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關於讀書的作文(10篇)

作文 閲讀(4.04K)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讀書的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讀書的作文(10篇)

關於讀書的作文1

教育家最近楊叔子説他的學生如果過不了《論語》和《老子》的關就不能從他那裏畢業,因為他希望學生應該多讀人文書籍。我不知道具體是怎麼回事,也不敢妄加推測,姑且斷章取義胡謅一番。

我心有疑惑,為什麼非得要過《論語》和《老子》呢?堂堂中華五千年文明,人文着作何其之多,難道非得是這兩本不可嗎?倘使學生讀了《莊子》、《孟子》、《韓非子》等等,可偏偏不願意讀《老子》,過不了《老子》的考試,難道也不能畢業嗎?這自然是比較偏激的假設,但至少可以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學生沒有讀書的自由行,至少得被迫去讀一些書。然而,我認為,即便是經典作品也不應強迫學生去閲讀,更不能以考試來作為硬性規則,須知,中國學生向來是擅長考試的,設置幾道題目對於提高學生閲讀經典作品效果甚微,反而可能引發學生對經典的反感,適得其反。

之所以對讀書有話要説,不單是因為楊教授一句話,更是因為屢屢在報刊雜誌上看到類似的言論,專家們紛紛發言擔憂學生閲讀現狀,然而話説到最後無非是一句號召之類,毫無意義。

前面提到學生讀書沒有自由興許在某些地方有些誇張,但,我想,在國中和高中是一點也不誇張的。國中高中的老師之前是以學習的名義禁止學生閲讀“閒書”,而後又有語文老師以作文的名義號召學生多背誦唐詩宋詞,所以十七歲以前,除了j教參,我所看之書甚少,對書的概念瞭解甚淺,根本就沒有什麼讀書的興趣,為何?我所看的書不是教科書上幾篇嚴肅深奧的文章,就是很多我無法理解美在何處的詩文,如此下來,我何以愛上讀書?當然,這只是最初,我更開始從心底立反感閲讀老師專家所推薦的經典作品,比如“中學生必讀書目”,“必讀”?為何必讀?我偏偏不讀!

這樣的想法自然是不妥當,但是,如果站在人的思維的角度來看,形成這樣的思維是沒有任何過錯的,而且,存在這樣心理的人數眾多,如果非得追究這種心理的問題,那隻能説此人太不“人性”。

林語堂曾在《論讀書》一文中提到“讀書萬不可強讀,強讀無效,反而有害這是讀書之第一義”,他也説明了理由:人之氣質各有不同,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遲來可能是毒質,硬着頭皮讀書自然無效。這大概是解放之前的文章了,然而幾十年過去了,專家們似乎忘卻了研究這一點。在這篇文章立,林語堂引用了蕭伯納的一句話:“許多英國人終生不讀莎士比亞,知識因為學生時代被強迫背誦留下的惡果。”如此看來,我反對閲讀經典的心理是很正常的,學生不願意閲讀經典、唐詩宋詞不是學生的錯,至少主要不是學生的錯。打個簡單的比方,旅遊的人走錯了路,是怪追究導遊的責任還是遊客的責任?

其實,讀什麼書本是個人的事情,可偏僻那有人懷着善意想引導學生多讀好書,少走彎路,然而又忘記了“好書”的概念是不確定了,一些書在自己看來是好的,在他人看來興許就不是了,畢竟閲讀需要性格、年齡、閲歷、心智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如果不能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這種善意可能就會適得其反了。在萌芽上看到王岱老師(山東省實驗中學教研主張,中國教師寫作教學研究中心常務理事)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自己教導學生,對喜歡經濟的推薦《新經濟》、《南風窗》、《戰略與管理》等,對哲學感興趣的推薦《蘇菲的世界》、《顧準文集》……推薦學生既喜歡看又看得懂,而且有一定作用的書,這才是真正的善意。

其實,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更深層次的教育問題,但,這仍然不是最主要的,因為教育的問題已經拖沓了幾十年了,比如林語堂在民國時期就提到了背誦的問題,然而幾十年過去了還是如此,而今,連教育體制維護者的老師也常常説教育制度如何如何有問題,可是問題仍然存在,故而説明,最重要的還是人的問題。

當然,我只是個學生。

關於讀書的作文2

以前在書店裏常常可以看見有所謂《讀書祕訣》《作文祕訣》之類的小冊子,內容毫無價值,目的只是騙人。但是,有些讀者貪圖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見有這些祕訣,滿心歡喜,結果就不免上當。現在這類祕訣大概已經無人問津了吧!然而,我覺得還有人仍然抱着找祕訣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因此,向他們敲一下警鐘還是必要的。

歷來真正做學問有成就的學者,都不懂得什麼祕訣,你即便問他,他實在也説不出。明代的學者吳夢祥自己定了一份學規,上面寫道:

“古人讀書,皆須專心致志,不出門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輟,一暴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

