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舞蹈>民族舞>

象腳鼓舞的舞蹈分類

民族舞 閱讀(3.28W)

象腳鼓舞是傣族的特色舞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象腳鼓舞的舞蹈分類,歡迎參考閱讀!

象腳鼓舞的舞蹈分類

  長象腳鼓舞

鼓長1.7米左右,主要流行於瑞麗、孟定和孟連縣等傣族聚居地區。舞姿端莊瀟灑,舞步緩慢,鼓的打法多變,有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掌打、拳打、肘打,舞至高潮時,甚至用腳打、頭打。不同的打法,打出各種不同節奏、音色的鼓點。瑞麗縣流傳有近20套較完整的鼓譜,伴奏時,不僅能激發舞者的感情,還能以特定的鼓語表示特定的舞蹈動作。

  中象腳鼓舞

鼓長約1米,主要流行於潞西、盈江、隴川、雙江、耿馬、滄源、景谷等縣的傣、景頗、阿昌、德昂、布朗等民族聚居地區。舞步紮實穩重,剛健有力,動作幅度較大。象腳鼓舞各個民族的中象腳鼓舞的動作不盡相同,例如傣族有甩鼓、轉鼓、點伸、跨腿轉、掖腿和吸腿跳等,而且具有“三道彎”的舞姿造型和重拍向下均勻顫動的韻律特點。景頗族的這種舞蹈,兩人相對,身向前傾,雙腳踏步,鼓尾上翹,鼓面向下,隨著打鼓,作重拍向上的不均勻顫動。舞者逐漸接近,轉身換位,同時,背對背地相錯甩鼓。阿昌族的人跳舞時,以大幅度跳動和甩鼓為特點,渾厚朴實,活潑歡快。中象腳鼓一般用拳擊,一拍一擊。但景谷縣地區用槌打,個別地區用左手指加打弱拍。

  小象腳鼓舞

鼓長0.7米,為西雙版納地區傣族所特有,舞步靈活跳躍,以鬥鼓、賽鼓為主,一對或多對鬥賽。以最後抓住對方的帽子或包頭為勝。步法有原地左右擺動、衝步、走步、踏步、蹬跳步及小蹁腿轉身等動作,舞蹈動律與舞姿造型特點與傣族舞術相似。 象腳鼓舞必須有鋩鑔配合伴奏,跳中象腳鼓舞時,打鑔的人也參加伴舞,特別是做轉鼓和掖吸腿跳等動作時,鑔在鼓前伴奏。凡盛大節日,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象腳鼓手們身穿節日盛裝,雲集廣場,他們既是領舞者,也是伴舞者。如傣族、布朗族的潑水節,舞蹈行列都由象腳鼓手領舞;而在景頗族的木瑙縱歌和阿昌族的趕會街上,也表演象腳鼓舞。這是傣族舞蹈中流傳最廣、最有物色的.一種群眾性男子舞蹈。因挎著形似象腳的鼓起舞,故名象腳鼓舞。象腳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每當工餘、節日或賽鼓盛會,身背象腳鼓的小夥子從各村寨趕來,跳起矯健、渾厚、靈活的象腳鼓舞。哪裡有象腳鼓聲。哪裡就有歡樂的人群。每當夕陽西下,傣族人民聚居的邊疆村寨,便“咚!咚!咚!”地響起了象腳鼓聲。傣家竹樓裡的小夥子和姑娘們便走出家門,踏著節奏鮮明的鼓聲,來到寬闊的場地,象一隻只美麗的孔雀,翩翩起舞。象腳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