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衛生資格>

2017年外科主治醫師必備知識點

衛生資格 閱讀(1.91W)

外科主治醫師是醫院的職稱之名,醫生職稱的一種,比住院醫師高一級,比副主任醫師低一級,屬於中級職稱。接下來應屆畢業生考試網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2017年外科主治醫師必備知識點,助大家備考複習。

2017年外科主治醫師必備知識點

  外科手術預防用藥指導原則

(一)外科手術預防用藥目的:預防手術後切口感染,以及清潔-汙染或汙染手術後手術部位感染及術後可能發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Ⅰ類切口手術患者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比例不超過30%,Ⅰ類切口手術患者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時間不超過24小時,住院患者外科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時間控制在術前30分鐘至2小時。

(三)外科手術預防用藥基本原則:根據手術野有否汙染或汙染可能,決定是否預防用抗菌藥物。

1. 清潔手術(Ⅰ類切口手術):手術野為人體無菌部位,區域性無炎症、無損傷,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體與外界相通的器官。手術野無汙染,通常不需預防用抗菌藥物,僅在下列情況時可考慮預防用藥:(1)手術範圍大、時間長、汙染機會增加;(2)手術涉及重要臟器,一旦發生感染將造成嚴重後果者,如頭顱手術、心臟手術、眼內手術等;(3)異物植入手術,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臟起博器放臵、人工關節臵換等;(4)高齡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潔-汙染手術(Ⅱ類切口手術):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術,或經以上器官的手術,如經口咽部大手術、經陰道子宮

切除術、經直腸前列腺手術,以及開放性骨折或創傷手術。由於手術部位存在大量人體寄殖菌群,手術時可能汙染手術野引致感染,故此類手術需預防用抗菌藥物。醫學|教育|網

3. 汙染手術(Ⅲ類切口手術):由於胃腸道、尿路、膽道體液大量溢位或開放性創傷未經擴創等已造成手術野嚴重汙染的手術。此類手術需預防用抗菌藥物。

術前已存在細菌性感染的手術,如腹腔臟器穿孔腹膜炎、膿腫切除術、氣性壞疽截肢術等,屬抗菌藥物治療性應用,不屬預防應用範疇。

4. 外科預防用抗菌藥物的選擇及給藥方法:抗菌藥物的選擇視預防目的而定。為預防術後切口感染,應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以下簡稱金葡菌)選用藥物。預防手術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則需依據手術野汙染或可能的汙染菌種類選用,如結腸或直腸手術前應選用對大腸埃希菌和脆弱擬桿菌有效的抗菌藥物。選用的抗菌藥物必須是療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價格相對較低的品種。

給藥方法:接受清潔手術者,在術前0.5~2小時內給藥,或麻醉開始時給藥,使手術切口暴露時區域性組織中已達到足以殺滅手術過程中入侵切口細菌的藥物濃度。如果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術中給予第2劑。抗菌藥物的有效覆蓋時間應包括整個手術過程和手術結束後4小時,總的預防用藥時間不超過24小時,個別情況可延長至48小時。手術時間較短(<2小時)的清潔手術,術前用藥一次即可。接受清潔-汙染手術者的手術時預防用藥時間亦為24小時,必要時延長至48小時。汙染手術可依據患者情況酌量延長。對手術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應按治療性應用而定。

 手術進行中的無菌原則

手術人員一經"洗手",手臂即不準再接觸未經消毒的物品。穿無菌手術衣和戴無菌手套後,背部、腰部以下和肩部以上都應認為是有菌地帶,不能接觸;同樣,手術檯邊緣以下的布單,也不要接觸。

不可在手術人員的背後傳遞器械及手術用品。墜落到無菌巾或手術檯邊以外的器械物品,不準拾回再用。

3.手術中如手套破損或接觸到有菌地方,應另換無菌手套。前臂或肘部碰觸有菌地方,應更換無菌手術衣或加套無菌袖套。無菌巾、布單等物,如已被溼透,其無菌隔離作用不再完整,應加蓋乾的無菌單。4.在手術過程中,同側手術人員如需調換位置時,應先退後一步,轉過身,背對背地轉到另一位置,以防止汙染。5.手術開始前要清點器械、敷料,手術結束時,檢查胸、腹等體腔,核對器械、敷料數無誤後,才能關閉切口,以免異物遺留腔內,產和嚴重後果。6.切口邊緣應以大紗布墊或手術巾遮蓋,並用巾鉗或縫線固定,僅顯露手術切口。7.作面板切口以及縫合面板之前,需用70%酒精或0.1%新潔爾滅溶液,再塗擦消毒面板一次。8.切開空腔臟器前,要先用紗布墊保護周圍組織,以防止或減少汙染。9.參觀手術人員不可太靠近手術人員或站得太高,也不可經常在室內走動,以減少汙染的機會。

