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社會工作者>

家庭社會工作基本特點-社會工作提問技巧

社會工作者 閱讀(2.11W)

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適當的指導,協助家庭發掘自身及社會資源,增進家庭功能,改善家庭關係,引導家庭自動、自主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從而實現家庭正常運轉的目標。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庭社會工作基本特點及提問技巧,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家庭社會工作基本特點-社會工作提問技巧

  家庭社會工作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壹

服務物件是作為整體的家庭

即以家庭整體為取向,將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的問題都看成是整個家庭的問題,所有家庭成員都是社會工作的服務物件。家庭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其成員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當個別成員出現困難或問題時,其原因可能不僅僅在個人,而可能與整個家庭有關。例如,許多子女的行為問題常常與夫妻之間的婚姻關係不和睦有關。因此,社會工作者並非只對子女的行為問題提供服務,還要協助夫妻雙方協調婚姻關係,進而改善家庭關係,加強子女教育工作。

  貳

服務目標是協助家庭正常運轉

每一個家庭都有嚮往和睦、輕鬆、愉快生活的期望,每一個家庭也蘊藏著豐富的能量與資源,具有解決問題的潛能。因此,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適當的指導,協助家庭發掘自身及社會資源,增進家庭功能,改善家庭關係,引導家庭自動、自主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從而實現家庭正常運轉的目標。

  叄

強調多元方法的融合運用

  家庭社會工作提問技巧:

在家庭社會工作中,社會工作者往往整合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群工作等方法來提供服務。例如,運用個案方法從有問題的個體成員入手來發現和獲取資訊,然後運用小組工作方法對家庭成員進行治療和服務,同時鼓勵家庭參與社群活動,協助家庭加強與社群資源的連線,從而增強家庭功能。

家庭會談是開展家庭社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進行家庭會談時,提問又是社會工作者收集家庭資訊、瞭解家庭互動方式、引導家庭成員思考,增進家庭成員自我瞭解和自我覺察並誘發改變的必要技術。在家庭會談中常用的提問方式有直線式提問、迴圈式提問、差異性提問、假設性提問等。

直線式提問屬於“就事論事”的提問,主要圍繞5W(即when,where,who,what,why)展開,通過直線式提問可以收集大量的相關資訊,並形成對問題的解釋。直線式提問往往直接指向“問題行為”或“問題人物”,也可以指向有需要改變的人或事。這類問題諸如:“問題一般什麼時候發生?”“問題與什麼場景有關?”“問題發生時,一般會持續多久?”“問題的發生常常與誰有關?”等。

迴圈式提問是探索式的,通過對每個家庭成員的輪流提問,以瞭解他們對家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家庭成員的看法,瞭解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社工先問父親:“你兒子和他媽媽平時相處的如何?”然後問兒子:“在你眼裡,爸爸和媽媽彼此相愛嗎?”最後問母親:“你認為你的丈夫和兒子的關係融洽嗎?”在媽媽心中,她可能覺得自己和丈夫早已沒有夫妻感情。可在孩子眼裡,他卻認為媽媽深深愛著父親,因為每次父親在家媽媽都會做一堆好吃的,而父親出門,母親總是會下意識地目送其離開。這種提問方式讓被問者從旁觀者的角度去描述另外兩個人的關係,而被描述者卻能看到在另一人的`眼中,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地與他們自身的感覺不同。這種被描述出來的差異包含極大的資訊,是撬動他們對彼此關係固守態度的有力支點。

差異性提問涉及壓縮症狀,擴充套件無症狀的時間、場合或人事的情境性問題。這種提問可以使當事人受到啟示,即問題行為的發生是有條件的。在提問時,社工要特別注意提出一些“例外情況”的問題。例如:“孩子或者長輩在的時候,你們夫妻倆也總是大聲爭吵嗎?”“除了砸壞茶杯外,孩子還砸過家裡的其他東西嗎,如電視機?”“孩子考試時,你是否還天天出去打麻將?”等。通過這樣的提問,我們也許會發現一個口口聲聲說不管孩子的媽媽遇到孩子考試時就不去打麻將,這樣的“例外”只能說明媽媽的心裡還偷偷藏著對孩子的關心和愛。

假設性提問通過設定一些假設,幫助來訪者以及家庭不斷照鏡子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哪些誘發因素促使不合意的行為再現;例如“如果從現在起媽媽不再打麻將,你爸爸發火的機會是會更多呢,還是更少?”或者激發家庭成員對未來的行為和關係等諸多內容進行構思和規劃,並促使這些計劃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如“請你想象一下,如果我們今天的會談確實有效,你明天會是什麼樣子”等。

一般而言,在與家庭進行會談時,為了得到更加豐富的資訊,我們應靈活採用多種提問方式,例如在與家庭面談的初期,一般可以使用直線式提問,和家庭的成員先談談“是什麼讓你們聚在這裡會談”等簡單的問題作為開始,使家庭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隨後社工可以通過迴圈性提問或假設性提問從多個角度就家庭的疑惑、描述或解釋提出自己的假想,例如,針對一個有孩子得了厭學症的家庭,社工可能會覺得孩子問題的出現其實是為了挽救父母破碎的婚姻。因此,社工可以先問孩子:“如果媽媽喜歡你在家陪她,你得了厭學症之後,就真的可以在家陪她了,你覺得媽媽內心會感激你嗎?”然後問父親:“如果有人說孩子得了厭學症之後,你們夫妻不爭吵了,更親密了,你猜孩子聽見這樣的話會好受一些嗎?”最後問母親:“如果有一天孩子的厭學症好了,而你們夫妻又回到天天吵架鬧離婚的樣子,孩子會不會又病了?”這種迴圈加假設的提問方式通過轉換當事人的視角,讓他們看到多種可能性,並讓家庭內部形成一種溝通,促使他們將孩子的問題行為與家庭裡的人際關係聯絡起來。

除了靈活採用多種提問方式外,我們還要避擴音問中常犯的一些錯誤,如過多使用封閉式問題,或同時問一大堆問題,令案主無從下手;抑或提的問題有明顯的傾向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