結

在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處置完畢後,應及時組織有關人員對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調查處置情況進行科學、客觀的評估總結,評估內容包括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種類和性質、事件對社會、經濟和公眾心理及健康的影響、應急響應過程、調查步驟和方法、調查結論、有關經驗和教訓的總結等。

(二)資料收集整理

參與調查處置人員應將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有關衛生學調查、取證、控制、查處等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建立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檔案。

(三)責任追究

對造成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等的有關規定予以查處。

十、保障措施

要組織開展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監測和預警工作,加強衛生應急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監測報告控制體系,保證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技術保障

要建立功能完善、反應迅速、運轉協調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衛生應急機制;要改善衛生應急處置基礎設施;要加強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衛生應急專業隊伍建設,提高現場調查處置能力;要採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形式,組織開展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應急處置演練。

(二)物資保障

要建立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的各類物資儲備(包括水處理劑、消毒藥械和水質現場快速檢驗裝置等)。發生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時,應根據應急處置工作需要呼叫應急儲備物資,應急儲備物資使用後應得到及時補充,以確保應急所需。

(三)經費保障

要保證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監測預警、人員培訓、應急演練、物資儲備、快速檢測等應急處置的各項經費。

(四)宣傳教育

要加強相關衛生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強化供水單位、涉水產品生產企業負責人及從業人員的法律法規和衛生知識的培訓,預防和減少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的發生。要利用廣播、影視、報刊、網際網路、手冊等多種形式對公眾廣泛開展預防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知識的普及教育,宣傳衛生科普知識,指導公眾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應對生活飲用水汙染事件,提高公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心理承受能力。

水汙染應急預案7

制定飲水突發汙染事件應急預案,完善應急機制,對於提高學校預防和處置飲水突發汙染事件的能力,全面明確、履行各級職能,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師生的生命安全,構建穩定、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1.學校發生飲水突發汙染事件時應做好登記,上報學校領導,並同時向區公共衛生監督管理所和教育局報告,電話報告內容為事件發生的時間、涉及班級、發病人數、主要症狀。

2.學校發生飲水突發汙染事件時,應啟動應急機制,落實專人負責,及時調動人員共同處置:

(1)校長統一安排、指揮調控;

(2)總務處負責立即保護好現場和關閉水總閥門,儲存造成汙染或疑似的飲水。

(3)食堂管理員負責儲存飲水的保溫桶、灌水用的水壺、燒水的鍋爐、洗刷用具、消毒的'藥品。

(4)衛生員老師、班主任以及老師們一起保護好患者的嘔吐物、排洩物,並及時送患者去醫院治療。

3.供水員等有關人員調查後方可離開工作崗位。

4.學校派人做好家長與學生、教工與家屬的安撫工作。

5.學校應配合區公共衛生監督管理所做好調查,提供患者的資訊(學生包括年級、班級、發病時間、症狀以及恢復情況等),協助公共衛生監督管理所工作人員做好必要的取樣工作。

6.嚴格按照專業人員的建議和要求做好預防飲水汙染的措施

具體包括:

(1)嚴格執行檢查制度

(2)加強日常衛生工作

(3)加強消毒工作

(4)加強健康宣教

(5)暫停集體性活動等。

7.每日向區公共衛生監督管理所報告老病例的恢復情況,以及新發病例情況,並做好記錄。

水汙染應急預案8

一、目的

為了切實保證學校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充分保護師生身體健康合法權益,堅決遏制、杜絕學校生活飲用水水汙染事故的發生;同時為了積極、有效應對可能發生的生活飲用水水汙染事故,及時控制生活飲用水汙染事故的危害,高效、有序地組織開展事故調查、現場處理及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生活飲用水汙染對人體危害和經濟損失,維護社會秩序,特制定我校生活飲用水汙染事故應急處理預案。

二、成立組織機構及主要職責

為加強對生活飲用水汙染事故應急處理工作的統一領導,實施應急處理,成立學校生活飲用水汙染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各負其責,各盡其能。

1、生活飲用水汙染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

組長:李 濤

副組長:李瑛劉洪偉劉懷美王發永

成員:夏 冬刁志學陳士強李榮江楊中義

張子全石 信魏 超王成霞楊禎祥王 旭

劉寶英 劉 靜宋均偉孫百明吳慶國趙寶美

2、組長主要職責 : 負責發生生活飲用水汙染事故時,及時啟動應急處理預案,對事故應急處理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部署協調應急救援工作,協調學校內部之間職責範圍內的工作。

3、組員主要職責:主要接受學校生活飲用水汙染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和部署,負責組織學校生活飲用水汙染事故的具體調查、處理、救援及上報工作,積極配合各個相關部門對學校生活飲用水汙染事故開展的各項調查、處理、救援等工作。

三、生活飲用水汙染事故應急處理

1、組織有關工作小組和人員,立即趕赴現場,配合當地衛生行政部門迅速開展現場調查,查詢汙染原因及汙染物,瞭解汙染物的種類、性狀、毒性及汙染程度,掌握供水範圍及接觸人群身體健康危害程度等,分析汙染的擴散趨勢,並據此提出科學、行之有效的緊急控制消除汙染措施。

2、積極配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定水質監測方案,科學採集水樣和檢測,快速找出主要汙染物,並進行動態水質監測,及時掌握水質汙染程度、汙染趨勢、水質動態變化規律,為進一步確定汙染物、汙染治理、恢復供水提供科學依據。

3、當出現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或桶裝水質受到嚴重汙染、威脅供水衛生安全等緊急情況時,應立即停止供水,在保證水質衛生安全質量的前提下采取其他臨時供水途徑,以保證師生正常生活飲用水問題,避免和減少水汙染對師生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

4、發生生活飲用水汙染事故後,應依法立即、如實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水汙染事故狀況,配合衛生監督部門開展有關調查、配合疾病預防控制部門開展水質監測,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絕;在衛生監督部門的指導下,制定限期治理方案,針對水汙染環節和汙染原因採取相應的控制措施,控制事態進一步的蔓延和擴大,嚴防水汙染事故再次發生。

