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銀行從業>

銀行專業資格考試《風險管理》考點解讀

銀行從業 閱讀(2.25W)

風險管理是指如何在專案或者企業一個肯定有風險的環境裡把風險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減至最低的管理過程。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銀行專業資格考試《風險管理》考點解讀,希望對大家考試有所幫助。

銀行專業資格考試《風險管理》考點解讀

 風險管理體系

  第一節 風險管理

  考點:高階管理層(★★★)

《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強調,高階管理人員應當按照董事會要求,及時、準確、完整地向董事會報告有關本行經營業績、重要合同、財務狀況、風險狀況和經營前景等情況。

在我國商業銀行,高管層層面普遍設立負責對風險管理政策制度、風險管理和風險水平等進行審議的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對信用風險進行審議的信用風險委員會,負責對市場風險進行審議的市場風險委員會,負責對操作風險進行審議的操作風險委員會,負責對流動性風險進行審議的資產負債委員會;在各分支機構層面,一般也會根據風險管理工作需要,設立風險管理相關委員會。

隨著銀行對風險管理重要性程度認識的提高,一些國際大型銀行開始在高管層層面設立首席風險官,具體負責組織實施銀行風險管理工作。《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也指出,商業銀行可以設立獨立於操作和經營條線的首席風險官。首席風險官負責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並可以直接向董事會及其風險管理委員會報告。首席風險官應當具有完整可靠、獨立的資訊來源,具備判斷商業銀行整體風險狀況的能力,及時提出改進方案。首席風險官的聘任和解聘由董事會負責並及時向公眾披露。

 考點:風險管理部門(★★★)

風險管理部門在高管層(首席風險官)的領導下,負責建設完善包括風險管理政策制度、工具方法、資訊系統等在內的風險管理體系,組織開展各項風險管理工作,對銀行承擔的風險進行識別、計量、監測、控制、緩釋以及風險敞口的報告,促進銀行穩健經營、持續發展。

《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建立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並確保該部門具備足夠的職權、資源以及與董事會進行直接溝通的渠道。商業銀行應當在人員數量和資質、薪酬和其他激勵政策、資訊科技系統訪問許可權、專門的資訊系統建設以及商業銀行內部資訊渠道等方面給予風險管理部門足夠的支援。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部門應當承擔但不限於以下職責:對各項業務及各類風險進行持續、統一的監測、分析與報告;持續監控風險並測算與風險相關的資本需求,及時向高階管理層和董事會報告;瞭解銀行股東特別是主要股東的風險狀況、集團架構對商業銀行風險狀況的影響和傳導,定期進行壓力測試,並制定應急預案;評估業務和產品創新、進入新市場以及市場環境發生顯著變化時,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

巴塞爾委員會2015年釋出的《銀行公司治理原則》強調了“三道防線”在風險管理流程中的作用,指出風險治理框架中應包括建立“三道防線”及清晰的職責描述。風險管理的“三道防線”,指的是在銀行內部構造出三個對風險管理承擔不同職責的團隊或管理部門,相互之間協調配合,分工協作,並通過獨立、有效地監控,提高主體的風險管理有效性。“三道防線”的模式構建了一個風險管理體系監督架構,充分體現了風險管理的全員性、全面性、獨立性、專業性 和垂直性。

業務條線部門是第一道風險防線,它是風險的承擔者,應負責持續識別、評估和報告風險敞口。風險管理部門和合規部門是第二道風險防線。

風險管理部門負責監督和評估業務部門承擔風險的業務活動。合規部門負責定期監控銀行對於法律、公司治理規則、監管規定、行為規範和政策的執行情況。風險管理和合規管理部門均應獨立於業務條線部門。內部審計是第三道風險防線。內審部門對銀行的風險治理框架的質量和有效性進行獨立的審計。

與風險管理“三道防線”相呼應,前中後臺分離體現了通過職責分工和流程安排形成的相互監督和制約的風險治理原則。通常,前臺主要是市場營銷部門,負責對公司類、機構類和個人類目標客戶開展市場營銷,推介金融服務方案;中臺主要是財務管理和風險管理部門,負責信用分析、貸款稽核、風險評價控制等,後臺主要是人力資源管理、稽核監督、業務處理、資訊科技等支援保障部門。前中後臺職責劃分清晰,嚴格分離設定,通過流程安排和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促使其相互約束、緊密配合。前中後臺分離是從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轉變的重要環節。風險管理部門獨立於前臺營銷部門,通過構造組織內部監督的方式實現了關鍵監督管理部門的相對獨立,有效控制前臺營銷部門過分偏重短期利益而犧牲長期利益的做法,保證了銀行的穩健經營。

