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社會工作者>

2017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實務》模擬練習題及答案

社會工作者 閱讀(2.35W)

  一、案例分析題

2017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實務》模擬練習題及答案

1[案例分析題]

李女士,女,35歲,大學本科學歷,原來是一家醫院的護士,身體非常健康,半年前遭遇一場交通事故後雙目失明,因此丟掉了工作。李女士的老公是一傢俬企的中層管理人員,收人很不錯,但是工作忙碌,無暇照顧李女士。李女士有一個5歲的女兒,上幼兒園,由保姆接送上學。李女士失明後,母親搬過來和他們一起生活,照顧她的日常起居,但由於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好,逐漸感到力不從心。社群也沒有相應的機構能為李女士提供專業的陪護服務和康復訓練。

半年來,李女士身上的傷逐漸康復,但她始終無法接受自己失明的事實,常常一個人關在房間裡,不願意與人交談,也不願意出門;李女士的情緒起伏很大,有時候情緒低落,一個人默默流淚,有時候脾氣暴躁,亂摔東西。事故發生前,李女士是一個性格開朗的人,結識了很多朋友。事故發生後,她的好多朋友都上門來看望她,可是她根本不願意見朋友,朋友給她打電話問候,她也不會接。

李女士的老公很擔心妻子的狀況,於是向社會工作者尋求幫助。

問題:

1.請界定本案中的服務物件系統、目標系統和行動系統。

2.請說明通用過程模式中 “四個基本系統”對社會工作實務的意義。

3.請以人類行為與環境理論為框架,界定本案例中服務物件李女士的問題和需要。

參考解析:

1.根據系統理論,通用過程模式將社會工作的服務系統看作是由社會工作者、服務物件、改變的目標和為達到改變目標而採取的行動組成的,這四個因素又稱為“四個基本系統”。

社會工作的實務過程即是根據人與系統在其環境中的互動狀況來決定介入目標,確認改變要涉及的人和系統及其相互間的關係。社會工作者要確定誰是他的 “變遷努力”的受益人,誰是“變遷努力”的合作者,誰是需要改變或影響的人。

服務物件系統即是社會工作服務的服務物件,也是社會工作服務的直接受益人。本案中的服務物件系統包括李女士的老公和李女士,李女士的老公是現有服務物件,是他前來求助並使用了服務,李女士是潛在服務物件,雖然目前沒有來機構見社會工作者,但未來有可能使用機構的服務。

目標系統是指為了改變服務物件系統的目的需要改變和影響的系統。本案中的目標系統包括李女士本人、李女士的母親、李女士的老公、他們的女兒、保姆等,為了幫助李女士,這些人都需要做出一些調整,還有社群也沒有提供相應服務的機構。

行動系統是指那些與社會工作者一起努力,實現改變目標的人,是社會工作者的合作者。本案例中李女士的母親、李女士的老公、他們的女兒、保姆等作為目標系統的部分同時也可以成為行動系統,協助社會工作者幫助李女士,還有李女士原來單位的同事、朋友等都可以成為行動系統。

2.社會工作實務通用過程模式中的 “四個基本系統”為社會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實務工作的基本參考架構和助人活動的介入藍圖,為社會工作者開展實務工作提供了一個分析工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四個基本系統幫助社會工作者識別出改變服務物件系統所必須完成的一般任務。通常需要完成的任務順序是:首先從服務物件系統獲得授權並與之訂立助人關係簽約,其次需要辨識出目標系統,最後再發展實現目標的行動系統。

(2)四個基本系統使社會工作者懂得,需要改變的不只是服務物件系統。社會工作者不能假設求助的人就是主要的介入目標,因為服務物件系統不一定與目標系統完全吻合。

(3)行動系統的規模或組成只有在確立了改變的目標系統之後才能確定。

(4)社會工作者必須與不同的系統建立關係,與一個系統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巧不一定適用於其他系統,與不同規模和型別的系統工作需要掌握更專門化的知識。

