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關於課題實施方案3篇

工作方案 閱讀(1.79W)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順利進行,時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並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題實施方案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課題實施方案3篇

課題實施方案 篇1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路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素材。利用網路環境,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的氛圍,創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藉網路,“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得到發充分滿足。

2.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國小教學中合理利用網路資源,也使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資訊科技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3.國小教學的要求

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路資源應用於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思維中的教學,我們認為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資訊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的積澱,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裡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症”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藉助網路豐富的資訊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於此,我校提出本課題,其研究的意義在於:

利用網路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建立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路資源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說話、獨立思考及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對多媒體網路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資訊科技的發展,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路資源與教學整合的規律和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通過“網路資源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路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建立班級QQ群、教師教育部落格、班級部落格主頁和學校部落格群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創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由於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路的發展,多媒體的音、像、聲具備和網路的`互動性為寫作中的“情境”創設和“協作”“會話”發揮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寫作能力。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教學觀看,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教學系統是非常合適的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和認知環境之一。

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和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使用觀察法和媒傳法等教學方法,恰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激發學生興趣。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分析法

調查分析學生的基本資料:家庭擁有電腦情況、學生興趣愛好、網上行為、是否有QQ號等等。

2、文獻研究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應用現今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運用文獻研究法研究培養目標、課程內容等,在開展對課程資源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借鑑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

3、行動研究法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將有針對性地採取“五一”措施,即營造一種科教氛圍、磨練一支師資隊伍、建立一套機制、搭建一個資源平臺、探索一種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通過網路資源在國小教學中的利用研究,為學習者的雙向交流提供廣闊的空間,達到“人——機——人”相互交流,即學習者(人)通過多媒體網路(機)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人)進行互相交流、協作學習。在整個課題實際操作過程和實施的過程中認真進行行動過程的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的統一起來。

4、經驗總結法

對“網路資源在國小教學中的利用”研究過程中一些有效的課程資源及時積累總結,對有效的教法和學法進行總結、推廣。

5、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旨在通過網路資源的利用,促進學生積極、有效、自主地習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宜採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展開對學生成長過程和規律的研究,可對學生進行網路學習檔案袋管理,進行跟蹤分析,於個性中見共性,於特殊中見一般。為課題的假設提供典型的事例項證。

六.本課題研究之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強軟硬體建設,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計劃,落實人員分工,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設計進行論證;進行師資培訓、理論學習、實驗班選擇;組織人員學習課題研究的理論,統一課題組成員思想。

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1)調查分析,掌握學生的基本資料:興趣愛好、網上行為、QQ號,為課題開展準備資料。

(2)完成班級QQ群建設,教師依託安慶教育部落格平臺制定班級網頁,通過初步試用論證可行性,制訂實施方案。

2、實驗階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實施課題計劃,加強課題研究管理,舉行課題研究現場會,定期展示研究程序和成果,做好資料積累、經驗總結工作;

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

繼續深入班級網頁建立工作,進行實驗研究,適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得失,寫出實驗總結;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標:回顧總結實驗研究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得失,並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鑑定。

第三階段研究成果:

收集資料,撰寫實驗研究報告和論文,力爭取得縣市乃至省教育專家的支援和認同,並得到完善和大面積推廣。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情況:

黃金舟:負責課題的定向、指導,協調人員分工,監督課題的實施,課題的總結。

李思迪:負責課題計劃的制訂、本校教育部落格群組建設,進行課題行動研究。將科學而全面地總結教改經驗或教訓。

楊賢鬆:負責課題實施的調控,解決課題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財力等問題。

石沉香:負責調查問卷的設計、資料分析,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問卷材料的收集。

李聲巨集、梅慶安:負責文獻研究,即研究對網路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有哪些,有哪些指導意義,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種理論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論文資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雙梅、段貞潔、餘紅燕、葉帶楠:進行個案研究,即具體分析一些網路教學的典型課例,分析在這些課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所用媒體這四個教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與傳統教學結構相比,有哪些顯著變化,效果如何,學生在情感和態度方面有哪些轉變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個案案例資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人員結構:

該課題組成員以一線語文教師為主,其負責人黃金舟,系安慶市首屆語文學科骨幹教師,縣小語學科骨幹教師,縣小語學科帶頭人。曾參與完成“經典誦讀”市級課題,多篇論文獲省市級獎並有論文在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第二負責人李思迪,於多年前便開始了資訊科技與習作教學整合的研究與探索,曾於200xx年全國中國小骨幹班主任國家級遠端培訓中承擔過本專案縣輔導教師工作,積累了一些處理網路資訊的經驗。有十幾篇論文獲省市獎,並有十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成員中有多人曾參與完成省市級課題研究,他們都是教學骨幹,課程改革的積極實踐者,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資源。

