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職業>財商培訓師>

債券與理財套利知識詳解

財商培訓師 閲讀(2.23W)

理財為企業低融資成本買單,央行釋放流動性支撐理財槓桿的模式能否持續主要取決於三方面因素,理財能否找到更高收益資產,理財的高槓杆能否維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債券與理財套利知識詳解,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債券與理財套利知識詳解

  投資要點:

1. 近期在於客户交流時,我們發現各大監管機構對於市場的監管成為了市場較為關注的一個話題。在這篇報告中,我們將從理財市場出現的一種套利現象出發,分析其成因、對數據的影響、未來可能的變化以及潛在風險幾個方面,從中揣度監管的目的,併為判斷後期市場提出一些參考。

2. 在債券收益率不斷下降,理財收益率依然堅挺的過程中,還引發了一種套利模式。比如,企業發行100元債券,購買100元銀行理財,銀行理財再去做100元銀行委外業務,委外機構再去購買100元企業債,在這樣一個循環體系中,儘管看起來什麼都沒有產生,但是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中,企業生成了100元資產和100元負債,銀行理財增加了100元規模,委外機構擴大了100元受託資產,所有機構似乎都能從中獲利。但需要注意的是,每個環節的收益率是不一樣的,這就可能引發一些問題。比如,企業5年AA+中票收益率是3.5%,三個月理財預期收益率是3.9%,企業可以賺到40bp;理財資金再以4.2%的成本委外,理財可以賺到30bp;委外機構購買3.5%的企業債,這存在70bp的虧損,如何彌補這個虧損就成為了委外機構的難題,在15年上半年,委外機構可以參與打新賺取高收益,彌補這70bp的虧損,但到了16年,高收益率資產幾乎消失殆盡的時代,委外機構只能通過加槓桿的方式維持收益和負債的匹配,近兩年來央行一直保持寬鬆,持續釋放流動性又使得加槓桿的方式不斷得到支撐。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不但給經濟數據帶來了擾動,也使得其中藴藏的風險越來越大。

3. 16年以來M1增速保持增加,M2增速快速下降,社融增速穩中有降,都能從企業低利率融資,理財為企業買單,央行釋放流動性支撐理財槓桿的過程中找到解釋。這也説明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並非企業融資成本不夠低,企業融資意願差,也並非流動性投放不夠多,貨幣派生渠道受阻,而是央行釋放的流動性並未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更多的進入到了虛擬經濟當中。當然,客觀環境上,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偏低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本質原因,但企業融資成本低,理財成本剛性為企業提供了套利機會,會使得資金脱實向虛的傾向愈發嚴重,這也正是為何近期政府不斷髮聲,強調貨幣政策對於實體經濟的效果有限的原因之一。如果我們繼續加大流動性投放,或者繼續壓低企業融資成本,效果反而可能適得其反。除此之外,理財高槓杆率也給資金面帶來一定擾動。

4. 理財為企業低融資成本買單,央行釋放流動性支撐理財槓桿的模式能否持續主要取決於三方面因素,理財能否找到更高收益資產,理財的'高槓杆能否維持,企業低融資成本和理財高投資回報的套利空間能否一直存在,從目前情況來看,在沒有外力條件的情況下,短期內套利空間恐怕難以消失,理財也難以找到高收益資產,高槓杆仍將成為支撐套利的最重要力量,在這一過程中風險會不斷累積。無論是有朝一日海外和匯率因素導致央行不能及時投放流動性,亦或是信用風險有可能通過產品架構被放大,均會對整個理財市場,金融市場,乃至實體經濟產生較大影響,爆發金融危機,這也可能是近期各層監管趨嚴的出發點。

5. 近期央行、交易所、證監會、保監會都出台了一些監管政策,我們通過總結分析發現,基本上也是在抑制我們前文分析過的套利空間,讓理財不再為低融資成本買單,讓央行不再為理財槓桿持續提供無限支撐。具體分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對於泛資管產品的監管;;第二種是對於槓桿的控制。我們認為抑制理財套利空間,引導資金脱虛向實的進程是不可逆的,這也就説明金融去槓桿的進程是個長期過程,特別是在近期隔夜回購佔比依然保持在90%左右的佔比的背景下,央行對於去槓桿的引導可能仍將持續。

6.總結全文,我們從理財為企業低成本融資買單談起,對這一現象出現的背景,對於金融數據和資金面的影響,這種現象將會如何發展,面臨着哪些風險,監管從哪些方面對此進行了加強控制等進行了詳細分析,並認為監管將通過繼續引導金融去槓桿,繼續對泛資管業務進行監管的方式,引導資金脱虛向實,抑制低利率環境下金融產品的套利空間。在這樣一個市場環境中,我們認為在去槓桿的引導下資金成本將出現提升,債券市場也會因此出現一些調整壓力,流動性最好的利率債和高等級品種首當其衝,並已經在近幾周開始調整。同時,由於監管的發展和金融去槓桿均是長期過程,不會一蹴而就,就在撰寫這篇報告的同時,央行四年來首次在年中對28天逆回購詢量,繼續以長換短抬高市場槓桿成本,強化金融去槓桿進程。即使市場對此已經開始反應,我們認為新一輪去槓桿的壓力僅僅是開始而並非結束,建議投資者不要逆監管而為,順勢降槓桿,適當放慢投資信用資質下沉速度,不輕言抄底可能是當下更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