看來這個學規中,除了“不出門户”的關門讀書的態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見解。事實的確是這樣。不管你學習和研究什麼東西,只要專心致志,痛下工夫,堅持不斷地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最怕的是不能堅持學習和研究,抓一陣子又放鬆了,這就是“或作或輟,一暴十寒”的狀態,必須注意克服。吳夢祥的這個學規對我們今天仍然有一些用處。

這種學規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別是朱熹等理學家總喜歡搞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學規,而是一些經驗談。如陳善的《捫蝨新話》一書寫道: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脱,此是出書法。蓋不能人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用現在的眼光讀這一段文字,也許覺得他的見解很平常。然而,我們要知道,陳善是南宋淳熙年間,即公元十二世紀後半期的人。在那個時候他就能夠提出這樣鮮明的主張,也算是難能可貴的了。他主張要讀活書而不要讀死書,就是説要知入知出;要體會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實質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説要體會古人用心處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這樣,他還反對為讀書而瀆書的傾向。他主張讀書要求實際運用,並且要用得靈活,即所謂“透脱”。你看他的這些主張,難道不是一種反教條主義的主張嗎?他的這個主張,過去很少有人注意,因為他的聲名遠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據自己讀書的經驗而提出了這種主張,我想這還是值得推薦的。

宋儒理學的代表人物中,如陸九淵的讀書經驗也有可取之處。《陸象山語錄》有一則寫道:“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接着,他又舉出下面的一首詩: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這就是所謂“讀書不求甚解”的意思。本來説不求甚解也並非真的不要求把書讀懂,而是主張對於難懂的地方先放它過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許看完上下文之後,對於難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後再求解釋。這個意思對於我們現在的青年讀者似乎特別有用。

至於我們現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主張古代的讀書人卻沒有膽量提出。古代只有一個沒有機會讀書的木匠,曾經有過類似這種思想的萌芽。這個人就是齊國的輪扁。據《莊子》《天道篇》記載:“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日:敢問公之所讀何言耶?公日:聖人之言也。日:聖人在乎?公日:已死矣。日: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輪扁還介紹了他自己進行生產勞動的經驗。他的話雖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該把一切所謂“聖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對讀古人的糟粕,強調要從生產勞動中去體會,這一點卻有獨到的見地。

我們現在讀書的態度和方法,從根本上説,也不過如此。而這些又算得是什麼祕訣呢?如果一定要説祕訣,那麼,不要祕訣也就是祕訣了。

關於讀書的作文3

我對於書本的感情,談不上虔誠的教徒對宗教的狂熱,那種聖潔的情感永遠是至上的,是虛無的,是隻能用來瞻仰而無法觸及的,與其説文字是我的信仰,倒不如説是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從學字母,拼音到寫漢字,我幾乎用了一整個童年的時光。從格林童話到寓言故事到青春小説,我在一年又一年的光景中成長,還有我的書本,我開始驚訝於人類,驚訝于思想,驚訝於文字,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筆鋒描繪出不同的文章,一樣的文字,經由不一樣的人的熬製竟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曾經我是不知道海子,高爾基,列夫托爾斯泰的,那一大串的外國名字,看着就頭疼,倒是美麗的童話,幽默的寓言令我痴狂,如今,我讀雪萊,讀韓寒,甚至跨域一個世紀的門檻讀張愛玲,也偶爾在夢中回到神祕的城堡探訪,那些鮮活的人和靈魂對我的傾訴一直讓我欽佩和感動。

童年記憶裏最深刻的是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因為看多了漫畫裏各種誇張搞笑的阿衰和豌豆,深奧的名著小説又讀不懂,所以這樣一系列的書是很珍貴的,至今我依舊忘不了好動善良的馬小跳,他的冤家同桌路曼曼,純潔天真的安琪兒,驕傲的像公主一樣的夏林果以及他們之間發生的趣事,這些孩子雖有的不優秀,有的很調皮,但他們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而這正是我們嚮往和懷念的。後來又讀了她的《笑貓日記》系列,那時讀完塔頂上發呆的貓只是覺得那些自大的貓很好笑,後來想想,便漸漸明白它是告訴我們:人人都有長處,不能一味的嫉妒別人,甚至想方設法的攀比,這樣只會忽略了自己,還讓別人更瞧不起你,我們應當學會尊重和謙遜。楊紅櫻老師的書對於我來説便是“滋養童年、温暖童年的心靈雞湯”。

如果説,兒時的寓言,童話和“雞湯”讓我感受到虛幻世界裏的温暖,那麼,近代,現代文學則讓我看到了現實社會中的美好和黑暗,國粹經典,更是帶着我從敦煌沙路看回去,漫漫天際中,回望那些離我千年的人和事。

《簡愛》作為近代文學作品,現已被列入中學生必讀名著,它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用細膩的內心描寫,細緻的景色和精彩的對話塑造了簡愛——這樣一個勇於追求平等,自由的堅強女性從主人公不幸的命運和曲折的愛情中,我們看到了一貧如洗,長相平庸的簡愛卻以她善良的心靈,豐富的思想,豁達的心胸寬恕了他人也獲得了他人的愛和尊重。或許簡愛不幸的生活我們都不曾經歷過,雖然我們看到的簡愛沉默寡言,內心豐富,善良自尊,從一無所有到擁有友誼,親情和愛情,但她的用文字撰寫的人生卻讓我們感受到發自作者內心對自由與平等的呼喚,也啟示我們:面臨種種選擇,都要記住,愛和尊嚴才是最可貴的。