2.資料裝置、科研手段等: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利用網路開展教學極為便利。目前,我校已與區域網連線並建立了校園網,已建成初具規模、功能完備的網路系統,一個網路教室,一個教師電子備課室,共配備有連網微機百臺左右;全校青年教師均已參加了“現代技術教育”的培訓;過關率達100%。教師們已經普遍學習了資訊科技的基本操作和一些資訊處理軟體的使用,在運用資訊科技的知識和理論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我們還將組織部分老師進行有關網路技術的培訓和相關理論的學習,並實行課題組長負責制,以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經費保障: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育改革和實驗,他們對本課題十分關心,並給予充足的經費保障。

學校的生存依賴於學校的發展,這是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心聲。因此,我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進行課題的研究。

課題實施方案 篇2

高效課堂,它的核心不是課堂,而是學生,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等方式去研究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根據英語學科課程的特點和我校學生實際情況,經過年級組全體英語教師討論提出以下高效課堂實施方案:

一、分組活動方面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全面參與教學,在課堂中劃分小組,共同來完成教學任務。老師可以對全班學生按性別、成績、能力等因素進行均衡組合,將本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6人,班內設一張評價表,張貼在牆壁上,每週一總結,評出最佳小組,給予表彰獎勵,對有問題的小組及時反思,限期整改。

二、課堂教學方面

完整的一堂課應當包括三個部分——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後鞏固。

課前預習

任課老師可以以作業的方式,讓學生結合預學案提前預習,自查自糾。此外,根據內容的多少和難易,老師可靈活採用課外預習、課堂前半部分預習或者整體課預習等方法進行預習的學習。於此同時,各小組要進行組內預習交流,歸納出小組集中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便於上課時進行組間交流。課前周密認真的預習準備為課堂上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小組探究等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課中探究

在一節課的錢10分鐘,教師引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每組派一名代表,提出本小組預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教師對各小組表現情況進行鼓勵性評價。在調動各小組充分發言的同時,又要保證整個過程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之內。

課堂中段30分鐘,教師針對各小組提出的問題迅速進行組織整理並結合自己已準備的新授課的教學設計,對學生提出的疑點和相關的新發現問題進行點撥、引導、分析、講解,此間儘可能地讓學生回答,教師儘量減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內容的陳述,並及時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價,充分利用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位同學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課堂因互動而精彩。

課堂後段5分鐘,要求學生迅速整理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知識要點,並舉手代表本小組提出一個與本節內容有關的最想提出的問題,教師根據問題的難易度酌情解答,或請學生回答。教師還要評出優勝組和最佳答題手。整個課堂學生的積極性都保持高漲狀態,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課後鞏固

由於許多簡單的知識在預習和新授課是已經解決,為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老師只需要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知識選擇習題,少而精地佈置一些強化訓練作業,讓學生以書面作業的形式按時交上,逐一批改和精講。

實踐證明,真正屬於學生的課堂才是學生受益最大的課堂,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將不斷地探索與總結,研究出適合我們實驗中學的高效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

課題實施方案 篇3

一、課題名稱:幼兒園遊戲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探索與研究

二、研究目的: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題”,在開發幼兒個性方面,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環境創設已漸漸成為幼兒園工作的熱點。《綱要》中也明確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墨子曾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這就特別強調環境的作用,而區域活動作為一種“強調教育環境,注重幼兒這一教育主體,側重開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動,在幼兒園廣泛地開展起來並深獲幼兒教師的喜愛。它是集體教育活動的補充和調整,是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徑之一。

區域活動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幼兒依靠自身的能力通過對各種材料的擺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意願、能力按規則自行選擇各區域的活動,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自由結伴、自由選擇、自由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生動性,促進兒童在不同的水平上獲得相應的發展,因此區域活動的開展,為幼兒自主性發展培養,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實踐平臺。

材料是區域活動開展的有效載體,在區域活動中,我們可以說幼兒是在與材料的“對話”中獲得發展,材料是幼兒進行活動的物質支柱,是幼兒學習的工具,是幼兒的第一本書。不同的材料會與幼兒進行不同的“對話”,體現其不同的教育價值。

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指導是一項創新工作,教師如果要讓幼兒在活動中成長,就必須隨時關注孩子,在瞭解孩子的興趣點後,去創設更好、更貼近孩子的區域活動和教育內容,併為孩子提供適宜的材料和指導,讓孩子在不斷探索、實踐中獲得經驗,在實踐中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新《綱要》對幼兒教師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教師應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必須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師幼關係,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的領導,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不是“傾瀉”,而是平等的對話;教育不應是“灌輸”,而是“分享”。每個幼兒按照他自己的“大綱”走下去,成人要做的,就是發現每個孩子的大綱規律,為幼兒創造環境,尊重幼兒心理髮展的外部表現,為幼兒提供必要的條件幫助其成長。本課題的開展將引導教師進一步理解新《綱要》精神,在豐富多彩的區域實踐活動中,獲得更科學的研究兒童、觀察兒童的技巧,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同時,開展此項課題研究,順應了我園園本發展的需要,能真正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進度等適合每一個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與水平。

