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聲樂>

聲樂入門唱歌發聲的基礎知識

聲樂 閱讀(7K)

聲樂基本功是工具、是基礎,對演唱者來說,是非掌握不可的,而且越紮實越好,但它單獨存在卻沒有什麼意義。因為聲音的美並不能代表聲樂的全部藝術含義,聲樂的藝術表現特點在於通過美好的聲音,表達真實的情感。

聲樂入門唱歌發聲的基礎知識

  一、概論

我國目前聲樂的形式和發展情況,在86年左右形成了三種唱法:美聲、民族、通俗唱法。

1、 美聲唱法:它是國外的聲樂藝術,17世紀由義大利歌劇逐漸形成的。它可以在很大的劇場演唱,而且不用電聲的麥克,直接穿透樂隊來演歌劇。這就要求在唱法上要非常的科學。世界各國都在學美聲唱法,而且公認這種唱法非常的科學。三十年代和我國解放後,高等院校的聲樂教育主要是美聲。(合唱主要運用美聲唱法)

2、 民族唱法:(一)來源:它是由傳統藝術逐漸發展演變過來的。(1)是來源於中國戲曲和曲藝( 戲曲有三四百種,以唱、念、坐、打為特點。曲藝又叫說唱,是以說和唱結合的敘述性的形式和特點。(2)是來源於民歌(它分為山歌、小調、號子。直接來自於民間,反映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 (二)定義:在繼承和吸收傳統的戲曲、曲藝、民歌這三種唱法,借鑑美聲唱法的科學性的基礎上而形成的混聲唱法,以民族語言為基礎,聲音更圓潤、親切。

3、 通俗唱法:又叫流行音樂、流行唱法,是指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曲所運用的表演手段。演唱是主要使用中、低聲區,憑藉麥克風演唱。

  二、姿勢、面部唱相、放鬆問題

(一) 姿勢:頭正,眼睛平視,面部和頸部肌肉放鬆,下巴內收。挺胸,略向前傾。兩肩、雙臂、手自然下垂,放鬆。肩膀向下、向後展開,這樣有利於胸部的擴充套件。背部的脊椎骨始終要有向上、下兩端延伸的感覺,即脊椎要立起來,但注意整個後背不要像鐵板一樣,那樣整個脊椎會僵硬,把用力點放在腰椎上,即把力氣用在腰椎上。兩腳自然分開,或一前一後站穩,腳底 要有向上充實的感覺。整個人處在即積極又放鬆的狀態。

(二) 面部唱相:眼睛有神,不要皺眉,臉是開啟的,面帶微笑,脖子到頭頂都是自然興奮的。雙脣自然放鬆,嘴型是在自己的基礎上以自然的微笑狀態開啟就夠了。

(三) 放鬆: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就是說在歌唱狀態下放鬆(簡單的說,該放鬆的放鬆,不該放鬆的不要放鬆。) 放鬆並不等於鬆懈。(例如:塌胸、駝背、腳站不直等等。)

  三、歌唱發聲的器官

包括呼吸器官(動力)、發聲器官(振動體)、共鳴器官(共鳴器)、吐字器官。

(一) 呼吸器官:包括口、鼻、咽、喉、支氣管、肺、胸腔及隔肌(橫膈膜)。

呼吸原理:胸腔有左右兩個肺(肺本身沒有擴張和吸氣的能力),胸腔裡有十二對肋骨(上小下大)。橫膈膜在第五大片。它把胸腔和腹腔隔開。吸氣時,空氣由口、鼻,經咽、喉、氣管、支氣管進入肺部。這時,肋骨擴張,橫膈膜下降,整個胸腔向下伸展,容器增大。呼氣是,肋間肌肉放鬆,胸廓容積縮小。

(二)發聲器官:發聲器官由喉頭和聲帶組成。

喉頭:位於頸前正中部。上連舌骨,下接氣管。

聲帶:喉頭中間有兩片對稱而有彈性的韌帶。氣息經過氣門,擊起振動,聲帶就閉合擋氣,發出聲音。聲帶在不發音的狀態下是張開的,在發低音時半張,發高音時閉合。

(三) 共鳴器官:包括頭腔、胸腔、口腔。

頭腔:處於硬鄂以上,包括鼻腔、鼻咽腔、額竇、蝶竇。

胸腔:處於喉頭以下,包括氣管、胸腔等

口腔:中間部分,包括喉咽腔、口咽腔和口腔等

(四)吐字器官:包括脣、齒、舌、牙、喉、顎(軟顎和硬顎)。

  四、呼吸

日常生活的呼吸是一種自然生理運動,它是下意識進行的,而歌唱的呼吸則是一種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進行的有控制的呼吸運動,是有意識的,這種呼吸運動要靠後天去培養,必須進行專門的訓練,其目的是不僅要獲得大量吸入空氣的能力,而且要以一種有意識的控制力量撥出氣體,從而保證聲音的圓潤流暢和統一純美。正確的呼吸方法是最終實現歌唱機能調節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正確的歌唱方法一定包含著正確的呼吸方法,呼吸是歌唱發生的動力和基礎,沒有呼吸的歌唱只會是一紙空談。但對從來沒有進行過聲樂訓練的教師朋友要掌握正確的歌唱呼氣存在著困難。怎樣感受歌唱的吸氣?怎樣的吸氣是正確的?

