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攝影>

民俗攝影技巧大揭祕

攝影 閱讀(1.21W)

大家知道怎麼拍民俗圖片?常見的民俗攝影拍攝技巧有哪些?

民俗攝影技巧大揭祕

  民俗攝影的含義

民俗攝影,簡言之就是以民俗事象為題材的攝影。在我國,民俗攝影是攝影藝術與民俗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個新型攝影門類。它以拍攝紀錄,蒐集整理和搶救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遺產為自己的歷史使命。

  一、民俗器物的拍攝

在民俗攝影中,民俗器物的拍攝內容是相當廣泛的。如各民族的陶器、木器、竹器、瓷器、玉器、漆器、玻璃器、金、銀、銅器等;民俗生產工具、交通工具,各民族的工、副、農、漁、牧業產品,民族工藝品等等。如此種類繁多的民俗器物,有的造型優美奇特,玲瓏多姿;有的色彩瑰麗鮮豔,熠熠生輝;有的質地細膩精雅、晶瑩透亮;有的形態線條流暢舒展,凝練透逸……不僅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實用價值,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是民俗攝影應該拍攝紀錄的重要題材。民俗器物攝影雖然不是直接地表現人物活動的現實場面,但是通過對這些民俗器物的表現,能給人以聯想和啟示,能間接地表現各族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創造力,表現出民俗文化的博大內涵。為此,本節將就如何拍攝好這類題材進行探究。

  1、總體要求

民俗器物攝影的總體要求是,儘量使拍攝物件的形、質、色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形,指的是拍攝物件的形態、造型特徵以及畫面的構圖形式。器物的形,千姿百態,紛繁眾多,具有大小高低之分、橫斜曲直之異、方圓粗細之差,簡繁疏密之別。這就要求拍攝者在事先一定要對拍攝物件的形進行一番精心揣摩,潛心研究,去蕪存精,揚開避短,努力把形的真正的本質的美揭示出來,才能給人以獨特的難忘的美感。在畫面的構圖形式上,應刻意追求具有藝術魅力的獨特處理,構思新,技巧奇,別出心裁,出奇制勝。

質,指的是拍攝物件的質地、質料、質量、質感。器物攝影對於質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體現質的影紋層次必須十分清晰、細膩、精緻、逼真,特別是引人注目的細微處以及亮光和陰影部分,對質的要求尤為嚴格。要達到最佳水準的質,必須具備以下幾個主要條件:恰到好處的布光角度,恰如其分的光比反差,嚴格認真的衝底程離,精確熟練的遮擋技術等。這就要求拍攝者無論的前期拍攝或後期製作時,都必須一絲不苟,精益求精,這樣才能獲得完美的理想效果。

色,具有生動的視覺語言特點,富有直觀性。彩色器物攝影應該注重色彩的統一性和整體性,拍攝者一定要認識到:色與色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互相烘托,而不是對抗;是統一的整體,而不是毫不相關的拼湊;是和諧協調,而不是互相排斥;是有機的結合,而不是貌合神離的混合。只有當主體的色與陪體、環境、背景等諸色結合成一個有機的和諧的整體時,才能真正顯示其色彩的最佳效果,“室雅無須大,花香不在多”,色彩的多少與藝術效果不一定成正比關係。為數不多似乎又比較一般的處理的過程中,應該力求簡、精、純,力避繁、雜、亂。彩色的器物攝影還要求善於處理好色彩的基調,即在總的具有傾向性的色彩的基本色調中,要有豐富的色彩層次和精細的色彩微差,畫面色彩應以統一的總基調為主,在統一的前提下力求有所變化,有所差異。

總之,民俗器物攝影中的形、質、色乃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一幅優秀的民俗器物攝影作品必然是形、質、色的完美結晶。

  2、要有合適的相機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相機的種類日益繁多,但反覆的實踐證明:裝有皮腔的摺合式相機用於器物攝影是比較理想的,如“林哈夫”(有3寸、5寸、7寸等種規格)、“哈斯曼”,(一般常用的是3寸、5寸兩種規格)。這類相機不僅備有根據拍攝要求隨時可以更換的各種不同焦距的鏡頭和多種規格的暗盒,同時還具有近攝、校正變形、增大景深三種功能。這無疑給器物攝影帶來很多方便。例如,在拍攝體積較小的器物時,使用摺合式相機只要將皮腔適當伸長,就能進行近攝。又如,器物攝影經常要求將拍攝物件的三度空間準確地表現出來,這就需要適當提高拍攝點進行俯攝,一般相機的採用俯攝角度時,勢必造成拍攝物件呈現上大下小的變形弊病,而摺合式相機卻能通過鏡頭板的垂直移位來校正這種變形,使拍攝物件的三度空間均能準確無誤地得到再現。再如,器物攝影的拍攝物件,有時往往以群體的形式出現於畫面之中,彼此間排列的縱深度比較大,光圈那怕收到最小,有時也還無法使所有拍攝物件全部納入其景深範圍,使用摺合式相機卻能通過適當調節鏡頭板和暗盒承接板來擴大景深範圍,從而使由遠及近的所有拍攝物件都能獲得理想的清晰度。

其它型別的相機,如135單鏡頭反光相機,現在也可以裝配透視調整鏡頭(PC鏡頭)或傾斜、移位鏡頭(TS鏡頭)來校正透視變形。一般的器物攝影也可以用“瑪米亞“RB67型120單鏡頭反光相機,裝配可以隨意伸縮的皮腔,近攝甚為方便。但此類相機不具備校正變形的裝置,若要進行近攝或微距攝影,往往需要加近攝鏡、近攝接圈、近攝皮腔等附件,或長焦距鏡頭上再附加近攝鏡。135單反相機則可採用微距鏡頭或微距變焦鏡頭,這兩種鏡頭的質量都比較好,使用十分方便。