 手術進行中的無瘤原則

不接觸的隔離技術活檢後應更換所有的消毒巾、敷料、手套和器械,然後再行根治手術;切口充分,便於顯露和操作;用紗墊保護切口邊緣、創面和正常臟器;對伴有潰瘍的癌瘤,表面應覆以塑料薄膜嚴格遵循不切割原則和整塊切除的根治原則,禁止將腫瘤分塊切除 切線應與瘤邊界有一定的距離,正常組織切緣距腫瘤邊緣一般不少於3cm。肌纖維肉瘤切除時要求將受累肌群從肌肉起點至肌肉止點處完整切除。

手術操作順序

探查由遠至近2.先結紮腫瘤的出、入血管,再分離腫瘤周圍組織 3.先處理遠處淋巴結,再處理鄰近淋巴結,減少癌細胞因手術擠壓沿淋巴管向更遠的淋巴結轉移。4儘量銳性分離,少用鈍性分離 5術中化療藥等的應用 微創原則:無菌操作,對組織輕柔愛護,準確徹底迅速止血,減少失血,仔細解剖避免組織器官不必要的損傷,用細線結紮組織,以及手術切口儘可能沿皮紋走向,適應區域性解剖和生理特點,使切口儘可能少的影響區域性的功能和美觀等。 外科引流的目的` 防止血液、膿液、滲出液消化道或泌尿道漏出的液體在組織或體腔積聚,去除細菌的培養基,阻止感染的發生或擴散;解除區域性的壓力,避免積液對鄰近器官的壓迫和組織損害;組織傷口面板的過早閉合,延長引流時間,有利於膿腔或積液腔的縮小和自其基底部開始的肉芽組織生長和傷口良好癒合。

外科引流適應症

⒈化膿性病變手術或膿腫切排手術後,應置引流以利於排除繼續形成的膿性分泌物;⒉複雜或深部傷口清創術後,放置引流物以利於壞死組織的排出;⒊手術野或切口繼續存在有滲血或滲液;⒋侷限性積液或積血切排後,估計仍有分泌物形成者,如疝修補術後陰囊積液者;⒌消化道或泌尿道手術後,不能排除消化液或尿液的滲漏,應放置引流物利於滲漏出液體的排出;⒍為防止積液或積氣對周圍組織的壓迫性損害而放置的減壓性引流,如胸腔術後採取的胸腔閉式引流;⒎中、大型手術後放置引流,有助於術後觀察併發症的發生。

  外科引流分類

⒈按引流作用原理分為被動引流和主動引流;⒉根據引流的目的分為治療性引流和預防性引流。 引流的原則:通暢,徹底,對組織損傷或干撓最小,順應解剖和生理要求和確定病原菌 引流併發症:出血,感染, 損傷,慢性竇道的形成,引流物滑落,阻塞和拔管困難.

 術前討論的內容主要包括:

⒈診斷的確立和手術適應症的掌握;⒉術式選擇和手術方案的確定;⒊病人對手術耐受力的判斷和改善;⒋檢查病人術前準備工作是否完備;⒌術中、術後可能發生問題的預測及其防治的方法;⒍麻醉方法的選擇;⒎手術人員的組織安排;⒏特殊器械、藥品等物質條件的準備;⒐手術時間的確定等。

 手術前常規準備注意事項

⒈洗手前不應參加感染傷口的換藥;⒉有上呼吸道感染和手臂面板化膿性感染、溼疹的人員不應參加手術;⒊應剪短指甲,併除去甲緣下的積垢,用肥皂吸取手、前臂、肘部及上臂下半部的汙垢及油脂;⒋進入手術室後,先更換洗手衣、鞋、褲,後戴好帽子和口罩、口罩必須遮住鼻孔,頭髮不可露在帽外;⒌多臺手術時應先施行清潔手術,再施行汙染或感染的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