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電子商務師>

電子商務員考試精華考點輔導

電子商務師 閱讀(1.3W)

電子商務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遠端通訊技術,實現電子化、數字化和網路化,商務化的整個商務過程。接下來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電子商務員考試精華考點輔導,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電子商務員考試精華考點輔導

 資料庫系統的結構

資料庫系統的三級模式結構

資料庫系統的三級模式結構,即由外模式、模式和內模式三級組成。資料按外模式的描述提供給使用者,按內模式的描述儲存在磁碟中,而模式提供了連線這兩級的相對穩定的中間觀點,並使得兩級中任何一級的改變都不受另一級的牽制。

1.模式

模式(Schema)也稱邏輯模式或概念模式,是資料庫中全體資料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是所有使用者的公共資料檢視。它僅僅涉及到型的描述,不涉及到具體的值。模式的一個具體賦值稱為模式的一個例項(Instance)。同一個模式可以有很多例項。模式是相對穩定的,而例項是相對變動的,這是因資料庫的資料在不斷更新。模式反映的是資料的結構及其聯絡,而例項反映的是資料庫某一時刻的狀態。

模式實際上是資料庫資料在邏輯上的檢視,既不涉及儲存結構,也與應用程式及訪問技術等細節無關。一個數據庫只有一個模式。資料庫模式以某一種資料模型為基礎,統一考慮了所有使用者的需求,並將這些需求有機地結合成一個邏輯整體。

當定義模式時,要定義資料的邏輯結構,如記錄由哪些欄位組成,欄位的名字、型別、取值範圍等,還要定義資料間的聯絡,與資料有關的完整性、安全性等。描述模式的資料語言稱為模式DDL(Schema Data Definition Language)。

2.外模式

外模式(External Schema)也稱子模式或使用者模式,是使用者與資料庫系統的介面,是使用者用到的那部分資料的描述。外模式通常是模式的子集,由若干個外部記錄型組成。由於每個使用者均需使用一個外模式,而使用者對資料的需求往往不同,因此多個使用者可以有多個不同的外模式。每個外模式可為多個使用者使用,而同一個使用者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外模式,但每一個應用程式只能使用一個外模式。

外模式是保證資料庫安全的一個有力措施,因為每個使用者只能看見和訪問所對應的外模式中的資料,資料庫中的其餘資料則是不可見的。DBMS提供外模式描述語言(外模式DDL)來嚴格定義外模式。

3.內模式

內模式(Internal Schema)也稱儲存模式,是資料庫在物理儲存方面的描述,它定義所有的內部記錄型、索引和檔案的組織方式,以及資料控制方面的細節。內部記錄並不涉及到物理裝置的約束。比內模式更接近物理儲存和訪問的那些軟體機制是作業系統的檔案系統。例如,從磁碟讀資料或寫資料到磁碟上的'操作等。

DBMS提供內模式描述語言(內模式DDL)來嚴格定義內模式。

4.外模式/模式的映象

資料庫系統在三級模式之間建立了兩層映象,即外模式/模式的映象和模式/內模式的映象。

模式描述的是資料的全域性邏輯結構,外模式描述的是資料的區域性邏輯結構。同一個模式可以有多個外模式。對於每一個外模式,資料庫系統都有一個外模式/模式映象。

當模式改變時,例如增加記錄型或增加欄位,則只相應修改外模式/模式映象,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變。應用程式是依據外模式編寫的,故應用程式不必修改,從而保證了資料與應用程式的邏輯獨立性,簡稱資料的邏輯獨立性或簡稱邏輯獨立性。

5.模式/內模式映象

資料庫中只有一個模式,也只有一個內模式,因此模式/內模式映象是唯一的,它定義了資料庫全域性邏輯結構與儲存結構之間的對應關係。如果資料庫的內模式要修改,則由資料庫管理員對模式/內模式映象作相應改變,可以使模式保持不變,從而應用程式也不必改變。這樣,即保證了資料與程式的物理獨立性,稱資料的物理獨立性或簡稱物理獨立性。

6.使用者及使用者介面

使用者是使用資料庫應用程式或聯機終端的使用者。編寫應用程式的語言通常為COBOL、C++、Java一類的高階語言,在資料庫中常稱它們為主語言(Host Language)。DBMS還提供資料操作語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供使用者或程式設計師使用。DML可自成系統,在終端上直接對資料庫進行操作,這種DML稱為互動型DML。它也可嵌入在主語言中使用,稱其為嵌入型DML,此時主語言是經過擴充並能處理DML語句的語言。

