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導遊證>

著名景區古鎮的導遊詞

導遊證 閱讀(1.1W)

導遊證考試離不開景點導遊詞,下面是著名景區古鎮的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著名景區古鎮的導遊詞

  篇一:前童古鎮導遊詞

  前童古鎮導遊詞

導遊內容:概況→鹿山→小橋流水→職思其居→明經堂→澤思居→《理髮師》拍攝基地→群峰簪笏→ 老街→好義堂→童氏宗祠→民俗博物館→鼓亭館→石鏡精舍

各位團友:

你們好!歡迎來到前童古鎮參觀遊

覽。前童鎮位於寧海縣城西南14公里處,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2.6萬。是一個特、自然風光秀麗的江南文化古鎮。現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旅遊城鎮。

鎮所在地前童建於南宋末年,官居迪功郎的始遷祖童潢,在一次遊歷中偶然發現這塊“山壞水繞、圍而不塞、藏風得水”的“風水寶地”,於是舉家從台州的黃岩遷徙到此,因居住在慧明寺前得名叫前童。明代大儒方孝孺曾兩度在此教書育人、著書立說。近代又成為兩次民主革命和抗日戰爭的基地。辛亥革命時期,25歲的村民童保暄就擔任浙江臨時都督,是浙江廢除帝制和反袁時的革命元

勳;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一度是浙東行政公署所在地;解放戰爭,中共寧海縣工委在此建立,是寧海的革命搖籃。近年來,前童又以其民居佈局奇特、明清古建築儲存完整而蜚聲遐邇。白溪水緣渠入村挨戶環流,家家連流水小橋,戶戶通卵石曲徑。民宅、書院、祠堂各具風姿;老街、亭臺、牌坊交相輝映,素有“浙東麗江”的美譽。還有千古名木、神奇藥泉、《徐霞客遊記》開篇地樑皇山等,為前童增添了迷人的魅力。

  [鹿山]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所站的地方叫鹿山。鹿山高不過五十米,因形狀像一隻臥鹿而得名。鹿背是一個天然草坪,綠茵如毯,北面的參天古鬆就像是鹿角。鹿背上飛簷翹角的烈士亭是幾年在二次代大儒方孝孺命名的前童八景“塔峰曉日、鹿阜斜暉、雙溪鉤月、石鏡寒泉、學士橋柳、孝女湖蓮、梁山鶴唳、石洩

龍吟”全都能看到。與鹿山遙遙相對的那座山叫塔山,唐時,塔山腳下有一村莊叫汪家坑,村裡出有一位孝女叫汪娥,汪娥父親死的很早,她就以紡織、耕作侍養母親,並立誓不嫁。她母親有個嗜好,喜歡喝塔山腳下湖裡的水,於是汪娥每天挑水給她的母親洗用。她母親死後,汪娥照常提水供在母親的牌位前。有一天,汪娥不小心掉進湖裡淹死了。她死後,汪家坑的村民和惠明寺的僧人為了紀念孝女,也為了後人能學習孝女的品行,就在山上建了兩座報恩塔,這就是塔山得名的由來。那湖也被取名叫孝女湖。在塔鹿兩山之間鱗次櫛比的古民居就是前童村。前童村建於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至今已將近800年的歷史。全村兩千多戶人家,差不多一萬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姓童。村之大,姓之純,為江南罕見。那錯落有致、環裹在新樓之中的就是建於明清時期、具有浙東儒鄉風格、儲存完整的古建築群。據專家考證,這是浙東地區儲存最完整、

工藝最精緻、規模最大的古民居群,併成為“國之瑰寶”。南邊那如白練般貫穿東西的是碧水長流的白溪。“塔峰斜峙雙華表,溪水周流一玉環”,就是眼前的寫照。溪前那座山叫石鏡山。峰巒間倒懸著一塊巨大的石壁,冬天冰雪瀝瀝而下覆蓋在上面光滑如鏡,陽光之下金光四射,因此得名。元末明初,童氏先祖伯禮公為了開創前童教化,在石鏡山下建造了一座書院叫石鏡精舍,“聚六經群書數千百卷,俾子弟講習其中,求治心修身之道。”並禮聘當時朝野聞名的大儒方孝孺在此執教授課。由於方孝孺勤於課教,所以當時一些名家子弟也紛紛慕名前來求學。方孝孺先生的《遜志齋集》中許多文章詩篇全寫於此地。各位團友,接著請大家下山隨我去感受一下文化古村的魅力吧!

