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衛生資格>

衛生資格《檢驗技師》精選資料

衛生資格 閱讀(2.93W)

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實行全國統一組織、統一考試時間、統一考試大綱、統一考試命題、統一合格標準的考試製度,原則上每年進行一次。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的衛生資格《檢驗技師》精選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衛生資格《檢驗技師》精選資料

 紅細胞代償性增生的檢查

1.網織紅細胞增多在5%~20%以上。

2.外周血出現幼紅細胞,主要是晚幼紅細胞。由於網織紅細胞及幼紅細胞的出現,故可表現大紅細胞增多。

3.骨髓幼紅細胞顯著增生,以中幼紅和晚幼紅細胞增生為主,粒紅比例常發生倒置。

 外周血細胞檢驗的注意點

1.血液標本的採集

血液標本的採集,可分為毛細血管採血法和靜脈採血法。DETA-K2抗凝劑對血細胞形態影響很小,因此適用於血細胞計數,特別是血小板計數。血細胞分析儀使用標本一般要求為靜脈抗凝血,為了避免淤血和濃縮,壓脈帶壓迫時間不可過長,最好不超過半分鐘。因為毛細血管標本,受末梢血迴圈狀態、採血技術的影響,有時血液易形成小凝塊,堵塞機器造成實驗結果偏差。

2.血細胞分析儀計數

血液標本在室溫中必須6 h內上機檢測,上機前一定要將血液標本顛倒混勻至少8次,如需製備血塗片,應在採血後3 h內塗制。無論多先進的血液分析儀,只能當作一種過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目視法顯微鏡鏡檢,因為儀器還不能準確區分幼稚細胞、異常淋巴細胞、有核紅細胞等。因此,當出現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明顯升高或降低,白細胞分類出現異常結果,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直方圖或散點圖出現異常,均應用顯微鏡塗片複查。

3.血塗片的製備

血塗片既可由非抗凝的靜脈血和毛細血管血製備,也可由 DETA-K2抗凝血製備,EDTA-K2抗凝血中,鈣離子被螯合後,能阻止血小板聚集,推片時血小板均勻平均,顯微鏡下易於對血小板進行觀察評價,但有時可觀察到因EDTA-K2引起的紅細胞皺縮及白細胞叢集現象,因此最好使用非抗凝血製備塗片,這樣可減少因抗凝劑所致的人工假象。塗片的好壞與血滴大小、推片與載片之間角度有關;血膜分佈不均,主要是推片邊緣不齊,用力不均或載玻片不清潔所致,將製成的血膜在空氣中揮動,使迅速乾燥,以免血細胞皺縮。

4.血塗片的染色

瑞氏-姬姆薩混合染色,兩種染色法各有其優缺點,故在細胞學檢查中常將兩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細胞的胞質、顆粒、核等染色均較滿意;染色環境的pH對著色影響很大,應維持在pH值6.4~6.8,因此必須使用緩衝液;未乾透血膜不能立即染色,否則染色時易脫落。

5.血塗片的鏡檢

選擇血塗片的'體尾交界處染色良好的部分,在油鏡下按一定方式有規律地移動視野,一般計數100個~200個白細胞,同時注意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形態的改變和分佈,有無血液寄生蟲、有核紅細胞、幼稚或原始細胞、異淋細胞等。

 白血病實驗室檢查分類

1.急性白血病:

①貧血程度輕重不一,但進展迅速,多數為白細胞增多型,常大於10×109/L。亦可正常或減低,周圍血白細胞分類可見幼稚型白細胞,血紅蛋白常小於70g/L;②骨髓增生活躍,原始細胞(原粒細胞Ⅰ型+Ⅱ型)大於30%,有核細胞顯著增生,可見白血病“裂孔出象”,紅系、巨核系統顯著減少;③通過化學染色、溶菌酶測定,染色體及免疫學檢查對急性白血病的診斷、分類都有一定意義。

2.慢性白血病:

①白細胞計數增高,可達幾萬,數十萬以上,以中、晚幼稚細胞為主,嗜酸、嗜鹼性粒細胞增多,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隨病情進展逐漸減少,血小板早期增多,晚期減少;

②骨髓呈極度增生,分類與血象大致相同,原始細胞(Ⅰ型+Ⅱ型)小於10%,紅系減少,巨核細胞系早期增多,可伴有程度不同的骨髓纖維化;

③90%以上具有特異性的ph標記染色體。

  檢驗醫學發展現狀

1.檢驗人員結構和素質發生了變化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國的醫學檢驗教育同其它各項事業一樣,也有很大發展。由20世紀50年代初期首先在中專衛生學校開設醫學檢驗專業,培養初、中級醫學檢驗人才,到1983年在高等醫學院校首次設定醫學檢驗專業本科教育,培養了大批高層次的醫學檢驗人才,徹底改變了過去檢驗科以中專生為主的學歷結構。

目前,全國共有27所院校設有醫學檢驗專業,有3個博士點和17個碩士點,每年畢業的學生上千人。近20年來,高等醫學檢驗教育在國內經歷了創業、發展、壯大的歷程,在學科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等方面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圍繞整個培養目標所構建的課程體系和實施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也有一些定式,現已形成培養目標明確,具有普通檢驗本專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醫學科學學位)、本碩連讀七年制(醫學專業學位)、成人檢驗本專科、高職檢驗本專科等層次齊全、形式多樣的教育體系。在崗的檢驗人員也逐步通過成人教育達到了專科和本科學歷,人員素質得到了普遍提高。