(5)組織作為一個系統,在改變過程中常常扮演重要的角色。社會工作者除了與個人、群體和社群以外,組織也會成為社會工作者處理問題時的改變目標。這要求社會工作者需要具備組織工作所需的知識,同時也要懂得如何推動組織的改變。

(6)因為行動系統在整個改變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社會工作者需要不斷診斷行動系統的情況。

3.以人類行為與環境理論為框架界定本案例中服務物件李女士的問題和需要。

生理層面,身體需要繼續康復訓練,眼睛需要合適的護理。

心理層面,需要調整自己的認知,接納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態,接納失明的事實;同時需要喚醒對自己、對母親、對女兒、對老公及對家庭的責任意識;需要疏洩負面情緒,平復暴躁的情緒,消除低落的情緒,需要保持較為平靜的心情。

社會發展層面,需要學習盲人的生活技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需要扮演好女兒、母親、妻子的角色;需要重新規劃人生,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需要恢復以往的人際交往。

環境方面,家裡的環境需要一些調整以適應盲人生活。需要家人、朋友、鄰里、社群專業服務等非正式與正式的網路予以支援。

2[案例分析題]

小安,男,26歲,大學三年級時因精神疾病退學。退學後,小安在精神衛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療後出院。小安患病後,母親提前退休全身心地照顧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會機能仍然在慢慢退化。朋友和同學也開始疏遠他,有些居民因偏見而對他指指點點,這讓原本就內向的小安備受情緒困擾,更加沉默寡言,越來越沒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門。小安因為服藥有副作用所以偷偷藏藥、減藥。社群也沒有相應的康復機構。沒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發作。小安在3年內多次出入精神衛生中心,無奈之下,父母將其送入精神病院。

一年後,小安的病情穩定,經診斷可以出院。他想回家,想接觸社會、交朋友,想學點技能從事些簡單的工作。父母為了讓他更好地康復,準備搬到一個環境幽靜、能提供康復和職業訓練的社群居住。自從小安患病以來,父母一直覺得壓力很大、很焦慮,對照料好小安既沒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專業人士提供幫助。醫院的社會工作者準備為小安出院迴歸社群提供服務,並聯絡了社群中的社會工作者。

問題:

1.從社會支援來源看,小安康復的哪些支援存在不足?

2.小安的需要及其家人的需要分別是什麼?

3.整合小安及其家人的需要,基於醫務社會工作的思路,寫出 “出院計劃”的內容。

參考解析:

1.社會支援網路分為正式支援網路和非正式支援網路,對於小安的'康復需要,存在著如下的資源不足:

(1)非正式支援網路:

①家庭。小安的母親雖然提前退休全身心地照顧小安,但是父母仍覺得壓力很大,對照顧小安沒有信心,也不懂技巧。

②親友與鄰里。小安的朋友和同學開始疏遠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見對他指指點點,沒有給予小安關懷。

(2)正式支援網路:小安所在的社群內沒有相應的康復機構,缺少專業支援,也沒有疏導小安情緒和資源連結的平臺。

2.小安及其家人的需要如下:

(1)小安的需要有:

①治療康復的需要。家人和相關人員應該及時發現小安的變化和需要,採取積極的治療方式,使之早日康復,不留後遺症。

②康復環境的需要。環境對於精神病患者的康復尤為重要,應該給小安製造一個平靜、無歧視、無壓力的生活圈。

③職業發展和社會交往的需要。精神病患者康復後需要重返社會,需要及時就業,也需要與外界溝通和交流。小安也表達了其想接觸社會、交朋友、想學點技能從事些簡單工作的想法。

④接受教育的需要。小安在大學三年級時退學,沒有完成學業,因此需要進一步接受教育,學習更多知識,培養必要的技能。

⑤包容理解和關愛的需要。應以平等、包容和友愛的態度對待小安,使小安獲得更多的理解和幫助,以及家人、鄰里、社會的關愛。

(2)小安家人的需要有:

①心理減壓和技能教育。應該向小安父母提供正確的、專業的相關知識,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態,緩解其緊張隋緒和壓力,使其從容面對困難。