考點:風險偏好維度和指標(★★★)

風險偏好框架的建立是一項漫長而艱鉅的工程,商業銀行應該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為核心,全面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和技術,持續地完善風險偏好框架。

在風險偏好設定與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的期望。

(2)將風險偏好與戰略規劃有機結合。

(3)向業務條線和分支機構傳導。國際金融協會針對風險偏好的傳導提出以下四點意見:①機構應當加強關於風險偏好框架的內部交流與培訓,且高管層也必須親自參加;②為各個業務條線和部門設定風險限額,將風險偏好轉化為業務開展的實際約束;③各個部門負責人應當基於自身風險狀況制定各自的業務計劃,並向下屬闡明其風險和限額政策;④對業務條線和分支機構的風險保持持續關注,以促進風險偏好的動態更新。

(4)持續地監測與報告。

  考點:風險偏好概述(★★★)

風險偏好是商業銀行在追求實現戰略目標的過程中,願意且能夠承擔的風險型別和風險總量。這一概念來源於風險管理實踐活動,也可以翻譯為“風險敞口”。例如,風險管理能力較強的商業銀行可能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大,將資產更多地投資到高風險領域(如新產品、新興行業等),從而追求較高的收益;風險承受能力較小的商業銀行,為了防止出現重大風險或損失,將資產重點投入到低風險領域(如成熟的市場、高信用等級的客戶、低風險產品等),從而獲取較低但穩定的收益。

風險偏好是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定為銀行戰略層面的內容,是董事會在考慮利益相關者期望、外部經營環境以及自身實際的`基礎上,最終確定的風險管理的底線。制定明確的風險偏好,有助於商業銀行更清楚地認識自身能夠承擔的風險,明確表達對待風險的態度,同時也有助於在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形成一個共同交流的基礎。如果沒有明確的風險偏好,商業銀行可能盲目追求財務利潤、發展速度和經營規模而過度承擔風險,導致經營發展不可持續;也可能過於謹慎保守,片面規避風險而只能獲取過低的收益,甚至喪失發展機遇;或者在銀行內部造成董事會、管理層、不同業務領域、分支機構對風險的“胃口”迥異,各自為政,從而使銀行經營管理處於“混亂”狀態。

商業銀行一般採用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標相結合的方式闡述風險偏好。

常見的定性描述有:達到或超過目標信用級別、確保資本充足、對壓力事件保持較低的風險暴露、維持現有的紅利水平、滿足監管要求和期望等。定量指標通常包括資本類指標、收益類指標、風險類指標及零容忍度類指標。資本類指標反映銀行希望維持償付能力、維持持續經營能力的資本水平,主要有: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等;收益類指標反映銀行收益水平,主要有:收益波動、經風險調整後收益、每股收益增長率等;風險類指標一般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聲譽風險等各型別風險指標,反映銀行對不同風險可以接受的水平或程度;零容忍度類指標反映了銀行對某些經營活動範圍或風險型別的接受程度為零。

風險偏好指標選取需要體現全面性和重要性。全面性是指指標設定要反映銀行主要利益相關者的期望,並覆蓋銀行經營中面臨的主要風險。重要性是指風險偏好重在明確需長期堅持的重要目標、方向,重點突出核心指標、關鍵指標。

風險偏好指標值的確定要體現穩定性和合規性原則。一是穩定性原則。風險偏好指標是銀行經營管理中的關鍵核心指標,指標值應保持相對穩定,不宜頻繁調整,以保證銀行業務的平穩發展。二是合規性原則。銀行的外部利益相關者中,監管機構對銀行有明確的監管要求,風險偏好至少不能突破監管機構的要求,因此在風險偏好指標取值方面,銀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監管標準作為目標值的下限或上限。

建立有效的風險偏好框架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從我國商業銀行建設情況來看,雖然大型商業銀行基本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對風險偏好進行了闡述,但由於受限於資料支援、計量模型的不足,各行主要是借鑑監管要求,設定一些整體層面、綜合性較強的指標,具體指標值的設定一般以最低監管要求為基礎,參考同業水平設定。此外,將風險偏好分解落實到業務部門和分支機構,對於大部分商業銀行也仍是一項艱鉅的挑戰。從國際商業銀行建設情況來看,國際金融協會的調研報告顯示僅26%的機構將風險偏好真正落實到業務條線,37%的機構能將風險偏好與日常決策相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