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執業醫師>

2023年《臨床操作指導》高頻考點:關節腔穿刺

執業醫師 閱讀(2.52W)

關節腔穿刺,主要是針對由於關節損傷、關節炎等因素造成關節腫脹、疼痛、關節牆內積液等時使用。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些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2023年《臨床操作指導》高頻考點:關節腔穿刺

【適應證】

1.關節腔內積液,需行穿刺抽液檢查或引流。

2.關節腔內注射藥物進行治療。

3.關節腔內行關節造影術。

4.關節手術後,關節腔積血。

【禁忌證】

1.關節區域性軟組織感染、面板病變。

2.關節結核。

【器械準備】

2%利多卡因注射液20ml 0.5%碘伏或0.5%洗必泰 帽子 口罩 手套 敷料 繃帶卷 10ml或20ml注射器 10或20號針頭消毒試管擬注射的藥物造影劑引流管

【操作過程】

1.肩關節腔穿刺穿刺部位可選自前側、後側或外側。常用部位為肩關節前側,其次為後側。

操作步驟:

(1)患肢輕度外展外旋,肘關節屈曲位,於肱骨小結節與喙突之間垂直刺入關節腔。

(2)從喙突尖下外側三角肌前緣,向後外方向刺入關節腔。

2.肘關節腔穿刺 常用穿刺部位為肘關節後外側(肱橈關節或鷹嘴外側)。肘關節為屈曲位。

操作步驟:

(1)肘關節屈曲90O,緊依橈骨頭近側,於其後外向前下進針,此處關節囊表面最淺,橈骨頭也易觸及。

(2)在尺骨鷹嘴頂端和肱骨外上髁之間向內前方刺入關節腔。

(3)經尺骨鷹嘴上方,通過肱三頭肌腱向前下方刺人關節腔。

3.腕關節腔穿刺 常用穿刺部位為腕背側,在橈側鼻菸窩內側和尺側莖突遠端外側。

操作步驟:在腕關節背面,鼻菸窩尺側,橈骨遠端垂直進針進入關節腔。

4.髖關節腔穿刺  穿刺部位可選擇前側、外側或後側。因髖關節的積液或積膿均易自前側是最常選擇的途徑,其次為外側和後側。

操作方法:

(1)前側:在腹股溝韌帶的中點下、外側各2.5 cm處垂直刺入髖關節。穿刺時注意應以手指觸知股動脈搏動,並將其向內推移,使穿刺針自股神經的外側進入關節腔(股神經在股動脈的外側自腹股溝韌帶的深面進入股三角),以防刺破股神經或股動脈。

(2)外側:自股骨大轉子的前下方與大腿皮面成45O刺入面板後,向股骨頸方向刺進5~10 cm即達關節腔。

(3)後側:自股骨大轉子中心與髂後下棘連線的中、外1/3交界處垂直刺入。

5.膝關節腔穿刺 常選用的部位是膝前髕骨兩旁內、外側的上、下方四個進針點。

操作步驟:

(1)以髕骨上緣的水平線與髕骨內外緣的垂直線的交點為穿刺點,經此點水平方向刺人關節腔。

(2)經髕韌帶的兩側,緊貼髕骨下方向後進針。

6.踝關節腔穿刺常選用的部位是踝關節前側的脛前肌腱與內踝之間,趾長伸肌腱與外踝之間。

操作步驟:

(1)在外踝尖下緣,向內上進針,經外踝與距骨之間進入關節腔。

(2)在內踝尖下緣,向外上進針,經內踝與距骨之間進入關節腔。

清理床單,清點清洗穿刺用物,放到指定位置,記錄腦脊液量、顏色、性質,將採集標本立即送化驗。

【操作後管理】

1.注意區域性清潔、乾燥,防感染。

2.繃帶加壓包紮不應超過24小時。

3.根據液體多少確定穿刺間隔時間,一般每週不超過兩次。

【注意事項】

1.應嚴格無菌操作,以免引起關節腔感染。

2.穿刺時邊抽、邊進針;當刺入血管,吸出新鮮血時,應退出少許,改變方向後再進針。

3.穿刺液需觀察其顏色、透光度、性狀等,並及時送檢。

4.穿刺不宜過深,進入關節腔時阻力較小,以免損傷關節軟骨。

5.關節腔內注射類固醇藥物,不應超過3次,以免造成關節感染。

《臨床操作指導》高頻考點:關節腔穿刺

膝關節腔穿刺術(knee joint cavity paracentesis)常用於檢查關節腔內積液的性質,或抽液後向關節腔內注藥。

注意事項:

1.穿刺器械及手術操作均需嚴格消毒,以防無菌的關節腔滲液發生繼發感染。

2.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關節軟骨。

3.如關節腔積液過多,於抽吸後應適當加壓固定。

關節腔穿刺應由有經驗的臨床醫師在嚴格的無菌操作下進行。即使大關節如膝關節在正常情況下也只含0.1-2ml 的滑膜液,因此幹抽是常有之事,除非有明顯積液存在。

關節腔穿刺和適應證有:

①原因不明的關節積液;

②疑為感染性關節炎尋找病原菌;

③抽積液或向關節腔內注藥,以達到治療目的。

標本採集後應分別半裝入3個無菌試管中,第一管作微生物學檢查及一般性狀檢查;第二管用肝素抗凝每毫升滑膜用25U肝素鈉作細胞學及化學檢查;第三管不加抗凝劑以觀察有無凝因。同時記錄抽出液量,不宜選用草酸鹽和EDTA粉劑作抗凝,因為這些物質影響滑膜液的結晶檢查,如果注射器中抽出液很少僅幾滴時,採取標本後應酬注意即時送驗及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