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紀實攝影創作技巧作用關係分析論文

愛好 閱讀(5.19K)

第1篇:當代攝影創作中紀實攝影的重要性分析

紀實攝影創作技巧作用關係分析論文

1流派演繹的角度看紀實攝影

隨著時代的發展,紀實攝影也隨之誕生,這是攝影流派在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在攝影技術發明的最初階段,其受到了繪畫藝術的影響較深,最初的攝影,主要追求的是一種畫意美。隨著攝影參與者增加,形形色色的人逐漸參與在內,逐漸的形成了多種意識的創作方向,多種攝影流派隨之形成。來自於德國的沙樂門博士在1930年初拍攝的海牙會議的會場刊登在倫敦畫報上,這個事件在當時的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在沙樂門的帶領下,美國的托馬斯以及法國的布勒鬆等隨之紛紛的進行效仿,那時這種流派被稱之為“堪的派”。其中堪的就是真誠坦率、真實以及自然的意思。其主要創作方式就是取材來源於顯示生活,在被拍攝物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缺少目的性的進行拍攝。主要注重的就是寫實,而忽略了社會性。堪的派的拍攝手法與紀實攝影有很多相似點。紀實攝影是建立在拍攝應的基礎之上,但紀實攝影同時關注社會及人們的生活環境,將作者積極向上的創作思想注入進去以後,最終形成替代性攝影流派。但紀實攝影同時延承了堪的派的真誠坦率、真實以及自然。

2紀實攝影的定義看紀實攝影的特徵與本質

美國經濟學家羅伊斯特萊克在1945年時,曾經突出要為紀實攝影下一個定義,但直到目前,也沒有形成一個公眾所認可的定義。木歇爾蘭富德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高階攝影導師,他寫過一本《世界攝影史》,在這本樹種他說,紀實攝影是指“反映現實情況和現實事件的真實影像”。而我國的攝影學者黃少華則認為“紀實攝影是攝影家對顯示世界中具有社會意義的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關係作相對全面的誠實生動的描寫以導致觀眾被描寫物件的關注與正確認識的一種攝影藝術形式。”

經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從中概括出攝影的被指及特徵:第一,以紀實為方法,將攝影鏡頭對準社會生活。第二,紀實攝影的物件及題材一定具有社會意義,能夠激起大眾的共鳴及關注。第三,作為及時攝影家,一定要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對拍攝物件要有深入的瞭解與尊重,深入實際,尊重事實且將真實情況揭示。第四,紀實攝影的作品,是完整的系統的作品,它能深入的詳細的反映出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

3攝影本質和特徵看紀實攝影的重要性

3.1選擇題材

紀實攝影是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它能夠系統的、完整的將我們經歷過的生活真實的記錄下來,採用真實且直觀的形式,將我們曾經發生過的歷史凝結起來。以往傳統的攝影方法,多呈現出浮躁矯情及高高在上的感覺,讓我們覺得與我們的實際生活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而紀實攝影不同,它主要以紀實為中心,主要的拍攝物件是普通人的生活,主要的關注點也是群眾百姓所關注的問題。紀實攝影不僅關注社會生活,同時對人民的精神生活以及內心的活動更加關切,很容易就能激起讀者的共鳴,給讀者帶來一種親切的感覺。

3.2將作者的自身人格魅力帶入紀實攝影中

攝影者在拍攝的過程中,一般分為兩種型別,其一是以旁觀、記錄的方式進行。其二是將自身生活融入在內,親身體驗。其中林添福的《半個世紀的愛》就屬於旁觀、記錄的方式。應用攝影記錄的方式,將一對對歷經風霜的老夫妻客觀的描述出來,或安詳或恬談的面容深深的印在讀者的心中。侯登科的《麥客》則屬於將自身生活融入在內,親身體驗的方式,他用了多年的時間去親身體驗麥客,與麥客們吃住在一起,親身的體驗他們是如何用命換錢的過程。不論是哪種拍攝手法,拍攝者們都懷著一顆赤誠的心去面對被拍攝物件。筆者認為,紀實拍攝的最大魅力就在於攝影作品中蘊含的真實情感。這就要求拍攝者懷著一顆平和的心態進行拍攝,不能有功利心在作祟。

3.3尊重被拍攝物件

照相機的鏡頭具有指向、探究以及侵略的特徵,這就註定了被拍攝物件的被動位置。但是採訪卻是一個平等的環節。作為攝影者一定要對拍攝物件有所瞭解並尊重。在平等與真誠的基礎之上,這樣才能從被採訪者獲得更有價值的事件,最終將平等的影響展現給廣大讀者。

3.4紀實攝影不屬於藝術

紀實攝影是跨邊緣的工作。紀實攝影具有政治、社會、歷史以及文化意義,這才是其主要的價值體現。作為紀實攝影者,應具備最基礎的文字功底以及文化修養,只有這樣,拍攝出來的照片才不會只流於表面,顯得蒼白空洞,最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作品,才能讓讀者感受到更深層次的內涵。

3.5新紀實攝影

隨著攝影的不斷髮展,近些年,很多攝影師以紀實的手法進行拍攝,但他們的作品具有非常強烈的個人特色在內,這些攝影師大多年紀較小,其拍攝的桌品注重於將自己的內心想法反映出來,被人們稱為新紀實攝影。紀實攝影和新紀實攝影相比較,新紀實攝影強調的是個性化的視覺,去展現攝影者的表現手法以及內心。不是單純的將客觀事實反映出來,其中參雜這攝影師的內心想法。新紀實攝影的誕生受到很多年輕人的追捧,其拍攝手法比較適合年輕人追求時尚、注重自我的心理。

