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

2017中西醫結合鍼灸學重要考點

中西醫結合考試鍼灸學重要考點你知道多少?為方便各位考生複習中西醫結合鍼灸學,yjbys小編為大家歸納中西醫結合鍼灸學重要考點如下:

2017中西醫結合鍼灸學重要考點

  中風

【病因病機】

中風的發生是多種因素所導致的複雜的病理過程,風、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腦府為其病位。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風妄動;五志過極,肝陽上亢,引動心火,風火相煽,氣血上衝;飲食不節,恣食厚味,痰濁內生;氣機失調,氣滯而血運不暢,或氣虛推動無力,日久血瘀。當風、火、痰濁、瘀血等病邪,上擾清竅,導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時,則發生中風。

【辨證】

1.中經絡

主症 半身不遂,舌強語謇,口角歪斜。

兼見面紅目赤,眩暈頭痛,心煩易怒,口苦咽乾,便祕尿黃,舌紅或絳,苔黃或燥,脈弦有力,為肝陽暴亢;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急,頭暈目眩,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為風痰阻絡;口黏痰多,腹脹便祕,舌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大,為痰熱腑實;肢體軟弱,偏身麻木,手足腫脹,面色淡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膩,脈細澀,為氣虛血瘀;肢體麻木,心煩失眠,眩暈耳鳴,手足拘攣或蠕動,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風動。

2.中臟腑

主症 神志恍惚,迷濛,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兼見神昏,牙關緊閉,口噤不開,肢體強痙,為閉證;面色蒼白,瞳神散大,手撒口開,二便失禁,氣息短促,多汗腹涼,脈散或微,為脫證。

【治療】

1.基本治療

(1)中經絡

治法 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以手厥陰、督脈、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三陰交 極泉 尺澤 委中

配穴 肝陽暴亢者,加太沖、太溪;風痰阻絡者,加豐隆、合谷;痰熱腑實者,加曲池、內庭、豐隆;氣虛血瘀者,加足三裡、氣海;陰虛風動者,加太溪、風池;口角歪斜者,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者,加肩、手三裡、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頭暈者,加風池、完骨、天柱;足內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祕者,加水道、歸來、豐隆、支溝;複視者,加風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瀦留者,加中極、曲骨、關元。

操作 內關用瀉法;水溝用雀啄法,以眼球溼潤為佳;刺三陰交時,沿脛骨內側緣與面板成45°角,使針尖刺到三陰交穴,用提插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脹和抽動感為度;尺澤、委中均直刺,提插瀉法使肢體有抽動感。

方義 心主血脈,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氣,疏通氣血。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調神導氣。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滋補肝腎。極泉、尺澤、委中,疏通肢體經絡。

(2)中臟腑

治法 醒腦開竅,啟閉固脫。以手厥陰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配穴 閉證者加十二井穴、太沖、合谷;脫證者加關元、氣海、神闕。

操作 內關、水溝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稜針點刺出血;太沖、合谷用瀉法,強刺激。關元、氣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闕用隔鹽灸法,直至四肢轉溫為止。

方義 內關調心神,水溝醒腦開竅。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可疏通十二經氣,調和陰陽;配太沖、合谷,平肝熄風。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灸之可扶助元陽。神闕為生命之根蒂,真氣所繫,配合氣海可益氣固本,回陽固脫。

2.其他治療

(1)頭針法 選頂顳前斜線、頂旁l線及頂旁2線,毫針平刺入頭皮下,快速捻轉2~3分鐘,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反覆捻轉23次。行鍼後鼓勵患者活動肢體。

(2)電針法 在患側上、下肢體各選兩個穴位,針刺得氣後留針,接通電針儀,以患者肌肉微顫為度,每次通電20分鐘。

  眩暈

【病因病機】

多與憂鬱惱怒、恣食厚味、勞傷過度等有關。情志不舒,氣鬱化火,風陽升動,或急躁惱怒,肝陽暴亢,而致清竅被擾;恣食肥甘厚味,滯脾而痰溼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上蒙清竅;素體薄弱,或病後體虛,氣血不足,清竅失養;過度勞傷,腎精虧耗,腦髓不充,均可導致眩暈。總之,眩暈的發生不越清竅被擾、被蒙和失養三條。

