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導遊證>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選)

導遊證 閱讀(1.34W)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為著。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大足石刻的導遊詞,一起來看看吧: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選)
  大足石刻導遊詞:寶頂山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寶頂山。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於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餘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並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峰。

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狀觀。南宋趙智鳳建立,後遭元、明兵燹,明、精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於對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內容前後連線,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並茂的畫卷。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為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有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眾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並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蹟圖,並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絡,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並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兼收博採,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造像內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通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餘米,刻出林泉山澗,雲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後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歎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但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臺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採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祕莫測。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託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

  大足石刻導遊詞:六道輪迴圖

如果我們把寶頂山大佛灣的石刻比做“佛教基礎理論教材”,那麼這龕造像就是這部教材的開宗明義第一篇,講的是佛教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處於因果聯絡中,依一定條件生起變化。佛教用這個觀點來詮釋世界、社會和人生,便出現了所謂的“因果報應,轉世輪迴”學說。六道輪迴圖即是這種學說的形象體現。

輪迴之“輪”,是指車的輪盤;“回”指車的轉動。“輪迴”是譬喻眾生的生死流轉永無終期,猶如車輪旋轉不停一般。

抱輪的藍面巨人為轉輪王,四川人稱之為“無常鬼”。“無常”是佛教哲學範疇中的一個名詞概念。如果我們把空間、事物縮到極限時就會發現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剎那變化,剎那生滅的,佛教把這種瞬息萬變剎那生滅叫做“無常”。這裡把“無常”這個詞人格化為“無常鬼”,讓它來掌握生死輪迴,以示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皆不永恆。

無常鬼怒目獠齒死咬輪盤,長舒兩臂緊鉗輪盤,象徵業力不可逆轉,即:業力所致的報應、遭遇不以眾生意志為轉移。

六道輪迴圖共分四圈。(從裡至外)輪盤的中心圈中坐著一修行者,從其心際飛出六道佛光,把整個輪盤劃分為六個部分。這是典型佛教唯心主義哲學理論的反映,表示“萬緣發於心,一切由心造。”即:眾生一切善惡行為都由思想意志所推動,發什麼樣的心,就導致造什麼樣的業。由於業力的性質不同,所得的報應也就各不相同,來世就會在不同境界之中輪迴。佛教從來不認為宇宙間有任何操縱生命的力量存在,眾生的一切皆由自己的業力所致。發善心就造善業,得好報;發噁心就造惡業,得惡報。根據眾生生前的業因差別,在輪迴中共有六種轉生的.趨向,分別為“天道”、“阿修羅道”、“人道”、“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這六道均體現在輪盤的第二圈內。

上中為天道。日月繞須彌山頂,頂上安宮殿,展示極樂世界;

上左為阿修羅道。一三頭六臂之神,手擎日月,側有侍者,下有獻供者,表示享天福而懷嗔心;

上右為人道。共刻四人表四大部洲,苦樂同道;

下中為地獄道。漆黑的地獄之門旁設有沸騰的油鍋,一馬面卒正拖一人去受刑,這是眾苦集聚的場所;

下左為畜生道。刻有一獅、一牛、一馬;

下右為餓鬼道。一餓鬼手抱一人,口咬其頭,側邊一鬼貪饞欲奪,下有一人恐懼欲奔。

整個六道是佛教對眾生的分類。其中上三道為善三道,下三道為惡三道。眾生都在這善惡因果的嚴密關係中,隨業而升,業盡而沉。佛教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做好事有好報的信念,多行不義必自斃的警誡,千百年來一直成為了維護中國道德倫理的精神支柱。

輪盤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緣說的形象表現。十二因緣闡明瞭人生的變化無常,生死輪迴的過程和揭示了眾生生死流轉的因果關係。它從人生過程的角度,把人生現象分析為從“無明”到“老死”十二個部分。這十二個部分輾轉引發,互相結合在無止境的連鎖之中,並以此闡明人生的痛苦及其根源,論證人生的關健問題。它是佛教對生命現象以及生命痛苦的因由的總結,同時也表明了佛教的唯心主義人生觀。這十二個環節按順序組成因果迴圈鏈條,任何一個有情識的生命體,在沒獲得解脫之前,都依此規律,輪迴無窮。十二因緣的具體內容,以及生、老、病、死諸般痛苦,工匠師都用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了出來。