4結語

我國開始紀實攝影的時間短暫,雖然時間不長,但它卻成為攝影行業的主流之一。紀實攝影具有直面現實、關注生活、揭露人性、真誠自然的特點,讀者在閱覽拍攝作品時,能感受到參與和親切的感覺,在作品中能夠將真實的生活展現出來,將典型、突出、精粹的實際生活定格於作品中,紀實攝影具有平易近人的魅力,希望以這種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去關注它。

第2篇:淺談紀實攝影與藝術攝影不同創作追求

眾所周知,自從1839年達蓋爾發明攝影術以來,至今已有170多年的發展歷史。起初,是因為攝影術帶給人們真實還原本質的特性。大家都會用其清晰、真實的特點來拍攝人像,風光等等。滿足真實記錄人在社會中的生活狀態以及大自然客觀面貌的目的。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一些攝影師模仿學院派的風格進行拍攝,不在單是滿足於客觀真實的記錄。隨後,社會更加飛速的發展,使人們思想也跟著活躍起來,攝影創作模式有最開始的客觀寫實逐漸演變的更加多元化,也出現了更多的攝影流派。比如寫實主義攝影、自然主義攝影、抽象主義攝影,現代派攝影等等。但無論如何變化,攝影創作仍然不會離開兩個大的方向,即紀實攝影以及藝術攝影。

關鍵詞:藝術攝影;紀實攝影;攝影模式

一、紀實攝影與藝術攝影發展現狀

紀實攝影和藝術攝影都是一種攝影藝術。紀實攝影裡面包含著新聞攝影,攝影師主觀的希望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對曝光,用光,構圖以及拍攝角度,高度,使用光圈景深等等的調整去表現被攝物件。同時一定不能主觀的要求被攝物件,不能干擾其自然的狀態。在拍攝過程中只能通過調整自己的拍攝機位,選擇拍攝時間,確定拍攝的構圖等等。所以說,紀實攝影更加註重內容的真實性,內容的真實,決定著圖片的價值。真實的記錄下客觀的存在的事實,有新聞傳播的價值和表現真實存在的價值。而藝術攝影現如今主要用在商業攝影領域,更加註重於主題表現和攝影師的主觀意願。在客觀表現的基礎上,需要通過主觀創意展開想象,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的兩次審美的過程。需要畫面的視覺衝擊力以及畫面唯美的感覺,同時將畫面中的表現的主題植入觀者心中,進而和觀者產生共鳴。

二、兩種攝影模式對時效性的要求不同

紀實攝影一般用在新聞出版行業當中。在創作過程中要求必須要求客觀,準確,真實,效率。要求發現新聞,即刻趕到現場,真實的記錄,並且傳送出去。如果隔日傳送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即使不用在出版行業,作為紀實攝影也是越迅速的呈現給觀者效果越好。同樣也需要有時效性的。

藝術類攝影創作週期一般來說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其創作週期可以是幾天或者幾個月甚至幾年都可以。因為攝影師想表達的是當時的一種狀態,一種感覺。即可以快速的完成展示出來供觀者欣賞,也可以時隔多日再去給世人呈現當時的情景,講述當時的故事。

三、兩種攝影模式的社會功能不同

紀實攝影有著展示和教育的功能。比如紀實攝影中的新聞攝影,更是有著宣傳作用,也是給讀者一個客觀展示以及導向的作用。將真實客觀的照片提供給人們,肩負著向大家傳達有新聞價值或者有著教育意義的功能。一般紀實類攝影給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一幅或者幾幅圖片搭配簡短的文字說明,再加上時效性很強的特點,會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以及心靈上的震撼以及共鳴。

藝術類攝影創作的過程出了有展示教育功能外,攝影師更加強調其作品的審美價值,更加喜歡將作品藝術化含蓄化的處理。同時也希望觀者在觀看自己的作品中,能夠得到藝術層面的直觀感受,從而達到對觀者傳達作品意義的目的。

四、兩種攝影模式在拍攝手法上也是不同的

紀實攝影的拍攝手法,一定要是抓拍的,萬萬不可以擺拍。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人在環境中的位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表情,動勢都是瞬息萬變的。只有用高速的快門去抓拍,才可以將絕對真實,自然,生動的畫面定格在那一個瞬間。如果使用擺拍,就會缺少生活氣息,同時也不會打動觀者。而藝術攝影創作過程中強調,抓拍和擺拍都可以使用。藝術攝影的攝影師更加強調主體人物心態的完美呈現,他們認為在客觀表達主體狀態的同時,同時也需要一些輔助手段去錦上添花,比如拍攝中人工光源的應用,人物服飾造型上的選擇,後期暗房或者電腦對整體色調的調整等等。都是為了更加完美的呈現攝影師的主觀審美意識。

五、兩種攝影模式對畫面細節和表現的意境是不一樣的

紀實攝影通過對人物細節的深度刻畫,從而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狀態。很多作品都是由於畫面中人物的眼神,表情等細節從而使一幅作品讓人過目不忘。所以說紀實攝影是離不開細節的刻畫。藝術攝影因為更加註重攝影師主觀的審美品位為創作基礎。相比細節來說,更加關注的是作品整體意境的表現。所以這類攝影師認為,攝影是客觀呈現和主觀表現的結合。在一定層度上可以說,藝術攝影可以是唯美的,同時可以是紀實的,同樣也可以是用觀念表達的。攝影師和觀者是需要在審美品位上引起共鳴的。