比起近代小説的細膩,我國古典文學依舊毫不遜色。翻開厚厚的《三國演義》,濃濃書香沁人心脾,目光追隨筆墨,烽火狼煙席捲而來,金戈鐵馬呼嘯而過,黃沙之中,走過百萬大軍奮力拼殺的沙場,目睹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聰明謹慎,窺探曹操的奸詐狡猾,居心叵測,恍惚間,彷彿眾人的形象都浮現眼前,三國時期的莽夫英雄,戰亂紛爭,我們不曾見證,卻能從書本中深刻體會,也讓我們懂得:沒有誰能做到萬無一失,不論聖人,還是哲人,都難免有缺點,難免犯錯誤,只有善於運用天下人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贏家。

閒暇時,我讀桐華,見證那個時代所有少年曾熱愛卻正在遺忘的人和事,見證屬於少女的青春和成長;讀金庸,江湖險惡,撲朔迷離,劍客柔情,蕩氣迴腸,既有重情重義的俠士,也有轟轟烈烈的愛情;讀小四,彷彿青澀的枝椏,在靜如止水的月色中,靜靜伸展,交叉;讀愛玲,如心底綻放出盛大而脆弱的花朵,沉澱過的花香擲地交叉有聲,如一襲華麗的袍上爬滿蝨子,撓過佈滿瘡痍的青春傷口。

書海給予我美好的時光,文字填補我人生的一大片空白,十四年的光景,轉眼即逝,從不認同僅三言兩語便能改變人的一生,我卻相信那些鮮活的靈魂,不僅給予我前所未有的感觸和震撼,更會為前行的道路開啟一盞盞明燈。也許多年以後,回想曾經,還能在瑣碎的往事中,看到那些書本中的人和事,彷彿他們都曾來過我的生活。

關於讀書的作文4

這事發生在1866年,當時海上的人們發現了一隻所謂獨角鯨的大怪物,他(阿龍納斯)接受了邀請並參加捕捉行動,在捕捉過程中卻不幸與其僕人(康塞爾)掉入水中,卻意外游到了這隻怪物的脊背上。後來得知這隻驚動一時的獨角鯨原來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水船。這潛水船是一位叫尼摩船長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島上祕密建造的,其船身堅固,利用海洋發電。尼摩船長邀請阿龍納斯作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途徑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然後進入大西洋,看到許多稀罕的海生動植和水中奇異景象。最後,當潛水船到達挪威海岸是,阿龍納斯不辭而別,把他所有知道的海底祕密公之於世。

主人翁尼摩船長是一個帶有浪漫、神祕色彩的人。他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精心研究、設計、建造了這隻獨角鯨大怪物——潛水船(鸚鵡螺號),他與潛水船在海底進行大規模的科學研究,但好像這又不是他這種孤獨生活的唯一目的。他躲避開他的敵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搜尋自由,又對自己孤僻的生活感到悲痛。在這孤獨的生涯中他巧遇了阿龍納斯並與他共同經歷了一幕幕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事件。

在托裏斯海峽:“鸚鵡螺號”第一次遭受困境碰觸到海峽的礁石而被迫停下來。然而這對阿龍納斯,他的僕人康塞爾和魚叉手尼德?蘭卻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能在旁邊的小島上逗留了兩天,這對一個原來生活在陸地上卻因為某種原因而留在海上2?~3個月的人來説是上天何等的優厚待遇啊!然而,在他剛想享受戰利品時卻遇到了土人圍攻。最終以尼摩船長沉着冷靜去對付土人圍攻而告一段落。

而在“一顆價值千萬法郎的珍珠”這一章,敍述尼摩船長,啊龍納斯,他的僕人康塞爾和魚叉手尼德?蘭在收集珍珠時發現一位印度採珠人遭到黑鯊的襲擊,幸虧尼摩船長以無以匹比的勇敢和尼德?蘭對鯊魚身體結構的熟識,用魚叉刺中鯊魚的心臟而完結生命為告終。在細節可以看出尼摩船長他,作為逃到海底的人類種族代表之一,而對人類表現出無私的奉獻精神。不管他平時嘴上怎麼説,但這個奇怪的人善良之心至今還未完全泯滅。

這本書還寫到了冰山封路,章魚襲擊等許多險情。這些故事情節都是非常曲折緊張,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人物命運,豐富詳盡的科學知識和細節逼真的美妙幻想融於一爐。

作者還獨具匠心,巧妙佈局,在漫長的旅行中,時而將我推向險象環生的險惡環境,時而又帶進詩情畫意的美妙境界;波瀾壯闊的場面描繪和細緻入微刻畫交替出現。讀書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這的確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好書。