  3、要選好感光片

黑白器物攝影,一般彩用21定黑白膠捲或頁片均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效果,這類感光片反差適中,層次豐富,顆粒較細。彩色器物攝影,若在室外或室內自然光條件下采用反轉片進行拍攝,一般以選用柯達埃克泰19定目光型彩色反轉片為宜。這種感光片具有良好的色彩飽和度,顆粒細膩,反差適中,在5500K的色溫條件下,能取得理想的色彩平衡效果,但對景物陰影部分的色彩表現容易出現偏藍現象(附加天光鏡進行拍攝,能適當改善這種偏藍現象)。至於柯達埃克泰24定日光型彩色反轉片,雖然具有較高的感光度和較大的曝光寬容度,但色彩還原的效能不夠完美,容易出現偏藍或偏紫的現象,對大紅色彩的還原,其色彩飽和度也不夠理想,在一般條件下不宜選用這種感光片。另外,日本的富士21定日光型彩色反轉片,具有較大的反差效能,若在散射光條件下進行器物攝影,效果較佳。這種感光片對紅、橙、黃等暖色的色彩還原有一定的誇張性,其色彩濃郁鮮豔,十分悅目;對綠、青、藍等冷色的色彩還原則不太理想,容易出現淺淡的偏黃理象。

在室外或室內自然樂隊條件下采用彩色負片進行器物攝影,選用柯達II型21定、柯達VR型21定、富士HR型21定、櫻花SR型21定等彩色負片都比較適宜。這類彩色負片均有良好的效能特點:清晰度高、紋理細緻、色彩鮮明、還原逼真。至於柯達萬利II型21定專業片、柯達萬利III型21定專業片,因是美國柯達公司專為拍攝人像而特意研究製造的,在保證人的面板質感與影紋層次方面具有最佳的表現力,反差則比一般的彩色負片稍低些,若採用這類彩色負片拍攝某些器物,有時會影響色彩飽和度,反差稍弱。

在室內燈光條件下采用彩色反轉片進行器物攝影,以選用柯達埃克泰18定燈樂隊型彩色反轉片最為適宜。因為這種感光片具有良好的色彩平衡效能,在3200K的色溫條件下,色彩還原十分正確,特別是對器物陰影部分的色彩表現不存在明顯的偏藍現象,色彩豔麗,飽和度好,細膩的顆粒能保證器物質感的最佳顯示。至於柯達埃克泰23定燈光型彩色反轉片的效能特點,相對來講就比較差些,它在色彩還原方面容易出現一些偏紫的現象,彩色顆粒也顯得稍粗一些。

在室內燈光條件下采用彩色負片進行器物攝影,最好選用中速度燈光型彩色負片,以保證最佳的色彩還原效果。若採用日光型彩色負片,應在鏡頭前附加雷登80A(深藍色)校正色溫濾光鏡,假如沒有此種條件,儘量選用與燈光色溼一致的燈光型彩色負片。使用日光片在燈光下拍攝雖然在彩色放大過程中可以進行適當的校色,但要取得色彩平衡會困難些。

總之,感光片的選擇,既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又要有一定的靈活性。應該根據拍攝物件、光源性質、感光片各自的效能特點以及拍攝者的色彩構思等因素,經綜合考慮後再酌性而定,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完美的拍攝效果。

  4、不同焦距鏡頭的使用

(1)標準鏡頭

無論高階的或普通的相機,均有標準鏡頭。這種鏡頭的焦距長度和所攝底片對角線長度約相等,其視角為50度左右,具有適當的取景範圍,結像力較好,畸變現象很小,適合一般器物攝影使用。

(2)短焦距鏡頭

短焦距鏡頭也稱廣角鏡頭,這種鏡頭的焦距長度短於所攝底片對角線的長度,其視象通常為65度到75左右(特殊的約在80度到180之間),具有較大的景深範圍,口徑一般比標準鏡頭要小些。使用短焦距鏡頭,拍攝距離愈近,則前面的物體愈大,後面的物體愈小,彼此間大小高低、遠近疏密的對比十分顯著。在器物攝影中,結合一定的拍攝物件,充分利用短焦距鏡頭的這種特點,往往能形成十分奇特的透視效果,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另外,短焦距鏡頭由於技術或設計方面的原因,會產生一些畸變現象,特別是在拍攝正多連形器物時,畸變現象尤為明顯,所以一定要根據拍攝物件的具體情況慎重選用。

(3)中焦距和長焦距鏡頭

焦距長度長於所攝底片對角線長度的鏡頭,稱為中焦距或長焦距鏡頭,它們的視象一般為27度到12度左右(特殊的約在8度到2度之間)。這類鏡頭具有縮短前後景物空間距離的效能,能使前後景物顯得十分緊湊集中。景深範圍比較短,主體以外的前景或背景在較大光圈的情裝飾品下,往往呈現一片虛糊,從而使主體格外鮮明突出。器物攝影,135相機選用70-90毫米焦距的鏡頭、“6×6”底片的相機選用100-120毫米焦距的鏡頭均比較適宜。這類中焦距鏡頭近攝較小物體,不易產生變形現象,在透視上具有一定的緊湊感,採用小光圈能有一定的景深範圍,放大光圈能使前後景虛化。

