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第二學歷>自學考試>

自考《國小數學教學研究》專項試題「簡答題」

自學考試 閱讀(1.8W)
  自考《國小數學教學研究》簡答題(一)

1、我國傳統國小數學課程內容的結構與呈現有些什麼樣的特徵?

自考《國小數學教學研究》專項試題「簡答題」

(1)螺旋遞進式的體系組織;(2)邏輯推理式的知識呈現;(3)模仿例題式的練習配套。

2、我國21世紀國小數學課程內容從知識的領域切入的結構?

國小數學課程內容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這構成了數學課程內容的知識性結構。

3、選擇國小數學課程內容的主要依據有哪些?

(1)依據義務教育的性質和需要;(2)依據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3)依據國小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

4、選擇國小數學課程內容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基礎性原則;(2)可接受性與發展性相結合的原則;(3)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4)教育作用原則。

5、國際上國小數學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呈現的發展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1)在選擇上表現出“切近兒童生活”的價值取向;(2)在呈現上表現出“強化過程體驗”的價值取向;(3)在組織上表現出“注重探究發現”的價值取向。

6、在當今的世界範圍裡,國小數學課程內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點?

(1)注重問題解決;(2)注重數學運用;(3)注重數學思想與數學交流;(4)注重資訊處理;(5)注重數學體驗;(6)注重數學活動。

  自考《國小數學教學研究》簡答題(二)

1.簡述從數學知識的分類看,國小數學學習又可以分為哪些基本的型別?

(1)概念性知識(陳述性知識)的學習;(2)技能性知識(程式性知識)的學習;(3)問題解決(策略性知識)的學習。

2.簡述國小數學認知學習的過程和目標的不同,學習任務大致可以分哪些型別?

(1)記憶操作類的學習;(2)理解性的學習;(3)探索性的學習。

3.從學習的歸類水平來區分,國小數學認知學習主要有哪些水平級?

(1)零級水平:將呈現在面前的物件作為一個訊號來觀察其結構。(2)一級水平:將一些符號作為觀察的物件。(3)二級水平:將一些關係的邏輯特徵作為觀察物件。(4)三級水平:能區分命題與逆命題。

4.數學學習任務與學習層次的關係?

(1)學生在學習中所呈現的學習層次,與認知學習的任務和目標要求有關。因為不同的學習認知任務和目標要求,決定著不同的學習認知的思維水平。(2)學生學習的層次還與教師的教學組織策略有關,教師可能對教材作出不同的處理和對教學的不同組織,學生學習就可能存在不同的層次。(3)學習層次還與學習者自已的學習策略直接相關。

5.認知遷移的實現主要取決於哪些因素?

(1)物件的共同因素;(2)已有經驗的概括水平;(3)定勢的作用;(4)學習的指導。

6.兒童的空間知覺能力的發展有哪些階段性特徵?

(1)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2)空間概念的建立逐漸從外顯特徵的把握髮展到從本質特徵的把握;(3)空間透視能力是逐步增強的。

7.從數學知識分類角度出發,數學能力主要有怎樣的分類?(1)認知;(2)操作;(3)策略。

8.兒童的數學認知能力的非層次性差異可以從哪些角度來分類?

(1)具有個性特徵的數學能力類別;(2)在結構型別中所表現出的能力差異;(3)在數學學習風格中所表現出的能力差異。

  自考《國小數學教學研究》簡答題(三)

1.程式教學的基本流程?

(1)解釋——即向學生講清怎樣使用教學機器來學習。包括程式的使用、程式中指令的意義以及機器的操作方式等。(2)顯示問題——即通過教學機器,將需要學習者學習的教材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循序漸進地一個一個地呈現出來,期待著學習者的一個相應的反應。(3)解答(反應)與確認——即學習者對機器呈現的問題作出自已的應答(反應)並獲得機器的判定。

2.發現學習的基本流程?