不能做紙上談兵的趙括

最近,我看了一本關於古時候的書——《史記故事》,其中裏面有飛將軍李廣駐守邊塞的故事;還有大禹治水的傳説;有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的故事,但使我最受教育的當然是趙括的“紙上談兵”啦。

趙括是趙國大將軍趙奢的兒子,他從小熟讀兵書,談論軍事,大家從來都駁不過他,但是他父親不相信趙括能真正運用兵法,因為他沒有親身上戰場的經歷。

趙括驕傲自大、剛愎自用。趙括父親每次都將大王賞賜的寶貝分發給下屬,而趙括都將寶貝藏起來,佔為己有;趙括父親有很多的朋友,並且和下屬的關係也像朋友,而趙括的下屬都很懼怕他。

沒有戰場經歷而又不得人心的趙括最終戰死在沙場上,這是他只會紙上談兵的代價。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軍事家,他們帶兵打仗,身先士卒,與士兵親如家人,才得以取得勝利,像趙括這樣的人註定是失敗的。

我們小朋友可不能像趙括那樣,只知道誇誇其談,只有親身體驗,才能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才能實現我們的理想。

關於讀書的作文5

坊間有不少“閲讀學”方面的書籍,熱衷於討論閲讀的起源、意志、目標、心境、方法、品質等,在我看來,這些書意義不大。還不如讀一點“關於書的書”,略具紙張、印刷、書籍、古書版本、歷代藏書,以及現代報刊和圖書館業的知識,那樣對於養成讀書習慣更有好處。意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小説家安貝託艾柯,與法國電影泰斗、法國國家電影學院創始人讓B克洛德卡里埃爾對話,討論書籍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以及網絡時代紙本書的未來,結集成了《別想擺脱書:艾柯&卡里埃爾對話錄》(吳雅凌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這兩位嗜書如命的古書珍本愛好者,其對話第一部分的標題是“書永遠不死”。

我也相信“書永遠不死”,但書籍存放在博物館、圖書館、個人書庫,還是每日使用的書桌上,效果大不一樣。你看艾柯説的:“書在未來將只吸引一小部分愛好者,他們會跑去博物館和圖書館滿足自己對過去的趣味。”(6頁)若真的這樣,情況很不妙。卡里埃爾則極力為書籍説好話:“想想20xx年7月紐約那次電力大故障吧。假設範圍擴大,時間延長。沒有電,一切都會消失,無可彌補。反過來,當人類的一切視聽遺產均消失時,我們還可以在白天讀書,在夜裏點根蠟燭繼續讀。”(19頁)兩位對話者對紙質書的未來“堅信不移”,因其除了讀書、寫作、拍電影外,還對書籍本身有一種純粹的熱愛,肯為某本自己迷戀的書籍“上窮碧落下黃泉”。讀書人不一定藏書,藏書家不一定讀書,這我們早就知道了。

清代學者洪亮吉《北江詩話》分藏書家為五類:一是“推求本原,是正缺失”的考訂家,二是“辨其版片,注其錯偽”的校讎家,三是“搜採異本,補石室金匱遺亡,備通人博士瀏覽”的收藏家,四是“第求精本,獨嗜宋刻”的鑑賞家,五是“賤售舊家中落所藏,要求善價於富門嗜書者”的掠販家。其實,還有另外三種藏書家,一是喜歡書,而且真讀,這是“愛書人”;二是兼及閲讀、考訂與闡發,這是學問家;三是既讀書,也收藏,還考慮增值問題,二十年前我就知道這個道理,可惜沒能實踐。最近十年,關於讀書,有兩種潮流值得注意。一是公眾的收藏趣味轉向了書刊,不僅宋元珍本,連民國年間的平裝書以及舊報刊,也都被人爭相搶購。幾年前,魯迅、周作人的《域外小説集》上拍賣會,自3萬元起拍,到27萬落槌,加上佣金合計29.7萬元。平裝書不會都這麼貴,但“奇貨可居”的,都會有人搶。二是書籍裝幀明顯上了一個檔次。即便不參評“最美的書”,讀者與出版社也開始合謀,特別關注圖書的外形———紙張、開本、裝幀、設計、插圖等。買書人不僅閲讀,而且把玩、欣賞、收藏。於是,同一本書,除了平裝本,還有各種精裝版、特藏版、毛邊本、簽名本等。

你也許覺得,這麼關注圖書的外在形式,豈不是買櫝還珠,或者説附庸風雅嗎?我曾經談過這“附庸風雅”對於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的貢獻(參見《大學有精神》246—24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在我看來,“附庸風雅”比“假裝流氓”好,因為二者都有可能經過一番努力,越學越像;另一方面,沒有一大批半懂不懂的受眾的追隨與消費,任何文學藝術都不可能發展壯大。談論書籍,最好兼及“精神”與“物質”。不談別的,就説書籍裝幀吧。洋裝書的興起,以及國人對於封面裝幀的重視,使得其呈現不同於宋元精刊的另一種美。這是喜歡書的人很容易感覺到的。我曾撰寫《作為物質文化的“中國現代文學”》(收入《假如沒有文學史……》,三聯書店,20xx),評述中外若干書籍史著作,談論二十世紀中國的書籍裝幀,探討從“物質文化”角度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可能性,以及“新資料”如何帶出“新問題”,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閲。

