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職業>環保工程師>

一個環保工程師眼裡的霧霾真相

環保工程師 閱讀(2.17W)

進入21世紀,我國的大氣治理力度逐年加大,有關部門公佈的空氣汙染物指數總體趨勢是不斷下降。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15-2020年中國大氣汙染治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2年,全國工業廢氣排放量635519億立方米(標態),比上年減少5.8%,工業廢氣排放量首次出現了下降;集中式廢氣排放量36832.3億立方米(標態)。2013年,全國工業廢氣排放量61.34萬億立方米,同比下降3.48%。

一個環保工程師眼裡的霧霾真相

工業廢氣排放近幾年是逐年下降的,但事實上,雖然今年夏天出現罕見的藍天白雲,但總體上,卻是霧霾越來越嚴重,尤其在冬天。

  霧霾的主要原因我們真的清楚了嗎?

要找到霧霾的主因,就要從我國的能源結構入手。普通人通常很少接觸能源、石化、鍊鋼等行業,所以對環保,他們通常的感覺就是汽車尾氣、汙水排放、甚至亂扔垃圾之類,事實上,雖然這些也是環境汙染的一部分,但不是主要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中國汽車擁有量雖然增長很快,但跟美國等發達國家比起來還是不多的,發達國家汽車多年前就有很高的擁有量,但也沒有出現象我國這樣嚴重的霧霾。汽車和餐飲的排放跟燃煤比起來,也只是很小一部分。不論汽車還是餐飲,顯然不足以造成如此嚴重的霧霾。

其實,要找到霧霾主要來源,其實也不難,就是看我們主要的能源來源於哪裡,就很容易找到霧霾的真正原因。排放導致霧霾,這點不可否認。

中國的火力發電佔總發電量的80%左右,而水力發電僅佔百分之十幾,核電、風能、光能等新能源發電僅佔百分之幾,由此可見,火電站是我國主要能源提供者,而火電幾乎全部都是以煤為燃料。而鋼鐵、水泥、石油這些重汙染行業,無一例外地都需要燃煤,即便是我們汽車燃油的生產,也是需要煤提供能源或原料,這些所有行業,也都需要消耗電力,而電力,80%左右來源於煤。

從資料來分析,一噸煤產生的二氧化碳約2.5噸,我國2013年煤消耗量約35億噸,約產生二氧化碳87.5億噸。2014年汽油消費量約1億噸,柴油消費量約1.6億噸,全部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約8億噸,不到燃煤產生二氧化碳的10%,而燃煤廢氣除了二氧化碳之外,還有煙塵等雜質,廢氣比例來看,顯然燃煤佔絕大部分。

所以,中國超過80%的能源來源於煤,也可以就此推出80%左右的廢氣排放來源於煤。煤是主要汙染來源。

煤是主要汙染來源,這點是毫無疑問的,這點柴靜在片中也提到。柴靜甚至提出了減少煤的消耗,提高天然氣比例的措施(這個觀點其實也是有問題的)。

但作為一個能源消耗大,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的“多煤、少氣、缺油”的國家,短期內停止用煤,甚至僅僅是減少到一半,都是不可想象的。那直接導致全國大範圍缺電,對經濟的打擊不言而喻。

  環保上我們做了多少?

實際上,近年來,針對燃煤火電、化工、採暖的潔淨燃燒技術已經發展非常快,脫硫、脫硝已經成為必備裝置,到2015年,幾乎所有的火力發電廠都裝備了脫硫和脫硝裝置,這些比起十幾年前相比是非常大的進步。氮化物也是產生霧霾的原因之一,所以今年夏天的藍天白雲,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今年全國大部分火電廠都投運了煙氣脫硝裝置,大大減少了氮化物排放。

燃煤大戶電力行業,二氧化硫和氮化物的排放確實大幅度減少,這是我們不能忽略的事實。

目前火電廠幾乎100%都裝了脫硫裝置,大部分裝了脫硝裝置。近些年來,各火電廠為環保投入的資金數以千億計,並且根據有關部門提供的排放物指標的檢測資料,確實在下降,從這個角度說,環保部門的排放物逐年下降的說法似乎有了證據。但為什麼總體來看,霧霾依舊越來越嚴重?是哪裡出了問題?

從本世紀以來,我國火電廠開始在煙氣排放末端加裝脫硫裝置,業內稱脫硫島,並且在近幾年又開始進行脫硝改造,即去除煙氣中影響大氣汙染得氮化物。到2015年,火電廠脫硫和脫硝基本普及。

問題在於:環保部門一直在關注排放煙氣的多少,而忽視了煙氣的溫度與溼度才是問題所在!

  脫硫裝置打了折扣?

霧霾的產生,主要來源於排放的煙氣,不論是根據常識,還是專業的試驗都可以證明,煙溫越高,煙升越高,越容易擴散。同時,煙氣溫度直接影響煙氣的溼度,溼度越大的煙氣,越難以擴散,也越容易形成霧霾。所以,煙氣的'溫度對於擴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上個世紀,由於我國沒有安裝煙氣脫硫裝置,火電廠煙氣排放溫度在130-150℃之間,在這個溫度下的煙氣屬於幹煙氣,容易擴散,不易形成霧霾。這種情況下,雖然大量含硫含氮化物的煙氣排放到大氣中,但通常不會導致煙氣在低空聚集。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記憶中的童年都是白天藍天白雲,晚上星光燦爛。那時雖然沒有這麼複雜的環保裝置,但是煙氣排放溫度高,不容易形成霧霾。

為了控制酸雨,本世紀以來,提高了環保要求,引進國外的脫硫技術,煙氣脫硫開始在火電廠普及。

我國能源消耗主要是燃煤,最大的燃煤使用者是電廠鍋爐。電廠鍋爐全部上了煙氣脫硫,並且超過90%是溼法脫硫,溼法脫硫之後的煙氣溫度在30-50℃左右的,溼度在100~200g/Nm3(克/標方),而我國大氣的平均溼度僅為9g/Nm3,鍋爐溼法脫硫排煙溼度為大氣平均溼度的10倍以上,溫度比脫硫前低80-100℃。總量上看,按噸煤燃燒溼法脫硫煙氣帶出1噸水估算,我國燃煤鍋爐煙氣溼法脫硫每年向大氣排放約40億噸的水蒸氣。按照煙囪設計規範,由於汙染霧濃度降低,脫硫後防腐溼煙囪通常只有原來幹煙囪高度的一半,煙囪高度降低、溼度增大,使排煙難以擴散。

  脫硫不是從國外引進的先進技術嗎?為什麼引進後不行了呢?問題出在哪兒呢?

根據國外經驗,溼法脫硫島通常需要加裝煙氣再熱器(業內稱GGH,Gas gas heater),將煙氣溫度抬升到80度以上排放。採用80度以上高溫煙氣排放,這在不少發達國家是排放硬性標準。例如,德國的《大型燃燒裝置法》規定,煙囪入口溫度不得低於72℃;英國規定排煙溫度不得低於80℃,日本規定排煙溫度在90-100℃。採用GGH加熱煙氣的工藝是國外早已成熟的技術,但在我國卻大面積出現了新的問題,就是系統堵塞,導致系統無法正常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