【辨證】

主症 頭暈目眩,泛泛欲吐,甚則昏眩欲僕。

兼見急躁易怒,口苦,耳鳴,舌紅,苔黃,脈弦,為肝陽上亢;頭重如裹,胸悶噁心,神疲睏倦,舌胖苔白膩,脈濡滑,為痰溼中阻;耳鳴,腰膝痠軟,遺精,舌淡,脈沉細,為腎精虧損;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脈細,為氣血兩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1)實證

治法 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陽、督脈和手足厥陰經穴為主。

主穴 風池 百會 內關 太沖

配穴 肝陽上亢者,加行間、俠溪、太溪;痰溼中阻者,加頭維、豐隆、中脘、陰陵泉。

操作 毫針瀉法。

方義 肝經為風木所寄,與膽經相表裡,取膽經風池和肝經太沖,清洩肝膽,平抑肝陽。內關寬胸理氣,和中化痰止嘔。百會用瀉法,可清利腦竅而定眩。

(2)虛證

治法 益氣養血,定眩。加足少陽、督脈及相應背俞穴為主。

主穴 風池 百會 肝俞 腎俞 足三裡

配穴 氣血兩虛者,加氣海、脾俞、胃俞;腎精虧虛者,加太溪、懸鐘、三陰交。

操作 風池用平補平瀉法,肝俞、腎俞、足三裡用補法。

方義 肝俞、腎俞滋補肝腎、養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裡補益氣血以治本。風池用平補平瀉法,可疏調頭部氣血;百會用補法可升提氣血,二穴配合以充養腦髓而緩急治標。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腎上腺、皮質下、額。肝陽上亢者,加肝、膽;痰溼中阻者,加脾;氣血兩虛者,加脾、胃;腎精虧虛者,加腎、腦。毫針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頭針法 選頂中線,沿頭皮刺入,快速捻轉,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

  面癱

【病因病機】

手、足陽經均上頭面部。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入中面部經絡,氣血痺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於約束,則出現歪噼。足太陽經筋為“目上岡”,足陽明經筋為“目下岡”,故眼瞼不能閉合為足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所致;口頰部主要為手太陽和手、足陽明經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該三條經筋功能失調所致。

【辨證】

主症 本病常急性發作,常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脣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後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症。部分患者病程遷延日久,可因癱瘓肌肉出現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甚則出現面肌痙攣,形成“倒錯”現象。

兼見面部受涼史,舌淡苔薄白,為風寒證;繼發於外感發熱,舌紅,苔黃膩,為風熱證。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祛風通絡,疏調經筋。取手足陽明和手足太陽經穴為主。

主穴 攢竹 魚腰 陽白 四白 顴 頰車 地倉 合谷 崑崙

配穴 風寒證者,加風池;風熱證者,加曲池;恢復期,加足三裡;人中溝歪斜者,加水溝;鼻脣溝淺者,加迎香。

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補平瀉法,恢復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過重,針刺不宜過深,取穴不宜過多,肢體遠端的腧穴行瀉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復期,肢體遠端的足三裡施行補法,合谷行平補平瀉法。餘穴均用瀉法。

方義 面部腧穴可疏調區域性筋絡氣血,活血通絡。合谷、崑崙為循經遠端取穴,急性期用瀉法可祛除陽明、太陽筋絡之邪氣,祛風通絡。在恢復期,加足三裡用補法,可補益氣血,濡養經筋。

2.其他治療

(1)電針法 選太陽、陽白、地倉、頰車,接通電針儀,通電l0~20分鐘,強度以患

者面部肌肉微見跳動而能耐受為度。適用於面癱的中、後期。

(2)刺絡拔罐法 用三稜針點刺陽白、顴、地倉、頰車,拔罐,每週2次,適用於恢復期。

(3)面板針法 用梅花針叩刺陽白、顴、地倉、頰車,以區域性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適用於恢復期。

  痿證

【病因病機】

外邪侵襲、飲食不節、久病體虛為主要病因。外感溼熱毒邪,或高熱不退,或病後餘熱燔灼。傷津耗氣,使肺熱葉焦,不能輸布津液;坐臥溼地或冒雨涉水,溼邪浸淫,鬱而化熱,溼熱阻閉經絡;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氣血津液生化不足;或久病體虛,或勞傷過度,精血虧虛,均可使經絡阻滯,筋脈功能失調,筋肉失於氣血津液的.濡養而成痿證。

