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體育>太極拳>

太極拳底盤功夫的練習方法

太極拳 閲讀(4.7K)

導語:太極拳是一項穩紮穩打的功夫,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習練武術就要有紮實的基本功,特別是底盤功夫的修煉。太極拳的特點圓活輕靈,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太極拳底盤功夫的練習方法。

太極拳底盤功夫的練習方法

 太極拳底盤功夫的練習方法

習練太極拳對下肢足腿的要求非常嚴格,對下肢的要求也稱作底盤根基功夫,但練習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許多練拳的人,多年練功卻不見功夫上身,就是因為足腿鍛鍊不當。

“坐腿”是練底盤功夫的一種方法,也可以稱之為“單腿屈膝負重練法”,也難掌握,因此仍應把它看作是一項基本功。《太極拳論》中即提到:“其根在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這段話是論發勁,指明足是根基,蹬地接勁由腿部從屈到伸產生根力,再上送到腰到手,這就明確指出足腿底盤要有產生根勁的能力。

對於下肢足腿,經常強調説:“練拳時,身體如火車的車廂,足腿如車廂下之大盤簧,車廂是託在盤簧上的,不使車廂上起離開盤簧,也不使車廂觸及硬的鐵輪”。

這段話體現了底盤功夫的重要性,明確足腿要承受的`負荷,又要穩固並保持鬆柔且富有彈性,腳下有根,自身穩定能力就強。

推手發勁,常講要先拔根,這就是要破壞對方的穩定勢態,破壞其“其根在足”的能力,根力一拔,重心不穩,身法散亂,就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太極有功底者,底盤穩固,一般人是不容易推動的。

綜上所説,現將底盤的功能歸納如下:

①產生根力,向上送勁;

②富有彈性,承受負荷;

③柔軟有勁,增強穩定能力。

底盤功夫如何來練,方法不一,但其原理都是一致的,都是屈腿鬆沉,增加負重,以練腿足的承受能力為前提。靜練法,慣用站樁功,在全身放鬆,心意自然專一的條件下,採用不同姿勢,一站就是半小時,很吃力,不好練,目前採用者不甚普遍;動練法較普遍,通常採用“貓引步”,也難學。

打拳時,屈膝彎腿,身心在大鬆大軟的意含引導下,不斷向下鬆沉,上身軀幹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樣,增加腿部的負荷,不斷延長單腿負重的時間,邁步向前退後仍要輕靈穩當,如履薄冰緩緩移動重心(不能衝)。同時再利用拳式步型、步法的轉變,兩腿不斷地交換着單腿負重的勢態來進行拳架的運作。

“坐腿”法用單式教學效果較好,一般都採用打摟膝拗步掌的辦法,連續打上幾十個摟膝拗步,到出一身汗、腿部痠疼為度,只要痠疼感減少,自感不甚吃力時,下盤功夫就有一定程度了。

從上面所述來分析,練底盤功夫,不論靜練或動練,其內含深處實際上都是“坐腿”。

切記,太極底盤功很重要,坐腿而練易上功,此為正路。標清楚,重點突出,容易學好。

 推手中的底盤

在推手運動中,想要保持良好的穩定狀態就必須讓人體的垂線在底盤範圍內。

我們不妨拿一盒火柴來做試驗:把火柴盒直立地放在桌面上,它的底部長方形面積就是底盤,它的重心在正中間,貫串於這個重心垂向地面的垂直線,就是重垂線。如果重垂線與桌面的接觸點是保持在底盤的中心,那麼這盒火柴就很穩定。如果你伸出一個指頭輕輕地在火柴盒上部推動,漸漸使之傾斜,這時火柴盒的重垂線就隨之偏向底盤的一側。但只要重垂線仍在底盤範圍以內,那還不至於傾倒;一旦重垂線越出底盤,火柴盒就跌倒了。太極也是如此要求穩定。

由於直立的火柴盒底盤較小,重心較高,以致其穩定性較平放的火柴盒差得多。

從上面一點就足以説明,底盤越大,穩定性越好。“穩如泰山”這句話就説明“泰山”的底盤很大。然而人是兩足動物,不管你怎麼大步站立,底盤總有窄的一面,於是,怎樣把重垂線保持在底盤之內,就成了推手運動中的一項深邃的學問了。既要把對方的重垂線擊出底盤,又要使自己重心相對地經常穩定在底盤之內,唯有如此,才能使對方傾跌,而不使自己傾跌。這是一個原則,實際情況卻要複雜得多了,因為當重垂線越出底盤時,人體還可以依靠技巧,使之重新納入底盤。拳家常説“動步相隨”“步隨身換”,這就是提示人們在推手運動中要隨時調整底盤,使自己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此外,騰空技術、樁步技術以及聯合底盤(即依託技術)等等,都足以使重垂線雖越出底盤,而又能很快恢復到底盤範圍以內。

例如“被打欲跌須雀躍”這句拳訣,就説明在失重欲跌時,可以運用“雀躍”的技巧,使自己恢復重心的穩定。相反地,如果不懂得這些靈活性的技術,可用以輔助上述原則性的基本要求。練時如果時刻害怕自己失卻重心,就會使動作姿勢顯得遲滯不靈,在推手中手足也就施展不開了。

再如,太極拳在走架中,即強調“立身中正”,“又允許“偏中求正”,這就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説明“身法要正”是一個原則,但不一定把重垂線始終保持在底盤的正中央。在推手中即使重垂線越出底盤,那也不是非跌僕不可的。拳諺説“拳架要正,運用要活”,這是很有道理的。

在太極拳推手的技術中,它與摔跤不一樣,需要的是瞬間的運用技巧力去制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