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農村行政管理調研報告

工作報告 閱讀(5.38K)

一、**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

農村行政管理調研報告

**鄉地處**縣中北部,轄17個行政村,人口15500多人,屬淺山丘陵區,多數地區為片麻岩結構,地下水資源匱乏,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崗地。多年來,**鄉農業一直以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紅薯、黃豆、高粱等為主。風調雨順的年頭,農民還多少有個收成,遇上水災、旱災、風災等自然災害,收成便會大打折扣,農民收入沒有保障,難以提高。以前,**鄉農民和政府也曾試圖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但往往是“販羊豬俏,販豬羊俏”,效果不很理想。如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成了困擾**鄉農業發展的一個難題。

二、**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

2001年縣委***書記到**鄉蹲點調研,縣委縣政府及時抓住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的難得機遇,配合石家莊市建設中國藥都的決策,決定在**、**兩鄉建萬市生態種養區,山崗坡地上栽種果樹,樹下種植藥材和苜蓿,林間養雞養牛羊,形成“林果、藥材、畜禽賣錢--樹葉、苜蓿喂牛羊--柴雞啄食害蟲--畜禽肥田”的生態鏈種養模式。**鄉黨委、政府緊緊把握市動向,結合本地實際,明確指導思想,確定工作目標,突出工作重點,抓住了鄉域特色,大力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日報》、《**日報》、《農民日報》和《人民-日報》都曾就**鄉農業結構調整情況做過正面報導。

現在**鄉的農業產業結構較前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的“老六樣”農作物多已退居二線,一些特色產業正在逐漸形成、壯大。

一是建成立體種養園區。全鄉以北竹為重點,輻射**、**、***、**四個村,借縣委*書記蹲點調研的大好機遇,抓住基地設施建設,園區內水電路基礎設施初步完善,激發農戶大搞立體種養,集中連片打造立體種養園區。現已完成中藥材種植5960畝,品種多達10餘個,以遠志、板蘭根、丹蔘、柴胡、桔梗、黃芩為主導產品。柴雞園區養殖達到15多萬隻,並輻射全鄉規模和散養總量達到近30萬隻,涉及農戶1000多戶,靠立體種養,戶均增收350元以上。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在縣扶貧辦的大力支援下,爭取週轉棚資金,與恆信公司聯營,建成了**鄉食用菌基礎,以**、***、***為重點,輻射全鄉15個村,建成溫室大棚230多個,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涉及農戶近230多家,食用菌品種以雞腿菇、杏孢菇為主,間有少量平菇。每個標準棚每年可獲利8000元至10000元,食用菌市場廣闊,綠色無公害效益可觀,農民積極性高漲。 三是建成紅薯生產加工基地。**鄉紅薯生產量和品質在全縣聞名,在省會也頗具市場活力,常年播種在6000畝左右,總產量達300萬斤,**的紅薯粉條和紅薯澱粉市場供不應求。鄉政府引導組織在北部8個村大力發展紅薯種植和加工。紅薯粉條加工作坊達到近百家,年可加工紅薯350噸,粉條16萬公斤,紅薯已成為全鄉農民增收的又一亮點。

四是建成養殖小區。**鄉有著傳統的養豬基礎,**豬市在元氏、**兩縣頗有名氣,帶動了**鄉養殖業的發展,利用縣扶貧辦優種週轉豬,建成了***、**、**、**、**6個規模養殖小區,並輻射帶動了全鄉養豬業快速發展,全鄉50頭以上養豬大戶236家,全鄉年豬存欄超過5萬頭,人均2.6頭,**鄉的養豬業已成為一大產業。

五是建成大棗基地。**鄉原有棗園近8000畝,近年來退耕還林11000多畝,以行樂崗為中心,輻射11周圍11個村,近2萬畝棗園已初具規模。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後,農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經濟效益明顯,同時也產生了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是象我們這樣十年九旱、嚴重缺水的縣,發展節水農業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小麥正常年份需要澆3-4水,用水量大,從節約和保護水資源方面來看,其投入驚人;而許多藥材如遠志等適宜於崗坡次地,播種後只需澆一次水;苜蓿草適宜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塊,需要一定的水,但其用水量遠遠低於小麥,**崗過去十里旱崗現在變成萬頃綠田,生態效益非常明顯。二是種藥材大都省時、省力,能夠騰出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為農民非農化,勞動力民地轉移創造了有利條件。如**村是個只有450人的小村,近年來,藥材種植發展到上千畝,佔全部農田的70%以上,成了聞名遠近的“藥材專業村”。目前全村有4個果樹嫁接隊50餘人常年在山東、北京、山西、河南等地務工,每人平均收入在千元左右。更重要的是農民通過調整農業結構,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增長了膽識。同時,**村的做法還在當地起到了典型示範作用,推動了**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農村行政管理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