5、當生活飲用水汙染事故得以控制,汙染原因消除後,在恢復供水前必須重新進行自備水源水或二次供水水質檢測,達到國家衛生標準後方可供水。

四、預防措施

1、建立健全本單位各項供水衛生管理制度:形成由飲用水衛生管理員納洪忠主抓,供管水人員具體執行的管理模式 ,並逐一認真落實 , 達到實效。

2、飲用水有關法律法規、標準規範及有關衛生要求,使其知法、懂法、自覺守法,不斷增強依法供水、管水的法制觀念和責任意識,按要求履行其職責及義務,保證所供給的生活飲用水衛生質量;同時開展生活飲用水汙染事故應急處理及救援知識專門培訓和教育,增強水汙染事故防範意識和應對能力,必要時進行現場實地演練。

3、加強生活飲用水供水設施消毒和水質衛生監測工作:加強對二次供水設施做好衛生防護、保暖桶定期清洗消毒等工作,針對水汙染事故多發季節和環節定期進行裝置檢查維修,發現存在水汙染事故隱患立即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時消除隱患。

水汙染應急預案9

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妥善處理學校水汙染突發事件,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建立健全應急機制,切實保障廣大師生的生命安全,保證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制定本預案。

預案本著預防為本,及時控制。堅持預防與應急處置相結合,立足於防範,常抓不懈,防患於未然。

第一條 水汙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方傳龍

副組長:王常恩 郭志軍

組 員:盧培紅 韓 冬 吳 偉 崔洪濤

第二條 主要職責

建立分管校長具體抓的責任制,並將責任分解到部門、落實到人;明確資訊報告人;具體實施對水汙染事件的緊急應對與處置工作;配合衛生部門對事件的原因進行調查;及時向上級報告事件的進展與處置情況。

(一)綜合協調組;由組長方傳龍負責全面工作,由盧培紅組織、監督管理協調部門之間的工作,安排檢查現場、調查事件起因,負責安排善後工作。

(二)應急處理組:由副組長王常恩負責,由盧培紅組織,應指揮調集有關人員立即到達規定崗位,調集儲備物資、交通工具等相關設施、裝置。以及維護治安,保證正常秩序。

(三)後勤保障組:由副組長郭志軍負責,由盧培紅、韓冬組織,解決善後問題,保證資金和物品及食品供應,

(四)疫情監測報告組:由副組長王常恩負責,由盧培紅、韓冬組織報告。

第三條 資訊報送原則

(一)迅速:應在第一時間內向學校及上級主管部門報告不得延報。

(二)準確:資訊內容要客觀翔實,不得主觀臆斷,不得漏報、瞞報、謊報。

(三)續報:在事件情況發生變化後,原報告單位應及時續報事件有關變化的情況。

第四條 應急資訊的'主要內容

(一)事件發生的基本情況,包括時間、地點、規模、涉及人員、破壞程度以及人員傷亡情況;

(二)事件發生起因分析、性質判斷和影響程度評估;

(三)事發時已採取的措施;

(四)事態發展狀態、處置過程和結果;

(五)需要報送的其它事項。

第五條 水汙染事件應急處置程式

(一)明確責任疫情報告人。

(二)發現傳染病人或疑似傳染病人時應當及時向學校、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三)在生產和供水過程中發生水汙染事故時,應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報告衛生行政機構,同時採取措施控制汙染。汙染嚴重水質無法改善時應停止供水。

(四)水汙染事故發生後,衛生監督人員應迅速到達出事現場,並作為水汙染事故現場的組織者和指揮者立即組織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搶救和治療。同時組織有關人員對汙染源、汙染環節和供水範圍內的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水汙染應急預案10

學校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資訊報告管理辦法》《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上海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項應急預案》等應急預案的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制訂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一、應急領導小組

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領導小組為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指揮機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統一領導下,負責對本學校內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的組織、指揮,協調與落實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

2.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應急領導小組組成及職責

組長:李惠琴,統一協調指揮全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

副組長:劉泓、朱瑋,協助校長做好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

組員:

陸海峰校辦主任:負責協調、溝通學校各部門之間的關係,落實上級指示。

葉瓊德育處主任:負責做好人員的協調工作、負責日常監測、負責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體師生的預防意識和防護能力;為學校防控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工作提供輿論支援。

徐桂蘭總務處主任:負責保障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期間物資供應;負責學校飲用水設施裝置的進購、安裝以及日常衛生管理工作。

韓冰教導處主任:負責上報教師每日健康狀況。

俞元英.楊國珍校醫:是全校應對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的業務主管,負責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工作的組織管理、業務指導與監督檢查,提供日常培訓指導。負責上報學生每日健康狀況。

趙文龍學校食堂管理員、負責本部門的飲用水設施裝置的衛生、消毒工作。

黃瑾、張珏、馮敏華、朱麗琴、唐天靈、張鶯鶯、葛斌、顧名翠、葛成芸、王蘇梅、俞紅英、楊愛華負責本年級的飲用水日常衛生管理工作。

二、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分級與報告

(一)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的監測

建立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的監測系統。在學校建立晨、午檢監測制度,班主任對本班學生進行監測,對缺勤學生進行逐一登記,查明缺勤原因。對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醫進行登記彙總並進行追蹤觀察,分析其發展趨勢,必要時採取進一步的措施。重視資訊的收集。做好預防工作。

(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分級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的標準參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執行,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性質、危害程度、涉及範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個級別。

1.特別重大事件(I級):因學校飲用水水質汙染或不明原因水質突然惡化,造成化學性中毒和(或)水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經國家衛生行政部門依據有關規定確定為特別重大事件。

2.重大事件(Ⅱ級):因學校飲用水水質汙染或不明原因水質突然惡化,造成化學性中毒和(或)水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危害人數超過100人並出現死亡病例,或出現10例以上死亡病例。

3.較大事件(Ⅲ級):因學校飲用水水質汙染或不明原因水質突然惡化,造成化學性中毒和(或)水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危害人數超過100人,或出現死亡病例。

4.一般事件(Ⅳ級):因學校飲用水水質汙染或不明原因水質突然惡化,造成化學性中毒和(或)水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危害人數30~99人,未出現死亡病例。

(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

1.責任報告單位和報告人

本校的責任報告部門為總務處,責任報告人為徐桂蘭。突發事件期間,學校實行24小時值班制,並開通事件監控聯絡電話,對事件情況實行日報告制度和零報告制度。任何部門和個人都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突發事件。