  5濾光鏡的應用

(1)一般濾光鏡

天光鏡

天光鏡一般有1A和1B二種,1A呈十分淺淡的橙紅色,1B呈十分淺淡的品紅色,它們都具有校正色彩偏藍的功能。在散射光條件下進行彩色器物攝影,加用天光鏡後能取得比較理想的色彩平衡,對於逆射陽光條件下處於陰影部分的景物色彩所產生的偏藍現象,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天光鏡不需要增加曝光量,它對彩色或黑白的各種器物攝影均不會帶來任何不良影響,可長期放置在鏡頭上,所以也是保護鏡頭的良好附件。

偏光鏡

也稱偏振鏡,呈中灰色,由前後兩片鏡片組成,安裝在可以任意旋動的金屬邊框內。偏光鏡有阻光作用,可根據鏡圈邊緣標出的曝光因數來確定增加曝光量。

偏光鏡可以削弱或消除金屬、玻璃、磁器、塗料、油漆物品等表面的有害反光。它也能改善陽樂隊下景物陰影部分的偏藍現象,其效果往往比天光鏡還要好些。

偏光鏡只適合在單鏡頭反光相機上使用,因為在這類相機的調焦屏上能直接觀察到偏光鏡的使用效果。

校正螢光燈偏色的濾光鏡

採用螢光燈進行器物攝影,具有光照均勻,投影淺淡,影調柔和等特點,但表現在日光型彩色感光材料畫面上的景物色彩,往往帶有藍綠偏色,而這種藍綠偏色在後期彩色放大過程中,很難得到完美的校正效果。

螢光燈不連續的光譜(缺少紅光波段)是造成藍綠偏色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螢光燈條件下進行彩色器物攝影,為了取得理想的色彩平衡效果,必須附加校正螢光燈偏色的濾光鏡,常用的有日本保谷(HOYA)系統的FL-DAY濾光鏡(適用於日光型螢光燈)或FL-W濾光鏡(適用於暖白型或白型螢光燈)。這兩種濾光鏡因數均為2,附加此鏡後均需開大一級光圈。在螢光燈下進行彩色器物攝影,若照明亮度不夠,需要長時間曝光的話,由於倒易律失效又會出現另外的偏色現象,因此最好多用幾隻螢光燈來加強照明亮充。器物如可以搬動,儘量不要在螢光燈下拍攝。

(2)特殊效果鏡

延焦鏡

也稱增倍鏡或遠攝轉換鏡。在鏡頭後面附加上延焦鏡以後,能使原有鏡頭的焦距增加一倍或兩倍,從而把聚焦屏上的影像放大一倍或兩倍。在拍攝器物時,假如沒有條件配置中焦距和長焦距鏡頭,只要有一隻延焦鏡也就能替而代之了。例如,一隻兩倍的延焦鏡,可以使135相機上焦距為50毫米的標準鏡頭轉換成焦距為100毫米鏡頭,加用延焦鏡後,畫面影像被擴大了,但光線的亮度卻降低了,因此需要大幅度增加曝光量,如用一隻兩倍的延焦鏡,則需開大兩級光圈,才能保證曝光正確。延焦鏡無疑會給原有的鏡頭質量帶來一定的影響,雖然目前研究成功的延焦鏡在質量上已有顯著改進,但是還不能達到十分完善的技術要求。

多影鏡

也稱多面鏡,有三面、五面、六面、七面等多種設計形式,均採用無色透明的光學玻璃,在鏡面上研磨成幾個不同角度的平面。加用多影鏡能把一個物體在一張畫面裡同時拍成三個五個、六個或七個影像。多影鏡一般都配製在一個可以旋動的金屬邊框上,拍攝時可以根據構圖需要,任意旋轉來獲得最佳的畫面效果。

在民俗攝影中應慎用多影鏡,必須使用時應注意下列問題:

背景的色彩影調宜深暗些,這樣各個影像的主要輪廓就會顯得十分明顯突出。複雜的背景,勢必導致各個影像相互交錯重疊,給人以眼花繚亂的不良印象,故應儘量避免;

多影鏡不宜加用在短焦距廣角鏡頭上使用,因為多影鏡的金屬邊框一般都比較厚,往往影響鏡頭視象使畫面四周出現虛糊的黑影。這種缺陷,在光圈沒有縮小以前,在取景器內是不易觀察到的,而縮小光圈後就會暴露出來;

光圈不能收得太小,一般不宜小於f/5.6。過小的光圈會使一部分經過多影鏡鏡面折射的光線被光圈金屬遮擋,導致各個影像邊緣部分形成刺眼的黑色陰影,嚴重影響多影效果;多影鏡一定要與單鏡頭反光相機配套使用,其它型別的相機均不太適合;附加多影鏡後,應酌情適當增加些曝光量。多影鏡有它的不足之處,即除了處於中間位置的影像比較清晰以外,周圍其它位置的影像均會出現略有模糊變形的現象。另外,使用多影鏡一定要與拍攝的主題內容儘量結合得好些,要考慮民俗攝影的真實性原則和人們的審美習慣,切忌濫用。

  6、布光的要求

利用室內燈光進行器物攝影,其光線型別大致可分為主光、副光(輔助光)、輪廓光(裝飾光)、背景光、頂光、地面光等幾種。在一般情況下,通常只採用三至四種光線型別。在佈置各種型別的光線時,切忌將所有的燈光一下子教照射到被攝物件及其背景等處,這樣勢必造成光影紊亂,不易調整。特別是初學者,更應避免這樣做。