關於讀書的作文6

書是類指揮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們的精神食糧。

我從呱呱降生開始便與書有着不解之緣:哺育我們的嬰兒教育書;父母講的故事書;啞啞學語的未來是我們的 識字書;學齡前的連環畫;上學時的課本;課外的各種散文、作文選、科普書、歷史書和許多名著。

可以説書在我的成長中是比不可少的。

為崛起的中國喝彩 因此,我分外喜歡讀書。尤其愛在傍晚和清晨讀書。晨曦初露,斜椅桌邊,任窗外黃葉如花,離愁飄掛,我的新卻固守着與書的約定。

讀書活動之名人名言 或在傍晚,獨坐窗前,聽窗外西雨如詩,看書中人生如戲,“舉身赴清池”、“自掛東南枝”的無奈抉擇,“卧薪嚐膽數十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堅韌毅力,“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的絕代風華,無一不讓我驚歎!行行文字彷彿片片美麗的音符,奏出一曲曲深邃而悠遠的天籟。

日復一日,我就這樣在一片書香中體味着作品的精髓,艱深的文字不再是理解的障礙,讀書對於我來説更多的是一種需要, 而不是一種負擔。記得小時侯,我還不識字,媽媽就耐心的教我背唐詩,茶餘飯後,媽媽便教我讀《唐詩三百首》裏的唐詩,媽媽説一句我就鸚鵡學舌地模仿一遍……

上國小前,我已可以獨立看一些故事書了。

低年級時候,我識字已經很多了,便迷上了課譜書籍,媽媽就幫我買了一套《少兒百科全書》,厚厚的幾本,宇宙氣象,人類文明,世界地理,這些知識書上都有。每書中的每個問題都説得非常詳細,真使人愛不釋手。在如飢似渴閲讀同時,我家又住進了一位新朋友——《新實際中國少兒十萬個為什麼》。這套書又使我增長了許多知識。

一次,老師在《美麗的海底世界》時,讓我們自己更具體地介紹海底生物,我回憶起了在《新世紀中國少兒十萬個為什麼》中瞭解的海龜生活習性,便滔滔不絕地介紹給同學們聽。當小老師的滋味真好,但這還得歸功於我的書朋友呢!!

現在六年級了,我當然回更注意的去讀一些優秀的散文、作文集、從文章中我不僅積累了許多好詞好句,也領悟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漸漸地,我的文章已不再只有春花秋月、夏曉殘冬了,飄忽的文筆中也多了幾分沉穩、包容,學會了如何在多變的生活中使自己擁有超然而豁達的氣度,有人驚訝於我的轉變,而我的回答僅是淡淡一笑:“都是書的功勞。”

讀書是積累,知識的大小要靠日積月累才形成。年華如水,一去不復返,怎樣才能不讓它白白流逝呢?靠的只是自己抓,抓住了 知識,抓住了今天,你就抓獲了生命,抓住了未來。書將繼續伴我成長,伴我生命之光環。

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冰心

冥冥之中,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除了父母的親情,還有誰能支撐起我的生命?是書,這就是知識鑄就的擎天柱,生命中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讀好書

我首次結識書,已年過六歲,對大凡實施早期教育的家庭來説,這的確延誤了不少時間,但這並不影響我和書的感情,初次碰到書,首先被吸引的是它那精美的封面。撫摸着封面,細膩,噝啦噝啦,雙手像被雨後的颯颯西風輕吻,又像被牛乳沐浴,摸摸紙張,麻酥酥地醉心,第六感覺告訴我説“這是一本好書!”我將注意力集中到內容上去,啊,又是別有一番天地,琴棋書畫,真善美、假惡醜是她的精髓,她的真諦都在這兒啊!她使我的行為得到規範,使我的心靈得到洗禮。

這,便是“好書”。

好讀書

約摸十一二歲,我體會到要將一本的好書的營養真正分解,“好讀”是不可缺少的消化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清晨,手捧《駱駝祥子》彷彿看見祥子拉着車從我身邊走過;捧着《魯迅全集》彷彿在跟魯迅先生談心;晚上在燈光下彷彿看見保爾那堅定的背影,是他向我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好書,我的“偶像”,我的“心肝”,我愛讀她,無需問為什麼。

關於讀書的作文7

從古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到今人的“書籍是人類靈魂進步的階梯”,無不看出讀書的良好作用。讀書好處和重要之大的道理人所共知,再加上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會經常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於是人人都想讀書,把活到老學到老作為 至理名言,可是在讀書... 展開