六、結論

紀實攝影與藝術攝影都是攝影藝術,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數碼時代普及,攝影已經越來越平民化了,人們都在不知不覺當中用相機或者手機記錄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但是如果將攝影上升到更高的一個高度,就需要我們當代攝影師的共同努力。在經歷了攝影170年的歷史過程中,兩種攝影無論從創作模式,表達方式上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通過互相的借鑑融合取長補短,一步一步的成為現如今攝影的兩個大的方向。紀實攝影的客觀呈現,藝術攝影的主觀表現,乍看起來是兩個不同的方向,但是現如今,這兩個方向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當代攝影師也需要不斷的提示自己的能力,開拓眼界,需要更加有創造力的表現方法和技巧,在紀實攝影和藝術攝影創作中為社會呈現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第3篇:淺談情感表現在紀實攝影中的的作用

情感體現裡的“情”是指攝影作品畫面中定個一瞬間的事情,而不是簡單的講故事。在拍攝照片時,情感是形象思想的重要表現方式之一。正是因為帶有情感的,審美表現才能得到昇華為審美意象。紀實攝影以人為基本主體,一幅好的紀實攝影作品,能否突出其中的情感是很重要的,一幅好的紀實攝影,不應只是為畫面好不好看,還要用過捕捉畫面的技巧揭示事件生活最真實的樣子,把事物的主題內涵通過生動的瞬間形象揭示出來,達到遇情於境、情景交融。任何一幅優秀的紀實攝影,都可以從“情”這個視窗中看出他內在的資訊。這就是人們說的“作品是作者感情流露的象徵”。

由於有些攝影師太注重照片的整體效果,結果照片就顯得平淡無味,看後毫無印象,起不到紀實應有的作風。還有一些在拍攝人物時,深入瞭解不夠,對生活的不瞭解,過份執著的追求表面效果,不明白情感表現在畫面中的作用。有些照片只不過是用相機記錄下來,缺少了情感和形象感染力,這樣的照片就像喝了白開水一樣,暗淡無味,無法引起欣賞者的興趣。

1紀實攝影情感表現的重要性

紀實攝影對整體效果要求非常高,拍攝具有這裡時代具有特點的人,這是紀實攝影追求所在,最難拍攝的就是看著平常但是有能反映出人物情感的主題,有些含有很大資訊量,切具有一定價值的,有照片不一定能表現出來,而必須藉助文字進行詳盡的敘述。讀者不能瞭解照片的表達內在意義,就沒有什麼情感可言了。《希望工程》是謝海龍的代表作,他的這組照片有很大的影響力,主要因為他的照片光看就能激發人們對於希望工程孩子們的關懷,看過照片的人都會想要捐出自己的一份愛心,這種情況下,文字的說明,就顯得畫蛇貼足了。他的照片看似簡單但是為什麼沒人比他拍的好,其實就是缺乏了情感。當然還要有敏銳藝術眼光,善於發現美,善於表現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責任以及自己的社會觀,這樣才能真實地記錄反映了問題。

不難看出,好的紀實攝影,通常是神情兼備,而且能傳達出一種資訊,但是一幅好的照片是否能用畫面的形象開傳達出資訊,一定程度上來自於拍攝主題的形象是否符合大眾的情感和行為特徵。這裡的特徵指的是事物標誌的顯著特點,如果拍攝形象的內心情感與外在形象都具備一定的標誌性,那麼他的行為肯定具備了本身語言表達的要素,無須拍攝者話語解釋。這樣的照片才能看出情感。

2攝影作品中的情感性

2.1被攝物件的客觀情感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常常被周圍的一些事情所感動,如果將這些瞬間拍成一幅攝影作品,相信一定是感人的。攝影具備一定的紀實性,所以我們必須真實的記錄現實生活、準確傳達的被攝物件的一切。我們可以利用一些造型手段與光影和環境控制,將被攝物件想要表達的情感直接的、真實地表現在畫面上。拍攝者直接抓拍現場瞬間的氣氛和人物一瞬間的情緒,可以直接拍攝被攝物件情緒,並且深入發現被攝物件在心靈深處的情感的變化。這樣的表現手法是最平常的。被攝物件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有些時候操控被攝物件,其客觀情感並不明顯。

2.2拍攝者的主觀情感

攝影作品是拍攝者內心想法物化以後的形態,他的內容已經不是客觀的還原生活本質,也不是逼真描繪的生活場景。而是通過藝術上的改變,夾雜著拍攝者的思想、審美理想和藝術追求,他是一種心靈化以後的生活和心靈物態化的生活。拍攝者在進行拍攝的時候,總會通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觀察被攝物件,試圖將自己的想法感情帶入到照片當中。拍攝者或是寓情於景或是借景抒情,將主觀情緒隱藏在客觀寫實的藝術當中。照片中的的景是畫面的空間表現,來自於現實的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應和認知,拍攝者會把自己的想法以及感情寄託在畫面內容當中。景是所有照片的基礎,有情無景,那麼拍攝者將無法寄託自己的情感想法;情是照片的靈魂,單單有景無情,那麼照片就成了一種簡單的記錄手段。只有情景交融才能被稱為藝術。因此,攝影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蘊含著主觀的審美認知以及自己獨特的審美情感。