正規的布光方法應該十分注重布光的先後順序。首先要重點布好主光,因為主光是所有光線中占主導地位的光,應該布在主體物的最主要的部位上,主光布好以後,其燈位就不再輕易移動。然後再布副光,副光與主光之間的光比要掌握適當,一般以1:4為宜(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不受此限制),副光的燈位一般都安置在相機附近,燈的位置應該適當高些,使被攝物件的投影儘量降低,讓它在畫面以外,不致影響背景的美感。副光布好以後,根據需要再布輪廓光,輪廓光的燈位一般都在主體景物的左後側或右後側。布光時要注意是否有部分光線照射到鏡頭表面,一經發現,就應設法遮去這部分光線,以免產生眩光。輪廓光布好以後,按拍攝需要再依次布背景光、頂光或地面光。等到所需要的光全部布好以後,再縱觀全域性,作一些必要的細微的調整。這種有主有從、有先有後的布光順序,往往能提高工作效率,獲得較佳的布光效果。

  7、背景的處理

處於主體景物的後面,用以襯托主體的物件,即稱之為背景。“紅花還需綠葉配”,背景處理是否得當,往往直接影響一線器物照片的成敗,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

(1)常用的襯景材料

拍攝器物通常採用的襯景材有呢絨、絲絨、布、紙、牆壁等。

呢絨

質地較厚,軟硬適中,富有彈性,平整挺括、不易起皺,色澤品種較多,可以長期反覆使用,易於保管。

絲絨

質感與光澤俱佳,色彩飽和度好,顏色品種也比較多。缺點是容易起皺,絲絨表面受到器物重壓時,絨毛就會倒斜,出現花斑般的皺紋。絲絨的除皺方法是,將絲絨的起皺部位置於沸水所升起的蒸氣中進行薰浴,然後使之陰乾,絨毛即可重新挺直,皺紋隨之消失。絲絨在使用完畢後,不要摺疊受壓,應該卷在紙簡上收藏。絲絨和呢絨都是十分理想的襯景材料,具有很好的拍攝效果,但介格比較貴一些。

一般布料大都質薄細軟,易起皺,使用時需燙平拉挺,用以拍攝小體積的器物,效果較好。此外,裝飾室內牆面的糊牆布,是十分理想的襯景材料,有玻璃纖維和塑料塗布兩種,布面都比較寬,色彩大都淡雅素淨,不易起皺,平整挺括。但不能摺疊,因摺疊所造成的摺痕是無法消除的,宜卷藏。

專用背景紙寬約3米,長約10數米,成卷出售,有多種顏色供選擇,並有專用支架。漸變顏色的專用背影紙。其規格尺寸一般都不大,顏色品種經較少,但價格便宜,臨時用於拍攝體積較小的器物比較適合。

牆壁

利用室內的牆面作為器物攝影的背景,是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但牆面必須平整,無班痕,塗刷均勻,牆面的油漆或塗料均以無光者為佳。

總之,常用的襯景材料是比較多的,可以根據各自的條件,結合拍攝構思的需要的酌情選用。

(2)襯景的佈置方法

一種方法是,將整幅襯景(如呢絨或絲絨等)垂掛於牆上或特製的框架上,襯景表面必須十分平整而無皺紋(當然,有時也可以根據拍攝構思的特殊需要,將襯景佈置成具有一定圖案美的一凸一凹的條紋狀形態),在被攝物的下邊,可以再輔上一塊墊布,墊布最好設法輔在小型的長方形或圓形的器物上,這樣能使墊布邊緣所形成的線條有些變化。如若墊布輔在比較大型的長方形臺桌上,則墊布的邊緣線條往往橫貫整個畫面,很容易使畫面構圖產生割裂之弊病。

另一種方法是,將襯景的上端固定在牆上或特製的框架上,而將它的下端自由傾斜地放置在平整的工作臺上。這種傾斜式的佈置方法,畫面裡不致出現顯眼的邊痕線條,背景十分簡潔乾淨,主體分外鮮明突出。

(3)背景燈光的運用

在器物攝影中,背景燈光若運用得當,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能清除背景上雜亂的燈光投影,同時也能更好地渲染、烘托、美化主體物,使主體物更具有藝術魅力。另外,背景燈光明暗的漸變對比,還能使背景色彩更富有微妙的賞心悅目的美感。背景燈光的布光形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將背景的燈光亮度布得很均勻,基本上沒有明暗深淺的差異;另一種是將背景燈樂隊布成中間亮,周圍逐漸暗淡效果。例如,用聚光燈並通過燈具上的聚光裝置,將光照角度縮小,從側面、近距離、高角度照明背景,就能在襯景上形成一個橢圓表的光束環,使背景的影調色彩既有明暗之分,又有深淺之別,增添了畫面的美感。另外,若將背景燈置於主體物的背後,從正面照亮背景,則在襯景上就會形成一個圓形的光束環。燈光位置離背景近些,光束環的面積就會小些;反之,就會大些。光束環的形狀、大小及其在背景上的位置,只有與主體物融合成一個完美的整體,彼此才能相得益彰。