2.報告時限和報告人

獲得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後要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在2小時之內向轄區教育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建立自下而上的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逐級報告制度,在事件發生期間,學校應嚴格按程式逐級報告,確保資訊暢通。

3.建立突發事件舉報制度

任何部門和個人有權向學校報告突發事件隱患,有權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舉報有關部門不履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規定的職責的情況。

  三、事件的應急響應

(一)應急響應原則

學校發生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時,要高度重視,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作出相應級別的應急反應。要根據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的性質和特點,注重分析事件的發展趨勢,對事態和影響不斷擴大的事件,可相應提高報告和反應級別,確保迅速、有效控制突發事件,維護校園穩定。

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要採取邊調查、邊處理、邊搶救、邊報告、邊核實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態發展。

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領導小組做好應急處理所需的人員與物資準備,採取必要的預防控制措施,防止突發衛生事件在學校內發生。

(二)分級響應

根據突發事件的不同級次分類,結合學校的特點,在必要時啟動相應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開展相應級別的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

(三)應急響應措施

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導小組

(1)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參與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的處理。

(2)根據突發衛生事件處理需要,協調各類人員、物資、交通工具和相關設施、裝置參加應急處理工作。

2.事件控制措施

(1)發生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時,學校應立即停止供水;

(2)及時查明原因,消除汙染,經水質檢驗合格後方可恢復供水,並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處理結果;

(3)停水期間,學校應採取措施保障充足的衛生安全的飲用水。

(4)根據上級有關部門的決定,配合相關部門開展調查處理。

(5)普及衛生知識。針對突發衛生事件的性質,有針對性地開展衛生知識宣教,提高師生健康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做好家長告知工作,消除心理障礙,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6)根據報告時限和程式要求,及時按要求上報突發衛生事件。

3.學校突發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的終止

(1)應急響應終止的標準

突發衛生事件隱患或相關危險因素消除,水質經重新檢測合格,末例傳染病病例發生後經過最長潛伏期無新的病例出現,應對突發衛生事件處置工作已基本完成,次生、衍生事件危害被基本消除。

(2)終止響應

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終止應由上級有關部門通知為準。

四、事件的善後處理

(一)後期評估

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結束後,學校組織有關人員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事件概況、現場調查處理概況、病人救治情況、所採取措施的效果評價、應急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經驗及改進建議。

(二)獎勵與責任

學校對參加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做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對在突發事件的預防、報告、調查、控制和處理過程中,有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等行為的,依法追究當事人的責任。

(三)其他事宜

涉及有關賠償、補償、獎勵、社會救助等其他善後事宜,按市、區相關規定辦理。

五、應急處置的保障

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應堅持預防為主,平戰結合,學校應加強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的組織建設,組織開展突發衛生事件的監測和預警工作,加強突發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隊伍建設和技術研究,建立健全統一的突發衛生事件預防控制體系,保證突發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技術保障

1.應急救治隊伍

按照“平戰結合、因地制宜,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統一管理、協調運轉”的原則建立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應急救治隊伍,並加強管理和培訓。

2.應急演練

學校每年組織開展一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的應急演練,增強應急意識和實戰能力。

(二)物資、經費保障

1.物資儲備

學校根據區教育局關於應急物資需求計劃的要求,做好物資儲備,應急儲備物資使用後要及時補充。

2.經費保障

學校應保障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應急基礎設施專案建設和日常維護經費,按規定落實對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經費。

3.通訊保障

學校要給衛生保健室和總務後勤部門配備必要的通訊裝置,建立通訊網路。

(三)宣傳教育

學校要利用廣播、板報、視訊等多種形式對師生廣泛開展學校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應急知識的普及教育,宣傳衛生科普知識,指導師生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對待飲用水突發衛生事件。

六、預案管理與更新

(一)預案的制定

本預案的制定,由上海市民辦風範中學學校負責解釋。

(二)預案的審查和釋出

本預案由總務處部門負責制定,由教導處部門負責稽核,由教導處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學校根據本預案認定相應的負責人。

(三)預案的修訂

隨著相關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機構調整,應急資源發生變化,突發衛生事件的形勢變化和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對本預案進行更新、修訂和補充。

(四)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水汙染應急預案11

一、總

(一)目的 為確保城區供水突發汙染事件應急處理有序和城市供水安全地進行,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生命、財產損失,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根據供水現狀,制定本預案。

(二)工作原則

1、統一領導,明確職責。供水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由單位供水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領導小組統一指揮,領導小組成員職責明確、分工協作。

2、依靠科學。充分利用一切先進技術、裝置,採取科學方法開展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3、系統聯動,科學應對。發生重大水汙染事件,實行統一指揮和排程,確保預警、報告、指揮、處置等環節的緊密銜接,及時應對。預案中涉及的職能部門應步調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確保突發事件資訊傳遞及時、準確、應急處置工作快速有效。充分發揮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和搶險隊員的作用。

(三)編制依據本應急預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汙染防治管理規定》、《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水利部《重大水汙染事件報告暫行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及《欒城縣城區供水管理辦法》制定。

(四)適用範圍本預案適用於城區供水區域內發生的各類水汙染事件應急處置與救援工作以及下列供水突發公共事件的搶險、搶修、救援等應急處理工作。

1、城區水源或供水設施遭受破壞或生物、化學、毒劑、病毒、油汙、放射性物質等汙染;

2、地震、洪災等導致取水受阻,泵房(站)淹沒,機電裝置毀損,輸配設施等嚴重損壞;

3、城區主要輸供水乾管和配水管網遭受大面積破壞或突發災害影響大面積區域供水;

4、傳染性區域疾病;

5、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事件導致停電、供水區域減壓等;

6、供水水質出現問題造成人員病、亡。

二、組織指揮體系

(一)應急組織機構

成立欒城區供水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領導小組(以下簡稱應急領導小組),其組成如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應急領導小組下設應急處理辦公室,負責人王國欣,成員:邢增川、趙賢江。明確分工,分組落實責任。

(二)組織機構職責

1、應急領導小組

應急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具體安排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組織和實施,針對突發事件的危害程度,釋出預警等級。組織有關部門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迅速展開現場應急救援工作,力爭將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根據預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危機的變化,及時對預案進行調整、修訂、補充和完善。