【辨證】

主症 肢體軟弱無力,筋脈弛緩,甚則肌肉萎縮或癱瘓。

兼見發熱多汗,熱退後突然出現肢體軟弱無力,心煩口渴,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細數,為肺熱傷津;肢體逐漸痿軟無力,下肢為重,微腫而麻木不仁,或足脛熱感,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為溼熱浸淫;肢體痿軟無力日久,食少納呆,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脈細緩,為脾胃虛弱;病久肢體痿軟不用,肌肉萎縮,形瘦骨立,腰膝痠軟,頭暈耳鳴,舌紅絳,少苔,脈細數,為肝腎虧虛。

【治療】

L基本治療

治法 祛邪通絡,濡養筋脈。以手足陽明經穴和夾脊穴為主。

主穴 上肢:肩 曲池 合谷 頸胸部夾脊穴

下肢:髀關 伏兔 足三裡 陽陵泉 三陰交 腰部夾脊穴

配穴 肺熱傷津者,加尺澤、肺俞、二間;溼熱浸淫者,加陰陵泉、大椎、內庭;脾胃虛弱者,加太白、中脘、關元;肝腎虧虛者,加太溪、肝俞、腎俞。上肢肌肉萎縮者,加手陽明經排刺;下肢肌肉萎縮者,加足陽明經排刺。

操作 主穴中足三裡、三陰交用補法,餘穴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夾脊穴用平補平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陽明經多氣多血,取手足陽明經穴位,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夾脊穴為督脈之旁絡,通於膀胱經第l側線之臟腑背俞,可調臟腑陰陽,行氣血。三陰交健脾益腎,濡養筋脈。筋會陽陵泉,可疏調經筋。

2.其他治療

(1)面板針法 面板針反覆叩刺背部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陽明經線。隔日1次。

(2)電針法 在癱瘓肌肉處選取穴位,針刺得氣後加脈衝電刺激,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20分鐘。

  癇病

【病因病機】

本病多與先天因素、精神因素、腦部外傷及六淫之邪、飲食失調等有關。母孕受驚或高熱、服藥不慎,或胎兒頭部受損;情志刺激,肝鬱不舒,肝、脾、腎等髒氣機失調,驟然陽升風動,痰氣上壅,均可導致機體氣機逆亂,痰濁壅阻經絡,擾亂清竅神明,神失所司,脈絡失和,產生病證。

【辨證】

主症

(發作期)

①大發作:發作前常有頭暈頭痛,胸悶不舒,神疲乏力等預兆,旋即突然昏僕,不省人事,面色蒼白,兩目上視,牙關緊閉,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甚則尖叫,二便失禁,脈弦滑。短暫即清醒,發作過後則覺頭昏,精神恍惚,乏力欲寐。

②小發作:動作突然中斷,手中物件落地,或頭突然向前傾下而後迅速抬起,或兩目上吊,大多數秒至數分鐘即可恢復,且對上述症狀發作全然不知。

(間歇期)

兼見急躁易怒,心煩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乾,目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為痰火擾神;發病前多有眩暈,胸悶,痰多,舌紅,苔白膩,脈弦滑有力,為風痰閉阻;癇病日久,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體瘦,納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沉弱,為心脾兩虛;癇病日久,神志恍惚,面色晦暗,頭暈目眩,兩目乾澀,健忘失眠,腰膝痠軟,舌紅,苔薄黃,脈細數,為肝腎陰虛;中風或腦外傷後出現癇病者,為瘀阻腦絡。

【治療】

1.基本治療

(1)發作期

治法 醒腦開竅。以手厥陰、督脈及足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百會 後溪 湧泉

操作 毫針瀉法。水溝用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淚為度。

方義 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神。水溝、百會為督脈穴,後溪通督脈,督脈入絡腦,故針刺可醒腦開竅。湧泉為腎經井穴,可激發腎氣,促進腦神的恢復。

(2)間歇期

治法 化痰熄風。取督脈、任脈和手足厥陰經穴為主。

主穴 印堂 鳩尾 間使 太沖 豐隆

配穴 痰火擾神者,加曲池、神門、內庭;風痰閉阻者,加合谷、陰陵泉、風池;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足三裡;肝腎陰虛者,加肝俞、腎俞、太溪、三陰交;瘀阻腦絡者,加膈俞、內關。

