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小升中>

2017北京小升中全面取消推優

小升中 閱讀(2.45W)

隨著2017年北京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意見的釋出,備受關注的小升中政策也塵埃落定。今年,北京將繼續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進一步降低特長生入學比例,各區招收小升中特長生比例將降至本區國中招生總人數的4%以內。在小升中中已實施近10年的推優入學將全面取消。

2017北京小升中全面取消推優

此外,今年北京市將使用統一的國中入學服務系統,將每一個學生入學途徑和方式全程記錄。7月5日,全市首次統一使用市級小升中派位系統進行派位,集中在同一時間,由各區分別操作,生成派位結果。

  解讀 為獲“推優”資格 增加學習負擔

全面取消推優是今年小升中一大重要變化。 從2008年開始,各區的“小升中”增加“推優”方式,到2016年海淀區的“推優”比例達到13%。今年1月,海淀區教委明確表示,今年該區將取消“推優”。這便釋放出一種訊號,全市取消“推優”進入倒計時。

據瞭解,早在2014年,東城區就在徵求學校、家長、教師意見基礎上,決定在小升中過程中取消小範圍的“推優”,而在大派位之前增加一次所有學生、所有學校都參與的“綜合量化評定派位”,所有學生都可以通過填寫志願參與派位;朝陽區從2015年開始,小升中也不再進行“推優”,而進行兩次派位;豐臺區2016年也明確表示,小升中全面取消“推優”;2016年西城區“推優”比例也有一定程度壓縮。所謂的派位是指,如果學生未參加擇校或者擇校不成功,則教委會預設依據學籍,進行對應的電腦派位。

隨著2017年義務教育階段工作意見釋出,至此,“推優”這項延續了多年的招生政策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推優政策自誕生起就一直伴隨著爭議前行。業內專家分析,在推優過程中,一名國小生要想獲得“推優”資格,首先要通過得獎、考證、競選班幹部等方式來證明自己優秀。即使獲得“推優”資格,還必須經過評分、志願填報和服從分配等激烈競爭的方式才有機會步入比較理想的學校。重重競爭之下,為了拿到少有的推優名額,學生不得不報各種培訓班給自己“加碼”,無形之中又增加了學習負擔。與此同時,成績不夠突出的學生也失去了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也不利於孩子的可持續發展。

取消推優,綜合素質突出的孩子就沒有“市場”了?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從人才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來看,孩子的潛力還在發展中,不要過早將孩子的階段性成果予以固化,切莫用升學方式將其規律化。

  關注1

  實施近10年 “小升中”推優取消

今年小升中,北京市將按照教育部“不得以各類競賽、考試證書、榮譽證書或學習等級等作為招生入學依據或參考”“逐步降低特長生比例”的規定,在以往工作基礎上今年全市取消推優入學。

針對這一要求,2017年,北京市各區招收特長生比例降到本區國中招生總人數的4%以內,比去年相比再降低一個點。

近年來,北京小升中特長生招生數量一直在縮減。早在2014年,北京市就大幅縮減體育特長生招生計劃,取消了50餘所區級體育傳統專案招生。2015年提出,特長生招生專案和數量要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傾斜;去年,北京更是明確提出各區招收特長生的國中所招收的特長生比例,要降到區國中總招生人數的5%以內。

同時,北京市還減少了市級的藝術、科技類比賽,通過調整比賽讓特長生培養降溫。

  解讀

  引導家長、學校勿給孩子貼標籤、劃等級

“免試、就近”是北京義務教育入學的基本原則,遵循這一要求,今年的特長生入學工作也將更加嚴格、規範。

根據規定,除市教委批准的可招收體育、藝術和科技特長生的學校原則上面向本區招收特長生以外,其他學校一律不得以特長生的'名義招收學生。特長生招生專案和數量要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傾斜。各區教委要向社會公佈特長生招生計劃並統一組織特長生入學。

特長生招生計劃和招生學校數量的“雙減”已成為近三年來小升中政策中的新常態。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特長生招生比例的進一步縮減,引導家長、學校、社會機構等,不要過早利用孩子的階段性發展成果、成績、證書等,為孩子貼標籤、劃等級,違背兒童的成長規律及教育規律。此次改革也將引導家長正視孩子特長培養,從功利的升學角度轉向真正發展孩子的興趣,進一步降低特長生招生的功利性,讓中國小特長教育迴歸本質。

此外,今年小升中階段北京市將降低公辦寄宿制招生比例,全市統一公辦寄宿招生時間,嚴格執行寄宿招生錄取名單公示制度。

取消推優、降低特長生比例和寄宿制招生,意味著將釋放更多的優質學位用於派位入學,機會更加公平。

  關注2

  市級統籌

  首次寫入入學意見

“兩三年內城六區新增一批優質學校;支援城六區幫助遠郊區一批學校提升辦學水平;在城近郊區、重點專案和人才引進密集地區新建一批優質學校”,在2017年義務教育入學意見中,新增了加大市級統籌力度的內容表述。

和往年相比,這是今年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中的一大顯著變化,這將意味著本市將在以往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佈局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市級層面加大統籌力度,促進區域間和區域內資源佈局均衡。

  解讀

  優質教育高地隆起

  家門口就能上好學

市教委負責人表示,今年本市將繼續加大市級統籌力度,重點在城近郊區、重點專案和人才引進密集地區佈局,力爭兩三年內,在郊區新建10所優質國小或九年一貫制學校。

“2017年,6個城區將啟動加大對一般學校的精準扶持,每個城區至少選3所普通校和優質學校合併或集團化辦學;兩三年內,在城區新增25所優質國小或九年一貫制學校,把轄區內最薄弱的學校併入優質教育集團或與優質校深度聯盟。”市教委負責人介紹,2017年,城6區還將啟動支援近郊、遠郊區辦學,幫扶15所薄弱校。

對於廣大學生家長來說,這就意味著在東城、西城、海淀等基礎教育傳統高地之外,朝陽、豐臺、通州、大興、昌平等區域也將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一個個基礎教育高地。

未來,在本市基礎教育版圖上,一個個優質教育高地將相繼隆起。家門口都有好學校,家長還用費盡心機託關係去擇校嗎?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這是本市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價值導向和目標,也正在成為本市教育發展的新常態。

市教委負責人介紹,今後義務教育入學將更多的以學區、集團為單元,改變以一所學校為單元的單點模式,在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中進一步推進學區化、集團辦學和九年一貫、對口直升等資源管理和入學方式改革,推進首都基礎教育實現全面優質均衡。