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動用應急隊伍做好事故處置、控制和善後工作。

2、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

負責總體的排程和協調,第一時間掌握突發事件資訊,隨時關注應急突發搶險進度及最終處理結果,及時嚮應急處理領導小組彙報。

保持整個應急預案過程中網路通訊暢通,隨時根據事故發展情況通報事故現場態勢。

三、預警級別

本應急預案事故預警按一級至四級排序,其中,一級為最高級別預警。

(一)一級預警

1、供水設施及管網遭到破壞,造成全城區內停水,且36小時以上不能恢復供水。

2、水源地受到嚴重汙染,致使飲用水各項微生物指標出現嚴重超標,造成人員病、亡。

(二)二級預警

1、供水設施及管網發生事故,造成對供水區域內大部分居民終止供水,且36小時以上不能恢復供水。

2、水源受到嚴重汙染,致使飲用水部分水質指標明顯超標,造成較大影響。3、供電設施受到損害,造成城區供水壓力嚴重不足。

(三)三級預警

1、制水設施及管網受到損壞,造成對供水區域內部分居民終止供水。

2、水源受到汙染,致使飲用水個別水質指標明顯超標,造成一定影響。3、供水設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四)四級預警

1、因制水設施出現故障,供水管網受到損壞,造成對供水區域內少部分居民終止供水。

2、因制水設施和供水設施發生故障,致使使用者的管網水質個別水質指標出現輕度超標。

預警級別按照突發事件發展趨勢可隨時升級或降級。

四、預警級別響應

(一)各級預警響應

1、一級預警:由上級主要領導任應急救援預案總指揮,並在現場親自指揮。

2、二級、三級預警:由單位總經理任應急救援預案總指揮,並在現場親自指揮。

3、四級預警:由單位分管經理任應急救援預案總指揮,並在現場親自指揮。

響應級別按照水汙染事件發展趨勢可隨時升級或降級。

(二)日常預防預警機制

1、為實時監測、控制水源地的水質水量安全狀況、提高風險預警、預報能力,供水井全部配備變頻及消毒裝置,並對各供水井進行聯網電子監控,隨時掌握供水井執行情況。

2、自設化驗室,每週取水樣檢測,對城區供水水質進行檢測,隨時掌握供水井飲水安全情況。

3、衛生監督部門定期抽取水樣,對城區各供水井水質進行檢測。隨時掌握城區供水狀況,並對城區供水執行狀況資料進行收集、彙總和分析並做出報告。

五、事件報告和現場保護

(一)本城區供水突發事件發生後,現場人(目擊者、單位或個人)有責任及義務立即撥打88031652(供水服務中心24小時值班電話),接到報告後,領導小組應立即指令相關部門派人員前往現場初步確認是否屬於供水重特大突發事件。供水重特大突發事件一經確認,應急領導小組或應急處理辦公室須立即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並啟動供水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預案。

(二)供水突發重特大公共事件發生單位接到報告後,必須做到:1、迅速採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態擴大。2、嚴格保護事故現場。3、迅速派人趕赴事故現場,負責維護現場秩序和證據收集工作。4、服從應急領導小組統一部署和指揮,瞭解掌握事件情況,協調組織事件搶險救災和調查處理等事宜,並及時報告事態趨勢及狀況。

(三)因搶救人員、恢復生產以及疏散交通等,需要移動現場物件的,應當做好標誌,採取拍照、攝像、繪圖等方法詳細記錄事故現場原貌,妥善儲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

(四)發生供水突發公共事件的單位應在事件發生後按上級要求時限將事件快速報送應急領導小組,由應急領導小組核准後分別報送上級有關部門。

六、主要供水突發公共事件搶險搶修應急預案

(一)自然災害工作預案

1、自然災害發生時,值班人員應立即採取緊急措施,並嚮應急領導小組報告。

2、接到自然災害報告時,應急領導小組應立即召集全體人員組織搶險工作。

3、到達現場後立即組織搶險工作,確保人員、裝置、設施安全。

4、供電電源和供電裝置被破壞時,採取的措施是:

(1)如能自己搶修的應積極進行搶修,爭取及時供水。

(2)如需供電部門搶修時,應及時與供電部門聯絡進行搶修。

5、如發生水源井或供水設施損壞時,供水應急搶險隊員應科學有序的'積極配合機泵維修人員進行及時的搶修工作,以便快速恢復供水生產。

6、如損壞嚴重時,較長時間無法恢復供水,由單位組織人員及時啟動供水應急預案,以保證居民供水。

7、單位積極組織災後裝置修復工作,力爭最短時間內恢復供水。

(二)水源地防投毒預案

1、落實對水源地的專人管理,明確崗位責任制。

2、明確水源地、的安全防範管理制度、具體要求,嚴格執行各項登記、驗證手續,加強對有毒有害化學危險品管理,組織防範檢查,及時整改。

3、加強泵房技防措施,安裝24小時遠端監控系統。

4、一旦發生水源、供水系統受到有毒化學物品汙染時的主要措施:

(1)立即停止取、供水,控制汙染擴散。

(2)及時上報應急領導小組並派有關人員迅速檢測水源地、制水、供水設施的汙染情況。

(3)由排險搶險隊伍配合有關部門清除汙染。

(4)由搶險隊伍緊急搶修、更換設施或採取其他方式保證居民生活用水。

(三)供水管道搶修預案

1、24小時值班人員接到重特大事件電話後,立即報單位應急領導小組及時調整供水排程方案,並組織人員、裝置、物資迅速趕赴現場。

2、應急搶險人員迅速趕赴現場進行搶險。

3、經應急領導小組批准,由應急辦公室通過各種形式釋出相關區域停水資訊,並做好解釋工作。

(四)水質事故處理預案

1、值班人員發現水質超標時,應立即停止取供水,並報告應急領導小組。

2、應啟動供水應急預案,進行調配供水。

3、水質監測中心立即組織技術人員趕赴現場,進行事故原因分析,確定具體解決辦法並組織實施。

4、調動水務局、城管局及消防隊蓄水車向故障供水區域送水。

(五)防破壞工作預案

1、迅速報110。

2、應急救援隊伍協助公安人員緊急救援疏散事發區內及周邊人員,營救傷員。

3、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

七、監督與管理

(一)應急處理供水突發公共事件實行責任追究制。

(二)對在發生供水突發公共事件時遲報、謊報、漏報、瞞報、誤報資訊,造成重大損失的人員,或在處理事件中失職、瀆職、不服從指揮、臨陣脫逃的人員以及危害搶險救災工作的人員,單位將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處分。構成違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三)應急處理工作結束後,單位和事件發生單位應當認真進行總結、分析、吸取事件教訓,及時進行整改。

