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駕照考試>

網約車陷入的危機

駕照考試 閱讀(3.06W)

引導語:最近新政出臺明確了網約車的合法地位,同時只要您的私家車滿足條件就可以從事專車運營,司機也可做兼職賺錢啦。那麼現在網約車到底陷入了什麼危機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2017網約車陷入的危機,歡迎閱讀!

網約車陷入的危機

一、滴滴陷入了怎樣的危機

1正在失去核心競爭力——優質的司機資源

在網約車的行業裡,一個平臺中司機的數量會影響到乘客的等待時間,而司機的質量則會影響到乘客的用車體驗。

優質的司機資源可以說是一個平臺的核心競爭力,而目前滴滴正面臨優質司機資源的流失。

這裡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不科學的派單機制導致了司機端極差的使用者體驗。

第二,平臺的抽成過高,除去油錢保養等成本,司機難以賺到錢。

第三,新政出臺後偏向於B2C的模式,大量有能力全職工作並符合標準的優質司機開始流向競爭對手。

雖然滴滴也在嘗試向B2C轉型,但歸根結底還是一句話:沒有善待自己的司機使用者。

2可能面臨“司機乘客雙減少”的惡性迴圈

滴滴優質司機的減少,會導致兩個方面的結果。一是乘客的平均等待時間上升,打車更加不易,二是乘車體驗的下降。

使用網約車的使用者一般是比較看重等待時間的,網上叫車的便利性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等待時間的長短。

當用戶發現滴滴沒有之前那麼便利後,便會尋找替代方案,進而流向其他的網約車平臺。

而使用者的流失又會導致司機們發現用滴滴不好接單,賺錢更加困難,進而形成加快滴滴優質司機流失的惡性迴圈。

3品牌形象正在倒塌

不科學的派單邏輯使司機油耗增大、使用者等待時間變長;過多的抽成使得司機賺錢少使用者花錢多;加之春節期間的“加價系統”,進一步將滴滴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從“滴滴一下,馬上應答”到“滴滴一下,無人應答”,產品體驗的下降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口碑營銷。

關於糟糕體驗的分享能夠在使用者間取得強烈共鳴,甚至有些微信的.負面評論文章一天的閱讀量就突破了十萬。

朋友圈和社群裡的吐槽接連不斷,對產品的品牌形象帶來極大損害,滴滴的品牌形象正在倒塌。

二、這樣的危機是如何形成的

 1糟糕的使用者體驗

滴滴不科學的派單系統是被使用者吐槽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滴滴的派單邏輯是距離最近,而沒有太多考慮路程和交通狀況。

很多情況下是路程近但需要繞遠,對司機和乘客都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

尤其是春節期間的“加價系統”,這種簡單粗暴地分配車輛的方式更是傷透了消費者的心。

另一方面,平臺抽成太高,司機們在核算成本之後發現賺不了多少錢,也多了無奈和失望。

不注重使用者體驗是非常愚蠢的,為獲得更多盈利而降低使用者體驗則更加愚蠢。

使用者體驗的降低會被使用者深刻地察覺到,並且作為吐槽材料成為負面口碑的一大推手。

抽成提高、司機流失,造成了現在被廣為吐槽的“打車難,打車貴”,也進一步加劇了使用者們的負面印象。

 2從網際網路思維到壟斷思維

網約車本身是能提高車輛使用效率、改善車主生活、增加乘客便利、為計程車行業帶來改革刺激的網際網路思維。

但是滴滴在坐上了頭把交椅之後,其關注的重心恐怕從“如何讓打車更方便”變成了“如何獲取最大價值”。

提高了平臺抽成,也不再那麼關注使用者體驗。

這也許不是創始人所期望的,但燒了投資方的錢,做出涸澤而漁的事兒就身不由己了。

滴滴藉著自己的寡頭地位提高平臺抽成,不少司機抱怨賺不到錢,乘客的出行費用也開始上升,為使用者流失埋下了隱患。

3過分補貼與急於回本

滴滴和快的的競爭、滴滴和Uber的競爭,都展開過燒錢大戰。

乘客出行優惠,司機獎勵紅包,可謂紅包滿天飛。

投資人也看好這一行業今後的盈利前景,因此認為燒錢是值得的。打倒競爭者,活下來的才是贏家。

而打敗競爭者要燒錢,培育市場發補貼也需要燒錢。

投資人在前期願意給錢燒,在後期也就抱著更多撈錢的期許。

投資人的燒錢和補貼不是目的,獲利才是目的。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當滴滴打倒競爭對手後,司機得到的錢越來越少,使用者花費的錢越來越多。

雙方的體驗也開始變得糟糕,快速消耗了使用者的情感資產和品牌價值。

三、滴滴帶給我們的警示

1把使用者放在第一位

使用者資產對於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仗著自己的壟斷地位就開始漲價、不再注重使用者體驗,這絕非長久之計,反而是自掘墳墓。

價格上漲,帶來消費者感知上的強烈對比;消耗使用者的情感聯絡和品牌認知,為競爭者的進入讓出了道路。

即便是銀行業和移動運營商這樣帶有壟斷色彩的行業,一樣有支付寶和微信來攪局。在網際網路的戰場裡,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明天會是怎樣。

 2始終注重使用者體驗

即便是網際網路寡頭也必須始終重視使用者體驗,否則定將給自己埋下安全隱患。

不像是實業體系中某些公司的“愛吃不吃,愛用不用”,在網際網路的戰場中,使用者品牌轉移的成本更加低廉。

當一個產品困擾自己之後,使用者自然會尋找替代品,而產品的競爭對手也會擁有更多機會。

即便是當前近乎壟斷的網際網路巨頭也十分注意這一點。

2月15日,Facebook“一刀切”全線封停中國工具類應用廣告,目的就是保證使用者能夠有一個良好的產品體驗。

這種寧可犧牲鉅額利潤也要保證使用者體驗、壯士斷腕般的精神,滴滴能否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