2.3情感的轉移與延伸

情感是表達創作意圖的方式之一,情感的表現讓審美表象提升成成審美意圖。在拍攝照片的過程當中,拍攝者從形式到內容上了解拍攝物件的在審美角度上特點,並且將自己內心的感情傳達在拍攝的作品中。那麼這樣欣賞者在欣賞作品的時候,照片畫面的衝擊足以引起視覺上和情緒上的情感體驗,讓他能夠理解拍攝者想要表達的東西,被作品的情緒所感動。例如謝海龍的作品《大眼睛》一樣,照片中最為精彩的就是的小女孩眼神,他的眼神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都說眼睛是進入內心的視窗,這樣就形成了這幅帶有情感的攝影作品,作品在發表之後得到了很大的關注度,從而這種情感演變成為對所有山區的那些想讀書的孩子們的關注,從而推動了希望工程的發展。

作為一個攝影師,經常會因為人物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所感染從而激發創作的慾望,然而照片同時又在被欣賞的時候激發起欣賞者們內心的感情。所以可以說照片是一個攝影者的全部他講所有外在於內在的都寄託在畫面當中,因此這也成了與欣賞者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樑,它不僅能寄託著拍攝者的情感,也能激發出欣賞者的情感,這種就是在情感上的傳遞與延伸。

3攝影中情感表現的方式

3.1人物面部的情感表現

人們對事情的客觀反映,主要體現在臉上,高興,難過,痛苦等等,因此可以說人的臉,是通往或走進人內心的捷徑。拍攝人物表情,是最直接的情感表現,也是最為突出的,讓讀者一目瞭然。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下,謝海龍的《大眼睛》。《大眼睛》是希望工程的代表之作,其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照片的記錄性質,蘊含著更多的含義及情感。一幅好的攝影作品,能否成功在於如何選擇拍攝的主體,就是人物。人物是攝影畫面的中心,也能直觀的體現出作品主題想要表達的思想。《大眼睛》這幅作品,拍攝者選擇的是一個平常的農村小女孩作為畫面的主體,準確並且深刻的表現了一個農村小女孩渴望讀書,尋求知識的一種狀態。如今這幅作品已經成為了希望工程的標誌。然而《大眼睛》特寫的運用是他成功的另一個因素之一。

3.2人物身體的情感表現

除了人物面部表情可以表達情感之外,身體的動作和姿態也是可以直接表達情感。列如“高興的跳了起來”這裡就是用動作來體現人物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本能反應會在不經意間現實出來。也就是說瞬間的捕捉。

最早提出這一方法的'是法國攝影家H·卡蒂埃·布勒鬆。他提出的攝影概念“決定性的瞬間”也就是瞬間的捕捉。就拿他最膾炙人口的照片來說。他於1958年拍攝的《男孩》就體現了這種風格。他沒有深沉的主題,卻是他最為經典的一幅作品,一個小男孩的兩隻手裡,各抱一個大的酒瓶,躊躇滿志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好像完成了一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一樣。照片中的的男孩位於照片的中央,他昂首挺胸,邊走邊跳。身體顯得很輕盈,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了他的心裡是十分高興的。因此身體也是表現情感的手法之一。

4結論

攝影是一種交流的方式,但他沒有語言,他用一種藝術形式並且傳遞著感情。特別是對於紀實攝影這類具有真實記錄生活場景的攝影方式。因此本文意在研究攝影作品的情感表達,以及體現方式。托爾斯泰曾說,“藝術起源於人們想把自己的感情傳達給別人,於是想要重新喚起這種感情,通過某種外在的形式表達呈現出來”。人們在觀察生活的時候,並不是被動的接受生活的資訊,而是融會了思想,隱藏了主觀的意識。我們將這些情感轉移到我們的被攝物件上,最終形成我們的攝影作品。作為攝影作品的創作者,如果要避免使攝影變成單純的記錄和複製,就要在創作過程中融入情感。

第4篇:淺談新聞攝影與紀實攝影的關係

一、引言

從1839年達蓋爾攝影術的發明開始,攝影行為就在人類社會中飾演著重要角色,幾乎在人類所有活動中,人們都在以這種形式那種形式利用攝影為人類自身的存在、發展、完善服務。傳播媒介的發達及先進的光電子技術發展的今天,攝影的普及性和易於被各階層人士接受的特性包容並蓄地以攝影文化的形式滲入現代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照相機以它的公正、真實、直接可視等無與倫比的客觀性包容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紀實攝影還是新聞攝影都可以客觀地反映事物的狀態以及事物的發展,可以起到一種記錄的作用。近幾年來,無論是新聞攝影還是紀實攝影,都是很受歡迎以及最常被使用的兩種方式,但是這二者卻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二、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概述

(一)紀實攝影概述

1.紀實攝影概念

紀實攝影是以記錄生活現實為主要訴求的攝影方式,與新聞攝影略微不同的是,紀實攝影都是來源於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如實反映生活的一些狀態。如果非要做一個比喻的話,紀實攝影更像是一種紀錄片,具有記錄和儲存歷史的價值。

2.紀實攝影的價值意義

與新聞攝影相同,紀實攝影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特點,首先,光看名字我們就可以知道,所謂紀實,指的就是記錄事實,因此,針對於紀實攝影來說,一定具備真實性;另外,與新聞攝影不同,紀實攝影具備一定的美感,也就是在拍攝時,攝影師會比較注重拍攝的效果以及拍攝的質量,而不是抓拍或者只是為了取證現場;同時,紀實攝影還具備一定的歷史性。所謂的歷史性主要指的是紀實攝影可能是為了記錄某一個瞬間或者是記錄某一個事件而特意拍攝的。由此可見,光從特點上就可以發現紀實攝影與新聞攝影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性。