操作 主穴用毫針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印堂可調神開竅。鳩尾為任脈絡穴,任脈為陰脈之海,可調理陰陽,平抑風陽。間使為心包經穴,可疏通心包經氣血。太沖平熄肝風;豐隆為豁痰化濁的要穴。

2.其他治療

穴位注射法 選間使、豐隆、太沖、鳩尾,大椎。用維生素B1和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ml,每日1次。

  不寐

【病因病機】

本證與飲食、情志、勞倦、體虛等因素有關。情志不遂,肝陽擾動;思慮勞倦,內傷心脾,生血之源不足;驚恐、房勞傷腎,腎水不能上濟於心,心火獨熾,心腎不交;體質虛弱,心膽氣虛;飲食不節,宿食停滯,胃不和則臥不安,均可導致邪氣擾動心神或心神失於濡養、溫煦,心神不安,陰蹺脈、陽蹺脈功能失於平衡,而出現不寐。

【辨證】

主症 經常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甚則徹夜不眠。

兼見情志波動,急躁易怒,頭暈頭痛,胸脅脹滿,舌紅,脈弦,為肝火擾心;心悸健忘,面色無華,易汗出,納差倦怠,舌淡,脈細弱,為心脾虧虛;頭暈耳鳴,腰膝痠軟,五心煩熱,遺精盜汗,舌紅,脈細數,為心腎不交;心悸多夢,善驚恐,多疑善慮,舌淡,脈弦細,為心膽氣虛;脘悶噫氣,噯腐吞酸,心煩口苦,苔厚膩,脈滑數,為脾胃不和。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調理蹺脈,安神利眠。以相應八脈交會穴、手少陰經、督脈經穴為主。

主穴 照海 申脈 神門 印堂 四神聰 安眠

配穴 肝火擾心者,加行間、俠溪;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足三裡;心腎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膽氣虛者,加丘墟、心俞、內關;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孫、內關、足三裡。

操作 神門、印堂、四神聰,用平補平瀉法;對於病情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聰可留針過夜;照海用補法,申脈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心藏神,神門為心經原穴;腦為元神之府,印堂分佈在督脈上,督脈入絡腦,兩穴相配可安神利眠。四神聰鎮靜安神。照海、申脈為八脈交會穴,分別與陰蹺脈、陽蹺脈相通,陰、陽蹺脈司眼瞼開合,因此,可主睡眠,若陽蹺脈功能亢盛則失眠,故補陰瀉陽使陰、陽蹺脈功能協調,不眠自愈。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皮質下、心、腎、肝、神門、垂前、耳背心。毫針刺,或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2)面板針法 自項至腰部督脈和足太陽經背部第1側線,用梅花針自上而下叩刺,叩至面板潮紅為度,每日1次。

(3)拔罐法 自項至腰部足太陽經背部側線,用火罐自上而下行走罐,以背部潮紅為度。

  鬱證

【病菌病機】

主要與情志內傷和髒氣素弱有關。情志不遂,肝失疏洩,氣機不暢,肝氣鬱結,而成氣 鬱;氣鬱日久化火,則肝火上炎,而成火鬱;思慮過度,精神緊張,或肝鬱橫犯脾土,使脾 失健運,水溼停聚,而成痰鬱;情志過極,損傷心神,心神失守,而成精神惑亂;病變日久,損及肝腎心脾,使心脾兩虛,或肝腎不足,心失所養。總之,肝失疏洩,脾失健運,臟腑陰陽氣血失凋,而使心神失養或被擾,氣機執行失暢,均可出現鬱證。

【辨證】

主症 精神抑鬱善憂,情緒不寧或易怒易哭。

兼見胸脅脹滿,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脈弦,為肝氣鬱結;性情急躁易怒,口苦而幹,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吐酸,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弦數,為氣鬱化火;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膩,脈弦滑,為痰氣鬱結(梅核氣);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憂善哭,喜怒無常,或時時欠伸,或手舞足蹈等,舌淡,脈弦,為心神惑亂(髒躁);多思善疑,頭暈神疲,心悸膽怯,失眠健忘,納差,面色不華,舌淡,脈細,為心脾兩虛;眩暈耳鳴,目幹畏光,心悸不安,五心煩熱,盜汗,口咽乾燥,舌幹少津,脈細數,為肝腎虧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調神理氣,疏肝解鬱。以督脈、手足厥陰、手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 溝 內關 神門 太沖