胸腹式呼吸:借鑑美聲唱法。即橫膈膜和肋骨聯合呼吸。吸氣時,橫膈膜下降,肋骨向周邊擴張。氣吸入丹田(即肚臍眼下兩指)。它合乎生理機能規律,有助於脊椎兩柱的擴張,吸氣量比較充足,跟歌唱狀態能協調一致,得到全身唱的.效果。

要求:吸氣動作快,外部動作小,動作平穩而輕巧。注意氣不要吸得太深、動作太僵,這樣聲音容易發沉,發悶。) 體會睡覺時的吸氣。用的是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肯定失眠。

合唱的呼吸:

1、整體性的呼吸——即全體合唱隊員同時呼、同時吸、同時換氣,數十百人都如一人,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呼吸。

2、聲部性的呼吸——即以聲部為單位呼、吸、換氣,常用在復調作品中。

3、迴圈性的呼吸——即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深淺長短作不同時的呼、吸、換氣。整體聲音延連不斷,從而做出各種力度、速度、色彩的技巧變化。

  五、微笑

微笑就是笑肌抬起來歌唱(一抬笑肌後,整個歌唱的通道縮短,整個聲音往前走,可以獲得聲音的明亮流暢,更容易獲高位置。)

注意:(嘴放鬆,不要與呼吸脫節)(唱完歌后,感覺兩狹有點酸、累,那就對了。)

六、喉嚨(開 喉 吸 氣)

歌唱發聲中,開啟喉嚨和喉頭位置的正確與穩定是極為重要的。

(一)喉頭位置:將喉頭放在向下的吸氣位置,或深呼吸的位置上。(卡魯索曾經說過:開啟喉嚨只需依靠呼吸的一點力度,而不需要使人察覺到張大著嘴。)

(二)開啟喉嚨:指口、咽腔的開啟。即“半打哈欠”的狀態。打哈欠的要領:首先注意鼻、口同時吸氣,開啟喉嚨,氣從喉頭那下去頜關節向上開啟,下頜是鬆的,掛著的。抬上頜的同時,硬顎和軟顎抬起來並保持住。當然,吸氣時,鼻腔是開啟並保持住的,舌位和嘴脣放鬆,是積極的從裡面帶動外面開啟。

越 到 高 音 , 喉 頭 更 通 暢。

  七、通道

在歌唱訓練中,我們經常使用的是“U”通道。即後通道、全通道(用比喻來講,就是在耳朵後邊,褲線的後邊)

“U”通道的好處:(1)上下比較通暢。(2)聲音容易進入頭聲。(3)氣息跟頭聲下邊容易連成一條線。

金鐵霖教授曾經將歌唱的通道比喻成高速公路。引用他的話說:如果路修不直,修不平。則汽車走不順走不快。反之路不平,又窄又堵塞,好車也開不快,也很難到達目的地。

  八、歌唱的共鳴

聲帶振出的聲音叫做基音。基音在共鳴腔內產生的共振作用,稱為共鳴。歌唱時的共鳴有以下幾種:

(一)口腔共鳴:口腔自然地開啟,面帶微笑,下額自然放下,上顎有上提的感覺。這種共鳴效果明亮、靠前,易於和頭腔取得聯絡,並可減少喉咽部的負擔,進而起到保護聲帶的作用。(點在硬顎前部)

(二)頭腔共鳴: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把聲波在硬顎的集中反射點稍向後移動一些,軟顎也隨之上抬,讓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些,猶如打哈欠或打噴嚏的準備動作,使聲波能沿著上顎骨傳送到鼻咽腔、鼻腔和頭腔各竇處。這種共鳴效果清脆、豐滿。但要注意防止氣息直接從鼻腔裡送出,造成鼻音。(點在硬顎後部,即軟顎小舌頭上)

(三)胸腔共鳴:咽喉作半打哈欠狀態,上胸稍有下榻的感覺,把聲波在硬顎上的反射點移動到下牙背上,猶如把聲音唱到胸部去一樣。這種共鳴效果寬厚、結實。要注意防止聲音故意下壓,咽喉肌肉緊張,造成喉音。(點在下牙背上)

  九、氣息和位置的問題

(一)聲音與氣息支點分開,成反向走法。既位置越高,氣息越深(點越下)。

(二)聲音在前,人在後(人重心在後,腰椎有力,後背不能發僵,肩膀向下向後,利於胸腔開啟和人的擴充套件。)

  十、起音和音域

(一)起音的要求:開啟喉嚨形成的“音管”至起音的動作必須是平滑的進行的

注意:以開喉吸氣為前提,嘴脣放鬆,以點帶面(哼鳴的高位置),一發音就往裡吸。

(二)音域:為使三個聲區都具有頭生色彩,以均勻而統一的音域為歌唱的主線,用掩蓋、變圓的聲音是獲得高位置聲音所必不可少的主要條件。(在練習中,先用假聲來體會高位置即哼鳴的感覺,然後在同一位置上加入真聲的混合唱,或用單叫法練習體會。)

總之,合唱發聲訓練最基本的要求:齊、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