這篇不錯 你參考參考~~~~~~~ 開卷有益,這是我對自己讀書多年來的最深、最明瞭的體會。

從古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到今人的“書籍是人類靈魂進步的階梯”,無不看出讀書的良好作用。讀書好處和重要之大的道理人所共知,再加上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會經常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於是人人都想讀書,把活到老學到老作為 至理名言,可是在讀書的過程中,許多人只體會到讀書的無比之苦,我卻更多地感悟到讀書的無限之樂。我不是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也不是把讀書單純的當成一種無所事事時候的消遣,而是把讀書當成一種心靈之旅,當成一種和古之先賢、智者名士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交流的過程,當成一種消除疲憊,洗去煩惱的精神生化的過程。

書,是良師,更是益友。

好讀書,是年輕時候養成的習慣,但是不得不承認,隨着年齡的增長,工作量和各種社會關係的增多,年少時候那種單純的安心的讀書的心境難以追回,再加上每天的各種事務踏至紛來,每天可以有一段長的讀書時間就顯的彌足珍貴,所以,我這樣的年紀和工作的特點使我在讀書上不得不養成自己的特點,一是要讀書首先是選書。雖説是開卷有益,但是時間有限,所以必須有選擇的讀書,把有限的時間放在好的,適合的書籍上。在選書上,不看庸俗無聊,不求高深專業,但要切實有用;不過於專一,而追求廣博,讀書如交友,只是呆在一個小圈子裏,很容易自我封閉,自我限制,所以要廣交朋友,經史子集,古今中外,各種書都要儘可能涉獵一。二是隨時備書,“見縫插針”。沒有大片的時間可用來讀書,只能是把片刻的閒暇時間利用起來。有時間就拿出來翻上兩頁,享受一下。讓書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成為我們工作生活中前進的階梯。

大家都在讀書,但是,每個人讀書的方法、感受和收穫是不一樣的。説了我的讀書的方法,在説説我讀書的各種體會和收穫。總結起來,應該是“三開”。

開心養氣。我在讀書之中,收穫的開心,快樂分四個層次。一是最為簡單直接的快樂,一段快意恩仇的故事,一個精采絕倫的比喻,一個構思精妙,啞然失笑的結尾……這些都會讓我怡然自樂,欣然發笑。二是讀書讓心靈安寧,拋開煩惱的快樂。這時候讀書已經深入其中,忘記身邊的種種事情,溶入到書的世界裏。這時候讀書,因為書的世界不同,會有激情如火,也會有沉靜似水,也會有百般無奈,感慨歎氣。這種在書的世界中暢遊,與書的內容同呼吸,共命運的感覺就是讀書的第二層快樂。

書籍是向上的台階和平台,是望遠鏡也是顯微鏡。因為書籍我們能夠擺脱地域的限制,視野的狹隘,從而站的更高看的更廣,看的更遠,看的更深。有句説:視野決定事業。我們要走出大山,跳出峽谷,目的就是為了開闊視野,學習外面先進的科技,成功的經驗和高效的方法。而我認為,要達到這樣的目的,讀書無疑是最為便捷,最為經濟,最為高效的方法。從《世界是平的》,我們一下子打開了視野,模糊遙遠的地方被拉成了“一馬平川”,讓我們如此清晰的感受到了全球化的腳步如此接近,一下子把我們也拉入了在太陽升起後,一起奔跑的動物行列之中,危機就在眼前,可是,機遇和希望也同樣的實實在在,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用力加速向前跑,必須“率先”衝在前,不是大吃小,而是快贏慢。 收起

關於讀書的作文8

一本好書,就是一面時代的鏡子;一本好書,就是一塊歷史的化石;一本好書,就是一架文明的階梯。許多人都曾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對書的喜愛,感悟。高爾基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説:書是人類精神的糧食……而今天,我要説,書是那根點亮精彩人生的蠟燭。

一本書,不僅教會了大家許多知識,更是大家尋找快樂、趣味的源泉!

夏天,烈日炎炎,我正坐在家裏玩電腦。卧室裏空調開着,冰箱冷飲擺着,一大堆零食堆滿了我的課桌,在這種環境下,我在家裏可真謂是一種美的享受啊!可惜,好景總是不長。

爸爸剛好休假,在家裏也是閒的無聊。可爸爸卻有一個愛好,就是沐浴着陽光,看着他愛不釋手的報紙。誰知今天,爸爸竟然放下了他的'這種愛好,非要把我帶到書店裏去挑選名書。書店有什麼好玩的呢?哎!無可奈何的我只好依依不捨的離開了卧室,垂頭喪氣的隨着爸爸走出了家門。

當邁出跨進書店的第一步,我震撼了!

在這悶熱的天氣裏,每個人都應該是煩躁的,可書店裏居然是人山人海!我四處張望了一番,只見每個人手裏都拿了一本書,他們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趴着,都津津有味地讀者自己手中的書。遇到一個不懂或不明白的問題,有些人是與別人一起討論,有些人是去請教他人,而有些人則是自己閉目沉思。

總而言之,大家都很專注,書店裏的人雖然多如牛毛,可卻非常安靜,連根針掉到地上的聲音都可以聽得見,顯然,很有秩序,他們絕對不會在這裏大聲喧譁,打擾他人。我想;書有這麼大的魔力嗎?難道我的看法錯了嗎?