(4)背景的色彩處理

背景色彩的審美屬性,應該是完美地烘托、鋪墊、渲染、映襯器物攝影中的主體物。拍攝者只有處處利用背景色彩“襯”與“託”的基本特性,才能使主體物更加鮮明突出,令人矚目。背景色彩的運用要注重豔麗而不俗氣,清淡而不蒼白的視覺效果。在淡雅中追求韻味,在洗練中追求樸實。色彩的冷暖、沈淡、深淺、明暗的組合配製,都必須從更好地突出主體物件的這一總前提出發,才能使背景色彩與主體色彩相映生輝,華麗和諧,光彩奪目。背景色彩應該多選用些複色、中間色、過渡色,少和些原色。對大紅色彩的運用更要慎重,因為用鮮紅的顏色作背景色,在大多數情況下容易造成喧賓奪主的弊病,容易使淺淡色的主體物出現偏紅現象。特別是白色的磁器、銀灰色的器物等,這種偏紅現象尤為嚴重。但在拍攝金、銅等鑄品時,紅色背景的效果卻是十分理想的,在鮮紅色彩的渲染映襯下,能夠使這些器物的色彩更加金碧生輝,光彩照人。黑色背景在器物攝影中已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黑色具有吸收一切色光的功能。對人們的視覺注重力很少起分散作用。在黑色背景的襯托下,主體物的形態線條格外鮮明突出,引人注目;主體物的色彩更加濃豔明亮,具有較強的色彩跳躍感,能給人以深遠的空間感受。白色背景往往給人以簡練、樸素、純潔的視覺印象,與黑色背景一樣,使主體物的形態、線條、色彩均能得到良好的顯示。色彩淺淡、質地細膩、形態柔媚的主體物,若配以白色背景,就能形色彩淺淡、質地細膩、形態柔媚的主體物,若配以白色背景,就能形成一幅優美動人的高調彩色照片,清秀明淨,淡雅柔麗,別具情趣。

(5)“虛化背景”的拍攝方法

在室外進行器物攝影,經常會遇到主體物雖好,但背景卻過於雜亂無章,嚴重妨礙畫面結構整體美感的情況。設法讓雜亂的背景虛化,使之成為“虛化背景”,以虛托實,虛實相襯,將會產生良好的畫面效果。

背景影像的虛實,取決於以下幾個主要因素:鏡頭焦距的長短,光圈的大小,背景器物距離主體物的遠近等。鏡頭焦距越長,光圈開得越大,背景器物距離主體物越遠,背景影像就越虛化;反之,背景影像的虛化程度就比較小,甚至不虛化。因此對主體物的主要部位對焦應該非常精確,調焦工作可以通過三腳架的前腳作輕微的前後移動來進行,這種調焦方法,既方便又準確,不妨一試。

  二、民俗環境的拍攝

民俗環境,是經過人們勞動改造過的自然環境。在各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只要認真觀察,善於取捨,到處都有反是非曲直當地民俗特色的景色可以拍攝。如錦繡的梯田,廣闊的田野,茂密的山林,古樸的建築等等可以表現無究。一般村寨小景也可以創作出動人的作品。

  1、自然環境

用高角度拍攝能展示自然環境的大場面壯觀景象。這類作品要求景深大,線條和影調分明,氣勢磅礴,透視效果好,深遠感強烈。若平視或仰視拍攝,則難以表現好大地的氣象萬千。

拍攝自然環境時,不應使自己的眼睛只看到田野和植物的色調或面積的大小變化,更要注意山川、河流、林帶、道路、田埂等在畫面中的位置和對構圖的影響。這些景物可加強畫面的線條變化,層次與深度,能用以渲染氣氛,突出主題,增強藝術魅力。

採光方法運用得當,是拍好自然環境的基本條件之一。多用側光和頂逆光,在畫面上的造型效果較佳,可達到立體感強,層次多,景物輪廓明朗,線條清晰。在同一景物中,若改用順光,整個畫面會變得平板、單調,景物層次少,畫面上的深度效果也出不來。全用大逆光也不行,被攝景物在畫面上佔的面積過大時,容易形成漆黑一團。

此外,對雲、雨、霧、霞等自然條件的得體運用,也是拍攝自然環境時營造畫面氣氛的重要手段。有人說陰雨天氣無法拍攝好自然環境照片,但大量實踐表明,陰雨天卻是表現的有利時機。

陰雨天,由於陽光透過厚厚的雲層才能到達地面,從用光的角度說,此時的光線等於加了枚柔光鏡,比烈日當空的“頂光”要柔和得多。拍攝時用彩色膠捲比較適宜。這樣,只要注意納入一點暖調色彩,如紅橙色的花卉或衣服,使前景中的色彩和霧濛濛的背景形成色彩反差,拍成的作品同樣十分悅目。通過天氣的變化加強對大自然氣氛的刻畫,或造成懸念,產生聯想,或構成特有的意境,使畫面形象具有詩情畫意。一幅反映自然環境的照片,如果缺少雲、霞、或霧氣來活躍畫面,就象炒菜缺少調料一樣平淡無味。雲、霧、霞就是攝影的調料,而掌握拍攝時機和角度,抓取瞬間,就是攝影藝術的火候。

  2、村寨小景

拍好村寨小景,也是民俗攝影中常遇到的題材,大場面雖然能表現自然遼闊壯麗的景色,但村寨小景也同樣富於詩意,在美的欣賞中給人以啟迪,使各族人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家鄉,陶冶思想情操。拍好村寨小景,應選取有特色,有情趣,多層次的景物,特別要注意周圍景物的特徵,認真觀察陰雨晴霧的變化,尋找最好的角度和理想的光線效果,以相應的景物作陪襯,當即立斷地按動快門。選擇的拍攝物件,如民居、田間、古建築、池塘、溪流、椰林等等。村寨小景的拍攝並非靠單純的攝影技巧取勝,而其更包含著作者對民俗生活的熱愛,是在深刻的感受中產生的美的結晶。

  3、畜牧活動

民族地區畜牧活動的拍攝,也是民俗攝影的內容之一。在民俗攝影和其它攝影藝術形式中,表現放牧的鏡頭較多。但如何拍攝的更有民俗風韻、更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給人以自然美的享受,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拍攝草原放牧情況,平視拍攝就很難表現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氣勢,只有採取高角度拍攝,才能使視野開闊,深遠感強,畜群的層次多,才能使構圖有變化。這通常要將拍攝點選在畜群附近的高地上,居高臨下拍攝。選擇背景亦應儘量尋找有代表性特徵的.山包、樹木、河流等地形,或獨特樹種、地貌等。形象特點突出,使人一看就大體知道是哪一地區、民族的景象。

