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為什麼寶寶斷奶期一定不能缺營養

愛好 閱讀(3.18W)

最近,常有家長反映說,自己的孩子出生後一直在吃母乳,生長髮育都挺正常,可從6個月後起,孩子的長勢越來越慢了,到1歲時已是瘦骨嶙峋。這讓父母很困惑:按理說,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營養品,為什麼孩子吃著吃著卻越來越瘦呢?

為什麼寶寶斷奶期一定不能缺營養

對此,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為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對營養素的需要量也在不斷增加。

4個月的嬰兒,每天需要母乳約1000毫升,但此時母親的泌乳量每天只有700~800毫升,而且母乳中蛋白質和礦物質的濃度已大不如前,若要滿足孩子的生長髮育需要,就必須慢慢新增各種輔助食品,併為以後逐漸給孩子斷奶做準備。這個從單純依靠乳汁餵養到完全斷奶的過渡時期(相當於出生後4~10個月),就是人們常說的斷奶期。

很多父母忽略了斷奶期的重要性,以為只要有了母乳就不需要再新增輔助食品了,即使新增也只是新增一些諸如奶糕、稀粥或麵條之類的東西。然而,這些食品只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缺少嬰兒所必需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以及各種礦物質,其結果會使孩子一直處於蛋白質和能量不足的困境中。

有關調查表明,我國嬰兒在出生後的頭3個月生長速度均超過了歐美國家的水平,但從4個月起生長速度逐漸減慢,到6個月時已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水平,此後繼續不斷偏離,到2歲左右不少孩子已處於營養不良狀態。

從出生到2歲,是人一生中生長最快的時期,如果這一黃金時期受到干擾,以後再要想辦法彌補就十分困難。

腦的發育更是如此,嬰兒期發生營養不良,會對腦細胞和智力帶來嚴重影響,即使以後努力補充各種營養素也收效甚微。

研究還發現,因缺乏斷奶期營養,孩子抵抗力也會下降。

根據營養學原則,斷奶食品應達到下列要求:

①營養素種類齊全、比例恰當;

②不含任何激素、糖精、色素;

③口感好、容易消化吸收。

一般可選用蛋黃、肉糜、魚泥、稀粥、麵條、蔬菜、水果、食用油脂等常用食物,經互相搭配加工而成。其中粥、面可提供較多的碳水化合物和能量,蛋黃、肉糜、魚泥可補充蛋白質、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蔬菜、水果可補充適當的水分和維生素c。

吃得好就是營養好嗎?

“吃得好”就是“營養好”的觀念,導致許多爸媽盲目為寶寶進補,使得寶寶小小年紀就吃入超量食物,以獲得高量的蛋白質。照理,寶寶應該非常健康活潑才對,可事實上,許多寶寶的身體狀況卻不盡如人意。

傳統印象中的“吃得好”,就是多吃魚、肉、蛋、奶、河海鮮等,因為這些食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讓寶寶的肌肉、骨骼、面板得到良好的發育。

那麼為什麼吃這麼多高營養的食物,寶寶還不見得健康活潑呢?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均衡搭配的問題。

兒保專家提醒爸媽,應該認清“吃的好就是營養好”的誤區,除了要讓寶寶吃魚、肉、奶蛋之外,米飯、粗糧、蔬菜水果對於寶寶的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纖維等。而拿碳水化合物來說,它是身體的燃料,為大腦的工作提供動力,對疾病的防範起到重要作用,營養專家也認為,寶寶每天攝入的熱量,50%到60%都應來自碳水化合物。

至於纖維,它也是人體必需的,雖然它不提供熱能,但卻有利於通便,能讓寶寶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所以,要讓寶寶營養好,不是光吃些含有高蛋白質的食物而已,而是要膳食平衡、不挑食,一日三餐葷素搭配。

一定要追求高蛋白質嗎?

那麼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到底要不要追求高蛋白質呢?

這應該看寶寶情況而定的。蛋白質對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形成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人體的肌肉、骨骼、面板,甚至負責生化反應的酵素、荷爾蒙及決定遺傳基因的DNA,都必須以蛋白質作為原料,我們可以誇張一點的說,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需要蛋白質。

而蛋白質其實是由小單位的胺基酸所組成的,參與合成蛋白質的胺基酸之中,約有8-9種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而必須由食物中獲得的。所以,當寶寶出現體重不足、生長緩慢,甚至出現臉、手、下腿水腫等症狀時,爸媽就應留意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了。

此外,在寶寶營養充足、活潑健康的狀況下,爸爸媽媽還是擔心寶寶蛋白質攝取不夠,而一味的給寶寶吃些含高蛋白的食物、營養品,就需特別小心寶寶的身體承受能力。

因為寶寶的胃腸道很柔嫩,消化器官沒有完全成熟,消化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如果蛋白質的攝取過量的話,容易有副作用,如蛋白質中的胺基酸代謝時,會增加含氮廢物的形成,加重寶寶腎臟排洩的負擔等。

而長期攝入精細的蛋白質,也可能會影響寶寶的消化道處理能力。長期吸收精細的蛋白質食物,會讓寶寶的消化功能得不到訓練和發揮,根據“用進廢退”的規律,消化功能反而不容易得到很好的發育機會。如果有這些消化功能減緩發育、腎臟負擔大的狀況出現,反而會影響了寶寶的健康,所以爸媽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一味追求高蛋白質,以免給寶寶身體帶來的太多負荷。