  [小橋流水]

各位團友,進入古村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汩汩流動的溪水、小巧玲瓏的石橋和粉牆黛瓦的民居,是一幅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畫面。高翹的馬頭牆上“小橋流水”四個陽文楷字,概括了前童獨特的水文化。石板小橋是每戶人家洗菜、洗衣服和進出家門的唯一通道,全村共有1200多座。清澈見底的溪水是明朝正德四年

(1509年)前童的祖先童濠(字繼樂)發動村民從五里外的白溪開沸鑿渠引進來的。在此之前,前童的水利條件很差,年成的豐收主要取決於天時,因此童濠決心從白溪引水灌田。於是,他發動全村男女老少,並傾己所有,按八卦原理由下而上開沸進村,形成“家家有活水”的獨特水環境,並避免了莊稼的旱澇之憂。為了慶祝豐收、保證渠水暢通,也為了紀念引水先祖童濠,前童的各房就造出了各式各樣的鼓亭、抬閣、鞦韆等,在每年的元宵節(正月14日—15日兩天)舉行一次盛大的流動燈會—行會。屆時,村民自發組織鳴群鑼、抬鼓亭、放銃花、打龍燈、舞獅子等隊伍,穿走於大街小巷,勢若萬馬奔騰,場面非常壯觀。各地觀賞的人群蜂擁而至,爭睹為快。希望各位團友明年的元宵節千萬不要錯過噢!

  [職思其居]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職思其居”宅,它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宅主童則堂原為武義縣訓導。此宅的臺門用紅條石構築而成,門頂上嵌刻著“職思其居”的門匾,表達了主人當官不忘家鄉,在家不忘職責的意境。其下刻有魏碑陽文家訓“告往知來,一隅可發。未雨綢繆,詩義通達。量入為出,禮言周匝。勤儉成家,魏足法。山西宅閭,今時氣甲。”庭院為四合院二層木結構,是典型的台州式風格。這種民居的佈局非常符合中國的倫理道德觀念,一家人和諧的居住在一起,極具人情味。同時建築方式非常科學,以天井為中心,可以統一採光、排水,佔地又少,便於管理。天井遍地是卵石鋪成的銅錢狀圖案,隱喻“金錢鋪地”,中間是一隻用黑卵石鋪的梅花鹿,象徵“祿”的意思。中堂是院子的中心,此宅比較獨特中空無樓板。中堂正壁貼有歷代主人中舉的捷報,反映此宅人才輩出。此宅還是前童新文化的起源地,1905年創辦塔山啟蒙學堂,是現在前童中國小的前身。職思其居是典型的“書香門第、詩禮之家”。

  [明經堂]

與職思其居相連的宅院是明經堂,它建於清代道光年間。進去之前,請大家先了解一下外牆上的石花窗。目前前童還保留有二百多扇石花窗,每一扇有各種不同的圖案,並且有不同的含義。這扇石花窗就包含了“福、祿、壽、喜、財”等寓意。石花窗是前童古建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經”匾額是浙江學政奉道光皇帝之命所立。左右門牆上“禮儀”、“孝悌”四個磚雕篆字,體現了主人的道德準則與思想規範,也是前童童氏家族行輩的排列。中堂“敦倫凝道”匾是主人親筆所題,既反映了宅主的文學功底又表達了他的思想。下設半圓罩有求吉作用。廊簷月樑有“海馬虹樑”和其下刻的“梅花藏龍”圖案是前童獨特的建築飾物。天井內有黑石子鋪成的獅子滾繡球圖案,故此宅又稱“獅子名堂”。屋脊中間堆塑的太極雙魚圖吻獸、天井的八卦以及門內牛腿雕刻的“八仙”使儒家思想與道家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此宅古樸而又不失典雅,是一座典型的浙東古民居。