(二)新聞攝影

1.新聞攝影的概念

新聞攝影,指的是以圖片的形式記錄正在發生的事件,然後再借助於這些圖片對該事件進行新聞報道。之所以很多人喜歡新聞攝影的方式來代替傳統的文字新聞,一方面來說這種新聞攝影的方式更具有說服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種圖片與文字共存的方式更具有吸引力,可以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新聞攝影一般都是有很少的文字說明,大部分的真相以及事件發生的過程都靠圖片來展示以及說明。

《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中針對於新聞攝影的解釋是這樣的:“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說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資訊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由此可見,針對於新聞攝影來說,其主要的核心還是在於藉助於圖片實現對於新聞的報道以及傳播,其主旨還是新聞。

2.新聞攝影的特點

新聞攝影一共具有四大特點:首先,就是時效性。因為新聞最注重“新”字,必須是在事件發生以後第一時間進行報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具有時效性,如果是發生很久的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事情,那就稱不上是新聞了。因此與文字新聞一樣,攝影新聞也需要具備時效性,這是新聞攝影的第一個特點,同時也是最重要以及必須具備的特點;第二個是真實性。所謂的真實性就是要保證圖片所拍攝的內容一定是絕對真實的,不可以偽造,更不可以斷章取義進行報道,混淆視聽。虛假的新聞報道不僅會被譴責,還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因此,對於新聞攝影來說,第二個需要具備的特點就是真實性。第三個是典型性。所謂的典型性指的是新聞攝影的圖片要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間三方面。不能隨意的一個瞬間都用來報道,換句話說,就是要做到簡潔性,要讓觀眾在看到圖片的第一時間就能捕捉到事件發生的重點。最後一個特點是現場感,所謂的現場感。指的是圖片的拍攝都是現場抓拍的,不是特意佈置的場景,也不是特意擺出動作,更不能一味追求藝術效果,而忽略了新聞的特性。

三、紀實攝影與新聞攝影的區別

(一)紀實攝影主題先行,新聞攝影講究時效

針對於紀實攝影來說,大都是攝影師提前擬定好一個主題,然後攝影團隊根據擬定好的主題去尋找與此相關的事件或者是場景,進而實現圖片與主題的統一性。比如中國紀實攝影的代表作,解海龍“希望工程”,從這個拍攝活動開始之前,他就已經想好了自己要拍攝的主題是什麼,於是他便跟隨著自己設定好的主題進行拍攝,尋找合適的背景、合適的視點以及合適的構圖,整個拍攝過程都比較自由,且比較輕鬆。但是針對於新聞攝影就不同了。新聞攝影並不是事先擬定好主題進行拍攝,而是根據現場拍攝的圖片進行主題的擬定,且新聞攝影更要求注重一個“新”字,比起畫面的美感,新聞攝影更需要的是畫面的真實性。由此可見,新聞攝影新聞處於主導和支配地位,決定著攝影的目的、內容與手段,而紀實攝影則比較被動。

(二)評價的標準不同

針對於紀實攝影,大家的評價標準是主題的創新性以及拍攝出來的照片的效果的好與壞,而針對於新聞攝影,大家評價的標準都是新鮮性、重要性、接近性、真實性以及客觀性等等。紀實拍攝更具備主觀性,而新聞拍攝要求的是客觀性。針對於新聞攝影,要求必須是現場進行拍攝的,可以不考慮畫面的美感,只要保證畫面的真實性以及畫面的清晰性就可以了,而針對於紀實拍攝來說,則恰恰相反,必須注重畫面的審美效果。針對於紀實攝影來說,所拍攝的內容可以是新鮮的,也可以是已經存在的,可以是對於事件的記錄以及對於歷史的記錄,但是新聞攝影則恰恰相反,新聞攝影必須保證足夠新鮮,必須具備時效性。這是新聞攝影的最本質特徵,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特徵。由此可見,由於基本特徵不同,導致針對於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的評價標準也是大相徑庭。

(三)紀實攝影從創作上與新聞攝影不同

針對於紀實攝影的創作來說,是結合了攝影師的主觀意見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特例事件來進行結合的,是具有很鮮明的主觀性特徵的;而對於新聞攝影來說,新聞攝影要求的是客觀性創作,如果做一個比喻的話,紀實攝影好比是命題作文,而新聞攝影好比是話題作文,創新性以及創造性要更強一些。另外,在創作上,二者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對於美的追求。紀實攝影更注重美感,而這個卻是新聞攝影不需特殊注重的。針對於拍攝的不是很好的新聞攝影,我們不會說攝影師技術不好,我們會說很真實;而針對於拍攝的稍微有一點偏頗的紀實攝影,卻會被批判成攝影師技術不夠高。由此可見,二者確實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紀實攝影還是新聞攝影,都可以稱得是各有千秋,二者無論是在特點特徵、創作要求、評價標準上還是審美角度上都存在很多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的存在決定了二者各自的價值,同時也保證了二者的存在意義。希望在本文相關的一系列的描述以及介紹下,可以讓大家更清楚地認識到什麼是新聞攝影、什麼是紀實攝影,以及二者到底有著怎樣的區別。