創設情境——提出假設——檢驗假設——總結運用

3.發現學習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1)發現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提倡讓學生自已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主動獲取知識。(2)發現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生學習的認知過程,重視認知結構、知識結構和學生的獨立思考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3)發現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作用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而是促進學生積極地去思考並參與幫助學生知識的獲得。

4.探究學習的主要特徵?

(1)強調學習就是學生自已參與、捲入和經歷分析與認識的過程。(2)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3)強調學習過程的開放性。(4)探究學習有別於發現學習。

5.探究學習的理論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運用時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探究教學模式對學習主體的適用性。(2)注意學習材料的選擇與呈現。(3)注意教師引導的適度性。(4)加強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和探究能力的發展。

6.再創造學習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與發現教學模式相比,再創造教學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徵:(1)“發現法”是處於較低層次的一種“再創造”活動,並未真正接觸數學思維的本質,它必須進一步發展。而“再創造”則是貫穿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教學原則。(2)“發現法”教學中,學生學習任務就是讓學生去發現這些一個又一個客體。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教師設計好的一個個問題去發現目標,從某種角度說學生還是處在被動狀態;而“再創造”教學的基礎是數學現實理論,認為數學學習是由客觀世界與學生頭腦中的“數學現實”互相作用融為一體的過程,數學學習的任務是不斷豐富和提高學生所擁有的“數學現實”。整個過程,學生始終在主動、積極、創造的狀態之中,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

  自考《國小數學教學研究》簡答題(四)

1.國小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的基本特徵?

(1)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活動的過程;(2)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以數學問題為媒介的相互作用過程;(3)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

2.傳統的國小數學學習方式特點?

(1)客體性;(2)單一性;(3)接受性;(4)封閉性。

3.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主要取決於哪些要素?

(1)由於生活經歷以及個性差異,造成了每一個人對數學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對數學學習的理解也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因而每一個人的學習方式也是有差異的。(2)不同的數學學習任務與目標的不同,即便是同一個人,其實現數學意義的理解和形成數學能力的方式也是有差異的。(3)每一個人的數學認識能力、水平、風格乃至於數學學習的策略等具有明顯的個性差異特徵。

4.課堂學習活動中學生參與的基本含義?

主要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身心投入,它反映的是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方式和行為努力的程度。它包括行為參與、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

5.學生參與對學習結果的影響?

(1)學生的行為參與對一般的計算和解答簡單的常規數學問題(如應用題)的成績影響較大,而對一些開放性的或綜合性的非常規問題解決的成績沒有顯著影響。(2)學生的認知參與對一般的常規數學問題解決的成績影響不大,甚至還表現為淺層次認知參與對常規數學問題解決的成績的正面影響反而比深層次認知參與的正面影響要大。但是,學生的認知參與對具有開放性或綜合性的非常規數學問題解決的'成績影響較大。(3)學生的情感參與對一般的常規數學問題解決的成績沒有顯著的影響,但是,學生的情感參與對一些具有開放性或綜合性的非常規數學問題解決的成績影響較大。

6.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和角色?

(1)教師在課堂學習活動中起設計和組織的作用;(2)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起引導、激勵和促進的作用;(3)教師在課堂學習活動中起診斷和導向的作用。

7.在課堂學習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而學生則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之間是按主導與主體之間的不斷錯位滑移來實現相互作用的。(1)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切合的引導予以體現;(2)對話是國小數學課堂學習的基本互動形式;(3)課堂教學是一個人與人之間充分交流與分享的過程。

8.構成國小數學課堂活動的要素有哪些?這些因素構成了哪些國小數學課堂活動的基本矛盾?

(1)教學活動的共同體;(2)教學活動的物件;(3)教學活動的過程特徵。構成如下三對矛盾:(1)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之間的矛盾;(2)學生認知的心理特點與數學學科特點之間的矛盾;(3)兒童數學與成人數學之間的矛盾。

  自考《國小數學教學研究》簡答題(五)

1.構件課堂教學策略的價值?