八、附

本預案自下發之日起實施。

水汙染應急預案12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編制的目的

為做好江塘鄉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防範和處置工作,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飲用水突發環境事件的危害,保障公眾生命和國家、公民的財產安全,指導和規範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提高綜合防範能力,制定本預案。

第二條編制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及時控制、消除隱患的原則,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職責明確、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的社會管理水平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減輕突發事件對飲用水源的汙染和危害,減少對國家財產、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第三條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4)《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汙染防治管理規定》

(5)《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第四條工作原則

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統一領導、部門聯動;分級負責、協調配合。

第五條適用範圍

本預案所稱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是指在轄區內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及其周邊突然發生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水汙染事件、嚴重影響鎮區居民飲水安全和對本地區社會穩定、政治安定構成重大威脅,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涉及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

本預案適用於江塘鄉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預報、預警、處置、善後等工作。

汙染事故主要包括:

(1)生物性汙染。一切以飲用水源為傳播途徑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蟲等汙染飲用水源事件,由此可能導致腹瀉病、傷寒、霍亂、甲型肝炎等(腸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

(2)化學性汙染。一切劇毒、有毒、有害化學物品(如氰化物、砷、汞、六價鉻、亞硝酸鹽、農藥、氨氮、石油類、磷等)汙染飲用水源事件,可能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3)其他突發事件。如自然災害引發乾旱、洪水、季節性斷流、蓄意投毒等。

第二章組織機構及其職責

第六條應急處置組織機構

成立江塘鄉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應急指揮部”),負責領導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

指揮部組成人員如下:

總指揮:鄉長李宗青

副總指揮:鄉分管負責人袁金毛

鄉環保負責人殷章林

成員單位:鄉財政所王永華

鄉衛生院朋禮智

鄉應急辦查全華

鄉公安派出所陽前鋒

鄉環保所石嵐芳

鄉水利站劉躍東

鄉自來水廠韋正平

第七條應急指揮部工作職責

鄉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設在鄉政府,辦公室主任由環保負責人兼任。

辦公室主要負責鄉應急指揮部的日常工作;協調鄉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遇到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時,及時瞭解情況,向鄉應急指揮部報告並提出處理建議;按照鄉應急指揮部下達的命令和指示。

應急指揮部職責:

(1)組織指揮各方面力量處理影響飲用水安全的突發環境事件,統一指揮事件現場的求援,控制事件的蔓延和擴大。

(2)向上級應急機構報告飲用水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情況,釋出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預警級別和處置命令,啟動相關預案或採取其他措施;

(3)負責指揮、排程以及調動警力、民兵及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共同做好應急救援工作。

(4)決定對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現場進行封閉和對交通實行管制等強制措施。

第八條各成員單位職責

鄉公安派出所負責指導、協調和組織重特大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負責對事件涉嫌犯罪的偵查、鑑定、清理和維護交通秩序等工作,維護事發地社會治安,確保便捷暢通的運輸通道,確保應急人員和物資及時到達目的地。

應急工作順利進行。

鄉財政所根據有關規定安排經費,確保重特大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預防、監測、處置等工作的正常進行,並監督資金的使用。

鄉水利站配合鄉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做好涉及地表水和生活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工作,確保生活用水水源安全。

鄉衛生院負責組織協調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鄉環保所負責突發環境事件汙染原因的調查和汙染控制措施的落實,以及飲用水源水質的監測工作。

自來水廠負責排程和保障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當地群眾的飲用水供應工作。

第九條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隊伍主要由鄉環境監察、衛生防疫部門和自來水廠組成。

第三章預報和預警

第十條預報

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原則,加強對周邊環境、自然災害、汙染源綜合巡查分析、風險評估工作。

(1)自來水廠加強對水源保護區的巡查,嚴格做好入廠水和出廠水的水質常規監測,發現問題及時上報;

(2)鄉環保所要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地表水及上游點源、面源汙染的監督檢查力度,定期對飲用水源水質進行監測,根據監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預測並報告飲用水源水質發展趨勢和汙染物變化情況,為應急指揮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鄉衛生院要加強督察,並建立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資源動態資料庫,根據應急需要,制定醫療衛生裝置、物資排程方案;加強應急檢驗能力;

(4)鄉環保會同相關部門一起在水源保護區及取水口適當位置,逐步建立水質線上監測系統,對水源汙染事件進行預報。

第十一條預警分類

根據飲用水源保護區水環境突發事件的性質、危害程度、涉及範圍,突發供水安全事故劃分為一般(Ⅳ級)、較大(Ⅲ級)、重大(Ⅱ級)、和特大(Ⅰ級)四級,依次用蘭色、黃色、橙色和紅色進行預警。

第十二條預警等級劃分標準

(1)Ⅰ級(特大):因危險化學品(含劇毒品)貯運中發生洩漏或補給水源嚴重汙染,導致有人員因此死亡或大批人員中毒現象的汙染事故;因環境突發事件使鎮區主要飲用水源地取水中斷,嚴重影響正常的經濟、社會活動和人民群眾正常生活的汙染事故。

(2)Ⅱ級(重大):因環境突發事件造成飲用水源汙染,導致人員中毒或大批人員感覺不適的汙染事故;因重要河流、水庫大面積汙染使主要城區飲用水源地取水中斷,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的汙染事故。

(3)Ⅲ級(較大):因飲用水源汙染造成有部分人感覺身體不適,使城區主要飲用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汙染事故。

(4)Ⅳ級(一般):因飲用水源汙染造成水源不能飲用,使鎮區飲用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汙染事故。

第十三條報告

(1)報告方式:事發單位或知情者應立即嚮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報告。

(2)報告內容:環境事件的型別、發生時間、地點、汙染源、主要汙染物、汙染危害程度、人員受害情況等。報告可採取電話、傳真、人員直接報告等形式。

(3)報告程式: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接到報告後,對事件情況進行甄別、核實。並立即向鄉政府報告,並根據鄉政府的指令決定是否啟動本預案。