第5篇:淺談紀實攝影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聽上去似乎是一種很崇高的精神,但是在具體的拍攝中,攝影家們應該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體現自己的人文關懷精神。近幾年來,都市報出現並逐漸佔領市場、很多老版的報紙都開始改版以及網路的的快速興起,大量的新聞圖片被各種週刊、網頁應用,也因此出現了一大批紀實攝影師,還有很多隻是普通的用手機記錄下來一個事件,也被稱之為紀實攝影。雖然我國的紀實攝影現在正在處於量變到質變這個轉變的階段中。這些年來也確實湧現出了一些比較好的照片,但是對於週刊,報紙,網路的需求還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這些極速出現的攝影師們多數是業餘的,水平也是層次不齊,確實缺乏實踐的經驗,缺少專業的知識。正是因為如此,即使每天網路上漫天遍野的紀實新聞,但大多數都是拍的極為隨意,甚至有些是不雅的,不適宜被公眾所知道的,這些問題就是目前紀實攝影的現狀,這種現狀就是因為缺乏人文關懷。

1人文關懷的主要問題

攝影師在各種新聞事件的拍攝中,不僅僅是以採訪者,拍攝者的身份,很多時候也是新聞事件的目擊者和參與者。由於紀實攝影都是在一個真實的環境裡,實際現場可能很嚴肅端莊,也有可能很混亂,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突發一些不可預見的情況,不可預料的東西太多,不定因素太多,所以攝影師在拍攝現場的不正確、不合適的做法,很容易影響到整個事件的自然發展。這不僅僅是在給現場添亂,也會為自己的採訪、拍攝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這個時候有經驗的攝影師就尤為重要,而有經驗的攝影師都會懂得如何更好地處理,體現出自身人文關懷的精神。

在紀實攝影中,如果沒有深入的調查和對現場情形及時的正確的判斷的能力的話,就不容易抓住事件的本質,不易發現拍攝物件的真實想法,拍出的照片就會或是圖不達義,或是言過其實,只是僅僅停留在表面,挖不到深入的東西,從而導致人文關懷的缺失。不同的人或事物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拍攝,當你拍攝人物的時候,如果你用了超廣角鏡頭導致人的身體畸變,會使畫面看上去讓人很不舒服,所以拍攝不同的東西要選擇相應的正確的方式。攝影師要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儘量避免傷害被拍攝者的情感與利益。拍攝時不僅僅要掌握好的時機,也要關注人本身。

人文關懷也有反面的現象存在。有些不專業沒有人文關懷的攝影師就會在不經意間表現出了一種無視拍攝者,只顧著自己的利益的情況。還是要說到廣角鏡頭的運用,用廣角鏡頭可以達到一種誇張的效果,但是這樣子就絲毫不顧及被拍攝物件的感受,僅僅追求自己要的效果。而有些週刊為了版面效果和發行量也會經常把這些擁有“視覺衝擊力”的東西發表出來,而不去關注被攝者的心情。所以說,人文關懷不僅僅關乎人的愛心,還和個人的道德有關。

在我的理解裡,其實人文關懷並不用很刻意,在日常中就可以發現,雖然日常並不那麼令人振奮,但人都是過著平凡的日子,不是都說要從生活中發現美嗎。在如今的中國,攝影與社會的聯絡仍然處於比較低的程度,攝影家們寧願爬山涉水到遠方去拍攝壯麗山河的美景,去拍攝少數民族,和我們不一樣的種族,卻不願意把目光投向自己身處的城市,去發現自己的身邊點點滴滴。這些攝影師把人文關懷狹義為風光花草,卻對於身邊的日常無動於衷。這可能就是如今人文關懷存在的最大問題吧。

2紀實攝影師該如何更好地實施人文關懷

攝影在這整個社會中生存著執行著,就會受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和制約,特別是如今媒體逐步走上市場,網路越來越普遍於我們的生活,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很容易迷失方向。更何況我國的紀實攝影至今還不是很成熟,在很多方面都不是很完備,所以要想讓攝影師們都表現出人文關懷,所有的紀實攝影界的人都要付出努力,才能推動紀實攝影的發展。

首先,作為一個紀實攝影師,應該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要尊重事實,尊重人性,按照事物本來的情況來反映生活,這時作為紀實攝影必須要有的專業素養。一定要客觀公正,不能僅僅是為了追求效果,追求觀眾的追捧。其次,紀實攝影師肩負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就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個無處不在的鏡頭,一顆時刻準備好的關懷之心。我們要營造的是一個寬容和諧的社會,讓每個人在人文關懷的氛圍中成長,在這樣環境的薰陶下,那種精神就駐紮在了心裡。切記不要把人文關懷僅僅放在臺面上,說說而已,要在實踐裡表現出來才是真的!