三、研究任務:

1.各年齡班區域設定及材料投放的研究。

2.如何豐富區域活動,探索構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環境”的教育課程。

3.研究幼兒園區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組織策略,充分發揮區角活動的價值、功能。

四、研究內容:

1.如何通過投放材料使活動區發揮更大的教育效率。

2.研究投放材料的種類、來源。

五、研究思路:

1.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而區域活動正符合這一要求。在我們看來,活動區材料的投放、教師的觀察和指導及活動後的評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之間相互聯絡、密不可分。然而,在這其中活動區材料的投放與豐富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直接影響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是否滿足幼兒的種種需求,是否給幼兒帶來真正的收穫。 此外,區域活動作為一種“強調教育環境,注重幼兒這一教育主體,側重開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動,它是集體教育活動的補充和調整,是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徑之一。通過此課題的研究,讓教師在組織區域活動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效投放活動材料,提高區域活動的教育實效性。

2.區域活動——是指教師在尊重幼兒個別差異的前提上,根據幼兒的學習需要,教師和幼兒共同創設適合的環境,讓幼兒能在此環境下主動並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在此活動中教師是觀察者、指導者和準備者,其作用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技能,還在於提供支援性的學習環境。活動時由幼兒自己設定目標、規則、方法,獨立、自主地完成整個活動。區角活動是區域活動和角色遊戲的整合,不僅能讓幼兒獨立、自主的探索、求知、並掌握方法,而且可在滿足幼兒善於模仿的特性的同時學會交往。

3.材料投放——材料投放要有計劃、有目的;材料投放是區域活動的物質支柱,是幼兒活動的工具,是區域活動開展的關鍵,材料投放的是否得當,對幼兒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最近教育目標及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投放材料。對材料的投入要有計劃、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進去,應分期分批的不斷更新,由易到難,不斷吸引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使他們有新鮮感。

六、課題研究措施:

區域活動通俗地說是幼兒活動的小區域空間,它是通過老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設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願,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夥伴,主動地進行探索和交往的場所。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相比,教師的主導作用變得隱性,而

創設環境和材料提供則是開展的關鍵之關鍵。因此,以區域活動為切入點對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鼓勵幼兒與材料互動作用,分析總結激發幼兒探究材料的性質、特點,進一步豐富區域活動,探索構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環境”的教育課程,為以後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提供依據。

1.在區域活動中材料投放的適宜性,使材料與孩子階段發展的目標相一致。

2.在區域活動中注重材料投放的層次性,要兼顧個別差異,避免一刀切。

3.在區域活動中投放的材料豐富且功能多樣性。

4.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幼兒的興趣點,及時調整補充材料。

5.區域活動材料的分類:如將材料分成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廢舊材料。

6.區域活動材料的收集、製作。如通過家長和幼兒收集、教師引導收集、製作

七、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研究成果以論文和教育個案的形式體現。

2.課題研究結題,形成一篇終期成果報告。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將開展與課題研究有關的一系列研討、觀摩活動和論文交流會,以此豐富課題的研究過程。

八、研究步驟:

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09—20xx、10):

(1)完成課題申報工作。

(2)課題組成員培訓,並收集相關的理論資料及實踐資料進行學習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

(20xx、10——20xx、05):

(1)組織教師開展各班區域活動內容及材料投放情況的調查。

(2)進行初步的研究探索,各班(大、中、小)區域活動設定及投放材料的活動,做好活動觀察記錄。

(3)開展一系列區域活動評比活動,班級之間互相交流自己在區域活動設定中的經驗。

(4)分析課題進展情況, 舉行相關的成果展示、經驗交流等活動。

3.總結匯報

(20xx、05——20xx、07):

(1)教師根據自己在開展區域活動中的經驗及反思,及時總結小結,形成理論,並能互相交流討論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等。

(2)收集材料,撰寫研究報告。

九、課題組人員分工:

郭紅利:負責課題的設計、實施、撰寫研究報告。

甘冰絨:負責課題的實施、協調和資料收集。

詹 麗:負責中班組課題的研究實踐和定期的總結。

許 瑩:負責大班組課題研究實踐,提供各種檔案資料。

劉玉霞:負責小班組課題研究實踐,提供各種檔案資料。

二〇XX年九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