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最優不是完美哲理

工作報告 閱讀(2.92W)

有一對年輕夫婦,女的曾經是我的部下,男的是我的朋友。在別人看來,他們是完美的一對,女的漂亮溫柔,男的英俊能幹。可是有一天,他們鬧起了離婚。女的告訴我,丈夫老嫌她這也不好,那也不行,家庭倒沒有“熱暴力”,但是充滿“冷暴力”。我問男的,這麼好的妻子,你還不滿足,是不是“燒的”?男的講了妻子的許多缺點,諸如客人來時哪句話說得不得體,坐著時腰板不直,炒菜花樣太少等雞毛蒜皮的小事。我批評他,就這點小事值得離婚?他說,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這不就是你們經濟學講的“最優”嗎?

最優不是完美哲理

我最終沒能挽救這樁婚姻。不過,我認為不是經濟學的最優化目標害了他,而是他誤讀了“最優”這兩個字。經濟學講的最優是在限制條件之下的最好結果,比如資源有限時的利潤最大化。正因為有條件限制,最優化並不是追求沒有缺點的完美,也不是追求理想化的東西。對任何事,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完美無缺的理想模式,但做事的是本性利己又缺少理性的人,事情如何能做得完美?只要做事的人盡到最大努力,其結果就是最優的,但絕不是完美的。經濟學所講的選擇不是要找到最好的,而是在若干種可以實現的結果中選一個最優的`,或者說缺點較少的。以婚姻而言,我們不是要找世界上最好的男人或女人,而是在有可能與你結婚的人中選一個最好的,或者缺點最少的。這樣選出來的不是完美的,但在經濟學上可以稱為最優。

有些人是完美主義者,或理想主義者。他們總在追求完美無缺的東西,不允許白玉有微瑕。他們活得很累、很苦,甚至會成為偏執狂,所謂生活的壓力、精神疾病、抑鬱症等,大多來自這種對完美的無止境追求。

個人“有病”也就算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完美,達不到目的,受苦的是自己,毀掉的是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果要把這種對完美的追求強加在別人和社會身上,那就會給別人和社會帶來災難,引發不良的外部效應了。

像我那位朋友追求妻子的完美,後果並不嚴重,無非離婚而已。好在他的妻子不是完美主義者,又找到也並不完美的新丈夫,共同過著不完美卻很幸福的生活。但如果父母追求子女的完美,孩子又無法擺脫這種血緣關係,那孩子和父母都會很辛苦。極端的情況有父母嫌子女不完美而將其殺害的,也有子女因達不到完美而把父母殺害的。常見的情況則是家庭關係緊張或者子女心理有缺陷。據我當教師幾十年的觀察,個性偏執、做事極端、內向沉悶的孩子,根源大多在於父母對子女完美的追求。原本是一條“蟲”,非要他成“龍”,後來成不了“龍”,連條“好蟲”也當不了。

擴大一點,如果完美主義者是企業老闆,他總要求員工完美,這家企業別說發展,恐怕連生存都困難。老闆們總說,人才缺,招不到人。我說,先別講“人無完人”這句古話,先要問你準備出多少錢。市場經濟的規律是便宜沒好貨,好貨價必高。你花2000塊錢就想僱大學畢業又有工作經驗的人,這不是連經濟規律都違背了嗎?企業不需要完美的人,而需要適用的人。無論他如何不完美,只要有企業需要的一技之長就可以。花錢不多,收益不小,這才是經濟學的最優。明白了這個道理,其實滿世界都是人才。胡雪巖就是這樣用人的,那個渾身毛病的劉不才當公關經理有多出色!

再擴大一點,如果完美主義者是社會改革家,以天下為己任,那社會可就慘了。現實社會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於是就有了“大同社會”“烏托邦”之類的理想社會模式。文人講講這種理想,讓大家聽聽、樂一樂可以,但真要付諸實施,建立這樣理想的社會,那災難可就大了。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主義者在改良的道路走不通之後就走上暴力革命之路。歷代農民起義的領袖都是理想主義者,想實現均貧富的大同社會,起碼是用這種理想來喚起民眾的。那些起義的最高領袖是真的理想主義者,還是用理想主義騙人,我們不得而知,但追隨他的人中的確有相當一批理想主義者。他們有了理想,在實現完美社會的崇高目標下,殺起人來也就心不慈手不軟了。每一個農民起義政權都是建立在被理想主義殘殺的累累白骨之上,“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個“將”就是理想主義者。

追求完美的理想主義者必然走向偏執,認為只有自己的理想模式是完美的,容不得別人反對,甚至“腹誹”。

我的朋友把他的離婚歸罪於經濟學的最優化觀念。其實這與人間的一切罪行一樣,不是經濟學的錯,是誤讀經濟學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