②家庭支援和互助小組。家庭支援由不同的家屬組成,共同分擔照顧患者的責任。互助小組則是將有相同需要的家庭組織起來,建立相互之間的聯絡和交流機制,在小組內互相幫助,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3.出院計劃包括進一步治療和康復計劃,計劃的內容包括作息時間、治療時間、散步和鍛鍊身體時間等,為保證小安的病情徹底康復,特制訂出院後為期一年的康復計劃。具體如下:

(1)日常計劃。主要以周為單位,合理安排出院後在社群和家庭中每天的休息、康復、娛樂、學習和社會交往等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時間安排。

(2)康復訓練計劃。針對日常工作安排制訂康復訓練計劃,包括康復訓練的目標、內容、訓練頻率、輔助單位及器具等。另外,小安的病情穩定後,社會工作者可進一步安排一些簡單的社群服務工作,增強小安康復的信心。同時,為小安父母提供精神疾病知識輔導。

(3)轉介計劃。小安病情治療和康復需要社群配合,尤其是在滿足小安交友需要、職業需要等方面,社群、社會工作事務所等機構能提供必要的支援與幫助。同時,小安父母作為患者家屬,需要相關機構能夠幫助減輕照顧壓力、提供精神疾病知識輔導、情緒和社會支援等。在社群居民間倡導接納精神病患者的氛圍,普及精神健康知識,展開社群官傳。

3[案例分析題]

小錦,男,7歲。小錦3歲的時候在家附近走失,被人販子拐賣到了一個偏僻的農村。小錦的父母從來沒有放棄找尋的希望,幾年來一直奔波於全國各地尋找小錦。在各方的努力下,他們終於在失散4年後找到了小錦,並把他從收養他的農村家庭接回了城市的家。回到城市後,小錦對城市生活環境出現了各種不適應,與自己的親生父母在感情上也很疏離,一句爸爸媽媽都叫不出口,平日裡基本不開口和父母說話,甚至很排斥現在的家庭,總想回到那個收養他的家庭去。小錦的父母嘗試各種方法跟小錦消除情感隔閡,他們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週末帶他去遊樂場玩,跟他講述3歲前發生的趣事,儘管他們一直努力嘗試和小錦重新建立感情,但是收效甚微。因為害怕小錦再次走失,小錦的父母每天堅持接送他上下學,幾乎不讓小錦單獨和其他小朋友在社群一起玩耍,為做到更好地陪伴小錦,彌補錯過的那些成長時光,他的媽媽甚至辭去了工作,專職在家照顧他。但是小錦自回城以後一直悶悶不樂,總是很沉默,也不願與人交往,對陌生人總是很不信任,極度缺乏安全感。

問題:

1.從上述案例中分析小錦現在的需要。

2.從上述案例中分析小錦的個人及環境資源。

3.針對小錦目前的狀況,社會工作者應採取什麼樣的介入策略?

參考解析:

1.分析上述案例,小錦現在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發展的需要。兒童的發展需要也被稱為兒童的成長需要,是指兒童為了身心發展需要獲得的關愛、教育和引導。案例中小錦在3歲時走失,被拐賣到了農村,從小就缺失親生父母的愛,也缺乏良好的家庭生活和適當管教,導致回到原生家庭後難以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2)受保護的需要。兒童受保護的需要也被稱為兒童的免遭傷害需要,是指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在身心兩方面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到任何人為的傷害。案例中小錦3歲時走失、被人販子拐賣,身心都受到極大的傷害,導致對陌生人總是很不信任,極度缺乏安全感,不願與人交往。

(3)遊戲的需要。兒童需要遊戲是由其天性決定的,兒童在遊戲中獲得身體的成長,並通過遊戲學會與人相處,逐漸認識和了解社會。案例中的小錦整天由父母陪同,幾乎不能單獨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