其實蛋白質只是寶寶營養攝取的一部分,其它如谷糧、蔬果等也是寶寶能夠健康發育的重要元素,爸爸媽媽要做的,其實是保證寶寶營養攝入多元化、達到平衡膳食需求,純粹追求高蛋白的食物,要謹慎而為之。

不同年齡對蛋白質的需求

一般情況下,每100ml的母乳約含有1g的蛋白質。多數嬰兒奶粉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大約是母乳的兩倍。

對於新生的足月寶寶,有一個這樣的標準:每天每公斤體重大約需要2g的蛋白質,如果按體重3公斤來計算,每天給新生兒喂630ml的母乳或者450ml的嬰兒配方奶粉,就能滿足嬰兒對蛋白質的需求了。

早產兒相對來說需要的蛋白質要更多一些,通常每公斤體重需要3—4g的蛋白質。當寶寶長到與足月寶寶一樣大時(2.5公斤以上),對蛋白質的需求就和一般足月新生兒一樣了。

嬰兒所攝入的大多數蛋白質用於生長髮育。特別是在孩子生長速度最快的頭一年,孩子對蛋白質的需求比一生中的`其他時間要多,大概是成人的3倍。這個階段蛋白質的獲得途徑主要是母乳或配方奶。通常來說,1歲以內的小朋友吃700—800ml母乳或配方奶,基本就能獲得足夠的蛋白質。

1—3歲的孩子,每日蛋白質的供給量大概為35—40g,這個階段孩子的飲食已經非常豐富,父母可以通過肉、蛋、魚、豆類及各種穀物類來給孩子提供足夠的蛋白質。例如:每天400—500ml乳製品+魚肉類100g(約等於大排半塊、或兩片魚肉)+豆製品類50—100g+蔬菜水果類各50—100g(約等於5顆小青菜或一根香蕉)+米飯類100g(約等於1/3碗的飯)。

冬天到來,氣溫開始下降,天氣也變得乾燥起來。寶寶適應能力差,面板稚嫩,與成人相比需要更多的水分,容易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一系列“陰虛內熱”的徵象。做好各項保健措施,對維護寶寶健康十分重要。為此,專家提醒廣大家長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一、合理添衣:

冬季天冷,要及時為嬰幼兒加衣保暖,以抵禦風寒的襲擊。但是,不必穿得過暖。這是由於面板毛孔仍處於開放狀態,且嬰幼兒體表面積大,活動後易出汗,極易著涼。另外,嬰幼兒衣物穿得過多,勢必會限制其手足的活動,甚至影響到呼吸,特別是嬰幼兒需要手足與各種東西接觸、感覺,以加深對外界的瞭解和適應。因此冬季孩子所穿的衣物要寬鬆、舒適,為孩子提供更多手、足活動的機會。

二、強化營養:

冬季,食慾與消化功能自動調節到最佳水平,是嬰幼兒體重增加最迅速的季節,所以應強化營養供給,除要注意適當補充肉、蛋、奶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外,更要補充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一類。食物應注意碎、軟、細、爛。粗糧細作,粗細、幹稀、葷素、甜淡搭配,注意色香味型,做到合理搭配,力求做到平衡膳食。由於冬季新鮮蔬菜、水果相對較少,孩子容易缺乏某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從而影響其生長髮育。所以,冬季還要補充些維生素,但不要給孩子進食補品。另外,還要注意培養嬰幼兒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使之能夠心情愉快地從食物中獲得充足、均衡、全面、合理的各種營養素,才能促進身心健康與生長髮育。

三、通風換氣:

取暖裝置的應用,使室內外溫差過大,孩子進出極易受涼。如果害怕孩子受涼而整天緊閉門窗,會造成室內新鮮空氣不足,使寶寶發育不良,抵抗能力減弱,容易罹患各種感染。另外,由於冬季日照時間短,如果孩子閉門不出,會由於缺乏日光的照射,維生素D合成不足,導致佝僂病的發生,因此要保證居室內有一定的陽光,即便是寒冬也要注意嬰幼兒房間的通風換氣,每天2次,每次20-30分鐘,新生兒及小嬰兒室溫保持在22-23℃,大孩子保持在20℃左右。

四、加強鍛鍊:

嬰幼兒體格鍛鍊可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如日光、空氣、水。初冬開始冷水鍛鍊是一種適應寒冷的方法,應該逐漸培養孩子用冷水洗手、洗臉的習慣,即使到了嚴寒時節也不要放棄。還可進行空氣浴,嬰兒可在室內進行,每次1-2分鐘,但室溫不應低於20℃;幼兒冬季持續時間以20-25分鐘為宜。有條件的最好進行水浴,可從溫水(32-40℃)逐漸過渡到冷水(20-32℃);對嬰兒應注意水溫愈低,則與身體接觸的時間應愈短。如果遇上晴好的天氣,應當讓孩子到戶外活動,日光照射應儘量裸露面板。經常讓孩子到室外進行體育鍛鍊,如打球、跳繩、踢足球、做操、跑步等,可增強機體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