配穴 肝氣鬱結者,加曲泉、膻中、期門;氣鬱化火者,加行間、俠溪、外關;痰氣鬱結者,加豐隆、陰陵泉、天突、廉泉;心神惑亂者,加通裡、心俞、三陰交、太溪;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足三裡、三陰交;肝腎虧虛者,加太溪、三陰交、肝俞、腎俞。

操作 水溝用雀啄瀉法,以眼球溼潤為佳;神門用平補平瀉法;內關、太沖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可醒腦調神。心藏神,神門為心經原穴,內關為心包經絡穴,二穴可調理心神而安神定志。內關又可寬胸理氣。太沖疏肝解鬱。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神門、心、交感、肝、脾。毫針刺,或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心悸

【病因病機】

本證的發生常與平素體質虛弱,情志所傷、勞倦、汗出受邪等有關。平素體質不強,心氣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憂思過度,勞傷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發為心悸;或腎陰虧虛,水火不濟,虛火妄動,上擾心神而致病;或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為飲,上犯於心,心陽被遏,心脈痺阻,而發本病。

【辨證】

主症 自覺心跳心慌,時作時息,並有善驚易恐,坐臥不安,甚則不能自主。

兼見氣短神疲,驚悸不安,舌淡苔薄,脈細數,為心膽虛怯;頭暈目眩,納差乏力,失眠多夢,舌淡,脈細弱,為心脾兩虛;心煩少寐,頭暈目眩,耳鳴腰痠,遺精盜汗,舌紅,脈細數,為陰虛火旺;胸悶氣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腫,舌淡,脈沉細,為水氣凌心;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胸悶,咳痰,舌暗,脈沉細或結代,為心脈瘀阻。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調理心氣,安神定悸。以手厥陰、手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 內關 郄門 神門 厥陰俞 巨闕

配穴 心膽虛怯者,加膽俞;心脾兩虛者,加脾俞、足三裡;陰虛火旺者,加腎俞、太溪;水氣凌心者,加膻中、氣海;心脈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驚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煩熱者,加勞官;耳鳴者,加中渚、太溪;浮腫者,加水分、中極。

操作 毫針平補平瀉法。

方義 心包經絡穴內關,郄穴郄門,心經原穴神門,以寧心定悸。心包之背俞厥陰俞配以心之募穴巨闕,可益心氣、寧心神,調理氣機。諸穴配和以收鎮驚寧神之效。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交感、神門、心、脾、肝、膽、腎,毫針用輕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穴位注射法 選穴參照基本治療,用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隔日1次。

  感冒

【病因病機】

感冒的發生主要由於體虛,抗病能力減弱,當氣候劇變時,人體衛外功能不能適應,邪氣乘虛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衛症狀。外邪有偏寒、偏熱的差異,偏寒者則致寒邪束表,肺氣不宣,陽氣鬱阻,毛竅閉寒;偏熱者則熱邪灼肺,腠理疏洩失司,肺失清肅。感冒雖以風邪多見。但季節不同,多夾時氣或非時之氣,故臨床以風寒、風熱多見,又有夾溼、夾暑之兼證。

【辨證】

主症 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脈浮。

兼見惡寒重,發熱輕或不發熱,無汗,鼻癢噴嚏,鼻塞聲重,咳嗽流涕,痰液清稀,頭痛,肢體酸楚,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感冒;微惡風寒,發熱重,有汗,鼻塞涕濁,咳嗽,痰稠或黃,咽喉腫痛,口渴,頭痛昏脹,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感冒;夾溼則頭痛如裹,胸悶納呆;夾暑則汗出不解,心煩口渴。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祛風解表。取手太陰、手陽明經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陽 風池

配穴 風寒感冒者,加風門、肺俞;風熱感冒者,加曲池、尺澤、魚際;鼻塞者,加迎香;氣虛感冒者,加足三裡;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夾溼者,加陰陵泉;夾暑者,加委中。