拍畜牧情景,很多人只注意反映畜群的活動場面,這是需要的。但都拍這種場面,就難免給人千篇一律之感。我們還應從放牧生活中去挖掘那些有情趣的細節,有特點的鏡頭,如放牧人的動作、情感,個別牲畜的活動,人與畜的感情交流情節,藉助雲朵、霞光、炊煙等活躍畫面。

拍羊群、馬群、駱駝群,多采用逆光,側逆光,將被攝體勾勒出生動的輪廓光,再襯以燦爛的雲霞,濃郁的樹叢,盛開的鮮花等,就會賦予主體形象以美的感染力。

  三、婚喪禮俗的拍攝

婚喪儀禮,是社會民俗類別中人生儀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中最常見、最能反映民族特徵的民俗事象,因而也是民俗攝影和其它攝影門類較為重視的拍攝題材。

  1、結婚禮俗

婚禮,是人生儀禮中的大禮。在中國,歷來受到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從人生諸儀禮的傳承和演變來看,婚禮的形制最為完備,傳承最為悠久。我國各民族的婚禮和豐富多彩的。有些婚禮不僅保持了原始古樸的特色,而且留有古老文化的痕跡較深。

各民族的婚禮雖然形式不同,但普遍都特別隆重、熱鬧。有的婚禮要分兩次進行,訂婚一次,娶親一次;有的婚禮要熱鬧三天或更多的時間。所以拍婚禮,首先要對婚禮的程式有清楚的瞭解,知道那一道程式最管合拍攝,最應該拍攝,作到有備而拍。婚禮雖然“動態”不很激烈。但是錯過了機會或抓不住重點,是不可以再重來一啟蒙讓你拍攝的。因此,必須抓住其最精彩最有典型意義的瞬間進行拍攝。如廣東佛山市幾家攝影單位聯合舉辦了一期“思鄉杯”民俗攝影大賽,收到一幅作品:反映的是珠江三角洲妹妹比哥哥先結婚要遵循的一種婚嫁風俗的照片,當地風俗要求新娘跨過放有筷子、掛有哥哥長褲和雞公篩箕,“跨頭”。作者十分熟悉地捕捉到這“跨頭”的瞬間,主題突出,準確而全面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悠久的當地習俗。也有與此相反的例子:某學員高興地交給其老師一組反映某民族的“婚俗系例照片”,老師欣喜異常,但開啟一看,張張都是吃喝、打鬧、戲耍的場面,毫無該民族的特色。

拍攝婚禮,自然要突出喜慶氣氛,但如何突出呢?可以利用環境因素或捕捉情節。如朝鮮族結婚,在新房裡高高迭起的七彩緞婚被和婚禮上新郎要把新娘抱進新房的場面,既有戲劇性效果,又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此外,婚禮中人物的表情也是我們拍攝的重點,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新郎,被眼前的一切搞得羞怯怯的新娘,其表情都是十分真實感人的。

  2、喪葬禮俗

喪葬禮儀是人生最後一項“通過儀禮”。我國各民族葬式中所表現出的民俗事象多種多樣。由於民族文化素質宗教信仰不同,人們對待喪葬的態度、方式必然不同。對待宗人的死亡,有的民族是哭,有的民族是笑;有的民族是土葬,有的民族是火葬、塔葬、懸棺葬、巖洞葬、水葬等等。對於多數地區和民族的葬禮,有的民族是火葬、塔葬、懸棺葬、巖洞葬、水葬等等。對於多數地區和民族的葬禮,是較容易拍攝的,而對某些民族的葬禮的拍攝卻並非易事。一是有的民族在舉辦葬事的過程中不願讓“外人”接近,更不喜歡你拍攝,這就需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或拍攝者通過接觸讓當事者看到你有“誠摯、可靠“的表現;二是有的民族的葬禮過程較長,各個階段都要間隔幾天,這就需要拍攝者有相當的耐心和對事業的不懈精神。

拍攝這些喪葬儀式,要充分利用地理和氣象的因素,創造精奇的氣氛,並在構圖、用光、角度方面儘量展示其“低沉”的情調和氛圍。

  四、商業貿易民俗的拍攝

商業貿易民俗,簡稱商俗。是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貿易場所、不同的商品、不同的貿易方式。在內地和漢族地區多“集貿市場”“集市”;在新疆,對經貿交流的場所稱“巴札”,保留著古老的維吾爾族風俗傳統;在西雙版納,對經濟交易的場所叫“擺”,“趕擺”是傣家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各地各民族還有不少既有民俗特色又有商品交易的“廟會”“獅會”“高蹺會”“賽巴大會”“花會”等等。這些,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是民俗攝影不可忽略的拍攝機遇。

這類民族商貿攝影,重要的一點是注意突出民族和地區特色。一是注意選取著有當地特色服裝的買主或賣主來拍,讓人一看便知是哪個民族,哪個地區的市場;二是要選取有民族地區特色的商品來的;三是要注意抓取有典型意義的時刻和場面拍攝,如顧客正在聚精會神地挑選商品,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瞬間,賣主高聲叫賣的時刻等等;四是儘量不讓被攝者發覺在拍攝他,以獲取自然真實的鏡頭。

拍攝交易場面,通常多用中等距離和斜側角度拍攝。中等距離可以較清晰地拍攝到交易雙方的體態,表情,又可兼收一部分集市的活動場面於畫面之中;而斜側面會使人物顯得活潑,富有動勢,可產生環境肖像的韻味,同時還利於達成抓拍的突然性。