第四章應急響應

第十四條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應指定聯絡員、值班電話,報縣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備案並向社會公佈。主要負責人和值班電話要24小時暢通,保證能隨時聯絡。

第十五條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資訊要按照分級負責、條塊結合、逐級上報的要求報送,並抄送同級有關部門。

第十六條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已經發生,由鄉政府負責釋出預警公告;

第十七條按涉及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範圍,應急響應分為特大(Ⅰ級響應)、重大(Ⅱ級響應)、較大(Ⅲ級響應)、一般(Ⅳ級響應)四級。超出本級應急處置能力時,應及時請求啟動上一級應急預案。

第十八條應急響應程式

鄉應急指揮部得到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資訊後,應初步確定事件性質、級別,提出啟動應急預案、啟動預案級別的建議,逐級上報,並請示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決定啟動後,應急指揮部要儘快組織實施,併成立由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鄉政府領導參加的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指揮、協調應急行動。

(一)應急準備工作

開通鄉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相關專業應急指揮機構的通訊聯絡,及時嚮應急指揮部報告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基本情況和應急救援的進展情況,同時對口上報相關部門;成立相關專家組分析研究情況,為現場指揮部提供技術支援;組織相關應急救援力量隨時待命;派出相關應急救援力量和專家趕赴現場參加、指導現場應急救援。

(二)應急救援工作

應急指揮部接到事件資訊通報後,應立即派出有關人員和隊伍趕赴事發現場,在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下,按照各自的預案和處置規程,相互協同,密切配合,共同實施應急和緊急處置行動。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前,各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必須在鄉政府和相關單位的協調指揮下堅決、迅速地實施先期處置,果斷控制或切斷汙染源,全力控制事態,嚴防事件擴大。

應急狀態時,專家組應迅速對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資訊進行分析、評估,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和建議,並根據事件汙染程度、危害範圍、事件等級、發展趨勢和形勢動態,作出科學預測,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為應急領導機構的決策和指揮提供科學依據。指導應急隊伍進行應急處理與處置;指導環境應急工作的評價和事件中長期環境影響評估。

(三)應急終止條件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即滿足應急終止條件:

1、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現場得到控制,汙染已經消除。

2、汙染源的洩露或釋放已降至規定限值以內,所造成的危害已徹底消除,無繼發可能。

3、各種專業應急處置行動已無繼續的必要。

(四)應急終止的程式

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的終止程式,執行《太湖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應急終止程式。

第十九條應急終止後的行動

(一)分析查詢原因

應急救援工作結束後,應急指揮部要指導有關部門及時查詢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原因,防止類似問題的重複出現。

(二)編制總結報告

有關專業主管部門負責編制特大、重大涉及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總結報告,須於10個工作日內報告上級政府及有關部門。

(三)應急過程評價

涉及飲用水源地一般環境事件和較大環境事件由鄉政府組織、邀請有關專業人員組織實施;涉及飲用水源地特大、重大環境事件由鄉政府逐級上報有關部門組織專業人員會同上級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第五章後期處置

第二十條鄉政府組織有關專業人員對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範圍進行科學評估,提出生態環境恢復的建議。

第二十一條發生涉及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後,對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阻礙他人報告,或未採取積極有效的救援和調查處理,或對調查工作不負責任,致使調查工作有重大疏漏,應急決策、應急指揮失當,索賄受賄、包庇事件責任者等將追究有關負責人的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二條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水汙染應急預案13

一、總則

(一)編制目的

為保護羅雲鄉飲用水源地環境,改善水質,防止汙染,保障群眾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

(二)編制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重慶市飲用水源汙染防治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鄉實際編制。

(三)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本轄區內發生的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的應急處置。

(四)工作原則

飲用水源汙染應急處理工作實行屬地管理,鄉域飲用水源保護管理工作由鄉人民政府負總責。

二、事件分級

按照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四級。

(一)特別重大飲用水源汙染事件(Ⅰ級)

1.死亡30人以上,或中毒(重傷)100人以上。

2.因飲用水源汙染需疏散、轉移群眾5萬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

(二)重大飲用水源汙染事件(Ⅱ級)

1.發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因飲用水源汙染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疏散轉移群眾1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的。

(三)較大飲用水源汙染事件(Ⅲ)

發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下。

(四)一般飲用水源汙染事件(Ⅳ級)

1.發生3人以下死亡。

2.因飲用水源汙染給取水口水質帶來安全隱患的汙染事件。

三、組織體系

(一)領導機構

羅雲鄉建立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鄉長周建任組長,陳東任副組長,各村(社群)居民委員會主任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是:組織領導本村、本社群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的預防、應急處置;指導修訂《涪陵區羅雲鄉飲用水源汙染應急預案》,部署、督促、檢查工作落實,決定並組織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的指揮,釋出預警資訊;在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發生時,啟動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並及時協調解決應急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及時向鄉人民政府彙報。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鄉農業服務中心,負責日常事務的處理。

(二)工作機構

鄉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做好飲用水源的監管管理和汙染事故應急處置工作。

鄉農服中心:負責督促檢查應急預案的演練工作;事故發生後的飲用水源排程;負責區域控制,防止水源汙染事故的進一步擴大;收集突發水源汙染事件相關資訊,並對資訊進行綜合分析後向鄉領導小組報告;指派一名業務骨幹為飲用水源水質觀測員,作為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知情報告員。

鄉村鎮建設規劃中心:制定飲用水源汙染應急預案,在發生飲用水源汙染事故後,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並按照預案的要求及時向鄉領導小組和區應急辦公室報告,提出預防汙染進一步擴散的措施建議。

鄉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有關飲用水源汙染事故原因的調查定性和處理;定期檢查重點安全監管部門的應急措施落實情況;定期檢查境內重太危險源企業,督促其制定,完善相關事故應急預案,向區安監局及時彙報重大危險源的相關情況。

鄉派出所:負責水源汙染事故現場警戒;負責交通秩序的維持;配合交通部門確保救援物資運輸通暢;負責交通運輸類事故對飲用水源汙染情況的瞭解,控制相關肇事人員等強制措施的實施。

鄉衛生院:負責督促各村轄區內,定期申請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出廠水和末梢水進行水質檢測;突發事故發生後,負責疏散人員和疾病防控以及組織求護。