3人文關懷在紀實攝影中的價值體現

人文是什麼,它泛指了這個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的表現、現象。人文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觀念。在這裡的人文所指的還有文明的成分,人文其實是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一種文化的現象,也是社會現象的綜合。所以人文會因為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歷史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其所反映出來的東西也會有所不同。

人文攝影,“人文”這個概念是很有廣度和深度的意義。“人文攝影”這個名詞,它的含義很難說得清楚。在我看來,人文攝影跟環境和社會有很大程度上的關聯,和人的關係也密不可分,但人文攝影不等於人像攝影。人文攝影,它既是一種文化概念,又是一個攝影體系。人文攝影講究的是社會態度也就是群眾態度的表現,不過也要講究美學。從我的理解上來看,所有一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或者精神文明那都是人文的表現。人文攝影最重要的拍攝手法就是一定要“真實”。是用來表現某個“人”以及和他相關的環境等,從一種人性的高度來關注這個“人”的生存的狀態、生活的方式、他的精神層面,以及他的未來和發展。從精神觀念上解釋人文攝影的話,人文攝影是以研究人文的視角,以人文關愛的情懷,去擁抱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和其他攝影型別不同的就是它的獨特視角,去發現、挖掘、提煉獨特的人文精神以及甚至發現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4人文關懷的特點

從表現物件和角度來說,新聞紀實攝影是關注有新聞價值、有社會意義的“事物”為主,那麼人文攝影就是關注“人”為主。紀實攝影中的人文關懷是指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以被攝者為主,通過對被攝者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的採訪和拍攝,採取的最大可能保護被攝者心理精神和物質利益的行為,這是一種人性化的做法。在紀實攝影中,人文關懷最為經常出現的就是在新聞界。新聞傳播與人文關懷有共通點,那就是本質都是以人為本,新聞報道是為人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如果非要說在其他領域的人文關懷是專門針對某個人或者某群人的的某一方面的需要的話,那麼人文關懷就可以普及到個人,社會,國家,無論是普通群眾還是弱勢群體,都是其中一部分。對於拍紀實攝影的攝影家而言,在他們的工作中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就更會尊重他人,優先考慮被攝者的感受,這不僅是攝影者最基本的職業要求,也是攝影者職業素質的表現。攝影者在工作中不僅僅要履行自己職責,堅守自己職責,還應該具有他人關心關愛的情懷,要對被攝者多一些同情和體諒,簡而言之就是多一些人文關懷。人文攝影中最為重要和獨特的特徵就是人文情感,人文精神的傳達!

5結論

紀實攝影真實的、客觀的反映了事物本來的面貌。紀實攝影在允許的範圍內,把社會現實記載了下來,使整個人類社會很好的瞭解了各種各樣的人和風情。當然,人文因素在這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人文關懷的思想在紀實攝影中擔當了很大一部分作用,也是起著主導的作用。紀實攝影不僅僅是對一種文化的紀錄,對生活的紀錄更是對人們在社會中的態度的紀錄,對精神的紀錄。而我們為什麼需要人文關懷,因為這是一種精神價值,心中但凡有了這種價值觀,作品就會有了力量,就會蘊育著深厚的內涵和情感。

第6篇:紀實攝影藝術表現技法的研究

紀實攝影是凸顯紀實性、真實性、強調客觀反映的攝影形式,其目的在於紀錄社會現實,使更多的人關注社會、干預生活。隨著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外來文化的影響、價值觀的改變、敘事模式的建立以及觀看視角的改變,對紀實攝影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在當代紀實主義中,藝術性的表現也正在被逐漸的發覺和接受。只有追求真實自然的藝術性,才是紀實攝影的永恆魅力。攝影師應瞭解紀實攝影的概念和特徵,明確紀實攝影的真實性與藝術性的關係,正確把握紀實攝影的真實性和藝術性,運用攝影技術去進行紀實攝影的藝術性創作。

一、紀實攝影概述

到目前為止,攝影的各個學派對紀實攝影的概念範疇略有不同,而我的理解是攝影人對現實世界中具有社會歷史意義的人與人、人與生活、人與環境和社會發展的關係作相對全面的、真實生動的描寫,以影響或啟示觀眾對被描寫物件的關注與正確認識的一種攝影樣式。

從攝影技術誕生起就有紀實的特點,是藉助光學原理將現實事物呈現。在發展早期並沒有得到社會的正確評價,隨著各類報刊的發展,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需要一些形象性的報道時,社會才意識到紀實攝影真實紀錄生活的特點,決定它的價值取決於照片自身的資訊價值,用事實說話,內容勝過千言萬語。其特徵是社會性、歷史性、文化性和系統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大量攝影作品都是以紀實性作為主要特徵與功能存在。常見的紀實攝影主要有見證重大歷史事件、關注特助人群、定格當下生活、捕捉重要現象、記錄社會文化等,一般包括圖片故事、圖片系列、圖片短評等類別。

二、藝術攝影概述

攝影的“藝術性”是什麼?就是通過影像反映生活、表現思想感情所達到的準確、鮮明、生動的程度以及形式、結構、表現技巧的完美程度。就是利用光線、線條和影調等構成所需的造型語言,並藉助這些語言來表現它獨自或共同賦予人們的形式感、形式美感。

攝影又稱“拍照”,其藝術性在“拍”而不在“照”,如果攝影人機械地照下取景器中的場景,沒有融入自己的思想,就是“照”。而“拍”就截然不同,它是攝影人通過仔細觀察和大腦的形象思維,結合自己的審美經驗,運用一定的藝術語言和藝術手法技巧等攝影藝術語言,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思想情感轉化為具體、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的創造性活動,而絕非是僅僅按動快門機械式的記錄和再現。

總之,藝術攝影只要有攝影的元素,就可以根據靈感和想象,運用各種攝影技法來創作表現。

三、紀實攝影和藝術攝影的關係

攝影術誕生至今已近一百七十年的時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飛速發展,各個攝影學派不斷地創立並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們在學術上有分歧,也有共鳴,尤其對攝影的紀實性與藝術性的相互關係問題比其他問題討論得相對較多。