  五、民間競技的拍攝

民間競技,包括各民族的文化體育活動,傳統技藝比賽專案,不僅有一定的競爭性,還有濃重的實用性、表演性和娛樂性。我國各民族都有屬於本民族本地區獨有的民間競技活動。儘管種類繁多,內容與形式千差萬別,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相通的,可掌握的。只要把握住它們有規律性,就拿到了拍攝成功的鑰匙。

競技性攝影的主要特徵是大動態攝影。多數專案是在激烈的運動中進行的。被攝者動作的速度、力量、難度、造型和生動的表情等等,都在“動”中表現出來的。而各種“動”的瞬間,往往又是最緊張、最精彩的畫面。這就要求攝影者要在暫短的時間內取景、抓拍,否則就會錯過機會。同時攝影教者要在暫短的時間內取景、抓拍,否則就會錯過機會。同時攝影者還需要熟悉所要拍攝專案的活動規律、比賽規則,充分運用能顯示動感的各種攝影技法,虛實結合的進行拍攝。下面就民間競技攝影的有關問題做一簡要探討。

  1、備好相應的器材

由於競技活動是在特殊的環境中進行的,所以對所用的攝影器材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不少競技專案動作都比較快,為了使影像清晰不模糊,需配備有1/300秋以上的高速快門的照相機,最好使用135型照相機。這種相機的好處是,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操作方便,適宜快速抓拍動體。取景器最好是直視的,因為直視取景器中影像明亮便於直接觀察動體,快速取景,抓拍靈活。膠捲以彩色為好,這樣用在135相機上既能保證環境和人物色彩鮮明,美感強烈,又能保證所拍的畫面數量多,不致於因為經常更換膠捲而失去拍攝精彩鏡頭的機會。

鏡頭應長短搭配,除具有標準鏡頭以外,還需要配帶廣角鏡頭和望遠鏡頭。廣角鏡頭可以用來拍攝較大的場面,如開幕式、閉幕式、團體性競技或表演,會場全景等。望遠鏡頭可以用來拍攝有危險的或不能接近的激烈比賽專案,如馬術比賽、滑雪等,可以把它們的遠景拍成中景或特寫。如果有變焦鏡頭就更好些,可以通過鏡頭焦距的變化把景物拉近或推遠,擴大或縮小,來選取最佳畫面。還可以運用變焦距近拍法,獲得動感強烈的具有放射狀線條的生動畫面。

在動態攝影中,有時適當地使用濾色鏡可增強畫面的藝術效果。例如,用黑白片拍攝運動場全景,如果此時天空晴朗並且有白雲浮動,可以使用黃色濾色鏡使蘭天變暗,白雲突出,從而使整個畫面顯得開闊、明朗。相反,若不使用濾色鏡則會顯得比較平淡,失去光彩。

在室外進行的競技拍攝,一般使用ASA100(GB21°)的膠捲即可獲得滿意的效果。而在室內拍攝,這種膠捲就很難取得較好的效果。因為室內照明的亮度要比室外暗得多,而競技攝影所需快門速度通常要1/300秒以上的快速,要使膠捲準確曝光就必須開大光圈,有時光圈開到最大仍達不到準確曝光的要求。這時應使用感光度在ASA400(GB27°)以上的膠捲,才能達到要求,才能把較快的動作清晰地拍攝下來。在少數情況下也可以使用閃光燈進行光線補償,那就例外了。

有些情況下的競技攝影還應使用遮光罩,以防止雜光進入鏡頭。在拍攝大場面的照片時,應當用三角架固定照相機,這樣拍出的照片即使放得很大,也可以獲得清晰的影象。

  2、有計劃有重點地拍攝

一個大型的民族競技活動,往往時間長,內容多,如何在即定的時間內拍下所需要的照片,而避免在拍攝過程中的盲目性,事先需要有一個拍攝計劃。首先利用各種途徑瞭解競技活動的程式。然後確定自己的拍攝專案(一般和重點要有所區分),排列出拍攝表,依次拍攝。

拍攝中要以有民族特色的專案為重點。各民族的競技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表演。例如,同樣是摔跤,蒙古族與朝鮮族不僅跤服不同,而且比賽的方式也不一樣。朝鮮式摔跤,開賽前雙方先抱好,而蒙古族的摔跤,開賽前對手是分開的。蒙古族摔跤手進入場地時的動作很有特色,又有舞蹈的美感,還有虎視眈眈的競爭氣氛,很有拍攝價值。有些少數民族的運動會,不僅經賽專案別有特點,獎品也是很獨特的。有獎勵馬的,獎勵牛的,還有獎勵駱駝的,攝影者若將這種獨特的獎品作為前景,透過栓在場地上披紅戴彩的黃牛,拍攝場地中央龍爭虎鬥的比賽場面,肯定會使畫面洋溢著濃郁的民族情趣。

  3、突出和強化“動”感

拍攝各民族的競技或表演活動,不能只是簡簡單單地記錄那些花花綠綠的場面,要讓人在觀賞作品的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而這類照片的美感又突出表現在動感方面,動中有力,動中有情,動中有美,如何表現“動”感呢?必須針對不同競技專案“動”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技巧進行拍攝。

(1)用高速拍攝凝固運動瞬間。這種拍攝要特別注意動熱的表現,以較快的快門速度固定住優美的動作。陳揚坤拍攝的《激浪高歌同心曲》,趣味中心是龍舟上的指揮者,你看他高揚手臂,揮動指揮棒,動作瀟灑,富有力量感。被高速拍攝凝固的運動員劃漿的手臂,全都是一種姿式,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協力同心共爭先的賽龍舟主題。高速拍攝不僅固定住了優美的動作,而且又將激起的水花凝固在空中,增加了競爭的氣勢和畫面的動感。