  篇二:西塘古鎮導遊詞

西塘地處杭嘉湖平原,屬浙江省嘉善縣,地處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距上海90公里,杭州110公里,蘇州8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西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2400年前,就是吳國和越國的相交之地,因此有“吳根越角”之稱。西塘全鎮總面積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鎮區面積1.01平方公里,人口近6萬。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裡)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在唐開元年間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西塘風景秀麗,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據統計,歷史上這裡曾出過進士十九人,舉人三十一人。楊茂、張成是西塘兩位元代工藝美術大師,雕漆巨匠。他們的作品出神入化,尤其是雕漆中的剔紅技法達到了頂峰,代表了元代漆器作品的最高水平。周鼎與陳舜俞、吳鎮並稱“嘉善三高士”。他在《萍川十景詩》中描繪了西塘許多的景緻,如西塘曉市、北翠春耕、南泓夜泛、環秀斷虹、雁塔灣頭等,揭示了古鎮西塘當時的生活場景,展示了西塘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顧錫東:著名劇作家。原浙江省文聯主席、浙江越劇院院長。顧錫東一生致力於越劇的創作,寫下了大量劇本,其中以《五女拜壽》和《漢宮怨》最為著名。西塘素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聞名。西塘民風淳厚,櫓聲悠揚,到處洋溢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特有的人文積澱。很多明清建築在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之後大多仍儲存完好,依然是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築,大有“小河穿市過,人家盡枕河”的味道。除此,西塘還有“橋多、弄多、廊棚多”的特點,在1平方公里的老鎮區內就有石橋27座,古弄122條以及千餘米長的廊棚。遊人到此,不僅可以領略到小橋流水、錯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築,還可以置身期間,親身感受古樸、安逸、原汁原味的水鄉風情,西塘古鎮共有十一個景點,每個景點都以其特有的內涵向遊人展示著西塘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獨特的人文風情。

護國隨糧王廟俗稱“七老爺廟”,始建於明代末年。在西塘有個真實感人的故事。明代崇禎年間,嘉善一帶鬧旱災,鄉野顆粒無收,處處饑民。當時有個姓金的老爺,家中排行老七,人稱金七,是個朝廷押運糧食的小官,他專門在運河上押送糧船。一天,金七督運皇糧路經西塘,見魚米之鄉的百姓捱餓,在岸邊圍著求糧食,動了惻隱之心,將運糧船隊所有糧食盡施於民。皇糧給了百姓,可是欺君之罪,金七知道逃不過懲罰,投身於雁塔灣的河裡,自盡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捨己救百姓的好官,集資造了一座七老爺廟。七老爺投河自盡後朝廷查清真相,追封為“利濟侯”,後又加封為“護國隨糧王”,七老爺廟也同時改名為“護國隨糧王廟”。每年的農曆四月九年級七老爺生日,西塘要舉行廟會,大家把七老爺、七夫人兩尊行宮抬出廟門,從晚上十一點出發,各按預定路線巡遊,一路旗幟飄揚,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浩浩蕩蕩巡遊,鎮上經過的許多地方都搭了帳篷,供七老爺與七夫人在帳內稍歇受供,到次日下午才回到廟中,然後在廟內開始演大戲,連演三天。場面熱鬧非凡,現在四月九年級已成為西塘人一年中最大的民間節日。

在七老爺廟裡還掛了很多形似葉子的香包,稱為秋葉,因為秋天象徵著豐收,這些葉子都是當地60至70歲的老人家手工縫製的。兩側大柱上的對聯:“旱裂連阡,施賑活人萬眾。仁留金邑,追恩長祀千秋”。雖只有短短十個字,但記述了七老爺那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蹟。 醉園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醉園並不是一個景點而是西塘家庭文化的具體展示,這是一戶王姓人家,世居西塘。這座宅院前後三進,住著祖孫三代5口人,主人王亨是一位年近七旬的版畫愛好者,幾十年來,憑藉著自己對版畫藝術的滿腔熱愛,創作了無數版畫作品,並先後在全國各大報紙發表,受到了專業人士很高的評價,在父親的影響下,兒子王小崢也愛上了這門藝術,父子倆的作品大多以水鄉為題材,構思新穎,刀法圓潤,風格清新秀麗

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醉園的總體建築為江南園林式,醉園的名字是主人醉心於四書五經的詮釋,體現了西塘人濃愈的文化氛圍,園內有座百年曆史的古磚臺,期間假山、秀水、清苔、古藤,彷彿在向你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園內另有一小磚橋,高約一米左右。雖然橋小,但人可以從磚橋上走過,是西塘具有使用價值的最小的磚橋。 石皮弄——這條是我們西塘的西街,匯聚了西塘的眾多名點小吃。好了,各位遊覽到這兒,我們已經見識了西塘“橋多、廊棚多”的特色,現在我就帶大家去看一下我們西塘的弄。有人說西塘的弄堂是西塘人的命脈,此話有一定的道理。弄堂作為市鎮及宅屋建築的一個部分,也有著它深邃的歷史背景,它對西塘人內秀的文化性格有著一定的影響。您現在所看的這條“石皮弄”就是西塘122條弄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條弄了,它全長68米,由216塊石板鋪成,最窄的地方0.8米,最寬也不過1米。石皮弄兩邊山牆8米高。因為石板很薄,平均厚度只有3—5工分,下有一條很長的下水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