(一)紀實攝影和藝術攝影的對立

紀實攝影首要是將客觀發生的影像記錄下來,真實性列在第一位,注重事實本身。在特種情況下,甚至可以放棄技術性的要求。在重大突發事件中攝影,就是圖片有點跑焦,清晰度不夠,還是要刊發,因為事件場景不可複製。但是,如果這幅圖片偏重藝術性,虛無縹緲、如夢如幻,就不能被刊用。

全球很多媒體都對紀實照片的真實性提出了極嚴格的要求,必須儘量避免影響正在發生的事件,不加任何干涉,在不被覺察中拍攝到的影象,因此也給攝影人運用藝術表現手段帶來了一定限制和難度。

(二)紀實攝影和藝術攝影的統一

紀實性是原則,佔絕對的指導地位,藝術性服從和服務於紀實性。一幅真正優秀的紀實攝影作品,一定是紀實性和藝術表現力的完美結合。

紀實攝影作品的真實性必須放首位,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藝術創作,藝術必須為紀實性服務,在不干擾、不影響,甚至不破環、歪曲真實事實等情況下,可以採取恰當的藝術表現手法拍攝,從而達到更加良好的視覺效果,但決不能因為追求藝術而歪曲和偏離了真實性原則。在實際創作中,有一定拍攝經驗的攝影人並非為藝術性表現而表現,而是在紀實攝影作品裡很恰如其分地融入了藝術表現的元素。

四、紀實攝影藝術化常見的幾種表現技法

一張好的紀實攝影作品不僅讓受眾者為其內涵所震撼,也要被表現形式新穎、生動所感染。在越來越追求真善美的今天,藝術性已經成為紀實攝影作品真實性的必要表達載體。

(一)構圖

構圖是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間安排和處理人與物的關係和位置,把個別或區域性的形象組成藝術的整體。好的構圖在保留要素的情況下提倡創新,不僅要將點、線、形態、光、色彩等進行搭配,還要運用視覺要素把它們組織起來,提升藝術感染力。

(二)用光

攝影是光影藝術,沒有光,就沒有影,一個成功的攝影家,也就是一個光影學家,用光來作畫,用光來寫詩,用光來抒情。只有摸透光的變化規律,瞭解它所帶來的藝術效果,才能創造性用光和利用光的特殊性來表現作品的藝術特殊效果。

(三)色調

色調也是黑白攝影的影調,指黑白灰,有高調、低調和中性調之分。色調是藝術攝影的靈魂,由明暗反差和豐富的色彩來組成。無論是明朗亮麗,還是低沉濃郁,都給人以清新震撼的感覺。

(四)透視

攝影在一個平面的二維平面上,能展現三維世界,即表現出事物的高度、寬度和深度。攝影人在攝影中有意識地依靠鏡頭和攝影的技法,思考、追求和強化透視效果,使畫面更加有新意。

(五)質感

質感是創造藝術美、賦予人們形式美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同立體感一樣,使一些作品的畫面增添光彩,增強藝術感染力。如果畫面上所表現的物件清晰度不夠,畫面模糊,不是漆黑一團,就是白版一塊,表現不出質感來,不僅會影響作品的真實性,而且會缺乏吸引力,無法使人產生鮮明的印象。

(六)節奏

藝術美的靈魂是有節奏的,在攝影作品中的再現和組合更是豐富多彩。在紀實攝影表現中,利用環境、人物、線條和色調,形成若干個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韻律和節奏是攝影中的一種重要構圖方法,當一張照片中包含富有韻律和節奏感的要素時,能讓觀看者產生一種審美上的愉悅感。

(七)動感

動感常採用虛實和動靜對比的方法來表現。就是通過快門速度控制曝光使畫面部分清晰,部分模糊。表現動感有追隨法和靜止法。追隨法即相機隨動體的移動而轉動,形成主體與相機相對靜止,而本來靜止的背景、前景等相對運動,結果影象主體清晰,背景變成模糊的線條。靜止法相機不動,用慢門拍攝的方法,達到運動的主體模糊,靜止的背景清晰,具有更強烈的動感。

(八)瞬間

攝影瞬間是指事物或物體在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的記錄。攝影是空間與瞬間的美的組合,在變化過程中抓拍,從而獲得震撼人心的藝術佳作,把美留給人間。但瞬間不是紀實攝影的專利,在藝術攝影中,拍攝人像作品、社會生活作品都要求攝影人瞬間抓取人物神態表情和精彩的典型瞬間。即使是風光攝影,也要瞬間抓取。比如,稍縱即逝的光影、千變萬化的浮雲流水、美景中的任何動物等。

(九)創意

紀實攝影作品也要求不斷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創意就是創立新意。作為一名攝影人,應該意識到攝影不是機械地記錄,而是表現個性、思想、洞察力、想象力和審美能力的手段,如果創意與攝影技巧完美結合就會相得益彰。

五、結語

總之,在紀實攝影中,雖然真實性的還原是首位,但藝術表現力的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一幅優秀的紀實攝影作品應是真實性和藝術表現力的完美結合。每一位紀實攝影者都應該練就一雙慧眼,去捕捉稍縱即逝的精彩瞬間;勤於實踐,磨鍊敏銳的眼光和快速的反應能力,在紀實攝影中貫穿藝術性的原則與元素,從而提升紀實攝影作品的表現力。相信經過努力,我國的紀實攝影事業將會蒸蒸日上,為人民塑造新形象,為時代譜寫新篇章,拍攝出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統一的作品,記錄當代、留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