我來到了一個少兒書刊架前,認真的挑選了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最終選擇了《愛的教育》

爸爸帶我去售票員阿姨那裏付錢時,阿姨笑眯眯的説道:“小朋友,讀書很重要,你挑的這本書可是名書呢!記得認真讀哦!它可是會幫助你走向成功的道路。”這讓我更加肯定書的魔力,也許我真的應該改變自己的看法了。

回到家後,在爸爸的督促下,我拿起書讀了起來,爸爸説:“可沒這麼簡單!朱熹説過:讀書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但要知道這可沒那麼容易!並且當你讀完之後,我還要來考考你!”為了不讓爸爸小瞧自己,我爽朗的答應了爸爸的要求。卧室裏,傳出了一陣陣洪亮的讀書聲。門口也同時傳來了爸爸媽媽這樣的對話。“咦?難道今天太陽打西邊出來了,女兒也會這麼認真讀書,真實罕見啊!”媽媽驚訝而又感慨的説道。“對啊!不知她讀得這麼樣了,認真了嗎?我還是去看看把!”爸爸慢慢的説道。於是向我的卧室走了過來,輕輕地推開了我的房門,説道:“怎麼樣?可以來應付我的考題了嗎?”我信心滿滿的説道:“沒問題,當然可以!”就在爸爸的小測試下,我順利的闖過了每一道難關,博得了爸爸媽媽連聲的稱讚。我心裏美滋滋的,比吃了蜂蜜還要甜呢!那一刻,我感到了讀書給我帶來的快樂。從此我改變了對書的看法,它成為了我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不可分離的終身伴侶,我始終不渝的朋友!

如果説人生是藍天,那麼書便是天空中的朵朵白雲;如果説人生是綠地,那麼書便是點綴綠地的鮮花;如果説人生是一篇樂章,那麼書便是那些跳躍波動的音符!正是因為有了書,一切事物才變的多姿多彩,有聲有色;也是因為有了書,才將大家的生活變成了一塊調色板,渲染的五顏六色,絢麗多姿!

書是大家生命旅程上的一部分,書可以使大家感悟真理,辨別是非,可以使大家暢遊在這無邊無際的王國裏,可以使大家不斷進步,一天比一天更優秀!相信,有了書,就像有了夜空中的一顆啟明星,就像有了岔路口中的一個指向牌,就像有了夜晚為大家照亮航行的燈塔。

書陪伴着我生活,陪伴着我專業學習,陪伴着我走向社會,他教會了我知識,讓我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道理,讓我有足夠的能力去使自己的祖國更加獨立富強。我深深的相信,書必將像一根蠟燭點亮我的人生,必將引領我登上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領我走向成功的階梯,引領我去迎接輝煌的未來!

關於讀書的作文9

在安全管理中,有些主管抱怨,措施制定了,培訓也做了,之前也提醒了三次,第四次忘了提醒船就觸礁了。缺陷不斷在查、在整改、在分析、在教育,但重複性缺陷不斷出現。這説明什麼呢?通過學習《工作重在到位》這本書,我認識到,不抓落實,工作不到位,再好的政策、計劃、制度都是空的。只有將“落實到位”貫穿安全管理全過程,才能確保公司安全管理體系有效實施,保證公司安全生產的持續穩定。

安全工作重在落實,思想認識是基礎。工作到位關鍵在思想到位,思想決定行為,習慣決定成敗。營造抓落實的氛圍,培養抓落實的習慣,要把工作做到位,就必須把責任落實到位。它既是一種目標,又是一種作風,既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責任。

安全工作重在落實,勇於負責,有高度的責任感是動力。強烈的責任感,要體現在平時工作中。只有端正態度,進一步強化工作中的責任心,才能形成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狠抓實幹的工作狀態。責任推動用心,用心是成事之基。唯有用心,唯有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才有可能盡職到位,確保安全生產。分析公司歷年來所發生的事故,其最大的原因就是責任心不足。

安全工作重在落實,最大程度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是要點。要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改“要我到位”為“我要到位”,自覺加強工作的主動性和開拓性,以最認真的態度去做事,不滿足於敷衍了事的“做了”、“佈置了”,要追求更高層次的“落實了”、“做到位了”,真正做好本職工作。改“自己為重”為“工作為重”。把工作的需要擺在第一位,工作在前,自我靠後,自覺增強工作的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認真完成工作。改“一定努力”為“一定得力”。要講究工作的方式方法,更要統籌兼顧,加強溝通和協作,安排好計劃和步驟,從而不折不扣地、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作為中央企業,我們必須始終把安全生產當作永恆的主題,始終把安全穩定作為重大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始終堅持以安全管理體系為主線。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員工的責任意識、安全意識和綜合素質為基礎,倡導廣大員工“人人蔘與、人人有責”,構建安全、健康、和諧的工作環境。形成預防為主、自我約束、持續改進的企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安全工作重在落實,加強精細化管理是關鍵。推進精細化管理是全面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需要。精細化管理,“精”就是精心組織、精心經營;“細”就是細化管理、細化措施。做到高標準、嚴要求、講細節。通過細化管理標準,分解、落實管理職責到每個崗位、每個員工,確保分解到事、責任到人、細化到點。精細管理人人有責。要將精細管理貫穿於生產經營的全過程,落實到每個環節。推進精細化管理,要做到目標明確、措施可行、效果實在,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工作“到位”而“不缺位”,確保安全平穩。