(4)社會化的需要。兒童的社會化是兒童逐步瞭解社會、掌握生存技能的過程,是人的社會化過程的第一步。這個過程離不開社會群體、集體、個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也離不開個人主動積極地掌握社會經驗和社會關係系統。本案例中,小錦幾乎不能單獨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平日裡基本不開口和父母說話,總是很沉默,阻礙了小錦社會化需要的發展。

2.從上述案例中分析小錦的個人及環境資源:

(1)小錦的個人資源:身體健康,與同齡孩子相比有更豐富的生活經驗,體驗過不同家庭、城市和鄉村不同的生活。

(2)小錦的環境資源:首先是親生父母對小錦深深的愛,特別是為了彌補錯過的那些成長時光,媽媽甚至辭去了工作,專職在家照顧小錦;其次是農村收養家庭的資源,如果處理得好,小錦可以同時得到兩個家庭的愛護;同學是小錦朝夕相處的夥伴,老師也是有力的支援資源。

3.針對小錦目前的狀況,社會工作者應採取的介入策略主要有:

(1)直接對小錦介入:通過遊戲進行心理輔導,調整小錦的心理狀態,降低小錦對原生家庭的排斥感和對城市的不適應感,增強小錦的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增強小錦對人的信任,提升安全感。

(2)直接對小錦父母介入:調整小錦父母的認知,使其認識到對待小錦不能操之過急,要多給小錦一些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慢慢培養感情基礎,放手讓小錦獨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讓他單獨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增強小錦的自信心和適應能力;教授小錦父母親子溝通方法,例如如何與小錦在遊戲中建立信任關係,促進親子溝通。

(3)與小錦學校的老師取得聯絡,讓老師們在學校給予小錦更多支援和鼓勵,幫助小錦儘快地融入學校生活中。

(4)如果有可能,開設一個由類似適應不良問題的孩子組成的小組,進行團體輔導。

(5)如果有可能,建立與收養家庭的連線,得到收養父母的支援,可以把農村收養家庭作為小錦成長的體驗基地,也可以從中培養小錦感恩的情操。

4[案例分析題]

社會工作者在社群調研中發現,該社群部分低保家庭中,有些因病致貧,家庭照顧負擔較重;有些雖有較強的就業動機,但因缺乏技能,找不到工作;有些則產生了福利依賴思想,缺乏就業動機;有些眼高手低,無法順利就業。

同時,社會工作者還發現社群存在大量資源,例如,該社群位於中心城區,社群內有不少的企業和社會組織,社會福利中心經常開展政策諮詢、就業培訓、心理疏導等服務活動,平時,居民關係融洽,鄰里之問會相互關照,溝通各種資訊。據此,社會工作者計劃整合社群資源,為低保家庭提供服務。

問題:

1.該社群內有哪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群資源?

2.為向低保家庭提供有效服務,社會工作者該如何整合社群資源?

參考解析:

1.正式的社群資源有:社會工作者、社群內企業和社會組織、社會福利中心。

非正式的社群資源有:鄰里、家庭。

2.社會工作者應積極為社群困難群體尋找就業資訊,協調就業資源,爭取培訓機會,向社會用人單位積極推薦,維護困難群眾的就業權益。社會工作者要協助救助物件瞭解市場勞動力的現狀以及就業形勢,避免他們產生不恰當的就業期望,鼓勵其積極接受新崗位,勇於面對新挑戰。同時,針對困難群眾工作技能和知識水平較低的現實情況,社會工作者應當在當地勞動就業管理部門的幫助下,在社群努力開發保潔、保安、綠化、家政服務、日常維修等公益崗位,促進社群就業。這樣既有利於社群服務的發展,也能夠增加困難群體的收入,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具體如下(可自行發揮):

(1)針對因病致貧,家庭照顧負擔較重的低保家庭,組織志願者隊伍一對一進行幫扶,幫助緩解由於家庭照顧帶來的壓力;在符合政策的情況下,對低保家庭給予適當的經濟援助,減輕他們的負擔;依靠社群福利中心及社群醫務室等機構,對低保家庭給予醫療、護理、心理疏導等方面的幫助,幫助他們渡過眼前的難關。