2.質量控制管理體系逐步趨於完善 我國的質控管理雖然起步較晚,但某些學科如臨床生化已形成了較合理的質量控制體系,“全程質量管理”的概念近年來在檢驗界倍受重視。分析前質控、分析中質控及分析後質控都有了一定的發展,保證了結果的準確性和可比性。

3.裝置和技術得到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與國外技術交流和資訊溝通加快,促進了檢驗儀器的大量引進和運用,使醫學檢驗實現了自動化、微量化、標準化,結果更加快速、客觀、準確,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方法學的改進,新的檢測專案不斷增多,原來無法測定的專案得到了準確測定,以疾病為中心,以人體器官為中心的檢驗組合專案的綜合運用,廣範圍、多角度地為臨床提供了豐富的診斷資訊。

 腎小球性蛋白尿形成原因

腎小球因受到炎症、毒素等的損害,引起腎小球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濾出較多的血漿蛋白,超過了腎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稱為腎小球性蛋白尿。

形成蛋白尿的機制除腎小球濾過膜的物理性空間構型改變導致“孔徑”增大外,還與腎小球濾過膜的各層特別是足突細胞層的唾液酸減少或消失,以致靜電屏障作用減弱有關。

蛋白電泳檢查漏出的蛋白質中白蛋白約佔70-80%,β2微球蛋白可輕度增多。此型蛋白尿中尿蛋白含量常大於2g/24h,主要見於腎小球疾病如急性腎小球腎炎,某些繼發性腎臟病變如糖尿病性腎病,免疫複合物病如斑狼瘡性腎病等。此外,功能性蛋白尿體位性蛋白尿產生的機制也與此相關。

 指示劑法測尿酸度

指示劑法均易受黃疸尿、血尿的干擾而影響結果判斷。PH精密試紙法優於廣泛試紙法,優於廣泛試紙法更優於石蕊試紙法,但由於試紙法吻吸潮變質,目測不易準確而使結果判斷受到人為影響。

故目前多采用甲基紅與溴麝香草酚藍適量配合製成PH試紙墊,以儀器自動化檢測,來反映尿PH5-9的變異範圍,基本能滿足臨床對尿PH測定的需的。

PH計法電極法中然精確度很高,但需要特殊儀器且操作繁瑣,一般很少應用。在腎小管性酸中毒的定位診斷分型、鑑別診斷時,對酸鹼負荷後的尿液應用PH計進行精確PH測定。

 尿酸度檢查參考值|臨床意義

[尿酸度參考值] 隨機尿PH4.6-8.0,多數標本為5.5-6.5,平均為6.0;正常尿可滴定酸度為10-15mmol/L,20-40mmol/24h.

[尿酸度臨床意義]

1.尿PH降低:酸中毒、慢性腎小球腎炎、痛風、糖尿病等排酸增加;呼吸性酸中毒,因二氧化碳瀦留等,尿多呈酸性。

2.尿PH升高頻繁嘔吐丟失胃酸、服用重碳酸鹽、尿路感染、換氣過度及丟失二氧化碳過多的呼吸性鹼性中毒,尿呈鹼性。

尿主PH一般與細胞外液PH談化平行,但應注意:①低鉀血癥性鹼中毒時,由於腎小管分泌H+增加,尿酸性增強;反之高鉀酸性中毒時,排K+增加,腎小管分泌H+減少,可呈酸性尿;②變形桿菌性尿路感染時,由於悄素分解成氨,呈鹼性尿;③腎小管性酸中毒時,因腎小管形成H+排出H+及H+、Na+交換能力下降,儘管體內為明顯酸中毒,但尿PH呈相對偏於鹼性。酸負荷試驗即給病人酸負荷後,精確測定尿PH值,有助於腎小管性酸中毒的診斷及分型。

  功能性蛋白尿及體位性蛋白尿

1.功能性蛋白尿(tunctionalproteinuria)指機體在劇烈運動、發熱、低溫刺激、精神緊張、交感神經興奮等所致的暫時性、輕度性的蛋白尿。其形成強制可能與上述原因造成腎血痙攣或充血而使腎小球毛細積壓管壁的通透性增加所致當誘發因素消失時,尿蛋白也迅速消失。生理性蛋白尿定性一般不超過(+)定量小於0.5g/24h,多見於青少年期。

2.體位性蛋白尿(posturalproteinuria)又稱直立性蛋白尿(orthostatic proteinuria),指由於直立體位或腰部前突時引起的蛋白尿。其特點為臥床時尿蛋白定性為陰性,起床活動若干時間後即可出現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可達(2+)甚至(3+),而平臥後又轉成陰性,常見於青少年,可隨年齡增長而消失。此種蛋白尿了生機制可能與直立時前突的脊柱壓迫腎靜脈,或直立位時腎的位置向下移動,使腎靜脈扭曲而致腎臟處於瘀血狀態,淋巴、血流受阻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