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佛教美術的對中國畫色彩的影響論文

愛好 閱讀(2.05W)

一 佛教美術的興起、傳入及形式

佛教美術的對中國畫色彩的影響論文

1 佛教美術的興起及傳入

在兩千五百年以前,也就是公元前六世紀,在古老的迦毗羅衛國世界,幾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產生了。迦毗羅衛國是古印度的王國,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佛教在古印度出現的時候,中國正是春秋戰國時期,也許那個時候的中國人不會知道,佛教對中國將會產生的影響。

佛教最早何時傳入中國,沒有十分確鑿和統一的說法。有古籍記載最早是在西漢時期傳入中國。在國內的古蹟佛像來看,在四川發現了東漢時期的佛像和菩薩像。所以,可以這樣說,早在中國的漢朝時期,佛教及佛教美術,已經傳入中華大地。佛教在古印度產生之後,向外界傳播,對亞洲及世界產生了影響。佛教的傳出分兩個方向,一個是南派,主要是對東南亞各國,形成了小乘佛教。另一個是北派,即佛教傳入中國後,經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和改造後傳到日本和朝鮮半島,形成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對中、日、鮮的文化和美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 佛教美術的形式

佛教美術主要有三大形式:建築、雕塑和壁畫。佛教美術是佛教傳播與發展的產物。佛教美術主要是用來宣揚佛教教義,提供佛教場所和為佛教服務的。佛教美術的三大形式是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的。佛教建築本身就是佛教美術的一種形式,那麼在寺廟中的和佛教有關的各種塑像及寺廟中的壁畫,石窟中的雕塑及壁畫也是佛教美術的形式。很多古代的佛教寺廟現都不復存在,所以很多佛教壁畫也就消失了。但是在石窟中的古代佛教壁畫儲存得相對完整,這也讓我們有機會欣賞到較早時期的佛教美術。

佛教美術包括建築,雕塑和壁畫。其中,佛教建築有石窟,佛塔和佛寺這三種類型。佛教最早的建築形式就是石窟。早在漢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在綿長的絲綢之路上,石窟作為最早的建築形式,儲存了大量的佛教雕塑和壁畫。石窟其實是指開鑿在石壁上的崖洞裡的寺廟。所以石窟也叫石窟寺。石窟寺的作用和性質與在地面的寺廟一樣。那麼把寺廟開鑿在崖裡的原因可能跟不易損壞較為適合儲存有關係。歷史其實也證實了這一點。現在在新疆和敦煌儲存的大量石窟寺就證明了這種形式的寺廟的確是經得起時間和戰亂的考驗的。在歷史記載中的很多寺廟由於朝代的更迭,戰爭的破壞和歲月的侵襲都不復存在了。所以作為最早期的佛教美術形式的石窟大量的儲存還要感謝祖先的智慧和創造。佛教建築中佛塔也是其中之一。初期中國的佛塔建築受印度的影響,以塔為中心,四周環繞殿堂和僧人住處。塔中供奉舍利和佛像。後來慢慢隨著建築風格的演變,佛塔不是中心,而是建寺廟的前後及單獨開闢一個地方專門供奉塔。大雄寶殿成為寺院的中心建築,以中心殿堂為中軸線,依次建造比較重要的殿堂。佈局和結構都很嚴謹。形成了中國風格的佛教建築。佛教美術中的雕塑和壁畫的題材是很多的。其中,雕塑包括佛像、菩薩像、明王像、羅漢像、高僧像、天龍八部像、供養人像等。壁畫內容既包括上述的佛教形象,也包括佛傳圖、本生圖、佛經變相、水陸畫、雜畫等。這些雕塑和壁畫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與佛教建築結合在一起的。

二 佛教壁畫——新疆龜茲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佛教美術對中國畫色彩形成產生影響主要是平面繪畫為主的壁畫這一形式。在佛教美術傳入中國的初期,石窟壁畫的異域畫風及色彩給中國本土繪畫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和豐富。沿著佛教傳入我國的路線,佛教美術也影響著沿途的繪畫風格,中國佛教石窟壁畫主要是新疆龜茲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為數量最多和藝術水平最高。

1 新疆龜茲石窟壁畫的型別及色彩特點

新疆是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第一站,也是中國石窟藝術開始的地方。中國的佛教石窟從新疆起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分佈。新疆擁有中國時間最早,規模最大,位置最西的石窟群。所以新疆石窟藝術在中國佛教石窟研究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新疆龜茲石窟是新疆石窟數量的五分之三,最能表現佛教美術的輝煌。