(1)教學策略是教師確定教學組織過程的依據;(2)教學策略有助於抉擇有效合理的教學方法;(3)教學策略是影響學生學習方式選擇的重要因素;(4)教學策略是評價教師教學行為的一個重要依據。

2.構件教學策略的主要原則有哪些?

(1)準備原則;(2)活動的原則;(3)主動參與的原則;(4)興趣性原則;(5)個別適應的原則(也稱“差異性原則”)。

3.現代課堂學習中教學組織策略的特點?

(1)運用情境的方式呈現學習任務;(2)數學活動是以任務來驅動的;(3)探索是數學活動的重要形式。

4.國小數學課堂學習中有哪些基本的教學組織型別?他們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1)接受型的教學組織:教師通過在課堂學習中的各種提示性活動,如講解、提問、示範、演示等方法,來幫助學生接受並內化既定的數學知識,形成既定的數學技能。(2)問題解決型教學組織: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問題解決為目標,以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對話與討論、實驗與嘗試等為手段,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組織。(3)自主型的教學組織:這種型別的教學組織,最大的特徵就是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控制性被大大地減弱,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在課堂學習中佔了主導地位。它通常都是由教師先提出問題,或呈現一個問題情境由學生自已提出問題,然後由學生獨立的(或在一定的引導和幫助下)去嘗試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建構數學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數學素養。

5.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主要體現在那些方面?

(1)教學方法不是一個不變的程式結構;(2)不同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可以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3)同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行為方式;(4)教學方法在一堂課中往往是交替使用的。

6.如何通過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1)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明確自已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2)幫助學生依據學習內容確定自己的學習方式;(3)注重兒童自已的經驗、興趣和學習方式,寧可改變自已預設的教學計劃;(4)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策略和方式參與學習;(5)讓學生運用各種方法去觀察物件,預見結果,檢驗假設;(6)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呈現出的不同反應整合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之中。

7.常見的教學手段有哪些?

(1)操作材料;(2)輔助學具;(3)電化裝置;(4)計算機技術。

  自考《國小數學教學研究》簡答題(六)

1.國小數學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

(1)對國小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活動質量進行判斷,從而改善他們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策略;(2)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和進步進行判斷,從而激勵他們進一步參與到數學的學習過程之中;(3)為教師與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提供諸如行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資訊反饋,從而幫助他們隨時修正或發展;(4)使教師與學生能進一步明確數學學習的預期目標,並共同為達到這個目標而努力;(5)促進教師對兒童的學習方式、行為方式以及情感的認識,改善兒童對數學的價值、對學習的態度以及參與學習的情感。

2.國小數學學習評價主要有那些?

(1)導向價值;(2)反饋價值;(3)診斷價值;(4)激勵價值;(5)研究價值。

3.國小數學學業評估的目的主要有那些?

(1)為學生了解自已的數學學習提供反饋的資訊,以便讓學生通過反思自已的學習過程來調整自已的學習行為、情感和策略的參與水平。(2)幫助學生改善對數學以及數學學習的認識,進一步瞭解數學以及數學學習的價值,發展自已的數學素養。(3)幫助教師進一步瞭解兒童對數學的態度和情感,瞭解兒童的數學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瞭解兒童數學和數學學習的水平,瞭解兒童形成數學自信心的過程,從而改善教師的教學組織。(4)幫助教師與學生一起進一步完善數學課程,調整課程計劃,生成新的學習。

4.國小數學學業評估的基本原則?

(1)發展性原則;(2)過程性原則;(3)全面性原則。

5.國小數學學業評估的基本內容有那些?

(1)對數學價值的瞭解;(2)數學知識意義的建構;(3)數學技能的形成;(4)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水平;(5)數學思想與方法的獲得;(6)數學學習的態度與情感;(7)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6.可以建構哪些促進學生髮展的學業評估的策略?

(1)過程性評價——評價的策略之一;(2)發展性評價——評價的策略之二;(3)表現性評價——評價的策略之三。

7.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有那些?

(1)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2)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