“到位不到位、相差一百倍”。“位”就是責任、就是要求、就是本職,要時刻認清自己的定位,時刻明白崗位對自己的要求,時刻牢記自己的本職,只有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找準切入點,認真履行職責,才能不失位、不缺位。“到位”就是落實,要想盡一切辦法去落實自己的責任、完成每天的目標,將工作抓實、抓細。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落實安全責任制。切實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責任體系、管理體系和基本制度,抓好體系運行管理。嚴格按照公司體系文件的要求對船舶實施有效管理,形成規範完善的安全生產管理局面。要抓住落實制度這個關鍵環節,要有專注的做事態度、極致的工作精神、注重細節的良好品質。安全工作做到位,必須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位,抓好執行力、自查自糾、監督考核三個重要環節,努力做到“日清日畢”,形成做事的良性循環。

關於讀書的作文10

我是一個青年人,但是我酷愛中國古典文化。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我一直強調自己的態度,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弘揚,這就是對中國古代文明最大的認可。

作為一個年青人,我覺得自己的生命裏承載着更多的是關於民族、關於社會、關於人生、關於自我的思考,在思想的逐漸成熟中,我覺得熱愛民族文化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當今社會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社會上部分人漠視自己的信仰,踐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物慾橫流,金錢第一,這是社會羣體信仰的危機。我敢肯定這種危機既潛伏在意識形態,又反映在現實之中!總之,我能感覺到中國古典文化和傳統文化,正在面臨一場劫難,卻又無可奈何,我不知道是歷史的悲哀,還是我們現實的殘酷?

回過頭來看《陳情表》,這是一篇散發着傳統美德的古代散文,現在能真正讀懂的又有幾人,在這個金錢世界,誰還在乎忠,義、廉、孝,它的觀念,已經與我們這個社會格格不入,這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情!不可否認,當今社會不僅中國古文化離我們很遠,似乎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漢字也離我們很遠,説得嚴重一點,中華民族文化正在走向沒落!

大學畢業已十年了,我覺得自己在畢業的時候曾高喊着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大學生,想起這些話,現在我都覺得臉紅。我在經歷了十年社會生活後,我明白自己已發生了蜕變,沒有了純潔,熄滅了熱情,磨去了稜角,隨波逐浪在這個金錢社會,已經變得庸俗不堪。我懊悔、我內疚,甚至痛罵自己。一個忽視繼承的民族,發揚光大畢竟是一句口號,我個人的力量怎能與潮流抗爭,我又能在這條路上走多遠呢?

中國古代有無數個例子説到忠孝不能兩全,而這些例子只是説明了這個歷史命題的正確性,而沒有突出它的矛盾性。忠孝不能兩全,必然要有取捨。傳統的封建禮教認為,不能兩全時,必取其大者。以此作為前提,應該説凡是具有正常智商的人,都會選擇忠,因為忠是忠於國家,進而忠於黎民,忠於天下,此為順應天意,弗敢違矣!

而《陳情表》似乎是個例外。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陳情表》核心價值理念就在這一句話中,我特別欣賞這句話,因為它不僅是文章的文眼,更重要的是它映射出中國古代治國理念。以孝治天下,古代似乎做到了,真正的能夠為國盡忠的賢才,皆是大孝之人。因此,中國古代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甚至以孝順廉潔來舉薦官員,這也成為了入仕的主要渠道。

孝是立身之本,忠卻是立國之本。

李密以“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設定自己的推辭邏輯,以孝為忠、為大義,更以孝作為仁君之仁,達到了自己巧辭而又不遷怒於君主的兩全目標。是孝在前而忠在後,一前一後成就了李密的忠名。

那麼“忠孝不能兩全”應該指的是不能同時兩全,如果處理得當,先後有致,那似乎也是可以兩全的!李密的忠孝之名既歸結於處理二者關係的得當,更在於李密內在的孝廉之心。

孝順自己的祖母,不,別説是祖母了,就説是孝順母親,能在挺進仕途,成就大忠之間作出選擇的,又能有幾人?我不想以此來評論道德淪落或者是退化,但是這個深刻的命題在現實社會中,其二難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不能兩全的範疇。

在現實社會,我們遺憾地只能看到,標榜自己忠於黨者、忠於國者、忠於人民者,多乃營營苟苟之輩,他們魚肉百性,傷天害理,豈敢指望他們大忠乎?這些道貌岸然的所謂正人君子,枉負大孝之名!

試問,一個不能行孝之人,到底有幾人可以行忠心之事?又哪來那麼大的德行去施恩天下黎民,更莫奢談忠黨、忠國、忠於人民之大事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