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體育>乒乓球>

乒乓球底板大揭祕

乒乓球 閱讀(5.93K)

中國是乒乓球大國,在市場上流行的乒乓球拍有近百個國內外品牌、近千個品種。其中有許多質量穩定、效能良好的知名品牌。早在五十年代上海生產的“順風”牌乒乓球拍曾經是許多運動員追逐的目標、據說這種球板是無意間用了從東南亞進口水果包裝箱留下的三合板製作的,因此它是一種六層木夾板的球拍。由於無從知道“順風”底板的木材是如何處理的,所以許多廠家和研究機構雖然千方百計仿製,卻始終未能克隆出與之效能一樣的球板,因此市場上就有了“老順風”和“新順風”之說。由於“老順風”已成“絕版”所以留下許多“故事”,曾經是26屆至28屆世乒賽男子單打三聯冠的中國前世界冠軍莊則棟,據說在他少年時期的一次參加比賽前夕,正在為沒有一塊合適的球拍而苦惱,當時第一屆國家乒乓球隊的元勳樑卓輝將自己的一塊“老順風”球板送給了他,自此在莊則棟的成長過程中留下了“老教練雨夜送球拍”的佳話;第32屆世乒賽男單冠軍郗恩庭曾經在上海老城皇廟舊貨市場上購得一支“老順風”,如獲至寶的他一直儲存在自己身邊,可是終於被弟子江嘉良“借去”不還,並幫助後者圓了世界單打冠軍之夢,“一支球板兩個冠軍”也成佳話;在99年成都體育博覽會上,中國乒乓球器材的龍頭老大“紅雙喜”展位之前佈置了一個精緻的展櫃,裡面卻放置了一支十分陳舊的球拍——這是前世界冠軍有魔術大師之稱的張燮林用過的長膠粒球拍,據說也是一支“老順風”底板,這一獨具特色的佈置在博覽會上成了一個景觀。那個時代比較出名球拍還有廣州出的“三線”、“文聯”等。由於當時生產廠家多是製作貼好膠皮的成品拍出售,所以並未對底板給予足夠的重視,每批生產球拍底板可能都不一樣。運動員偶然得到一支好用的球板,總會愛不釋手,如獲至寶。那個時代工廠生產球板和在市場上購買球板都處在“自然”階段。

乒乓球底板大揭祕

1961年第26屆世乒賽在北京舉行,這是新中國舉辦的第一個世界比賽。為了籌備這次比賽的器材,在全國範圍內組織了科技攻關,“紅雙喜”乒乓球、球檯、球拍從此知名天下。那時候市場上才第一次出現了中國自己的“反膠海綿球拍”。記得當時的市場零售價大約在10 至20元左右,可以說是高檔商品中的精品(因為此前的球拍一般都在5元以下)。從那時起上海的紅雙喜廠就開始了對乒乓球底板的研究與開發,經常見到他們辛勤的身影——帶著新開發的底板和工具到國家乒乓球隊、省市專業隊去請運動員試打,如果發現拍形、握柄或重心不合適,他們會當場拿出銼或鋸進行修改。後來為中國乒乓球運動立下汗馬功勞的紅雙喜032型、016型等底板就是這樣產生的。那時候要在市場上買到一支這樣的底板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只有專業隊才能訂購這些球板。球迷們如果能通過朋友關係得到一支運動員用過的.舊球板都會欣喜萬分。

70年代初,著名的“乒乓外交”使我國的乒乓球運動又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亞、非、拉乒乓球邀請賽”、 “中、外乒乓球邀請賽”連續在北京舉行。“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口號深入人心,許多第三世界的朋友即使乒乓球水平很低,但是為了友誼他們都會接受邀請,不遠萬里來到北京。天津的“友誼”牌乒乓球拍也隨之賣的如火如荼,並且漂洋過海銷到了全世界。

80年代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時代,到了90年代以後市場上的乒乓球器材開始多了起來,消費者開始有了更多的選擇。就乒乓球底板來說國外的著名品牌如:日本的蝴蝶、TSP、亞薩卡、尼它古,瑞典的斯迪卡、班達、阿瓦拉,德國的多尼克、提巴、陽光等從那時開始紛紛湧入中國,他們都想在中國這一世界最大的乒乓球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否則就無法成就他們真正的“品牌”之夢。這時候國內的企業由於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動作比較遲緩,產品單一,做工粗糙,跟不上市場的發展與需要。其實早在80年代中期,快速弧圈球技術已經逐漸成為世界乒壇的主流,可是國產的底板依然是老樣子。記得一箇中國教練到國外教球,把自己帶去的國產“名牌”底板送給當地的少年運動員使用,卻十分尷尬地遭到了拒絕,細問才知道對方認為這些中國底板太重、太硬不適合打弧圈球。我們的教練在訓練弧圈球時也感到:用國產底板連續拉球時,其拍形必須十分前傾,然而過分前傾的拍形又會直接影響與快攻、扣殺的結合,使弧圈球與快攻球技術的結合運用十分困難。90年代初瑞典的一家著名企業希望進入中國市場,主動為中國運動員設計了五層和七層的兩種底板。由於他們自己也沒把握獲得成功,因此不敢貿然使用他們自己的品牌,於是就起了個新名字“阿瓦拉”,並註明為中國國家乒乓球隊使用,當然用好了這個品牌會一夜成名,用不好也不會影響他們自己。沒想到由於這款球板結合了中國運動員的特點,又加入了歐洲人對弧圈球技術需要的理解,居然一炮打響。由於國產底板長時間拿不出相應的產品,從此逐漸退出國家乒乓球隊和省市優秀運動隊這一主導陣地。

直到90年代中期以“郗恩庭”牌為首的新興企業才開始邁出了較大的步伐,作為該品牌的創始人之一,我是從教練生涯中體會到底板對技術的重要作用的。70年代末筆者偶然得到一塊進口包裝箱板,一時興趣拿來做了兩支橫板,由於不滿意當時國產拍柄式樣的千篇一律,還特地參照圖片將拍柄做成“收腰”形。後來這兩支底板都送給了當時的北京乒乓球運動員藤義,就是這兩支底板壞了再修,修了再用一直伴隨著他進入國家隊,奪取了全國冠軍、亞洲盃冠軍、世界盃冠軍和世界錦標賽冠軍。為了防止丟失,他的教練總是特地為他儲存另一支底板。當他手上的底板用壞了,教練才會將儲存的另一支拿給他用,並將損壞的拿去修理。也因為這支球板的珍貴從此激發了我研究球板的興趣。《郗恩庭》牌底板是國內首次以效能與價格劃分的系列產品,而在此之前底板的研究與生產多是為滿足運動員的需要,沒有為滿足市場需要的產品。“郗恩庭”牌底板不僅推出了適合進攻、全面和防守等不同技術型別的產品,開發了收腰、長斜、葫蘆、長直、短斜、短直等多種款式的拍柄,而且還根據市場承受力分為若干不同價位,並開始了用不同染色的拍柄來美化底板,由於它是率先順應市場經濟規律的產品,雖然還有許多不足,但還是很快地登上了國內市場份額的榜首。《郗恩庭》品牌的興起啟發了國內眾多廠家,從此市場上的國產球板種類日趨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