鄉農業服務中心:加強對飲用水源保護區域內家禽、牲畜的監控。

鄉財政所:負責飲用水源應急防護裝各和應急物資的採購。

鄉廣電站:負責對鍾新聞媒體報道,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

各村(社群)居民委員會,一旦發生飲用水源汙染事件時,及時組織群眾進行自救互救。

四、應急響應和處置

(一)響應

轄區內一旦發現飲用水源水汙染跡象,應立即向鄉用水者協會報告,用水者協會迅速成立處置工作組,開展先期處置工作。

(二)處置

1.先期處置

發生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無論級別高低、規模大小、損害輕重,鄉農業服務中心都必須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先期處置,防止事故的進一步擴大,減少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並迅速向鄉政府彙報。

2.應急處置

鄉農業服務中心在接到飲用水源汙染事件報告後,無論組織高低、規模大小,都要迅速通知關閉汙染水源,接通各用水源,同時根據汙染程度、預警級別,確定部分用水企業暫停生產用水,確保鄉村居民正常生活用水安全。

3.後期處置

在對飲用水源汙染事件進行應急處置的同時,要迅速採取措施,對需要進行救濟救助的,及時組織救濟救助,儘快恢復當地正常的社會秩序,並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衛生部門要做好災害事故現場的消毒與疫情的監控工作,在應急處置過程中徵用的救治、救援物資、交通工具及設施、設各等,應依據有關標準和程式給予補償。

對在飲用水源汙染事件中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應依據有關政策予以救助或補償,因參加飲用水源汙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導致傷殘或死亡的,其撫卹事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4.應急結束

飲用水源汙染事件處置工作基本完成,次生、衍生事件危害被消除,現場應急處置工作指揮應邀請有關專業技術人員,按規定進行檢查(檢測)、分析評估,認為應當結束應急狀態的,要及時向區應急指揮中心提出建議,區應急指揮中心據此建議決定是否結束應急狀態。決定應急結束的,報請區人民政府向社會公佈。

五、保障措施

(一)應急隊伍保障

建立以派出所、衛生院等部門組成基本搶險隊伍,環保、農服中心等救災隊伍、各村(社群)居民委員會自救互救和志願者組織為補充力量的應急隊伍保障體系。

(二)經費保障

飲用水源汙染應急處置工作所必須的專項資金,分級負擔。

(三)物資保障

鄉農業服務中心組要做好儲備應急物資的日常監管工作,對各類儲各應急物資要及時予以置換或補充。

(四)醫療衛生保障

衛生部門負責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的醫療衛生保障工作,制定醫療救助保障計劃,確定有關的應急準備措施、落實醫療救護隊伍和醫療設施、物資的排程方案。

(五)交通運輸保障

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發生後,交通部門負責牽頭協調,派出所、村鎮建設規劃中心等有關部門相互配合,根據各自職能開展交通運輸保障的應急處置工作。及時對現場和相關通道實行交通管制,組織開通應急救援“綠色通道”,負責交通工具的保障,確保救災物資、器材和人員的緊急輸送,在道路、市政設施受損時,要迅速組織有關部門和專業隊伍進行搶修,儘快恢復良好狀態。

(六)治安保障

派出所負責組織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的應急治安保障工作,制定治安保障方案,明確在應急狀態下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的各項準備措施。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發生後,公安部門要迅速組織力量,根據需要在現場周圍設立警戒區和安排警戒人員,維持社會治安秩序。力曝對重點地區和重要設施及物資,特別是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各的警衛及防範保護。村民委員會要動員、組織當地單位和群眾,協助公安部門實施應急治安保障工作。

(七)人員防護保障

有關部門要為涉險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護裝各,幫助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嚴格按照程式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確保人員安全。

(八)通訊保障

電信運營部門要保障飲用水源汙染事件處置過程中的通訊暢通,必要時在現場開通應急通訊設施。負責飲用水源汙染事件應急救援的職能部門,值班電話24小時保持暢通。

(九)技術裝各與保障

各專項職能部門要加強水源汙染事故應急處置的技術裝各,加強與區內水源汙染應急處置專家的聯絡,確保及時得到技術援助。

(十)社會動員保障

制定社會動員方案,明確動員的條件、範圍、程式和相關的保障措施,運用各種形式,將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發生和影響範圍的物件動員起來,共同參與和配合飲用水汙染事件的應急處置。

六、調查總結和評估

在飲用水源汙染事件處置結束的同時,鄉農業服務中心向鄉領導小組彙報,再由鄉領導小組向區應急指揮中心提交應急工作的調查和總結報告。彙報主要內容包括:事件概況、事件發生的原因、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事故責任的認定以及對當地的影響、應急處置工作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今後應當採取的預防措施和建議等。

七、責任與獎懲

飲用水源汙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對在飲用水源汙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在飲用水源汙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依照規定履行報告職責,遲報、瞞報、漏報和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遲報、瞞報、漏報和謊報飲用水源汙染事件重要情況的。

(二)未依照規定完成飲用水源汙染事件應急處置所需設施、設各、急需物資的生產、供應、運輸和儲備的。

(三)飲用水源汙染事件發生後,對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調查不予配合,或者採取其他方式阻礙、干涉調查的。

(四)在飲用水源汙染事件調查、控制、救治工作中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

(五)有關部門應履行而拒不履行應急處理職責的。

(六)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的。

水汙染應急預案14

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學校飲用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廣大師生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根據學校實際,制定本應急預案。

1.成立生活飲用水汙染突發事件領導小組

組長:呂揚文

副組長:程明輝、林曙絳、李海東、董 蕾、曹仁敏、孫永輝

成員:

2.學校生活飲用水檢查範圍:

(1)學校生活用水

(2)師生用直飲水

3.報告範圍

(1)水質汙染

(2)不明原因水質突然惡化

(3)水源性疾病暴發

4.突發事件的報告

當發現有突發飲用水汙染事件發生時,發現的當事人應立即向呂揚文校長報告。呂揚文校長為水汙染事件向上級部門報告的第一責任人。經呂揚文校長分析確認後,以最快的方式將情況向棲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棲霞市教育局及莊園街道相關部門報告。如果呂揚文校長因事不在校時,則按領導小組人員順序依次報告。