(2)針對低保家庭人員雖有較強的就業動機,但因缺乏技能而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依託社會福利中心對他們進行就業培訓,提高就業競爭力;鼓勵鄰里之間多進行溝通,鼓勵他們多參加就業市場招聘會,瞭解就業市場的就業情況,有的放矢,提高就業應聘成功率。社會工作者可積極開展職業介紹服務,幫助他們與社群內的企業多進行溝通,雙向選擇,實現就業。

(3)針對某些低保戶產生了福利依賴思想而缺乏就業動機有些眼高手低而無法順利就業的情況,社會工作者可以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這方面進行指導。低保政策不是養懶人的政策,只有通過腳踏實地、自食其力,才能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此基礎上,通過家庭、鄰里之間的幫助,加強溝通,瞭解就業新動向,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社會福利機構的就業培訓和指導,提高就業競爭力,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5[方案設計題]

社會工作者阿華在社群需求調查中發現,社群中有一些老年人不參與社會交往,除了不得不出來買菜購物外,幾乎整天待在家裡,這些老人中有的又是獨居老人,阿華偶爾碰到他們熱情地與其打招呼問候,他們只是勉強點頭。阿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想:要是這樣下去,老人的生命力就會越來越低,退化、衰老的程序就會加快,不行!我得為他們做點什麼。

問題:結合案例中描述的社群老人狀況,依據老年社會工作方法設計恰當的服務計劃。

參考解析:

1.問題與需求分析

根據案例中描述,社群老人的主要問題是閉鎖在家裡不出屋,不參與社會交往。人是社會性動物,具有趨群性,人際交往是人類的主要行為。特別是老年人,長期缺少社會接觸會讓老年人的交往能力受損,變得淡漠和了無生氣,強化退縮傾向。因此,社群老人的生活熱情需要被激發和喚醒。

2.確定服務目的與目標

服務的目的即是激發老人的生活熱情,保持和提高老人的生命力。具體目標包括:動員老人走出家門參與社群活動;建立人際交往與社會支援網路;開發興趣參與活動,在其中感受合作與樂趣;挖掘志願精神為社群建設發揮餘熱,作出貢獻。

3.介入策略選擇:組織實施 “動機激發小組”

動機激發小組的目的就是要激發那些不再對眼前或將來感興趣的人。小組活動是用來幫助老年人重新與他人建立聯絡,擺脫一直以為滿腦子裝的都是自己和自己麻煩的狀況。

動機激發小組一般由10 —15名老年人組成,成員沒有患痴呆症或抑鬱症,有一定的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積極參與小組活動。小組活動共有6—12節,每週舉辦一次最好。“動機激發小組”通常挑選相互瞭解的人或有共同興趣的人做組員,會減少一些老年人對加入小組的猶豫。社會工作者需要非常瞭解每位老人,能開展有感召力的小組活動,然後運用掌握的老人情況去激發每個人的興趣。

其工作步驟:

(1)進行家訪,接觸 “宅家”老人,通過問候、同感表達、關懷、即時服務等建立信任關係,瞭解需求,動員對園藝種植有興趣的老人蔘加“園藝一動機激發小組”。

(2)設計小組計劃,計劃六次活動,每次活動一個半小時,半個月聚會一次,六次活動的內容包括:

第一次活動:學習園藝種植知識,請農科院專家通過照片展示、錄影展示、講解等方法講授種植技術,之後組織老人到農科技術基地現場參觀,選購蔬菜種子或幼苗,回家種植。

第二次活動:分享種植經驗,包括展示自己的種植成果,分享經驗,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調整技術。

第三次活動:分享種植經驗,進行團隊建設,推選團隊領袖,建立團隊文化。

第四次活動:分享果實,集體聚餐,享受勞動果實。

第五次活動:探訪農科技術基地,與科研人員研討經驗,建立連線。

第六次活動:總結回顧歷程,發展其他興趣(為以後活動發展主題),培養團隊領袖,工作人員退出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