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英語>職業英語>

故宮建築的英文名字彙總

職業英語 閱讀(1.77W)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以下是故宮建築的非官方英文名稱,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故宮建築的英文名字彙總

  其實官方的英文名是The Meridian Gate(子午線之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通高37.95米,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

  其實官方的英文名是the Palace of Earthly Tranquility(塵世安寧之宮)。

坤寧宮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屬於北京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交泰殿後面。皇后的`寢宮取自道德經中的”地(坤)得一以寧“這一句,故名坤寧宮。

  其實官方的英文名是Hall of Central Harmony(中央和諧之殿)。

中和殿是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屬於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並在此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

  其實官方的英文名是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耕耘內心之殿)。

養心殿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宮殿建築,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

清初順治皇帝病逝於此地。自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後,造辦處的各作坊遂逐漸遷出內廷,這裡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寢宮,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為一組集召見群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群。一直到溥儀出宮,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後居住在養心殿。

  其實官方的英文名是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保持和諧之殿)。

保和殿是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屬於北京故宮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築。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存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

  其實官方的英文名是Gate of Divine Might(神聖權力之門)。

紫禁城北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門,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後因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改名神武門。內設鐘鼓,與鐘鼓樓相應,用以起更報時。清代選秀女,將嬪妃迎入宮中均走此門。1924年,遜帝溥儀被驅逐出宮即由此門離去。門外上方匾額“故宮博物院”為郭沫若於1971年題寫。

  其實官方的英文名是Turret of Palace Museum。

在紫禁城中,共有四城門,南面的午門,還有東華門,西華門和北面的神武門。城牆的四角上,各有一個玲瓏奇巧的角樓,這些玲瓏多姿,絢麗多彩的角樓,為明代建築,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

  其實官方的英文名是Hall of Supreme Harmony(至高和諧之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臺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複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

  其實官方的英文名是Palace of Earthly Honor(大地尊崇之宮)。

翊坤宮是明代漢族宮殿建築之一。位於故宮西路開放區。曾是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兩代后妃居住的地方,二進院格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始稱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清沿用明朝舊稱。清代曾多次修繕,光緒年間為慶慈禧五十大壽,將此宮與儲秀宮打通,形成四進院的格局。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