(2)用慢速拍攝虛化動體。同樣是拍攝龍舟比賽,黃雄飛選擇了慢速拍攝,其作品《龍的傳人》也取得了成功。作者以特寫鏡頭,選取了幾位奮力揮漿的運動員,用三分之一秒左右的快門速度抓取運動員迅速揮漿的動作,使畫面上形成有規律的運動虛像,動感很強,也很有力度。

(3)用追隨拍攝強化動體。追隨拍攝,是作者手持照相機緊隨被攝目標等速移動的同時按動快門,與戰士打活動靶時的射擊動作很相似。這樣,由於焦點隨著動體移動其影像清晰,而畫面中的靜體則變為虛像。這種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的畫面,動感更為強烈。追隨拍攝的方法有很多,實踐中應根據目標的不同運動方向採用不同的追隨方法拍攝。

橫向追隨。這種方法適於表殃橫向運動的民族況技活動,如賽馬、賽駱駝等。

豎向追隨。這種方法適於表現上下運動的民族競技活動,如跳板運動。豎向追隨的方法並不比橫向追隨複雜,只是相機是向上或向下移動中拍攝。

斜向追隨。這種方法適於表現傾斜運動的民族技活動。如盪鞦韆運動。身著彩裙的姑娘踏著鞦韆飛向高空,背景的人群、樹木呈斜向虛線,給人以鞦韆生風,人飛天空的感覺。

縱向追隨。這種方法是用鏡頭正面迎著動體,並隨著動體的前進或後退移動焦點,同時按動快門。變焦鏡頭縱向追隨最為方便。如果只有定焦鏡頭,通過移動機身也可達到變焦效果。縱向變焦會使靜止的物體在畫面上變為四射的線條,給人以濃重的“爆炸感”。

追隨拍攝的方法還有幾種,如旋轉追隨。俯角追隨等等。每種方法只要運用得當,都能拍出方向性動感很強的作品。值得初學者注意的是,追隨拍攝的速度一般都在六十分之一秒左右,所以一般的“傻瓜”相機是拍不出追隨效果的。

  4、夜晚拍攝民俗運動

我國有些民族的民俗活動是在夜幕降臨後才開始的,如彝族的“火把節”,許多民族的“燈會”等。

“火把節”的夜晚,每家門口都豎有火把,村口有公立的大火把,廣場上人們燃起篝火和火把集會。拍攝這種活動的大場面,應儘量選擇制高點,將相機固定在三角架上拍攝,為使場面輪廓清晰,可採用兩次曝光的方法:天未完全黑時,以低於正常曝光2-3檔的曝光組合拍下草場垛子的輪廓,等火把點燃後再以火的亮度正常曝光。

在篝火場地拍攝時,要儘量拍出火光映照下的歡快氣氛。有時要用閃光燈作輔助光拍攝,閃光燈應儘量加檢紅色,以使輔助光和火光色溫相近,保持一定的現場感。

在我們這個民族大家庭中,燈會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漢族在內的農曆“正月十五鬧花燈”,是我國最為廣泛的燈會活動,還有滿族的“放河燈”,有著800多年放燈歷史的四川自貢市燈會及其它現代燈會等等。已成為廣大攝影受好者十分喜歡的民俗攝影題材。為便於敘述,下面以流傳較為廣泛的“正有十五鬧花燈”為主研究一下夜間拍攝要領。

正月十五前後,我國許多民族的大街小巷都掛滿了形態各異的花燈。公園裡更是熱鬧。拍攝這種傳統燈會,要體現傳統特點。如花燈上常常設定一些燈跡,可拍下亮閃閃的花燈及猜謎人的情態。拍鬧花燈,要體現“鬧”的特點。傳統燈會常常伴有歌隊跳躍其間,他們身著傳統豔麗的服裝,手舉各種花燈,搖來擺去,拍攝時應選一個較高的位置,用三角架固定相機,以儘量小的光圈和較長一些的曝光時間拍攝。

對較大場面的展示,可用廣角鏡頭拍攝。拍攝時,用各種花燈本身的亮度進行曝光,一般無須加用其它輔助燈光。在取景構圖時,須仔細選擇真拍攝角度,利用各種燈的亮度使畫面的明暗、輕重取得平衡。有時還可以藉助彩虹鏡、星光鏡等進行拍攝,這些濾光鏡能使色彩繽紛的燈更加迷人。現代燈會多用電照明,亮度較高,所以不必用太大的光圈。曝光用光圈F8和F11,速度1/15或1/8秒即可。

拍攝燈會中的人物活動,要解決好人物曝光和背景曝光的平衡問題,不能讓人物淹沒在黑暗之中。拍觀燈人,一是靠現場彩燈的光,二是靠輔助光,但不能太強,若人物離彩燈較近,可以不用輔助光。

拍攝燈會最好不用“傻瓜”相機。因為它的光圈和速度是電腦控制,無法手動操作。其它的相機基本上都適合燈會拍攝。

在燈會上拍攝,一般都使用彩色膠捲,這樣能反映出燈會的繽紛色彩。可用21°日光型彩色膠捲,不必用燈光型彩色膠捲。因為,日光型彩卷表現低色溫的燈光,畫面色調呈暖調,有些偏紅,有助於渲染燈會的熱烈氣氛,也為閃光燈補光提供了方便,因為閃光燈的色溫與日光型彩色膠捲所適應的色溫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