操作 主穴用毫針瀉法。風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風熱感冒,大椎行刺絡拔罐。配穴中足三裡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少商、委中用刺絡出血法,餘穴用瀉法。

方義 太陰、陽明為表裡經,故取手太陰、手陽明經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督脈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溫灸大椎可通陽散寒,刺絡出血可清瀉熱邪。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之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風池可疏散風邪以解表,與太陽相配又可清利頭目。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肺、內鼻、下屏尖、額,用中、強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體穴,毫針刺。

(2)拔罐法 選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留罐l5分鐘,或用閃罐法。本法適用於風寒感冒。

(3)刺絡拔罐法 選大椎、風門、身柱、肺俞,消毒後,用三稜針點刺出血,拔火罐於穴位上,留罐10分鐘後起罐,清潔消毒區域性。本法適用於風熱感冒。

  咳嗽

【病因病機】

咳嗽病因,臨床分為外感、內傷兩類。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侵襲引起,內傷咳嗽則為臟腑 功能失調所致。外感風寒、風熱之邪,從口鼻皮毛而入,肺合皮毛,開竅於鼻,肺衛受邪, 肺氣壅塞不宣,清肅功能失常,影響肺氣出入,而致咳嗽。內傷咳嗽,多因臟腑功能失調, 如肺陰虧損,失於清潤;或脾虛失運,聚溼生痰,上漬於肺,肺氣不宣;或肝氣鬱結,氣鬱 化火,火盛灼肺,阻礙清肅;或腎虛攝納無權,肺氣上逆,均可導致咳嗽。

【辨證】

1.外感咳嗽

主症 咳嗽病程較短,起病急驟,或兼有表證。

兼見咳嗽聲重,咽喉作癢,咳痰色白、稀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形寒無汗,肢體酸 楚,苔薄白,脈浮緊,為外感風寒;咳嗽,咯痰黏稠、色黃,身熱頭痛,汗出惡風,苔薄黃,脈浮數,為外感風熱。

2.內傷咳嗽

主症 咳嗽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可兼臟腑功能失調症狀。

兼見咳嗽,痰多、色白、黏稠,胸脘痞悶,神疲納差,苔白膩,脈濡滑,為痰溼侵肺; 氣逆咳嗽,引脅作痛,痰少而黏,面赤咽乾,苔黃少津,脈弦數,為肝火灼肺;乾咳,咳聲短,以午後黃昏為劇,少痰,或痰中帶血,潮熱盜汗,形體消瘦,兩頰紅赤,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肺陰虧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1)外感咳嗽

治法 疏風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陰、手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 風寒者,加風門;風熱者,加大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操作 毫針瀉法,風熱可疾刺,風寒留針或鍼灸並用,或針後在背部腧穴拔火罐。

方義 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列缺為肺之絡穴,散風祛邪,宣肺解表;合谷與列缺, 原絡相配,加強宣肺解表的作用;取肺之背俞穴使肺氣通調,清肅有權。

(2)內傷咳嗽

治法 肅肺理氣,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太淵 三陰交 肺俞

配穴 痰溼侵肺者,加豐隆、陰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間;肺陰虧虛者,加膏肓;咯血者,加孔最。

操作 主穴用平補平瀉法,或配用灸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內傷咳嗽,肺陰損耗,肺失清肅,取肺俞調理肺氣,清肅之令自行。太淵為肺經原穴,本髒真氣所注,取之肅理肺氣。三陰交疏肝健脾,化痰止咳。

2.其他治療

穴位注射法 選定喘、大杼、風門、肺俞,用維生素B1注射液100mg,或胎盤注射液,每次l2穴,每穴注入藥液0.5ml,選穴由上而下依次輪換。隔日l次。本法用於慢性咳嗽。

  哮喘

【病因病機】

本病之基本病因為痰飲內伏。小兒每因反覆感受時邪而引起;成年者多由久病咳嗽而形成。脾失健運,聚溼生痰,或偏嗜鹹味、肥膩或進食蝦蟹魚腥,以及情志、勞倦等,均可引動肺經蘊伏之痰飲。痰飲阻塞氣道,肺氣升降失常,而發為痰鳴哮喘。發作期可氣阻痰壅,阻塞氣道,表現為邪實證;如反覆發作,必致肺氣耗損,久則累及脾腎,故在緩解期多見虛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