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教師資格>

2017語文教師資格證「國中」面試真題

教師資格 閱讀(1.53W)

導語:教師資格證是我們想要成為教師的入門坎。國中語文《桃花源記》的考試真題你都知道了嗎?大家跟著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真題解析吧。

2017語文教師資格證「國中」面試真題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國中語文《桃花源記》主要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英國詹姆斯•希爾頓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虛構”了一個叫“香格里拉”的東方城市,那裡有著旖旎的風光、蔚藍的天空和純淨的土地,是一個寧靜、安逸、悠遠、知足、明朗、和諧的理想歸宿。人們常常將自己理想中的居所稱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呢?為什麼說它在“世外”呢?讓我們一起跟隨陶淵明的腳步,探訪那片神祕的土地。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

2.學生自讀課文,嘗試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教師進行糾正和強調。

4.梳理行文線索

(1)用自己的語言複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為故事的不同片段擬寫小標題。

發現桃花源──探訪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三)深入研讀

1.走進桃源生活

教師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探究。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歸納,引導學生明確桃源人的生活及處世態度,進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漁人進入桃花源後,他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引導學生從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兩個角度去思考。)

(2)漁人進入桃花源後,村中人是如何對待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時亂”之後為何“不復出”?漁人“──為具言所聞”後,桃花源中的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麼?

2.以小組為單位總結文中古今異義詞

(1)鮮美,古:鮮豔美麗,今:(味道)新鮮

(2)交通,古:交錯相通,今:指運輸事業

(3)妻子,古:妻子和兒女,今:專指男子的配偶

(4)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不管

(5)絕境,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四)拓展延伸

帶領學生一起歸納總結桃源生活。

陶淵明為我們呈現的桃花源是一個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裡,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的理想社會,描寫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幸福生活圖景,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隱含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抨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望。

(五)小結作業

有人說陶淵明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發現桃花源→探訪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理想社會

  答辯題目解析

1.你認為本文的知識點和重點是什麼?

【參考答案】

《桃花源記》是一篇文言文,正確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是第一步要做的,其次就是要將文言文中的實詞、虛詞、句式講解清楚。關於重點,文言文的教學往往會流於串講文言知識,這是不可取的,我們更應該關注文字所反映的`內容。比如《桃花源記》當中包含了陶淵明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蘊含著老子的自然觀,所以在教學中應該不斷地激發學生對文章內容和情感的挖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你認為教授文言文時應突出哪些方面?

【參考答案】

教材所選的文言篇章是千古傳誦、文質兼美的佳作。在文言文教學中,應努力挖掘文言文中的審美因素,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第一,享受文言文的形式美。古人作文很重視文章的形式美,在寫作方法上講究對比、烘托、鋪陳。在佈局謀篇上,有的出奇制勝,似鐵騎突出;有的精雕細琢,如間關鶯語;有的行文如山間流水;有的落筆似林間驚鴻……讓人讀後回味無窮。非常值得學習。

第二,享受文言文的情意美。文學作品的優美,或壯麗,或樸素,或含蓄……無一不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在文學創作中,不同的內容都在尋求著可以完滿表現它的形式;不同的形式總是盡力地表達它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文言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情,感悟作品的理,品味作品的美。這樣,學生就會在美的探索中提高自己,在提高自己的過程中享受美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