5.應急處理程式

(1)當發生生活飲用水水汙染事件時,裝置管理員應立即關閉供水系統。

(2)第一負責人立即召集應急小組會議,進行安排佈置。

(3)協助醫務人員對危重病人進行搶救。

(4)裝置負責人和管理人員負責對供水系統進行監控,不允許其他無關人員接近該系統。

(5)立即聯絡棲霞市疾病控制中心進行水質檢測,積極查詢汙染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作好消毒藥品和其它所需物資的`準備工作。

(6)發出緊急通知,告知師生有關注意事項,出現身體異常情況者儘快與醫務室林紅萍聯絡,將事態控制在最小範圍內。

(7)與相關醫療部門聯絡,安排醫務人員或120等到現場防備和處置緊急情況。

(8)派人負責與自來水公司聯絡,協調安排送水車,為學校送水,保證基本生活用水。

(9)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作好生活飲用水供水系統的清洗、消毒工作,水質檢測合格後方可供水。

(10)水汙染事件得以控制或有效解決後,分析總結事發原因及今後預防措施,並對全體師生員工進行培訓,將分析總結報告報送衛生和教育主管部門。

水汙染應急預案15

為加強我處水汙染突發事件處理的綜合處置能力,提高緊急救援反應速度和協調水平,高效有序地做好庫區水汙染防治工作,保障庫區飲用水源地安全,儘可能減輕突發性水汙染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及正常的生產生活,結合我處水利工程排程執行現狀,制定本預案。

一、制定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及《安徽省水利廳關於切實做好應對水汙染突發事件工作的通知》檔案精神,制定省佛子嶺水庫管理處水汙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二、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我處所管轄佛子嶺水庫、磨子潭水庫、白蓮崖水庫範圍內生物性汙染、化學性汙染和藻類爆發等引發的水汙染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三、組織領導

成立省佛子嶺水庫管理處水汙染突發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受理轄區內水汙染突發事件報告,協助調查事故原因、汙染源性質及發展過程,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及時向安徽省水利廳及霍山縣政府報告轄區內水汙染突發事件及其處理情況,領導省佛子嶺水庫管理處水汙染突發事件應急小組的應急處理工作。領導小組組成如下:

組長:王偉

副組長:吳壽寶

成員:李君廷、劉景友、湯義聲、朱克勤、王群國、張明洋、張昌如、郭鍵、胡慶年、楊勇、楊安國、葉遠柱、高曉春、嚴永堂、李成君

領導組下設辦公室,電話號碼為:0564-3903035、0564-3903037,具體負責省佛子嶺水庫管理處所轄庫區水汙染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應急辦公室主任:朱克勤(兼)

四、預防措施

1、加強日常監測。每月上旬對佛子嶺、磨子潭、白蓮崖庫區進行一次全面巡查;聯絡佛子嶺水文站,取得水質化驗報告。鑑於目前庫區水質沒有自動監測設施的實際情況,在庫區不同區域設定監測點,確定監測員,設立24小時舉報電話。在磨子潭水庫東、西河及壩前;佛子嶺水庫磨子潭、汪家衝、掃帚河、舞旗河及壩前;白蓮崖水庫千笠寺及壩前分別設定監測點,爭取在水汙染突發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得到訊息。

2、做好汙染源排查工作。重點對轄區內可能向庫區排放生產、生活及醫療垃圾的單位及個人進行相應的法律法規宣傳及監管,杜絕向庫區排放有害的生產、生活及醫療垃圾的現象,確保水質安全。

3、會同有關部門制定落實相關保護措施。加強與農委的聯絡,嚴格控制庫區漁業養殖規模,禁止投肥養魚;加強與交通部門的聯絡,庫區周邊的道路應嚴格控制或禁止運輸危險品、有毒的化學品的車輛通行,加強監督經過佛子嶺、磨子潭庫區的六潛高速公路,防止因車輛發生意外而汙染水源;加強與環保部門的聯絡,杜絕向庫區排汙。

4、認真落實水汙染事件報告制度。按時上報水汙染月報,發生重大水汙染事件及時上報省水利廳,同時報告當地政府並通報環保部門,積極配合當地政府落實相關預案,努力降低水汙染事件的影響。

五、應急響應程式

1、省佛子嶺水庫管理處水汙染突發事件應急小組接到水汙染事件報警後,迅速調派人員趕赴事故現場,領導小組應有一名以上成員到現場指揮,瞭解掌握事故動態。赴現場人員應儘可能瞭解以下內容並及時向省佛子嶺水庫管理處水汙染突發事件應急小組彙報:

⑴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已造成的汙染範圍。

⑵汙染源種類、數量、性質。

⑶事件危害程度、發展趨勢、可控性及預採取的措施。

2、將事件情況立即準確上報省水利廳,同時報告當地政府。

3、根據屬地管理的原則,積極配合當地政府落實相關預案,防止事態擴大。

⑴立即採取有效措施,與相關部門配合,切斷汙染源,隔離汙染區,防止汙染擴散;

⑵通知水源地周邊鄉鎮及上、下游有關市、區防汛排程部門做好應急排程準備;通過各種媒體通知單位和居民做好儲水準備,各單位、企業和家庭將利用自備的水池、容器裝置等儲水;

4、根據水情、水質變化情況及時關閉閘門,暫停供水或發電。

5、嚴格保護事故現場,維護現場秩序。

6、根據上級安排或應急工作需要採取有效措施,協助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六、應急後勤保障

1、交通保障:處辦公室和電站實業總公司要做好運輸車船的保障工作。平時應急車輛須保證100公里以上的行車用油;應急船須保證四個單程(100公里)以上的行船用油;駕駛員在接到命令時能在10分鐘內出車(船)。

2、通訊保障:應急通知下達與接收以有線通訊為主,實現應急資訊快速傳輸。在外應急人員的聯絡以行動電話等無線通訊為主。電站工程公司要做好通訊保障工作。

3、物資保障:電站財務資產部要裝備必要的搶險裝置和一定數量的專業性較強的應急物資。

4、醫療保障:赴現場應急人員要做好個人防護,應急過程中若出現人員中毒或受傷,應及時給予必要的救治。

七、事件後排程

在水汙染事件警報解除後,當地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門解除應急排程,並根據水質、水位情況,正常排程水利工程。

八、本預案自公佈之日起執行。原《省佛子嶺水庫管理處水汙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皖佛水政〔20xx〕12號)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