龜茲石窟主要分佈在庫車、拜城、新和境內,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庫木吐刺、森木賽姆、克孜爾尕哈、克孜爾、托克拉克埃等石窟。這些地方共發現了9處石窟群,239個石窟有壁畫遺蹟。其中克孜爾石窟有216個。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的千佛洞是龜茲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石窟最多的石窟群。克孜爾石窟開鑿的時間是不同的,在三世紀末及7世紀以後均有開鑿。不同的時間開鑿的石窟壁畫風格也是有差異的。

2 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畫的型別及色彩特點

敦煌莫高窟是另一個能集中體現中國佛教壁畫最高水平的石窟群。敦煌莫高窟早在前秦時期公元366年就已經開鑿,先後很多朝代都有開鑿,直至元朝。可以說,莫高窟在距今16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其藝術歷程。莫高窟的形成,與其地理特點是分不開的。在敦煌境內河西走廊,是漢朝和唐朝的交通要道,也是東西文化藝術的交融之處,所以作為從西域傳來的'佛教在此形成大量的石窟壁畫也是不足為奇。

本生圖、佛傳圖和因緣故事圖都是屬於故事畫。另外還有佛像畫,裝飾畫和民間神話題材。這個時期的壁畫畫面內容突破了時空的界限,人物造型具有濃郁的裝飾味道和拙樸。用線有力,豪放潑辣,色彩飽滿而深沉。給觀者一種神祕而真實,強烈,陰鬱而激盪的感覺。這種宗教的神祕感和悲劇性的主題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將那個時期的宗教情感充分完美地表達了出來。

三 以新疆龜茲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為代表的佛教壁畫色彩對中國畫色彩的影響

一 色彩調式的豐富

色彩中國繪畫在漢及其以前是以五行色為主,以黑紅為主色調,這在戰國、秦漢的繪畫中都有很好體現。佛教藝術傳入之後,改變了這一面貌。

克孜爾石窟壁畫多以青綠為主調,多用石青、石綠等富有裝飾性的礦物色。“在色彩運用方面最明顯的特點是以藍顏色和石綠色組成的冷調傾向。這種色彩特徵和整個西域以及印度的建築色彩有密切關係”。同樣,敦煌早期壁畫以石青,石綠構成的冷調色彩為主色調,也是深受佛教美術及龜茲畫風的影響,如北魏248窟的“供養菩薩”,西魏249窟的伎樂天,西魏285窟的“五百強盜成佛”,北周290窟的“佛傳之五”都是典型例證。此外,隨著佛教的傳入,在繪畫中使用金、銀的觀念影響了北方西域地區的繪畫。“可見通過佛教的傳播,西亞尤其是印度美術的色彩觀對中國西域與北方地區的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 色彩渲染立體畫法的成熟

除了色彩調式發生改變之外,色彩渲染立體感的畫法在中國出現,也是佛教美術的影響。張僧繇是在中國較早運用此法的人。他的“凹凸花”畫法,利用“朱及青所造,遠望眼暈如凹凸,近視即平。”另外還有隋唐之際的尉遲乙僧父子也長於凹凸畫法,“其用色沉著,堆起絹素而不隱指,”這很不同於“跡簡意淡而雅正”的中原繪畫傳統。中國畫家對於這種暈染法與中國傳統豐富的線描技法糅合進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繪畫色彩樣式,正如楚啟思所說“中原地帶的唐、宋時期工筆重彩人物,花鳥、山水中的皴染法,也是受此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在此以前的時代中,每以純粹的平塗著色,無渲染之例。”

三 空靈淡泊的審美情趣為文人畫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美學基礎

“佛教的中道宗與道家哲學有某些相似之處,中道宗與道家哲學相互作用,產生了‘禪宗’”。禪宗作為道莊化的佛學,其哲學思想文化及色彩觀對於文人畫的興起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結語

佛教美術的產生及傳入,對於我國本土的中國畫色彩有著深遠的影響。一方面,異域的石青、石綠為主的藍綠色調豐富了原有的重彩中國畫用色習慣,使重彩中國畫形成了較為完整和豐富的色彩體系。另一方面,佛教壁畫中的立體暈染法也進一步推進了重彩中國畫的繪畫技法的成熟。由此激發了一些中國畫家在繪畫方法上的突破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