使用者介面是使用者與資料庫系統間的一條分界線,在界線下面,使用者是不可知的。使用者介面定義在外部級上,使用者對於外模式是可知的。

  多媒體基礎知識

1、多媒體的概念

文字、聲音、圖形、影象和動畫等是資訊的載體,它們的兩個或多於兩個的組合稱為多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就是指運用計算機綜合處理多媒體資訊(文字、聲音、圖形、影象等)的技術,包括將多種資訊建立邏輯連線,進而整合一個具有互動性的系統等。

多媒體系統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通訊技術來處理和控制多媒體資訊的系統。

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始於20世紀80年代。

2、促進多媒體技術發展的關鍵技術

CD-ROM解決了多媒體資訊的儲存問題;

高速計算機網路可以傳送多媒體資訊;

高速為處理技術為多媒體提供了硬體環境;

各種多媒體壓縮演算法,是多媒體的產生成為可能。

3、多媒體的關鍵特性

(1) 整合性

(2) 實時性

(3) 互動性

(4) 高質量

4、多媒體技術的形成和發展

多媒體技術應用的關鍵問題是對影象進行壓縮編碼和解壓。國際標準化組織(1SO)和國際電報電話諮詢委員會CCITT聯合成立了靜態影象聯合專家組 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一直致力於建立適用於彩色和單色、多灰度連續色調、靜態影象的數字影象壓縮國際標準,1991年委員會提出了ISO/IEC 10916G標準,即“多灰度靜止影象的數字壓縮編碼”標準。

1992年,運動影象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又稱MPEG)提出了MPEG-1(用於數字儲存多媒體運動影象,其速率為1.5Mbps的壓縮編碼)作為ISO CDIII72號標準,用於實現全螢幕壓縮編碼及解碼。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包括MPEG視訊、MPEG音訊和MPEG系統。

1994年下半年開始,MPEG和JPEG技術及有關產品的推廣,CD-ROM、V-CD及播放器、播放卡的推廣,多媒體計算機在市場上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5、多媒體資料的特點

1)資料量巨大

一幅640X480解析度、256種顏色的彩色照片,儲存量要0.3MB;CD質量雙聲道的聲音,儲存量要每秒1.4MB。

2)資料型別多

多媒體資料包括圖形、影象、聲音、文字和動畫等多種形式,即使同屬於影象一類,也還有黑白、彩色、高解析度和低解析度之分。

3)資料型別間差距大

不同媒體的儲存量差別大;

不同型別的媒體由於內容和格式不同,相應的內容管理、處理方法和解釋方法也不同;

聲音和動態影像視訊的時基媒體與建立在空間資料基礎上的資訊組織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4)多媒體資料的輸入和輸出複雜

多媒體資料的輸入方式分為兩種:多通道非同步輸入方式和多通道同步方式。

6、漢字的輸入編碼方式

(1)數字編碼

(2)拼音碼

(3)字型編碼

7、音訊

音訊指的是大約在20Hz—20kHz的頻率範圍,是屬於聽覺類媒體,主要分為波形聲音、語音和音樂。

人聲是由聲帶振動,經空氣媒質傳遞的一種聲能(機械能)。

8、波形聲音

所謂波形聲音,實際上包含了所有的聲音形式。

9、聲音三要素

聲音具有音調、音強、音色三要素。音調與頻率有關,音強與幅度有關,音色由混入基音的泛音所決定。

10、數字音訊

數字音訊是用一系列的數字來表示音訊訊號。

音訊訊號是模擬訊號,計算機通過取樣、量化和編碼,使它轉化為數字音訊。

其處理過程:

1)選擇取樣頻率,進行取樣。

2)選擇解析度,進行量化。

3)形成聲音檔案

11、點陣圖影象

點陣圖影象是指在空間和亮度上已經離散化的影象。

12、影象壓縮

如果採用無失真壓縮,壓縮比不會太高。採用有失真壓縮,則可能對影象的質量有影響,通常採用一種折衷的方案。

13、點陣圖的產生方法

① 用畫圖程式獲得。

② 從熒光屏上直接抓取程式,然後把它加到畫圖程式或應用程式中。

③ 用掃描器或數字化的視訊影象抓取裝置從照片、藝術作品或電檢視像抓取。

④ 購買現成的影象庫。

14、向量圖形

向量圖形是一種抽象化的影象,是把影象按某個標準進行分析而產生的結果。

向量圖形是用一個指令集合來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