例如“生苦”,這裡表現的是一位孕婦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認為,孩子倒掛懸垂於狹小的母腹內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熱湯,孩子如下油鍋地獄;喝一口冷茶,又如墜寒冰地獄……生命在形成之時,就已開始受苦了。十月分娩,孩子又於母腹之內受擠壓而出,出來便“呱呱”大哭,哭與笑眾生生來就會,生出來時為何不笑而要哭呢?這便是受了諸般痛苦的反映。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接踵而來就免不了有“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病苦”、“老苦”、“死苦”等。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哭聲中來到這個世界,然後又在親人的哭聲之中離開這個世界。據說古人造“苦”這個字就是根據人的臉相來造的:草字頭象眉毛,下面一橫象眼睛,中間一豎象鼻子,下面一個“口”,剛好就是一個“苦”字。佛教的經典浩若煙海,其教義亦是博大精深,但總括其要義,主要就講了“苦”和“空”兩個字。佛教把人生看作苦難的過程,視大千世界紅塵滾滾,從而來奠定其超脫世俗的思想立場。

佛教輪迴說的基石是“靈魂不滅論”,他們認為,人的軀殼瞬息萬變,只有靈魂永恆不滅。既然“靈魂不滅”,那麼人的生命就不會僅限於目前這一世了,還有所謂的“前生”和“來世”。在輪盤的第四圈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表現──許多皮囊裹著一些生命體呈逆時針走向。其尾部表示前生,頭部表示來世,死此生彼,生生相連如流水相續不斷。這種理論使佛教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把人生之苦加以擴大化、絕對化,宣揚人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皆苦。

那麼眾生脫離不了苦海的原因是什麼呢?在輪盤右上方刻有謁語:三界輪中萬種身,自從貪愛業沉淪……輪盤左下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輪表“貪”;輪盤右下方刻有一猴子一邊撫著生殖器,一邊瞅著後面的少女表示“愛”。是眾生的“貪”、“愛”之心使得輪盤旋轉不休。

人作為物質體,要吃飯穿衣才能生存。要生存就必須向外界索取,就必然要造下“業”,按佛家的說法造業必有果報,這使眾生比較悲觀。佛教的最終目的是要拔眾生出苦海。所以在輪盤的左上方又有謁語:君看輪外恆沙佛,盡是輪中舊日人……意思是“諸佛菩薩與我無異”,叫眾生不必悲觀,看輪外如恆河沙粒一樣多的人都已成佛,他們以前也是輪中之人。只要皈依佛門虔誠修持,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求得超出業因果報、生死輪迴的解脫。

在輪盤上的各道佛光中,坐著許多佛和菩薩像,其意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只是“性相近,習相遠”。佛性受“貪”、“嗔”、“痴”三毒的影響,被紅塵所淹沒,沒有顯露出來。在輪迴中心修行者的座下刻有豬、蛇、鴿子。豬表“貪”,蛇表“嗔”,鴿子表“痴”,這三毒矇蔽了我們的真性,從而使我們背離了大我。只有皈依佛門,誠心修煉,才能使我們回到大我,我們的真如佛性才能顯露出來。按佛家的說法,佛與眾生並無根本區別,尋其究竟,都是地、水、風、火、空、識六大所造,唯一的區別就在於“覺悟”與否。所謂“迷者佛是眾生,悟者眾生是佛”。“佛”這個字,漢語的意思就是“覺悟者”。

六道輪迴圖非常形象地宣揚了佛教的核心教義,闡明瞭佛教的基本觀點。造像把很玄妙的哲學思想通過很形象的圖給我們解化出來,顯得既形象生動,又富有層次感,可見古代的藝術家們非常善於物化哲理、圖解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